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希尊者

馬哈希尊者

馬哈希尊者 (Mahasi Sayadaw) 於公元 1904 年 7月29日清晨三時,出生在古老緬甸王朝首都 Shwebo 之西約七哩路外 Seikkhun 村的一個小康家庭里。六歲被送到寺院受教育,他的導師為 U Adicca. 十二歲時隨同一位導師出家作見習生。 當時他被取得名字為 Shin Sobhana (卓越,莊嚴)。 這名字非常吻合他純潔,聰慧的性情。他是一位聰明的學生,而且在經典的研讀有很桌越的表現。U Adicca 離開僧團後,他便跟隨了在 Thugyi-kyaung 寺院(Ingyintaw-taik) 的 Sayadaw U Parama 持續學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哈希尊者
  • 外文名:Mahasi Sayadaw
  • 出生地: Shwebo 
  • 出生日期:公元 1904 年 7月29日
人物經歷,修行,禪修中心,訪外弘法,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泰國,其它西方國家,馬哈希傳,

人物經歷

在他十九歲那一年,他必須決定要持續留在僧團還是回返世界作一位平常人。而在他心裡,早已選擇了前者。於是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 1923 年,他正式成為比丘。 Sumedha Sayadaw Ashin Nimmala 是他的導師。
接著在四年內,便通過國家舉辦的初級,中級和高級巴利文佛學考試。
接下來他到 Mandalay (曼德勒) -- 一個著名的佛法學習城市去接受博學,熟練長老們的指導。他在 Khinmakan-west 寺院待了約一年多,Moulmein 東邊二哩路外的Taungwainggal Taik 寺院便致函邀請他去當助教。他在 Taungwainggal Taik 除了認真教導學生外,還持續的研讀巴利經文,當時他對 Digha Nikaya 22 Maha-satipatthana Sutta (巴利經藏長部第二十二卷 - 大念住經)特別有興趣。由於他對大念住經中提到的四念住禪法 (慧禪) 的興趣加深,這引導他到了鄰近的 Thaton,在那裡有位知名的 Mingun Jetavan Sayadaw 正在教導這個禪法。

修行

在 Mingun Jetavan Sayadaw 的教導下,他積極地修禪。他的進展非常的快,在短短四個月內,他便可以指導他在 Seikkhun 第一次的三個學生。他從 Thaton 回到 Taungwainggale 後幫忙管理寺務和教學。在1941 年6月他通過了政府舉辦的 Dhammacariya (佛法導師) 的考試,同時獲得政府頒予的 Thiri Pavara Dhammacariya (最高巴利佛學博士)。
在日本侵略緬甸的前晚,他必須離開 Taungwainggale 並回到他原來的地方 Seikkhun. 這正是他最好的機會可以全心投入慧禪的修行,和教導不斷增加的弟子。在 Seikkhun 的 Mahasi (馬哈希) 寺院 (他在此開始被人稱為馬哈希尊者)幸運的躲過了戰爭的侵襲。在這段時間,應他弟子的要求,他撰寫了 "Manu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慧禪 - 毗婆舍那 - 禪法手冊),一本真正和完整的禪修書,其中包含了慧禪學理上和修行上的說明。
隨著馬哈希尊者的名聲四播,他的名字傳到了一位富有的佛教徒 Sir U Thwin 耳里。Sir U Twin 為了提倡佛教正法想要找一位真正有德和能力的人來指導一個禪修中心。當他聽完馬哈希尊者的慧禪說法,和觀察他高然和認真的態度之後,Sir U Twin 毫無疑問的知道馬哈希尊者便是他要找的人。

禪修中心

在公元 1947 年 11月13日,Buddhasasana Nuggaha Association (佛教正法興隆會) 正式的在緬甸仰光設立,由 Sir U Thwin 為主席。大會的主旨是提倡經典的研讀和慧禪的修行。 Sir U Thwin 告訴大會他找到了適當的禪修導師,且要求緬甸政府的總理邀請馬哈希尊者來禪修中心。
公元 1949 年,緬甸總理 U Nu,以及曾任國會議員的 Sir U Thwin 邀請馬哈西希尊者到仰光 Sir U Thwin 捐蓋的禪修中心教學和指導四念住禪修; 此禪修中心由原來的五畝地擴展到二十畝,建築物由六楝增至七十楝以上。它成了馬哈希禪修中心的總部 (Headquarter)。這所禪修中心,其壯觀的辦公室里,四面牆上懸掛著一百多幀傑出禪師的法像,非常震攝人心。
公元 1949 年 12月4日,馬哈希尊者親自指導第一批的 25 位學生修慧禪。隨著修禪的人增加,尊者要不斷說法的負擔變得太重。於是於公元 1951 年 7月開始採用錄音帶的形式給新來的修禪學生說法.。在打禪中心創辦的幾年後,從馬哈希尊者處修行完的人們在各地開始開設以 「馬哈希」 為名的打禪中心。這甚至傳到了其它原始 (Theravada) 佛教的國家,如泰國,斯里蘭卡,高棉,印度等等。根據公元 1972 年的調查,超過 700,000 人在各地馬哈希打禪中心禪修。為了表彰馬哈希尊者的成就和智慧,在公元 1952 年緬甸總統頒布他為 Aggamahapandita (the Exalted Wise One - 崇高的智慧者)。
獨立後的緬甸政府,為了促使原始佛教合諧,興隆,同時為迎接三年後的 2,500年佛歷,決議由國家贊助舉行 「第六次佛教經典集會」 (The Great Sixth Buddhist Council)。緬甸政府指派馬哈希尊者和 Nyaungyan 尊者,以及二位官員陪同,到泰國,斯里蘭卡,印度,高棉,越南進行商議結集大事。
大會在 1954 年 5月17日緬甸仰光 「世界和平塔」 舉行,為期二年有餘,有2500僧侶列席。馬哈希尊者被委派擔任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質詢者 (Interrogator and Examiner — Chattha Sanghiti Pucchaka)。
2,500 多年前,Maha Kassapa (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大阿羅漢王舍城的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葉窟) 進行第一次經典集會,當年結集的程式是: Ananda (阿難尊者) 口誦經典,Upali (優波離尊者) 口誦律典,然後由 Maha Kassapa 三度質詢口誦的內容,再經五百大阿羅漢共同認可通過。而 2,500 年後的第六次大結集,僧團推選馬哈希尊者擔任 Maha Kassapa 的角色,推選能熟背三藏被尊稱為「三藏結集者」 的Vicitta-Sarabhivumsa (妙聲) 尊者 擔任 Ananda 和 Upali 的角色。二位尊者的巴利文學皆非常通達,優美,二年余間他們在僧團面前合作無疵地將巴利三藏重新背誦,質詢。
除了質詢者的的職責外,馬哈希尊者亦負責最後的審訂,即在審訂三藏的過程中,若遇到任何文法,語源和措辭,用字的問題時,其它人都會徵詢他的意見。
口誦和質詢經,律二藏後,緬甸政府和僧團代表複決議於公元 1956 年 7月的第二個滿月日開始再舉行論藏的聽證,結集,這是第六次大集會的特色(The rehearsing of Commentaries--Atthakatthas and Dighas--Lengthy Collection of Discourses was a peculiar feature)。
第六次集會的獨特處是,將不在巴利經典上的各種版本的論書作了一次非常嚴密的勘校。勘校後追加到巴利三藏經上,而且全部陸續刊印出來,以作為現代世界上最具權威性,真實性的巴利大藏新範本。能熟讀且精通這深廣論書的人確是稀有可貴的,被推舉出來的幾位偉大論師的職責更加艱巨。馬哈希尊者每天嚴謹的詳查,細審和解釋法義,他個人總共審訂結集了一百十七冊。
第六次經典集會,寫下上座部(Theravada) 各國僧團在現代史上的一次通力大合作記錄,共同成就了歷史性的偉大使命和貢獻,使上座部的巴利三藏更具明確性,究查性,可靠性,剛好迎接佛歷 2,50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位日本軍官曾駐營過緬甸,在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上座部佛法; 戰後,公元1955 年,他帶領 12 位日本僧人和一位在家女居士造訪緬甸上座部,時值第六次大結集,緬甸僧團代表答應於結集後將派遣僧人使節赴日交流法義和修行方法。於是在公元 1957 年 6 月,馬哈希尊者等人奉派到日本東京,大板,Kyoto,Nara 及其它大城市的日本禪修中心 (Zen School) 弘法,並教導四念住慧禪。因此,馬哈西禪修中心亦在日本成立。
馬哈希尊者為大集會編寫二冊巴利 Visuddhi Magga Atthakatha (清淨道論註疏) 加入原版註疏後,再為了澄清,論正哈佛大學所出版的清淨道論序文而寫了一本 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 (清淨道論導讀),繼大集會之後又花了約三年時間; 完稿後首先呈送給一位極負盛名於巴利文學的僧人作家 Vasetthabhivumsa 尊者修飾,他不但未改支字詞組,反添寫了幾首銳敏,靈慧的偈子來表達這直下的見地和具有重大意義的導讀(總共有七十四首偈子); 復呈僧團委員會審核,亦一樣支字未改的一致通過。這本 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 (清淨道論導讀) 是被第六次僧團大結集所共同一致認可的。

訪外弘法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政府邀請馬哈西尊者前去成立禪修中心,時值尊者法務繁忙無法分身,乃派遣三位大弟子和僧團委員會外交官員前往,之前斯國尚未有任何開放的禪修中心,政府於是出資興建幾幢全新的禪修中心和男女宿舍; 落成時再度邀請馬哈希尊者參加開幕典禮。
馬哈希尊者於公元 1958 年 7月帶領 Pandita 尊者等五位大弟子和數位在家弟子二度參訪斯國 --- 上座部 (Theravada)佛教的承先啟後者。佛入滅後約 230 年,印度阿育王派遣兒子摩曬陀尊者等人,將第三次結集的三藏傳到斯國,而後傳到緬,泰等國。馬哈希尊者對斯國有著深摯的感恩,他率領僧俗二眾參觀當年由國王的「大眉伽林花園」 所改建的第一座上座部佛院 --- 「大寺院」,和參觀那棵從佛陀成正覺菩提樹移株來栽植,已二千二百多歲的國樹 -- 它是一棵世界上有歷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樹; 同時參訪中部 Dhampula 的 「阿廬卡石窟 (Arloka Cave)」,此石窟是當年大寺院長老們因深切體認世間動亂的險難而結集五百阿羅漢在此誦出三藏,並把一向口口相傳的三藏以巴利文寫在貝葉上保存下來。馬哈希尊者與弟子們在此石窟內沈思感念這五百阿羅漢的大悲心與深細的努力和輝煌的貢獻,讓佛法永遠照耀世間。

印度尼西亞

在約公元 1954 年的二月,一位印度尼西亞的佛學老師 Bung An 來到禪修中心修慧禪。在馬哈希尊者和 Sayadaw U Nanuttara 的指導下,Bung An 進步的非常的快,且馬哈希尊者授予他慧禪的進展說法。之後他成為了比丘,名為 Ven. Jinarakkhita,而馬哈希尊者是他的導師。
之後他以比丘的身份回到印度尼西亞,緬甸的佛教會便收到一封邀請函請一位緬甸僧侶前往印度尼西亞弘法。大會決定由Ashin Jinarakkhita 的師父馬哈希尊者前往。於是馬哈希尊者和其它十三位長老僧侶們前往印度尼西亞說法,為人剃度等等的工作。
依著這些弘法的表現和結果,我們可以稱馬哈希尊者的訪外為 Dhamma-vijaya (佛法的榮耀)。

泰國

早在公元 1952 年泰國僧團部長便邀請馬哈希尊者前往,馬哈希尊者送了 Sayadaws U Asabha 和 U Indavamsa 去泰國弘法。感謝他們的努力,泰國鼎力支持慧禪禪法。在公元 1960 年,已有許多禪修中心設立在泰國,打禪的人超過 100,000。

其它西方國家

公元 1979 年,雖然在他最後的幾年和帶著虛弱的身體,馬哈希尊者仍率領其它四位精通英文的傑出弟子應邀至美國,夏威夷,英國等西方國家教導慧禪。在公元 1981 年至印度和尼泊爾。目前加州聖荷西 (San Jose) ,半月彎(Half Moon Bay) 等禪修道場長期住錫多位第一代和第二代弟子,幾位國際馳名,雖年邁卻穩健的大弟子,諸如班迪達(Pandita) 尊者,昆達拉 (Kundalabhivamsa)尊者、西連難達 (Silananda) 尊者等 亦經常應邀到美國,歐洲國家主持長期禪修; 他們不僅擅長定禪和慧禪,也是熟習巴利三藏,註疏,義疏的法學博士,能夠權威,直下地說出經論與個人的修持經驗。
結語
馬哈希尊者在佛學上或禪修上的成就和貢獻,真是非文筆所能讚嘆。本篇文章也只簡略的敘述了尊者的成就。
尊貴的馬哈希尊者被他的弟子們深深地敬仰著。雖然他的弟子們都希望他能再多留下幾年和在各地那些渴望解脫的人們的心裡灑下佛陀正法的法雨。
但他為佛陀正法無私的奉獻和生命於公元 1982 年 8月14日為無常所結束了。
就像佛陀真正的兒子一樣,他傳播了佛陀的正法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和幫助了上萬人悟證道果和涅盤。
馬哈希尊者陵廟
地點在: 緬甸仰光 Buddha Sasana Nuggaha Organisation No 16, Sasana Yeiktha Road, Bahan Yangon, (Rangoon) 11201 Myanmar (Burma)

馬哈希傳

馬哈希西亞多略傳 / 明法比丘 撰
摘自:《內觀基礎》(The Fundamental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
馬哈希西亞多(Mahasi Sayadaw, U Sobhana Mahathera 1904-1982 。按:「西亞多」是對教授禪法的法師或長老比丘的稱呼)對上座部佛教教義與內觀禪法有深遠的影響。
他出生在上緬甸雪布的謝昆村(Seikkhun, Shwebo)。雪布曾是緬甸前王朝的首都。他六歲的時候,開始在村裡的一所寺院學習經教,十二歲時出家為沙彌法名為梭巴納(Sobhana,意思是具足優雅和莊嚴),在二十歲時(1923年)受具足戒。由於他的聰穎過人與認真學法,緊接著三年,順利通過政府舉辦的初、中、高三級的巴利文考試。1928年他到曼德勒(Mandalay),接受多位博學的和尚的教導,1929年他應邀到毛澹棉(Moulmein)的唐淵伽寺(Taungwainggale Taik Kyaung)教導佛法。但那個時候他卻極渴望實修禪法,因此,他仔細研究《大念處經》及其注釋,並記住其要領。
1931年馬哈希西亞多和一位比丘僅攜帶三衣一缽雲遊,尋找教導實用禪法的明師。在離毛淡棉不遠的打端(Thaton),他發現一位有名的禪師明貢西亞多(MingunSayadaw, UNarada),即刻在那裡接受密集禪修訓練。明貢西亞多的老師是替隆西亞多(Thee-LonSayadaw)的弟子,而替隆西亞多曾在雪布一帶教化,他被認定是具足禪那及神通的阿羅漢,但他的內觀禪法卻未在雪布發揚開來。馬哈希西亞多在此發現替隆西亞多禪法的傳承是很意外及喜悅的事。
馬哈希西亞多在明貢西亞多座下精勤地禪修將近一年。其中有一段近四個月的期間不發一語、避免全睡,經行時都不錯過觀照每一個肢體的動作,那時的身心狀況還是保持著極警覺及健康狀態。明貢西亞多的指示是:已開展了七覺支,身心疾病被排除掉了。
在那段禪修期間,馬哈希西亞多已獲得圓滿的內觀智。因唐淵伽寺住持病危,一通電報敦請他儘速回寺,他才結束禪修。在住持過世後,馬哈希西亞多是寺內戒臘最高的比丘,他除了幫助照料寺務之外,還教導佛法兩年後,滿十年戒臘,才正式接任住持之職。
1938年,因日軍侵犯,政府當局下令住在飛機場附近的居民,包括唐淵伽寺寺眾都必需撒離,以免挨到轟炸。於是馬哈希西亞多得到回故鄉謝昆村教內觀禪修的好機會。回鄉後,他住在馬哈希寺(Mahasi Kyaung;Maha是「大」,si是「鼓」,這所寺院是因有大鼓而被如此稱呼),當他成名之後,他的名字就以「馬哈希西亞多」之名被傳揚開來。他在寺院教導內觀禪法,起初有三個人依照他的教導努力密集禪修,各個都獲得某種程度的內觀智。接著有五十人參加禪修,其中也有多人獲得內觀智,馬哈希西亞多宣揚內觀初步獲得了成功的結果。
1945年間,在馬哈希西亞多居住鄰近的雪布,幾乎天天遭敵機的空襲,在那期間馬哈希西亞多完成巨著《毘婆舍那禪修手冊》(Manual of Vipassana ),兼顧教理及實修,闡釋四念處禪法。本書只有五分之一被譯成英文〝Practical InsightMeditation〞(實用內觀禪修)。馬哈希西亞多的主要禪修對象(業處)是觀腹部上升下降,但起初在教導時受到不少的批評與攻擊。因這個方法未曾在經典上記載。觀腹部上下是由馬哈希西亞多所提倡而廣為人知,因此許多人誤以為是他發明的,事實上,他在1938年開始宣揚觀腹部上下之前,這禪法已流傳一段時間,這也是明貢西亞多及其弟子採用的禪法之一。
馬哈希西亞多採用觀照腹部上下是基於以下幾個理由:一、容易觀照、下手。二、容易辨識及容易獲得專注。三、觀照腹部上下即是觀照身念處的風大,可直接觀察法的本質。四、在傳承上為明貢西亞多所採用的方法。五、行者統一採用相同的方法。對那些觀照力弱的行者授予觀腹部上下當做禪修對象,對觀照力已強化的行者,則開始觀六根對境界的明白生滅。對參加禪修的行者來說,觀腹部上下並非強制性的,對那些習慣用安那般那念(觀呼吸)的行者,他們被允許固守他們的心在鼻端,觀照呼吸的進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緬甸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1949年緬甸總理烏努(UNu)及烏囤(U Thwin,曾任國會議員),邀請馬哈希西亞多仰光烏囤設定的禪修中心(Thathana Yeiktha)教授佛法及禪法。目前禪修中心每天早上三點起床,可禪修至晚上十一點,靜坐和經行交替修習,全面開展內觀,但需避免陷入專注的禪定。禪修中心建議全心投入至少 6至12周的訓練,即使是初學者也可經由這種密集訓練,迅速開發正念與內觀智。靜坐時,以觀腹部上下為主要對象,但生起較強烈的身心現象,可轉移禪觀到生起的身心現象,並對它命名稱念,如:「痛、痛」,但避免對該身心現象的內容進一步的認同或介入思惟,這個輔助的技巧對行者收攝心念有不少幫助。禪修中心由起初的約5.5英畝擴展到20英畝,建築物由6棟增至70棟以上。馬哈希西亞多的禪法迅速開展至今在緬甸境內就有幾百處密集禪修中心。而在美國、英國、澳洲、印度、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日本,也有馬哈希禪法的教導。
1954年,緬甸佛教在國家贊助下,舉行「第六次結集」,它的意義在於興隆上座部佛教,以及提高緬甸獨立國的地位。在這次結集中,馬哈希西亞多被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即擔任三藏經典最後的審訂人之一,在審訂的過程中,若遇到文法、語源和措辭用字的問題,其他人都會徵詢他的意見。在朗誦、審察、勘校、編輯三藏經典之後,還繼續詳加訂正註疏部分,總共審訂117冊,而每冊約350頁,為期二年多,在1956年,亦即迎接佛歷2500年,完成這歷史性的任務,使新版本的藏經完成了更有可讀性、明白及可查究的特色。
1957年馬哈希西亞多獲得政府封贈「最高大哲士」(Agga-Maha-Pandita )的榮銜,這榮銜是贈予精通巴利三藏及滿二十年戒臘者,當時緬甸已有五十多人榮獲榮銜。
馬哈希西亞多一生中,共有八次出國:
1952年到泰國、高棉、越南;
1953年、1959年到印度、斯里蘭卡
1957年到日本;
1959年到印尼;
1979年到美國、夏威夷、英國、歐洲;
1980年到英國、斯里蘭卡、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
1981年到尼泊爾、印度。
在所有的弘法活動當中,他永不疏忽他的禪觀,他小心地觀照任何起身動念。這種認真的修行態度使他具有特別的智慧型給予行者最適當的指導,他的強固正念使他具有強健的身心精力和對法有精妙的理解,甚至到了老年,他的讀、寫和研究的能力都未減退。1982年 8月14日,馬哈希西亞多死於一次嚴重的心臟病,而前一天晚上他還向一群行者開示。
馬哈希西亞多的過人才能與一生的弘法成就,使他列名當代佛教大師的榜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