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禪師

楞嚴禪師

楞嚴悲華禪師,法名楞嚴,字號悲華,法眼正宗第十一代傳人(內名體澄、外名光覺),虛雲老和尚法曾孫。另外,法師還具有禪宗其他宗派傳承及南傳佛教內觀禪的傳承和藏傳佛教大圓滿的傳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楞嚴悲華禪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 出生日期:1970年11月27日
  • 職業:僧人
  • 信仰:佛教
楞嚴悲華禪師觀心偈,楞嚴悲華禪師的法名、字號的寓意和由來,世間緣法,出家求學,弘法理念和作略,悲華禪師的法眼宗傳法本師略記,師承之大德——慧瑛長老,重續法眼宗緣起人——師祖本湛,楞嚴悲華禪師的關於慈宗的小開示,彌勒,慈宗,慈宗問答,如何理解慈宗的人生佛教,楞嚴悲華禪師的法脈情況,漢傳禪宗法嗣,南傳內觀禪法法嗣,藏傳大圓滿法嗣,遙嗣的漢傳慈宗人生佛教法脈,法眼宗法脈,

楞嚴悲華禪師觀心偈

觀心偈
菩提西方 出入無端
唯有一路 淨心來觀
路也非路 何處尋方
忽然謝幕 無心可觀
觀也非觀 觀亦無妨
了了寂寂 就是西方
——楞嚴悲華禪師作於2006年1月10日

楞嚴悲華禪師的法名、字號的寓意和由來

1、楞嚴之義,取自《楞嚴經》,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眾所周知,楞嚴咒降魔護教,護持正法的延續;楞嚴大定,等覺菩薩所證,世間無有可動搖者。
昔師於揚州高旻寺參學,恩師坤山長老賜師楞嚴二字為法名頗具意味。坤師令悲師去牆邊拉開關打開電燈,又令拉開關閉掉電燈,問:此容易乎?師答:甚易!坤師云:開悟亦如是!“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下休。”。坤師復云:你自己想起什麼法名,師沉默良久,答:火蓮!坤師笑曰:此名未免平俗,吾看就叫為“楞嚴”吧!於是師便有了楞嚴之名,因坤字乃最後一字,楞嚴則是新派字,坤師寄望於師將來廣弘禪宗,遂破例取楞嚴之名,大異其他師兄弟。
2、悲華之義,乃“大悲白蓮華(花)”的簡稱,取自《悲華經》,意思是大悲蓮華,象徵如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大悲行者和他們的蓮花大行。經中詳細說到佛祖釋迦牟尼初發心濟度濁世眾生的500大願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等諸佛菩薩的夙昔因緣及大願。
師於2004年開始返回內地,見內地佛法堪憂,再閱《悲華經》,見佛陀發500大願,涕淚俱下,遂自號悲華,亦將網站命名為悲華線上(線上也是“再現”的諧音),意為悲心難抑,欲擔當末法弘道之重任矣。
3、故,楞嚴悲華禪師名號之義,表法為無可動搖之大悲蓮華般的弘法利生事業,同時也鮮明地預示了法師的悲心弘願和廣大的佛教利生事業。

世間緣法

楞嚴上人,漢族,1970年11月27日凌晨,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某郊縣江邊的一個部隊軍官家庭。禪師大學畢業不久即舍俗出家,最初於揚州高旻寺,後輾轉各地,前後依止多位大善知識,對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皆有深入參學,現任福建荊溪雲林禪寺住持、黑龍江安達彌勒慈化院院長、福州南山寺監院、長樂普濟寺首座等職。
禪師致力於弘揚以慈為宗的人生佛教,為廣大佛教修行者提供修行指導,是一位人間淨土的虔誠信仰者和提倡者。禪師十分強調佛法與現實人生的相適應和與當代社會的相和諧,主張古代和現代相結合的弘法方式。多年以來,禪師對佛法的普及和弘法人才的培養不遺餘力,門下弟子眾多,皆蒙其慈悲接引和大力濟拔。

出家求學

1991年,禪師從學校畢業後剛開始工作不久,即於閩西中華山性海寺方丈慧瑛長老處正式皈依了三寶。慧瑛長老是閩西佛教領袖、佛門高僧。長老賜禪師法號為體澄(內名)光覺(外號),當下就動員禪師出家並接任其位,然禪師以學道未成等為由辭之。1993年2月14日,禪師發起出家之念,不久出家緣熟,只身前往揚州高旻寺依止來果禪師的親傳弟子坤山(覺安)禪師刻苦學禪並擬遵師命依德林老和尚出家,遂為高旻寺法嗣,次年,德林老和尚慈悲賜名為慎儀,並擬與當年農曆6月19日正式剃度。
禪師於做淨人期間負責行堂,同時在坤老座下苦參“念佛是誰”,一日中午行堂時身心豁然,悟得無始以來唯是一心之理,遂求師印證,坤師早已知之,告之曰:對路,雖是小悟然未大澈還需努力。禪師後蒙坤山老和尚於1994年11月圓寂前印證了師之悟境並傳法,望其繼續參學十方,更上層樓,勉勵其將來繼承並弘揚禪宗正法。不久,因父親尋來師即無奈離開了高旻寺隨父還家。後師又前往四川參學,幾經輾轉,最後經由四川大邑縣的維印上師處轉入雲南上座部佛教,於雲南德宏州瑞麗市的某傣家佛寺聞說緬甸當代傣族高僧馬哈希大師法子兆蘇康敏達尊者的聖名功德,遂前往依止,並於其座下重新剃度為南傳佛教僧人,所賜法號為阿里雅(阿利耶),成為世界佛教大師馬哈希西亞多的第一代中國法孫。
兆蘇康尊者二十歲前即依馬哈希大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依止大師長達二十年,親承了馬哈希大師的內觀禪法,為馬哈希大師座下大成就者之一。依止蘇康尊者苦修南傳禪法後,因法緣關係,禪師又返回四川,往返漢藏兩區,先後親近並依止了布楚、多洛和普巴扎西等大德,開始系統學習寧瑪巴大圓滿龍薩、龍欽派及藏北傳意密的教法。
禪師曾發願要遍學三地佛教,如今前後十年,一一尋訪、親近並依止了北傳、南傳、藏傳三地的高僧修學,承接了宗下的漢傳禪宗、南傳禪法和藏傳大圓滿的純正法流,終於滿願。

弘法理念和作略

末法時代,眾生根機鄙陋,弘法利生,談何容易?!然於此世弘法並接引有緣或生淨土或得解脫,乃是禪師本願。所以,禪師發揚大悲濟世、仁愛蒼生的精神,堅持“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幾經嘗試和摸索,走出了一條佛法與現實人生相結合的道路。師將其所曾學修過的禪宗、大圓滿、四念處內觀、淨土、法相唯識等融會貫通於未來佛陀彌勒的教法之中,繼承和發展了太虛大師的慈宗人生佛教的理念,重視和完善瑜伽禪修體系和崇高的信仰系統,選擇了弘揚大慈大愛、寬厚圓融的現實主義慈宗佛法,於是就有了“人生佛教、以慈為宗、禪淨律密,攝在瑜伽。”這樣的理念和事業。
顯密圓通、禪淨雙修是慈宗行門的一大特點,它融會了各宗派的精華,著眼未來,內修禪密,外行慈道,慈宗的一切行門亦可稱之為瑜伽法門,經由瑜伽體驗可達至佛法的最極深密之究竟處。不僅如此,慈宗還具有彌勒大愛無疆寬容包容方便善巧精神的普世價值。慈宗認為:“佛說淨土法門,在令得到一生不退,由眾生回向願力,佛菩薩大悲攝受力,使命終時往生淨土修行。此與初發大心之凡夫,實最相應也。(太虛大師語)”。所以禪師普勸大眾回向發願求生十方諸佛剎土。淨土法門是修學解脫法門外的又一道保險。若即身未修成解脫,經由修集淨業三福、六念法、六度萬行、功德回向,必蒙佛接引而得生兜率或極樂或十方其他顯密淨土,實為一生不退成佛之津梁。
在弘法方略上,禪師寬嚴並舉,一方面大力提倡能被社會普遍接受的人生佛教以推行佛法,另一方面又尋機建立要求嚴格的叢林式修行體驗基地以傳續禪燈密脈。
針對今世特點,禪師提出並拋出了“信仰是根本、體驗是關鍵、功德是重點”的現代佛教三大救命圈。為了推行人生佛教,建立人間淨土,禪師在發揚佛教傳統的同時,又隨緣改革弘法方式,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繼提出了解脫禪、生活禪、人生禪、瑜伽禪和金剛禪的概念,並大力推廣禪、淨、密瑜伽修行體驗。當今佛教信仰力量衰弱,虔誠的氛圍不易看到,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因果業報和功德緇行的重要性,禪師為救此弊,經常向人開示諸佛菩薩尤其是釋迦佛祖和彌勒菩薩的本願功德和現實人生的種種因果聯繫,勤說法要,不捨一機,不斷破除人們對佛法本義的誤解和偏執,在茫茫人海中,不厭其煩地尋找著有緣有智堪受佛法洪福者。
因此,禪師近年來一如既往地不斷地利用一切機會講經說法,度化有緣,在致力於佛法的普及和對普通大眾的引渡的同時,也不失時機地引導那些根機成熟的有緣者進行深密而次第嚴謹的瑜伽禪修體驗。禪師看到今日佛教界的世俗化、功利化、邊緣化和偏執化的趨勢日益嚴重,深感倘若如此下去的話,未來生天路將堵塞,涅槃正道之門將關閉,菩提種將中斷;表面興盛的佛教其實正走向更快的變質和滅亡!為此,禪師憂心匆匆,遂發起大悲願力投入到佛教事業的發展中去,以期能以己微薄之力守護如來家業,普及正法,振興三寶、莊嚴國土,並培養出急需的僧才和弘法干將。
禪師常說為佛弟子一定要念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就是要發揚感恩和奉獻的精神,提倡愛家、愛人、愛國、愛教之“四愛運動”。因此,其每到之處總是十分關心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十分贊同並提倡孝善感恩文化和愛心關懷教育,力爭用佛法來匡正人心,促進社會的進步,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和諧的社會,也作出了新時代僧人法師應有的貢獻。

悲華禪師的法眼宗傳法本師略記

師承之大德——慧瑛長老

[簡介一]慧瑛大師,俗名楊新,連城縣良福人。幼失父,依母兄撫教。師自幼聰敏,七歲能讀四書,十歲牧牛即攜閱《三國演義》、《唐詩三百首》。年十六依本湛和尚出家長汀八寶山峻峰寺。十七受具足於曹溪南華寺。二十入主中華山,曾得鄉賢黃肇河、張梅瑞諸先生竭力護法。青年時期,師曾參學於廣東、湖南、江西諸山長老。建國後,省政府把他推薦到北京中國佛學院深造,受法益於法尊、巨贊、明真諸大法師及周叔迦、趙朴初、王恩洋諸大善知識。畢業後,任福州鼓山監院。“文革”中曾一度被迫回鄉以做油漆工謀生。改革開放後,回禮中華山,雖山寺已毀,但他立誓重建新寺。
1980年,慧瑛大師被邀出席全國佛協四屆代表會議。1981年重返中華山後,即發動四眾經十餘年艱苦奮鬥,終於將僅三百平方米的山間小廟擴建成四千多平方米的宏偉建築群,從而一躍成為閩西最大規模的寺院。
中華山地處連城縣新泉鎮馬背村,山間曾有一小廟,開創於明洪武四年。後幾經興毀,皆以“中華山”為廟名,沒有寺名。1944年,慧瑛大師入主此山,根據華嚴經“昆盧性海”而取名“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系慧瑛大師一手設計興建的,是仿全國名山大寺之宮殿式建築。它典雅、莊嚴、高大雄偉。各殿、堂、樓、舍內共供大小菩薩一千多尊,寺內所藏大型經書、佛學志、佛學大辭典一應俱全。大師一生熱愛書法,一手隸書工整秀美,有口皆碑。寺內所存的趙朴初、虞愚、羅丹等多位書法名家墨跡,亦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如今,中華山性海寺已成為閩西的一大遊覽勝地,是冠豸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自香港寶蓮禪寺網站)
[簡介二]釋慧瑛(1924-1996年),俗名俗名楊恆明,生於1925年農曆五月初六,系連城縣新泉鎮良福村人。14歲出家,拜長汀縣八寶山本湛為師。15歲剃度為沙彌。同年冬到廣東南華寺受大戒,學佛3年,於19歲歸中華山。爾後輾轉於南嶽、八寶山、冠豸山、玉麟山、華岳山、仙高棟、新泉念佛堂、香林寺等處。曾先後主持中華山、華岳山、留田庵、香林寺等寺廟的修建重建工作。
1956年,由縣政府選送到北京佛學院深造,畢業後派往福州鼓山任監院,接待過朱德等中央領導和許多名人。“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回鄉當油漆工。1977年,國家落實宗教政策,於是,他重披僧衣在中華山,廣收弟子,並建“性海寺”。在中華山,他實行“以寺養寺,農禪並舉”方針,得到中國佛協主席趙朴初的讚揚。釋慧瑛德高望重,不僅對佛學經典鑽研很深,對隸書也有相當造詣。他先後當選為中國佛協理事、省佛協常務理事、副會長、縣第一屆佛協會會長、縣第二屆佛協名譽會長、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縣政協常委、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摘自長汀佛教)

重續法眼宗緣起人——師祖本湛

南宋時代縣內僧尼多屬佛教禪宗中的曹洞、臨濟、法眼三派。另有少數屬淨土宗、密宗。有的僧人因投師多人,兼屬二、三個宗派,甚至有個別信徒兼信道教的。
元代佛教繼續發展,二度賜封定光寺.明代中央與地方均設有佛教管理機構,州設僧綱司,縣設增會司,皆由僧人擔任。成化十八年(1482)在鄞河坊(今營背)新建南廨寺。天啟四年(1624)在男院嶺畔(今南薰亭)建戒願寺、崇禎八年(1635)在寶珠門外建同慶寺,連同原有的定光寺、報恩寺、南禪寺(原為南山同慶寺。明代改名)、普惠寺、羅漢字合稱汀州八大寺。每月朔望日僧眾依次到八寺禮佛誦,一般民眾也有參加者,俗稱“走八寺”。僧尼每年舉行“八寺會”,鄰省鄰縣不少信徒成群結隊來訂焚香拜佛。
明末清初,山東一佛教流派——羅祖教,逐漸傳入閩北、閩西一帶。羅祖教徒,不在廟中持戒修行,專以做經懺、放焰口,替人念經賺錢為目的,飲酒茹暈。人稱之“香花和尚”、“野和尚”。一時人們對佛教產生懷疑,僧尼信徒漸少,佛教在長汀逐漸衰落。光緒年間,從湖南來一位能透和尚,住寶珠樓,堅持素食,堅持戒律,頗受僧人與居士尊。
民國二十六年(1937)汀人本湛和尚創建八寶山峻峰寺。深感佛學知識和戒律的重要,於是禮請寧化**寺見鏞法師返汀講經。見鏞法師(1894~1941),長汀城關人,俗姓李,舊制省立汀中肄業。24歲出家,到福州鼓山受戒,後住杭州靈隱寺,拜方丈慧明法師(長汀鐘屋村人)為師,研究佛經。返閩後在邵武、順昌創辦僧尼學校。後於寧化主持**寺,有較高深佛學理論知識。見鏞應邀來訂住南禪寺,於南寨廣場設壇講經,影響頗大。同年冬,見鏞住八寶山,刻苦修行,專心念佛,提倡淨土宗。每月朔望日召集附近信徒講經書講戒律。當年八寶山、東陽山等處共有24人至明溪瓦子坪聚龍寺受具足戒。此後,每年有十幾人往廣東南華寺受戒。從此,長汀佛教又逐漸復興。
見鏞法師在汀期間,組織僧尼居士成立蓮社,抗日戰爭時期,發動蓮社婦女做軍鞋400餘雙支援前線將土。民國二十九年(1940)見鏞回寧化,次年12月,一日夜間,他突然要求僧眾停止晚課,由他向僧眾告別,趺坐而逝,年僅48歲。在信徒中影響很大。
本湛原信羅祖教,在見鏞法師影響下徹底拋棄羅祖教,在八寶山小木屋裡拜誦《地藏經》,日僅一食,不漱洗,不躺臥,不理髮,三年如一日,名聲大振,信徒多拜他為師。
民國三十一年(1942),本湛赴廣東曲江南華寺,拜全國名僧法眼宗大師虛雲和尚為師,苦練參禪,領悟禪機,得到虛雲嘉許。虛云為他舉行隆重接法儀式,傳給衣缽。5年後,本湛從南華寺出發,步行入川,朝拜峨嵋山。返抵成都近慈寺時,趺跏而圓寂,終年僅41歲。
本湛從香花和尚轉變為苦行僧、禪師,為振興長汀佛教,創建八寶山,剃度40餘名僧尼,接收500餘名在家弟子,今閩西各縣僧尼多屬本湛徒嗣。
見鏞與本湛生前為八寶山徒嗣制定法派32字輩:慧光普照,諦理融通,法相全幻,塵念永空,教規勤學,度生願宏,智燈遠朗,大道昌隆。截止1987年,傳有慧、光、普、照四輩。龍巖地區佛教協會會長、連城中華山性海寺主持慧瑛法師即為八寶山第一代慧字輩僧人。

楞嚴悲華禪師的關於慈宗的小開示

彌勒

菩薩以彌勒為姓,彌勒是梵文音譯(梵文拉丁轉寫為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意為慈,故彌勒菩薩又名慈氏菩薩。菩薩名阿逸多,意為無能勝,即菩薩慈心利生,攝眾無量,沒有能勝過之者。彌勒於當來人類十善業成熟時下生此世做佛,現居第四兜率天為一生補處菩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指定接班人和未來眾生的大歸依處,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謂是繼往開來,我們可以把一切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還是顯教密教,都統攝在彌勒的教法中。彌勒也是未來大同世界的希望所在,他所勸導往生的淨土有上生系的現在兜率淨土和下生系的未來人間淨土,以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等十方淨土,因此,當我們見到彌勒的時候,就是見到了未來的大同世界、理想國度、夢中天堂。
經雲,若人至心稱念彌勒聖號,行持佛法,修積善業,必定福聚海無量,果報不可思議,臨命終時,能夠快樂地得生淨土。故請虔誠稱念:南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慈宗

慈宗,就是以彌勒為宗主的佛教,慈宗是由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在上個世紀初所提出並弘揚開來。慈即是施樂的意思,慈氏、慈心三昧、慈悲大愛,皆不離一個慈字。慈宗亦可名彌勒宗,慈氏宗,所謂以慈為宗來統攝諸法,其教義於人生最為貼切,從慈字入手則可直接從人乘提升而趣向大乘。慈宗所弘揚的人生佛教特為末法時代人類以人生為中心的特點而建立,是佛陀人本思想的大集成,是佛教宗派的大融合,是修煉法門的大統一。因此,大師立慈宗,將佛法總攝於未來佛彌勒,在這個各大宗派都有所衰弱甚至失傳的年代,亦有振興佛教和寄望未來的深遠意義。
大師一生都在講人生佛教,宣揚慈宗,都在為早日實現人間淨土而努力;大師還曾在廈門南普陀寺設立慈宗壇,成立慈宗學會,可惜後因抗戰而中斷,至今已七十餘年。楞嚴禪師慕其名,承其志,揚其宗,融貫顯密,深化和發展人生佛教的思想,推行瑜伽人生禪,完善了慈宗的修學體系,引導世人於人生中重塑信仰,將佛法融入時代,與太虛大師之志同出一轍矣。

慈宗問答

問:慈宗是否區別於傳統各宗而另列為一宗呢?
答:否。慈宗並非專宗而是寓宗,其精華就是要尊崇和發揚未來佛彌勒的精神和理念以適應末法時期人類煩惱沉重、重視人生的特徵,它具有承前啟後、融會貫通、立足人生、面向未來的特點。
問:慈宗有提到天上和人間的淨土,那它是否僅是淨土宗的一支呢或者是否僅僅提倡彌勒的兜率天淨土和龍華人間淨土呢?
答:亦否。慈宗並非如提倡往生極樂世界的蓮宗一般只是宣揚求生極樂之信願行而別無它求,其以瑜伽大師彌勒為宗,就使其早已超出淨土宗的範疇。彌勒者,乃繼承釋迦遺教之未來眾生的大歸依處,連往生西方淨土法門亦在其守護之列,因此,慈宗豈可簡單地定為淨土宗的一支——所謂彌勒淨土宗呢?慈宗所說的天上和人間的淨土與現今人類的理想十分切合,這是彌勒佛特別的本願功德。

如何理解慈宗的人生佛教

慈宗以彌勒為宗,而彌勒是與人生最貼近的菩薩。彌勒象徵著佛教的歡樂、祥和、寬容和大愛的精神,歷來為世人所喜愛和尊重,他的教法是典型的人生主義、人間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生活主義、樂觀主義、人類主義和和平主義,而且,彌勒將來還要在此界成佛,到那時人間就是淨土,因此彌勒宗是典型的人生佛教,與當今世界人類的追求和嚮往十分地吻合!
眾所周知,末法時代眾生根基淺薄、業力重,煩惱多,倍感人生的孤獨和艱辛,而彌勒的大愛和大願剛好可度此劫,因此,若以大慈愛、大寬容、大歡喜的心建立慈宗道場,弘揚人生佛教,引導人們走向信仰、體驗和功德之路,就會讓更多人理解佛教,信仰佛教,令佛教正法興盛,令人間早成淨土。
人生佛教強調以大乘佛教的“舍己利人”、“饒益有情”的精神去促進社會和人類進步,從而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太虛大師曾提出“即人成佛”、“人圓則佛成”等口號,就是鼓勵眾生從現實人生出發,由自身當下做起。人生佛教認為:成佛之路就在現實生活中,且關乎人格道德,否則人格尚虧,菩薩的地位便無處安置,更談不上佛陀的果成了。大師云: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名為真現實。這句話點出了人生佛教的精髓。

楞嚴悲華禪師的法脈情況

漢傳禪宗法嗣

1、臨濟、曹洞正宗:從佛祖釋迦牟尼到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到來果禪師到楞嚴慎儀禪師的親依止本師坤山覺安禪師(漢族)
2、法眼正宗:從佛祖釋迦牟尼到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到虛雲古岩禪師到楞嚴光覺體澄禪師的歸依傳法恩師慧瑛寂照禪師(漢族)

南傳內觀禪法法嗣

從佛祖釋迦牟尼到緬甸馬哈希西亞多到楞嚴阿里雅·溫撒禪師的親依止本師蘇亢·敏達尊者(傣族)

藏傳大圓滿法嗣

從原始普賢王如來到佛祖轉世的蓮花生大士到:一脈為龍多加參尊者(阿秋喇嘛)到楞嚴上師的根本上師普巴扎西活佛(藏族);另一脈為到土登尼瑪仁波切到楞嚴貝瑪向丘上師的根本上師布楚活佛。

遙嗣的漢傳慈宗人生佛教法脈

從本師釋迦牟尼佛到印手菩薩道安法師到唐三藏玄奘法師到楞嚴悲華法師的遙依止本師太虛唯心大師。

法眼宗法脈

東土六祖慧能大師
青原行思禪師
石頭希遷禪師
天皇道悟禪師
龍潭崇信禪師
德山宣鑒禪師
雪峰義存禪師
玄沙師備禪師
地藏桂琛禪師
第一世法眼文益禪師
第二世天台德韶禪師
第三世永明延壽禪師
第四世圓照宗本禪師
第五世智者嗣如禪師
第六世寶林文慧禪師
第七世祥符良慶禪師
第八世虛雲古岩禪師
第九世本湛青持禪師
第十世寂照慧瑛禪師
第十一世體澄光覺禪師(即楞嚴悲華禪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