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希西亞多

馬哈希西亞多

二十世紀緬甸乃至上座部佛教國家中,最重要的禪師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哈希西亞多
  • 國籍:緬甸
  • 職業:佛教禪師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上座部佛教國家最重要的禪師之一
馬哈希尊者簡介,馬哈希 尊者(Mahasi Sayadaw) 生平,馬哈希尊者的禪修觀——觀腹部上下,馬哈希尊者的著作,

馬哈希尊者簡介

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 U Sobhana Mahathera 1904-1982).尊者依據巴利《念處經》所弘傳的毗婆舍那禪法,於二十世紀中葉,在緬甸政府的支持下成為緬甸境內弘揚最廣的毗婆舍那傳統。由於其所教導的禪修方法,可以準確、有效地安頓禪修者的身心,令禪修者進入八正道的修習,因此帶動了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修行毗婆舍那禪法的一股風潮。1954至1956年期間,南傳上座部佛教於緬甸舉行「第六次聖典結集」時,馬哈希尊者擔任相當於「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的「提問者」角色,以巴利語和當時擔任如阿難尊者「答覆者」角色的明昆持三藏法師(1911-1992),進行佛典結集問答。馬哈希尊者的過人才能與一生的弘法成就,使他列名當代佛教大師的榜上。
馬哈希西亞多
時至今日,馬哈希西亞多的弟子們仍致力於弘傳其教導的毗婆舍那禪法,也由於他們的努力,溯自佛世的毗婆舍那禪法如今不僅廣為東、西方的佛教徒所修習,並且,由於此修行方法對身心疾病具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因此也被歐美身心醫學界引用為「輔助療法」,逐漸被套用、推廣於多種身、心疾病的臨床治療與預防上,例如「正念減壓課程」(MBSR)以及「正念認知療法」(MBCT)。

馬哈希 尊者(Mahasi Sayadaw) 生平

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 U Sobhana Mahathera 1904-1982 。按:「尊者」是對教授禪法的法師或長老比丘的稱呼)對上座部佛教教義與內觀禪法有深遠的影響。
青年馬哈希 西亞多青年馬哈希 西亞多
1904年他出生在上緬甸雪布的謝昆村(Seikkhun, Shwebo)。六歲時開始在村裡的一所寺院學習經教,十二歲時出家為沙彌,法名為梭巴納(Sobhana,意思是具足優雅和莊嚴),
1923年11月26日,十九歲時受具足成為比丘。在二十歲時(1923年)受具足戒。
由於他的聰穎過人與認真學法,緊接著三年,順利通過政府舉辦的初、中、高三級的巴利文考試。
1928年他到並於次年到緬甸的學問中心曼德勒(Mandalay),接受多位博學的長老的教導,繼續進修三藏、註疏。
1929年即應邀到毛淡棉(Moulmein)附近的唐淵伽寺(Taungwainggale Taik Kyaung)教導佛法。至該寺教學前後約三年。但那個時候他卻極渴望實修禪法,因此,他仔細研究《大念處經》及其注釋,並記住其要領。
馬哈希 西亞多馬哈希 西亞多
1931年馬哈希尊者和一位比丘僅攜帶三衣一缽雲遊,尋找教導實用禪法的明師。
1932年在離毛淡棉不遠的打端(Thaton),他發現一位有名的禪師明貢尊者(MingunSayadaw,U Narada),即刻在那裡學習念處內觀,接受密集禪修訓練四個月(1932.3.11-1932.7.10)。明貢尊者的老師是替隆尊者(Thee-Lon Sayadaw)的弟子,而替隆尊者曾在雪布一帶教化,他被認定是具足禪那及神通的阿羅漢,但他的內觀禪法卻未在雪布發揚開來。馬哈希尊者在此發現替隆尊者禪法的傳承是很意外及喜悅的事。
馬哈希尊者在明貢尊者座下精勤地禪修將近一年。其中有一段近四個月的期間不發一語、避免全睡,經行時都不錯過觀照每一個肢體的動作,那時的身心狀況還是保持著極警覺及健康狀態。明貢尊者:已開展了七覺支,身心疾病被排除掉了。
在那段禪修期間,馬哈希尊者已獲得圓滿的內觀智。因唐淵伽寺住持病危,一通電報敦請他儘速回寺,他才結束禪修。在住持過世後,馬哈希尊者是寺內戒臘最高的比丘,他除了幫助照料寺務之外,還教導佛法兩年後,滿十年戒臘,才正式接任住持之職。
1938年,馬哈尊者多回鄉,住在馬哈希寺(Mahasi Kyaung;Maha),當他成名之後,他的名字就以「馬哈希尊者」之名被傳揚開來。
1938年,他首次教導內觀禪修。起初有三個人依照他的教導努力密集禪修,各個都獲得某種程度的內觀智。接著有五十人參加禪修,其中也有多人獲得內觀智,馬哈希尊者宣揚內觀初步獲得了成功的結果。
1941年尊者通過當時政府新辦的法師考試。
1945年間,馬哈希尊者完成巨著《毘婆舍那禪修手冊》(Manual of Vipassana ),兼顧教理及實修,闡釋四念處禪法。本書只有五分之一被譯成英文〝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實用內觀禪修)。
1947年,緬甸總理烏努(U Nu, 1907-1995)與烏屯爵士(Sir U Thwin)在仰光創立佛教攝益協會與教法禪修中心(Sāsana Yeiktha)。1949年敦請馬哈希尊者住持禪修中心。當時,馬哈希尊者即代表緬甸僧團,到高棉、泰國等其它上座部國家邀請當地僧團參與此次結集,並於結集時擔任如同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長老「提問者」(Pucchaka)的角色。
緬甸第六次佛教經典集會緬甸第六次佛教經典集會
1952年,馬哈希尊者即派遣兩位弟子U āsabha與U Indava?sa前往泰國,建立了泰國的馬哈希禪修中心。
1954年3月,著名的德國佛教學者向智長老(?ā?aponika Thera, 1901-1994)在錫蘭出版《佛教禪修的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探討四念處的禪修,並介紹馬哈希內觀方法。
第六次結集時的馬哈希 西亞多第六次結集時的馬哈希 西亞多
1955年7月,馬哈希尊者派遣以U Sujāta為首的三位弟子前往錫蘭教導念處內觀修行。
1954年,緬甸佛教舉行「第六次結集」。在這次結集中,馬哈希尊者被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即擔任三藏經典最後的審訂人之一,在審訂的過程中,若遇到文法、語源和措辭用字的問題,其它人都會徵詢他的意見。在朗誦、審察、勘校、編輯三藏經典之後,還繼續詳加訂正註疏部分,總共審訂117冊,而每冊約350頁,為期二年多,在1956年,亦即迎接佛歷2500年,完成這歷史性的任務,使新版本的藏經完成了更有可讀性、明白及可查究的特色。
1957年馬哈希尊者獲得政府封贈「最高大哲士」(Agga-Maha-Pandita )的榮銜,這榮銜是贈予精通巴利三藏及滿二十年戒臘者,當時緬甸已有五十多人榮獲榮銜。
1982年 8月14日,馬哈希尊者死於一次嚴重的心臟病,而前一天晚上他還向一群行者開示。
馬哈希尊者的過人才能與一生的弘法成就,使他列名當代佛教大師的榜上。

馬哈希尊者的禪修觀——觀腹部上下

馬哈希尊者的主要禪修對象(業處)是觀腹部上升下降,但起初在教導時受到不少的批評與攻擊。因這個方法未曾在經典上記載。觀腹部上下是由馬哈希尊者所提倡而廣為人知,因此許多人誤以為是他發明的,事實上,他在1938年開始宣揚觀腹部上下之前,這禪法已流傳一段時間,這也是明貢尊者及其弟子採用的禪法之一。
馬哈希尊者馬哈希尊者
馬哈希尊者採用觀照腹部上下是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一、容易觀照、下手。
二、容易辨識及容易獲得專注。
三、觀照腹部上下即是觀照身念處的風大,可直接觀察法的本質。
四、在傳承上為明貢尊者所採用的方法。
五、行者統一採用相同的方法。對那些觀照力弱的行者授予觀腹部上下當做禪修對象,對觀照力已強化的行者,則開始觀六根對境界的明白生滅。
對參加禪修的行者來說,觀腹部上下並非強制性的,對那些習慣用安那般那念(觀呼吸)的行者,他們被允許固守他們的心在鼻端,觀照呼吸的進出。
1949年馬哈希尊者住持教法禪修中心時就建議全心投入至少 6至12周的訓練,即使是初學者也可經由這種密集訓練,迅速開發正念與內觀智。靜坐時,以觀腹部上下為主要對象,但生起較強烈的身心現象,可轉移禪觀到生起的身心現象,並對它命名稱念,如:「痛、痛」,但避免對該身心現象的內容進一步的認同或介入思惟,這個輔助的技巧對行者收攝心念有不少幫助。
第六次結集後,馬哈希尊者也曾到錫蘭、日本、印度尼西亞、美國、歐洲弘揚內觀修行。
在所有的弘法活動當中,他永不疏忽他的禪觀,他小心地觀照任何起身動念。馬哈希尊者念處禪修方法廣為盛行且多方傳布到其它上座部國家,便是在第六次聖典結集前後的時期。這種認真的修行態度使他具有特別的智慧型給予行者最適當的指導,他的強固正念使他具有強健的身心精力和對法有精妙的理解,甚至到了老年,他的讀、寫和研究的能力都未減退。

馬哈希尊者的著作

一生約著有76本著作,重要的代表作有:
《內觀方法》(Vipassanānayappakara?a),1944年,他以七個月的時間撰寫說明內觀理論與實踐的《內觀方法》。此書共兩冊,第一冊談內觀的理論,第二冊談內觀的實踐。此書的第五章,以日常用語詳說內觀修行方法,於1954年首次譯成英文,以利益於馬哈希中心學習的外國禪修者;此英譯後來亦由BPS出版: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1999年Bamaw Sayadaw(U Kumārābhiva?a)(仰光上座部國際佛教大學(ITBMU)現任副校長)將馬哈希尊者的《內觀方法》翻譯為巴利文後,由佛教攝益協會(Buddha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出版。共兩冊,804頁。
《禪修老師的記錄》屍羅南達尊者(U Silananda)將書名英譯作Diary of Kamma??hāna Sāyadaw(U Silananda (1982), p. 95);Jordt譯作Meditation Teachers Diary(or) Records。馬哈希尊者在此書中記錄著其早期所指導的禪修者(後來多成為馬哈希禪修中心的業處阿闍黎)的內觀經驗。
《清淨道論大疏鈔》(Visuddhimagga-mahā?īkā) 四冊。緬、巴對照翻譯(Nissaya)從1961年3月開始,馬哈希尊者開始向大眾宣講《清淨道論》及其注書《大疏鈔》,每次約宣講一個半小時至二小時的時間,直至1967年3月,馬哈希尊者方完成此《清淨道論大疏鈔》的巴緬對照翻譯。從開始宣講到完稿,雖歷時六年,但實際宣講的天數是八百三十日。
巴利文著作則有
《清淨道論序》(Visuddhimagganidānakathā)馬哈希尊者受第六次結集委託撰寫此序。其目的之一是要駁斥1950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的巴利《清淨道論》前言裡對於覺音尊者的評論。屍羅南達尊者說。
《清淨智論》(Visuddhi?ā?akathā)。
馬哈希尊者馬哈希尊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