高原低血壓症

高原低血壓症

高原低血壓症是指高原地區除少數人可發生高血壓外,久居和世居高原者平均血壓值偏低,這是一種較普遍的生理現象。據對29494名高原居民的調查,收縮壓低於12千帕(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8千帕(60毫米汞柱)者占14.85%,女性較男性發生率稍高。 高原低血壓症以收縮壓降低為主,女性較男性發生率高。其發生機制不清,可能因缺氧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張力增加,引起心動過緩外周阻力降低。也有學者認為,缺氧通過某些生理活動性物質的作用,使小動脈平滑肌張力降低和毛細血管開放增多有關。其結果是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和收縮壓下降,舒張壓下降不如收縮壓明顯。

低血壓可使等重要器官有效灌注壓下降而產生頭暈、頭痛、睏倦乏力、四肢麻木、眩暈等臨床症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生脈中含人參皂苷麥冬皂苷,它們能刺激和興奮垂體腎上腺系統,提高機體耐缺氧和抗應激能力。生脈中的五味子有較強地增加冠脈血流作用與增加組織血氧供應作用,能改善心肌及組織細胞的微循環,促進代謝產物的排除,減少體內毒素,促進合成代謝,促進心肌收縮,增強缺氧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有明顯的強心、穩壓、升壓作用。 本組病例套用生脈注射液治療高原低血壓症總有效率98.2%,對照組總有效率76.8%。兩組間療效比較(χ2=11.76,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說明治療組療效優於對照組。本研究表明,生脈注射液治療高原低血壓症療效顯著,完全無毒副作用,值得高原臨床推廣套用。

基本介紹

  • 別稱:高原低血壓症
  • 多發群體:高原地區居民
  • 常見病因:缺氧
  • 常見症狀:心動過緩和外周阻力降低
  • 傳染性:無
發病原因,臨床治療,治療方案,症狀體徵,保健貼士,

發病原因

高原人體血壓偏低的原因:
1、高原人為了適應低氧環境,保證組織獲得更多的血液,常會發生毛細血管增生,小血管擴張,平時不開放的側枝循環也開放流通,這樣血管的周圍阻力下降,使舒張壓降低。
2、高原人有輕度的肺動脈壓高壓,右心負荷重,為了節約心臟收縮的能源,體循環壓力反射性下降,靜息狀態下心排血量減少,使收縮壓下降。
高原低血壓症高原低血壓症
3、高原人小動脈平滑肌細胞內含納量較低+收縮性應激反應也較低。由此可見,血壓的輕度偏低是一種適應現象,不必過慮,如果亂加治療,反而破壞了體內生理平衡
4、有少數人由於高原適應機能障礙,出現血管舒縮中樞和植物神經功能調節紊亂,血內組織胺含量增高,或腎上腺皮質機能不足,血壓過低,對組織灌注不足,出現缺血症狀,就會形成高原低血壓,但其發病率僅占2.27%。

臨床治療

在到達高原後數小時或一兩天內,發生嚴重的頭痛、頭暈、疲乏、煩躁、失眠、心 悸、氣短、胸部悶脹、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眼花、耳鳴、鼻衄、手足發麻或雙手抽搐等,症狀輕重因人而異。一般經1周左右症狀逐漸消退,但也有持續較久或遷延成慢性高原病的。
高原低血壓症高原低血壓症
常用的療效較好的有以下幾種藥物:
(1) 複方黨參片:含黨參、沙參、當歸丹參金果欖等。現場套用高原反應保護率達78.8%。
(2) 黃芪茯苓複方或益氣活血複方:含黃芪、丹參、當歸、川芎。以上製劑均有益氣、活血、利尿、安神、抗炎等綜合作用。動物實驗證明有抗缺氧作用
(3)麥霉片:由麥芽汁黑麴黴菌發酵後的提取液製成,有提高動物耐氧的能力,可改善心腦功能,現場套用高
原反應保護率達82.9%。臨床治療肺心病、冠心病也有一定療效。
(4)藏藥紫堇唐古特青蘭狹葉紅景天冬蟲夏草等也有較好的致適應作用。
高 原 病
高原病亦稱高山病、高原適應不全,是指人體進入高原低氧環境下發生的一種特發性疾病。返回平原後迅速恢復為其特點。本病常在海拔3 000m以上高原發病。致病因素主要是缺氧、寒冷、乾燥、太陽輻射、疲勞,營養不良也可促進本病發生。
高原病是根據發病時間分為急、慢性兩種,分型雖未完全統一,但一般採取下列方法分型。
【診斷】
1、高原反應 從平原急速進入海拔3 000m高原或從低高原進入更高海拔地區後,發生以頭痛、心慌、氣促、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稱為急性高原反應。此型又稱輕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本型發病與進入高原的高度與速度及勞累、情緒緊張、寒冷、體力負荷等因素有關。多發於登山後24小時內,一般在1~2周內即能適應,症狀逐漸消失。
2、高原肺水腫 又稱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是在低氧環境中發生的一種特殊型肺水腫發病率約為3%。往往在急性高原反應的基礎上,多在海拔4 000m以上登山後3~48小時發病。也有遲至3~10天 者。其特點為劇烈咳嗽、咳粉紅色泡沫痰,有嚴重的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頭痛。嚴重者少尿,神志不清。轉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後症狀可迅速減輕,為本病之另一特點。
高原低血壓症高原低血壓症
3、高原昏迷 又稱高原腦水腫或高原腦病。其病理機制為腦水腫發病率低但較易引起死亡。有人稱本病為惡性高原病。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應症狀外,常伴有顱內壓增高現象,如劇烈頭痛、嘔吐、神志恍惚、抑鬱或興奮、譫妄精神症狀。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查體可見脈率增快、呼吸不規則,瞳孔對光反應遲鈍等危重體徵。
1、慢性高原紅細胞增多症 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紅蛋白≥200g/L,紅細胞≥6.5×10⒓/L(650萬/mm3)及紅細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稱為高原紅細胞增多症。患者常有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心悸、氣短胸悶且活動後加重。也可有食欲不振、視力減退及鼻出血結膜充血、面部毛細血管顯露等多血面容。
2、高原心臟病 是指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出現右室肥大(部分患者尚可合併左室大),嚴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的一類心臟病。幼兒多見,心臟常呈瀰漫性或球形擴大,成人肺動脈明顯突出。患者早期常有頭昏、頭痛、失眠、心悸、活動後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及心前區不適。晚期則可出現心衰症狀和體徵。
3、高原血壓異常 有高原高血壓與高原低血壓兩種。凡在平原血壓正常,進入高原後,中、青年人收縮壓>18.7kPa,舒張壓>12.0kPa並有相應症狀,返回平原後恢復正常者,稱高原高血壓;進入高原後,血壓低於12.O/6.67kPa,持續2周以上者,稱高原低血壓。一般初到高原者,易產生高血壓,1年左右為波動期,久居或世居者,易產生高原低血壓。
4、慢性高原病混合型 本病指高原紅細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壓及高原心臟病三型中,有兩型同時存在者,稱為混合型。最常見的是紅細胞增多症合併心臟病和紅細胞增多症合併高血壓。
【治療】
高原低血壓症高原低血壓症

治療方案

1、高原反應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即可逐漸緩解。可給予鎮靜劑吸氧後多可緩解。必要時返回平原即可自愈。鼓勵患者堅持適度的體力鍛鍊,但不宜作劇烈活動。
2、高原肺水腫應早期充分吸氧(6L~8L/分鐘),呋塞米(速尿)20~40mg靜脈注射。絕對臥床,保暖。煩躁不安可給予鎮靜劑。也可採用O.25g氨茶鹼溶於50%葡萄糖液40ml靜注;或選用糖皮質激素及抗菌藥物。一旦病情穩定,應轉移至較低海拔處治療為妥。對血壓過低症狀明顯者,根據病情輕重給予臥床休息、吸氧及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1)硫酸苯丙胺5mg,2~3/d;或米拉脫靈lmg,2~3/d;(2)麻黃素20mg或苯海拉明50mg,2~3/d。
3、高原昏迷患易致死亡,首先應連續給氧(95%的氧和5%二氧化碳)。清醒後仍應間斷給氧。可用高滲葡萄糖甘露醇、糖皮質激素、細胞色素C等積極治療以減輕腦水腫。也可交替使用可拉明、安鈉加、洛貝林等中樞神經興奮藥物。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病情穩定後轉至低海拔處繼續治療。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5mg,2~3/d。
4、高原心臟病症狀較輕者,可作一般對症處理。有心衰時宜用速效藥物,如毛花苷丙(西地蘭)、醋毒毛花苷K小量注射。
5、高原血壓異常者,可按一般高血壓患者治療。對高原低血壓並伴有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可選用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替代療法。
6、高原紅細胞增多症者,用低流量給氧,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症狀嚴重時,可放血300ml~500ml暫時緩解症狀以備轉移至低海拔處治療
7、中藥治療,如甘草流浸膏2ml,2/d;或用參麥片、人參養榮丸等。
應排除內分泌疾病及周圍血管疾病引起的症狀性低血壓;返回平原後不經治療血壓自行恢復。

症狀體徵

(1)進入高原前血壓正常,移居高原後血壓持續性降低;
(2)收縮壓低於12kPa(90mmHg)、舒張壓低於8kPa(60mmHg),以收縮壓為準。若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小於2.7kPa(20mmHg)為合併高原低脈壓

保健貼士

1、高原低血壓常見的症狀有:疲乏無力,頭痛頭昏、眼花、眩暈、失眠或嗜睡、記憶力減退、食慾下降、怕冷、手足麻木等。
2、但患者一般症狀較輕,仍能堅持工作。單純的高原低血壓症在X線、化驗等輔助檢查時亦無特殊陽性發現。高原低血壓目前在高原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1)注意體育鍛鍊,如打太極拳、做健美操等,以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但應避免劇烈活動,不易久立、曝曬等。
(2)人參黨參黃芪麥冬升麻、五味子等中藥對升高血壓有一定效果,可服用。
(3)一般患者可口服生脈飲;嚴重者可試用強的松等激素,但劑量不宜大,服用時間不能過長。
(4)若病情較重,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轉低海拔或平原地區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