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河

馮金河(1888年生)為“爆肚馮”第二代傳人,繼續經營爆肚。他經營中潛心鑽研、精心製作,使爆肚味道濃厚,深受宮內畫匠太監以及旗人的偏愛。後經宮內當差的太監推薦,爆肚馮成了清宮御膳房專用肚子的特供點,及至清帝遜位,清宮的專供也漸漸取消了。為了維持生意,馮金河便遷至前門廊房二條與爆肉馬、燙而餃馬等五家組成了一個小吃店。被當時各界譽為小六國飯店的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金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陵縣
  • 出生日期:1888年 
  • 職業:清宮御膳
  • 性別:男
人物信息,相關信息,

人物信息

掌柜馮金河,山東陵縣人。13歲去天津學藥行,15歲來京在包子鋪學徒,光緒末年向其在後門橋賣爆肚的本家叔伯學藝,因食客多為太監和宮裡人,清亡後生意漸衰,於1919年將攤兒遷至前門外廊坊二條,與當時的炮肉馬等五家小吃攤檔被食客稱為“小六國飯店”。1936年在瑞賓樓對面立起了“爆肚馮”的字號直至1957年公私合營。因在門框胡同歷時最久,故稱“門框胡同爆肚馮”。

相關信息

清光緒年間“爆肚馮”由山東陵縣人馮立山創業於北京後門巧經營爆肚。清光緒末年由第二代傳人馮金河(1888年生)繼續經營爆肚。在經營中潛心鑽研、精心製作,使爆肚味道濃厚,深受宮內畫匠、太監以及旗人的偏愛。後經宮內當差的太監推薦,爆肚馮成了清宮御膳房專用肚子的特供點,及至清帝遜位,清宮的專供也漸漸取消了。為了維持生意,馮金河便遷至前門外廊房二條與爆肉馬、燙而餃馬等五家組成了一個小吃店。
1937年事變後成為北京著名的門框胡同小吃攤群中的重要美食。第三代傳人馮廣聚自幼跟著父親學習繼承傳統製作方法,而且對原料的精選細微上下功夫,尤其在佐料的配製上細心鑽研、大膽創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曾受到各界顧客的好評。
1935年在門框胡同北段路東開設了爆肚馮飯館,因1937年事變的影響關閉,從而在門框胡同南段與豆腐腦白、年糕楊、廚子楊、爆肚楊、豌豆黃宛、年糕王、復順齋醬牛肉老店、乳酪魏等形成了門框胡同小吃街。康家的老豆腐、包子楊的包子、祥瑞號的褡褳火燒、德興齋的燒羊肉以及羊頭馬的羊頭肉,皆為門框胡同的名吃,並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品嘗,如文人墨客的魯迅巴金丁玲等;影視界的韓蘭根陳燕燕白楊等;戲曲界的金少山、求勝榮、荀慧生尚小雲李萬春譚富英等皆是門框胡同常客。
從1937年—1957年是門框胡同最風光的時代,由於合作化合營與合營運動的來臨,爆肚馮與爆肚楊合進門框胡同的同羲館飯館,其它攤合進大柵欄西口的國營茶館,因此便結束了門框胡同小吃的命運。合營時馮廣聚之妻劉鳳文進入同羲館,做為資方代表繼續負責爆肚、涮肉這一攤工作一直乾到八五年退休。由於合營後的同羲館由這些合營過來的傳人繼續負責各種小吃的製作,繼續贏得電影界、梨園界、曲藝界、文人墨客的偏愛。成為他們品嘗真正北京風味小吃的重要場所。
爆肚馮的第三代傳人馮廣聚攜子馮秋生、馮伏生、馮雲亭於1985年,在前外廊房二條24號又恢復了爆肚馮老字號。1986年廠甸市場開業,宣武工商局找了爆肚馮,以及年糕錢、茶湯李、羊頭李等幾家比較有特色的字號參加了廠甸市場的經營,恢復了老廠甸市場的風格。開張後深受北京人的歡迎,使老北京的小吃又與民眾見面了。在此期間國家領導人以及市領導也給予很大鼓勵。溥傑老先生曾到爆肚馮品嘗了幾次,並給予很高評價。當時的北京副市長孫浮凌親自為開業剪彩。
1992年西四小吃胡同開業,爆肚馮與門框胡同豆腐腦白、乳酪魏同時參加了西四小吃胡同經營,深受京城百姓的歡迎。
1995年3月西四小吃胡同要擴大和重新裝修,因款項不到位,就擱置起來,從此北京第一家以北京小吃為特色的小吃胡同就此歇業。爆肚馮於1995年在國家商標局註冊。
1999年春,門框胡同羊頭馬的第七代傳人馬國啟、馬國羲兄弟倆以及戶部街老月盛齋的第六代傳人馬國琦恢復祖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