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縣

大竹縣

大竹縣隸屬四川省達州市,位於四川省東部、達州市南部,地跨東經106°59′—107°32′,北緯30°20′—31°00′之間,東鄰重慶市梁平區、墊江縣,南接鄰水縣,西界廣安區渠縣,北連達川區。被納入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區、成渝經濟區渝廣達經濟發展帶、四川省川東北城市群。

2015年,全縣幅員面積2076平方公里,其中縣城建成區24.2平方公里,人口24.1萬人。總人口112.2853萬(2014年),轄3個街道辦事處、25個鎮、23個鄉。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253.34億元,比2013年增長9.0%。

大竹縣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唐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始置縣;素有“中國苧麻之鄉”、“中國香椿第一縣”、“中國醪糟之都”、“中國糯米之鄉”、“川東綠竹之鄉”稱號;境內有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有啟於先秦、興於三國的古官驛道,有中歐結合式建築群清河古鎮雲霧山景區等景觀。

大竹境內達渝高速318國道210國道及在建的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縱橫貫穿。

大竹縣連續12年入選“中國西部百強縣”;先後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環境優美示範城市”、大竹縣系四川省首批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和四川省16個“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之一等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4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大竹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況,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特徵,土壤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人民生活,社會保障,交通,風景名勝,歷史文化,大竹之名,民風民俗,名優特產,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遠古時期,大竹屬賨人國領地,賨族人為大竹最早的居民。
時,大竹屬梁州;商時,改屬雍州。
時,屬巴子國。
秦惠文王十七年(前321年)派張儀、司馬錯滅蜀,二十四年,在原巴國、蜀國領地設定巴、蜀、漢三郡,郡轄若干縣,大竹屬巴郡下宕渠縣。
末,劉璋改巴郡為巴西郡。
蜀漢時,劉備置宕渠郡,宕渠縣屬之。
西魏時期,建置混亂。
南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分宕渠縣和鄰山縣,鄰山縣治設在金城(今四合鄉)。
西魏廢帝時,改鄰州為鄰山郡,下設鄰山、鄰水二縣,大竹屬鄰山縣,縣治仍在金城。
北周於信州設總管府,鄰山縣屬信州總管府下的鄰山郡。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為結束東晉以繼“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的局面,以九州劃分全國,四川全屬梁州,州轄數縣,《舊唐志》載鄰山縣為梁州所轄。隋末,裁撤鄰山縣,大竹縣地一部份劃入流江縣,一部份劃入鄰水縣。
李淵後改郡為州,武德元年(618年),廢宕渠郡,設渠州,流江縣屬渠州;又分鄰水,墊江增設鄰山、鹽泉二縣,四縣同屬鄰州。鄰山縣城仍設在金城;鹽泉縣城在今童家鎮境內。武周久視元年(700年),分宕渠縣東部設大竹縣,縣城在今渠縣漢碑鄉沈府君闕南一里處(燕家場),屬蓬州。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大竹縣併入鄰山縣改渠州,縣城移至今渠縣來鳳鄉境內。不久,又分鄰山縣建置大竹縣。敬宗寶曆元年(825年),大竹縣和鄰水縣同時併入鄰山縣,縣城在金城。不久再分鄰山縣和大竹縣。
北宋時,大竹一度被併入鄰山縣,一度被併入流江縣;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復置大竹縣,屬渠州。至此以後,歷代均設大竹縣。寶慶三年(1227),果州升級為順慶府,縣屬順慶府。
至元二十年(1283年),鄰山、鄰水併入大竹。縣城遷入原鄰山縣木門鎮(今竹陽街道辦事處)。
洪武九年(1376年),改屬順慶府下廣安州。成化元年(1465年)分大竹南部復置鄰水縣。萬曆年間,曾在今四合鄉設定順慶分府,輔治大竹、墊江、鄰水、廣安四州縣,不久即廢。
初,縣屬川北道順慶府。乾隆四十九年(1784),恢復順慶四合分府,仍輔治原轄州縣。嘉慶五年(1800年),再次撤銷四合分府。十九年(1814年),縣改屬川東道綏定府。
民國二年(1913年),直屬川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川東道改稱東川道。民國五年(1916年),大竹護國軍一度宣布大竹獨立。民國六年(1917年),隸屬四川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十區”。專員公署、縣政府均設在城區鎮(今竹陽街道辦事處)。
1949年12月大竹解放後,屬川東行署下的大竹專區。行署設在重慶,專署及縣人民政府同設在城關鎮(竹陽街道辦事處)。專區下轄大竹、渠縣鄰水墊江梁山(梁平)、廣安長壽7縣。1952年9月,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1953年2月,撤銷大竹專區,縣改屬達縣專區。1968年9月,達縣專區改名達縣地區。1993年9月,達縣專區改名達縣地區。1993年9月,撤銷達縣地區,建達川地區,大竹縣屬達川地區。2000年1月,撤銷達川地區,建達州市,縣屬達州市至今。
大竹縣歷代隸屬簡表
歷史時期
建縣
總隸
直隸
備註
-
-
巴國
-
宕渠縣地
-
巴郡
-
宕渠縣地
益州
巴郡、巴西郡
-
蜀漢(三國)
宕渠縣地
益州
巴西郡、宕渠郡
-
西晉
宕渠縣地
梁州
宕渠郡
-
成漢
宕渠縣地
梁州
宕渠郡
僚族占據、郡不成治
東晉
宕渠縣地
梁州
宕渠郡
僚族占據、郡不成治
南朝
宕渠縣地
梁州、益州
南宕渠郡
僑郡
宕渠縣地
梁南、秦二州
南宕渠郡
荒郡
鄰山縣
鄰州
鄰山郡
-
西魏
鄰山縣
鄰州
鄰山郡
-
北周
鄰山縣
信州總管府梁州
鄰山郡
-
鄰山縣分入流江、鄰水
鄰州、梁州
宕渠郡
-
大竹縣、鄰山縣
山南西道
蓬州(鹹安郡)、渠州(鄰山郡)
兩縣並置,武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始置大竹縣
五代
前蜀
大竹縣、鄰山縣
山南西道
渠州(鄰山郡)
兩縣並置
後唐
大竹縣、鄰山縣
山南西道
渠州
兩縣並置
後蜀
大竹縣、鄰山縣
山南西道
渠州
兩縣並置
大竹縣、鄰山縣
梓州路、潼川府路
渠州
一度併入流江
大竹縣
陝西、四川行中書省
順慶府(渠州安撫司)
鄰水、鄰山併入大竹
大夏
大竹縣
-
渠州
-
大竹縣
四川省
順慶府、廣安州
分大竹復置鄰水縣
大竹縣
四川省
川北道(順慶府)、川東道綏定府
-
中華民國
大竹縣
四川省
川東道、東川道、第十行政督察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竹縣
四川省
大竹專區、達縣專區(達縣地區、達川地區、達州市)
-
以上參考: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大竹縣轄5個鎮、58個鄉。
2000年,大竹縣轄14個鎮、49個鄉。
2003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大竹縣撤銷城東、田壩、雙橋、余家、月華、羅城、西河、明灘、高灘場、吉星、石龍、五倉、新橋、高家、民主15個鄉。
2004年,大竹縣轄18個鎮。
2008年,余華鄉更名為月華鄉。
2015年07月13日撤銷月華鄉,設立月華鎮;撤銷高明鄉,設立高明鎮;撤銷童家鄉,設立童家鎮;撤銷天城鄉,設立天城鎮。設立3個街道,分別是撤銷竹陽鎮、東柳鄉,設立竹陽街道、東柳街道、白塔街道。
2016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大竹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6〕14號)檔案,大竹縣有4個鄉撤鄉設立為鎮。分別是:撤銷人和鄉,設立人和鎮;撤銷二郎鄉,設立二郎鎮;撤銷張家鄉,設立張家鎮;撤銷四合鄉,設立四合鎮,隨後將正式掛牌辦公。至此,該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25個鎮、23個鄉。

區劃現況

2016年11月4日,大竹縣政府駐大竹縣新華路98號,現轄3個街道辦事處、25個鎮、23個鄉,382個行政村、60個社區。
大竹縣大竹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竹縣地處四川省東部,達州南部,東鄰重慶市梁平區、墊江縣,南接廣安市鄰水縣,西界廣安市廣安區、達州市渠縣,北連達州市達川區,地跨東經106°59′—107°32′,北緯30°20′—31°00′,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75公里,幅員面積2076平方公里。

地質

大竹縣屬於新華夏系川東平行褶皺構造,系華鎣山脈沿北東—南西方向延伸的低山丘陵體系。成土母岩由背斜至向斜按照不同地質岩層多呈帶狀分布。最古老的三迭系飛仙關組出露在銅鑼峽背斜(中山)核部的梅子山和華鎣山(西山),歐家鄉高洞村一帶。面積1.80平方公里,占全縣幅員面積的0.08%;中山和西山的上部為三迭系嘉陵江組,面積53.15平方公里,占2.6%;雷口坡組181.23平方公里,占8.88%:東山中、上部,中山和西山中部為須家河組砂頁岩,面積407.77平方公里,占19.99%;低山山麓為侏羅紀自流井組砂、頁、泥岩,面積230.43平方公里,占51.6%;石橋鋪鎮向斜軸部南端(石子、文星等鄉鎮)是遂寧組砂、泥岩,面積56.73平方公里,占2.78%;在竹陽鎮、石橋鋪鎮附近及現代河流域零星分布有第四紀近代河流沖積層,面積56.49平方公里,占2.78%。在以上地貌構造和岩性的基礎上,經物理化學風化和重力、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坡積、殘積及沖積母質。

地形地貌

大竹縣屬四川省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地跨“三山兩槽”,呈“川”字形,三條山脈平行並列,東北—西南走向,西為華鎣山脈(西山),中為銅鑼山脈(中山),東為明月峽山脈(東山)。山脊一般海拔600—1000米之間,西山萬里坪為縣境內最高峰,海拔1196.2米。三山之間為寬闊的淺丘地帶,稱謂東西兩槽,俗稱西槽為山前,寬18公里,東槽為山後,寬12公里,大都屬於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差20—100米的丘陵,以渾園低丘,方山中丘,單斜低丘,中丘居多。

氣候特徵

大竹縣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日照適度、溫暖濕潤、無霜期長、立體差異明顯,無霜期平均284天。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雨1184毫米,相對濕度85%左右。年日照時數1088.6小時。

水文特徵

大竹縣有東柳河、銅缽河、黃灘河、西河等4條較大河流。
東柳河,發源於銅鑼山之黃泥扁,主要支流河有竹溪河、柳城溪。東柳河自柏林鎮以下北流出境入州河,全長72.5公里,縣境內71公里。(上游建成烏木水庫,總庫容量4888萬立方米)。流域面積850.30平方公里(縣境內742.00平方公里,縣境外108.3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828立方米/秒,天然落差407米,平均比降2.2‰,水域面積435.00公頃。
銅缽河,源出自白壩鄉麼姑岩下,縣境內主要支流有興隆河,銅缽河流經安吉鄉後進入達縣境匯入州河,全長53.8公里,縣境內40.5公里。流域面積587.00平方公里(縣境內284.00平方公里,縣境外303.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9.405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83米,平均比降1.4‰,水域面積267.47公頃。
東柳河,處於明月山與銅鑼山之間,源出雙溪鄉的三元寨,南流經西河、高灘場、天城、石子、張家,出鄰水縣與御臨河匯合,縣境內全長58公里。(上游建成同心橋水庫,總庫容量2495萬立方米)。流域面積633.00平方公里(縣境內531.00平方公里,縣境外102.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0.186立方米/秒,天然落差260米,平均比降1.4‰,水域面積206.47公頃。
黃灘河,發源於銅鑼山老涼風埡附近八角廟,主要支流為清水河,離縣經半公里匯入御臨河,縣境內全長46.9公里。流域面積518.00平方公里(縣境內483.00平方公里,縣境外35.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9.033立方米/秒,天然落差390米,平均比降0.8‰,水域面積140.53公頃。

土壤特徵

2015年11月,土壤類型有水稻土、沖積土、紫色土、黃泥土等四大土類,6個亞類,12個土屬,63個土種,99個變種。主要土類為水稻土和紫色土,分別占總耕地的52%和42%。水稻土由水耕而成,分布較為廣泛,從山上到山下,從沖溝到平壩均有分布,但土種各異;沖積土系河流沖積而成,分布於溪河兩岸;紫色土由紫色母岩風化而成,肥力較高,主要分布於兩槽海拔300-500米高程的大片丘陵地區;黃泥土由砂岩和灰岩風化剝蝕而成,分布於500-600米高程砂岩地區的稱冷砂黃泥土,分布於600米高程以上石灰岩地區的稱礦子黃泥土。
由於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及人為耕作等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從而形成不同類型土壤。全縣土壤劃分為黃壤、紫色土、水稻土、新沖積土等四個土類,七個亞類,68個土種。森林土壤主要以黃壤、紫色土為主。
⑴黃壤土類:分布於縣境內三低山的脊部至山腰一帶。由三迭紀須家河組岩、雷口坡組和嘉陵江組岩層發育,質地砂壤—重壤,PH值4.5—6.5。以化學分化為主,母質分化度較深,鹽基物質較缺乏,土壤礦質膠體品質差,有機質含量較高,但光熱條件差,土性涼冷,微生物活性弱,分解慢,有效養分較低。主要植被以馬尾松、杉木、白夾竹、茶、鐵芒箕為主。
⑵紫色土類:廣泛分布於縣境內“山前”、“山後”,即兩槽和山麓深丘一帶。靠低山的為自流井組的紫色砂頁岩,黃色砂岩發育而成,廣大槽谷區則是朱羅紀的紫色岩發育而成。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弱,母質風化度低,土壤自然肥力高,礦物質養分豐富,質地中壤至重壤,一般成中性反應,光熱條件較好,宜種作物廣。其分布特徵主要表現為:從坡頂到坡腳依次為石骨子(或沙壤)—夾沙土—大土泥。坡頂光禿,呈紅色,植被稀少。中性或鈣質紫色土壤,主要植被為柏木,一部分酸性紫色土壤上長有馬尾松、映山紅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2015年11月,大竹縣境內有天然氣、石灰礦、灰石岩、鐵礦石等多種礦產資源。原煤總儲量為1.63億噸,天然氣蘊藏量約760億立方米,碳酸鍶礦儲量達148萬噸,石灰石儲量豐富。

動物資源

2015年11月,大竹縣有狐狸、青狳、水獺、狸子、刺蝟松鼠、黃鼠狼、麂子獼猴、野豬等二十種野獸;有野雞、野鴨、斑鳩、貓頭鷹、啄木鳥、麻雀、布穀鳥、老鷹白鷺、黃鸝、竹雞雉、烏鴉、畫眉、紅腹錦雞等飛禽;還有龜、、蛙等野生動物。

植物資源

2015年11月,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規定,大竹縣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級野生植物有紅豆杉、銀杏、三尖杉等樹種,紅豆杉、三尖杉主要分布在銅鑼山中段;銀杏在全縣均有分布。森林植被: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基本類型是以馬尾松為主體的松、杉針葉混交林,以絲栗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和以白夾竹為主的竹、針、闊混交林,亦有松、杉、柏、樟、櫟等純林成片(團)狀分布於三山之中。2014年造林面積747公頃,年末森林面積達66207公頃。
全縣森林植物有喬木、灌木等62個科,4個亞科,122個種,其它植物76個種。分布較普遍的科:松科、杉科、柏科銀杏科棕櫚科、楊柳科、大戟科、山茶科、芸香科、楝科、薔薇科、楊梅科、豆科、禾本科、殼斗科、胡桃科、樟科、木樨科、桃金孃科、玄參科、杜鵑科、金縷梅科、桑科、夾竹桃科馬鞭草科、茜草科、馬桑科、八角風科等。竹類以白夾竹慈竹、黃竹、南竹斑竹為主。另有獼猴桃雞血藤、勾藤等藤本植物。還有絲毛草、野棉花、車前草夏枯草玉竹、仙矛、扁竹、南星、石昌蒲、毛條、虎耳草、地丁草、板蘭根、附子草等草本植物700餘種。有各種菌類、苔蘚、地衣、卷柏等低等植物。
名木古樹:根據大竹縣1985、1998年兩次開展名木古樹調查,全縣有名木古樹261株。分布於城鎮、農村、學校、林場、寺院等地方,分屬於10個科、11個屬、11種。其中:黃葛樹220株,銀杏11株,桂花6株,皂莢7株,柏木6株,羅漢松3株,酸棗3株,梨樹1株,楓香1株,香樟1株,黃桷蘭2株。

人口民族

2014年,全縣戶籍人口112.2853萬人,其中女性人口520473人,農業人口895316人。常住人口885487人,其中城鎮人口331127人,城鎮化率達37.4%;全年出生人口11355人,死亡人口843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61‰。其中有漢族、回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綜合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2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5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8.62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128.8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34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91元。
2013年,大竹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25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9億元,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87億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80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9376元,增長13.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19億元,增長16.5%。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253.34億元,比2013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8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37.48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64.03億元,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比20.4︰54.3︰25.3。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是7.8%、64.6%、27.6%,拉動GDP分別增長0.7個、5.8個、2.5個百分點。
2014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6.88億元,增長1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0.59億元,增長14.1%,其中稅收收入6.63億元,增長3.7%,占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62.6%。地方公共財政支出40.05億元,增長10.7%,其中農業支出7.88億元,科技支出0.4億元,教育支出8.37億元,醫療衛生支出5.45億元。
2014年,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1.13億元,增長17.6%。其中,建安工程投資183.77億元,增長18.5%;工業性投資69.92億元,下降1.9%;民間投資78.15億元,增長9.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5.86億元,增長35.8%;第二產業投資70.12億元,下降2%;第三產業投資135.15億元,增長30.3%。按投資性質分,基本建設投資139.52億元,增長31.7%;更新改造投資54.51億元,增長0.8%;農戶投資3.2億元,下降17.9%;房地產投資13.9億元,下降11%。

第一產業

2014年,全縣農業總產值82.76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43.87億元,增長3.8%;林業產值2.62億元,增長4.2%;畜牧業產值32.49億元,增長3.3%;漁業產值2.45億元,增長10.6%。
2014年末,全縣耕地面積60212公頃,糧食播種面積104073公頃,比上年增加250公頃;油料播種面積16780公頃,增加20公頃;苧麻播種面積14536公頃,減少13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433公頃,增加373公頃。
2014年,全縣因“9·13”特大洪災影響,全縣糧食有所減產,糧食總產量52.19萬噸,比上年下降0.5%。其中:小春產量6.94萬噸,增長3.2%;大春產量45.25萬噸,下降1.1%;油料產量4.25萬噸 ,增長1.1%;苧麻產量2.95萬噸,下降0.7%;蔬菜產量 51.51萬噸,增長1.8%;水果產量2.93萬噸,增長2.1%。
2014年,全縣生豬出欄88.71萬頭,增長2.1%;生豬存欄67.51萬頭,增長0.2%;大牲畜存欄9.52萬頭,增長4.2%;家禽出欄1501.7萬隻,增長1.5%;禽蛋產量3.4萬噸,增長1.3%;肉類總產量9.4萬噸,增長2.3%(其中:豬肉產量6.26萬噸,增長2.1 %;牛肉產量0.50萬噸,增長7.6%;羊肉產量0.27萬噸,增長3.5 %;禽肉產量 2.30萬噸,增長1.5%)。

第二產業

2014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19.13億元,比上年增長8.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51.5%,拉動經濟成長4.6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2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1.4億元,增長14.1%;增加值60.78億元,增長10.5%。
201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產值151.2億元,增長17.4%;輕工業產值40.2億元,增長3.3%,重輕工業比為79︰21。在全縣主要支柱產業中,食品及飲料產業產值14.6億元,增長19.3%;紡織及化纖產業21.8億元,增長4.2%;機電產業29.9億元,增長0.4%;煤炭採選業83.3億元,增長23%;建材業26.1億元,增長6.4%。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187.05億元,增長14.2%,利潤總額10.78億元,增長15.2%。
2014年末資質以內建築企業15個,全年施工面積318.46萬平方米,新開工227.37萬平方米,竣工226.64萬平方米,建築業增加值達18.35億元,增長20%。

第三產業

2014年,大竹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09億元,增長14.0%。從區域看,城鎮消費市場優勢明顯,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2.76億元,增長18.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1.33億元,增長7.6%。從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仍然是消費品市場的主導力量,批發業零售額17.52億元,增長3.9%;零售業零售額58.41億元,增長18.4%;住宿業零售額0.66億元,增長10.5%;餐飲業零售額7.5億元,增長7.0%。從規模看,限額以上企業及個體戶增速快於限下企業及個體經營戶。全縣限上企業及個體戶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8.62億元,增長23.7%;限下企業及個體經營戶零售額35.47億元,下降0.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7.81億元,增長28.5%。
2014年完成出口創匯額1502萬美元,增長2.6%。全年招商3000萬元以上項目43個、引資212.8億元,到位111.5億元,增長11%。全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3.79億元,增長3.5%;年末全縣行動電話用戶59.98萬戶,增長26.9%,固定電話用戶7.13萬戶,下降2.7%;國際網際網路用戶7.18萬戶,增長19%。全年共接待遊客210萬人次,增長14.1%;實現旅遊收入13.24億元,增長20.2%。
201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51.27億元,比年初增加18.65億元,增長8.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18.89億元,比年初增加31.48億元,增長16.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06.35億元,比年初增加18.72億元,增長21.4%。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90.12億元,增長39.8%;消費貸款餘額27.54億元,增長8.1%。
2014年末,全縣實現保費總收入2.05億元,比年初減少1.23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0.65億元,比年初減少0.51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1.40億元,比年初減少0.72億元。保險賠款及給付0.44億元。其中:壽險879萬元,財險3552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4年,大竹縣各類學校(包括國小、普通中學、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33所,在校學生126042人,專任教師6639人。其中國小178所(含村小),國小在校學生70354人,國小專任教師318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中學50所,在校學生48143人,專任教師2940人,國中升學率100%,高中升學率76.6%;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7545人,專任教師51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75人,專任教師11人。全縣幼稚園151所,在園幼兒32159人。
大竹中學大竹中學

科學技術

2014年,全縣組織申請專利102件,授權專利82件,同比增長28.1%。企業自主研發新產品14個、新技術11項、新工藝8項,轉化套用自主研發的通過省級以上鑑定的重大科技成果10項。川環科技、環州機電、金橋麻業等三家企業成功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通過院縣科技合作,成功研發了《香椿矮化密植及無性快速繁殖》、《香椿芽氣調保鮮與加工》等成果,省農科院加工所和饞香椿食品公司先後申請發明專利3項;先後從省農科院、市農科所共引進黑花生、秦王桃、高支鏈玉米、糯稻等農業新品種8個,引進“肥水藥一體化設施集成”等農業新技術4項。

文化事業

2014年,大竹縣在鄉(鎮)發展有線電視用戶5000戶,完成25個村點地面數位電視建設,完成10個鄉鎮共78個村廣播村村響工程機房和末端接受設備安裝,新建社區書屋24個。 “百場文化下鄉”全年達120場次。出版了大竹文化名片“印象大竹”之《詩詠大竹300首》、《傳奇大竹100篇》,樂舞音畫《水墨竹鄉》獲第四屆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節最佳演出獎—“金土地獎”;四川方言小品《與時俱進》和四川竹琴《竹鄉茶館》參加四川省群星獎,通過初選、複賽、決賽,雙雙喜獲金獎。根雕技藝成功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氏掌門按摩成功申報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央視用稿15條,在四川電視台用稿70篇;在達州市廣播電視節目評選中,大竹縣選送19件作品,17件獲獎。
截至2014年末,全縣共建成47個鄉鎮文化站、384個農家書屋、37個社區書屋、491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站點、15個流動服務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部實現免費對外開放;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3.5萬冊;有線電視用戶12.18萬戶;數位電視用戶4782戶。

醫療衛生

2014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88個(包括鄉鎮計畫生育服務機構),其中醫院6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站1個;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250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32人,註冊護士915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366張,其中醫院3256張;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9.75‰,嬰兒死亡率5.64‰,全年共完成“22苗”預防接種工作,接種率均達97%以上;開展自願免費婚前醫學檢查4366對,婚檢率達83.23%;孕產婦住院分娩率 99.95%,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補助3550人; 3064人參加無償獻血,獻血總量達103.7萬毫升;全年參合農民888637人,參合率達99.26%。

體育事業

2014年,全縣舉辦和承辦各類體育賽事24項次,其中影響較大的有2014年環東湖腳踏車比賽,有來自國外及全國各地共220名山地腳踏車選手參加了此次比賽。在縣城區和部分鄉鎮新建了5條健身路徑。在全縣範圍內發放25個農民健身工程設施及配套資金50萬元,在東湖廣場安裝室外桌球台20張。

人民生活

2014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35元,比上年增加2269元,增長11.6%。其中工薪收入及經營淨收入17895元,增長33.5%;人均消費性支出15184元,增長1.4%,其中食品消費支出5979元,增長0.1%;衣著消費支出1554元,增長14.9%;醫療保健支出1125元,增長4.3%;文娛教育消費支出1064元,下降19.9%。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9%,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
201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0518元,比上年增加1099元,增長11.7%。其中,工資性收入5144元,增長19.9%,家庭經營純收入4412元,增長1.4%;農民人均總支出8471元,下降2.9%。其中家庭經營費用1773元,下降29.9%;生活消費支出6391元,增長19.7%;教育服務支出216元,增長12.5%;醫療保健支出563元,增長6.5%。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45%,比上年下降4.4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

2014年末,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45個,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4409個;全年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21274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475838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161060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888637人,失業保險25359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79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7853人。

交通

大竹縣地處成都、重慶、西安及武漢交匯輻射的腹心地帶,境內包茂高速公路318國道210國道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縱橫貫穿,縣城北距達州60公里,南距重慶江北機場135公里,東距萬州港176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形成了“半小時達州、1小時重慶、1小時萬州港、3小時成都、5小時西安、5小時武漢”的通達格局。縣域內100%的鄉鎮(街道)、100%的村(社區)通水泥(油)路,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3759公里。國道外遷、山後快速通道竹石線、包茂高速達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點交通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全線竣工,達州—大竹—鄰水—重慶城際鐵路已獲國家發改委批覆並納入“十三五”建設規劃。

風景名勝

清河古鎮清河古鎮位於四川東北部,巴山南麓渠江之濱,兩條河流穿境而過,故得“清河”之名。范紹增將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籌劃出資在其故鄉四川省大竹縣清河場修建的故居“哈兒街”。此街全長385 米,占地3.3 萬平方米。兩旁房屋西高東低,呈主賓之勢,主顯賓躬之態。整個建築群均為磚木結構,瓦頂懸山式,天架椽屋、前後乳伏牽用三柱建築。一律採用外廊式穿榫結構,一樓一底兩層樓房。街道兩旁各有通廊和108 根仿希臘式圓形廊柱,柱身均有人物、動物及花鳥等淺浮雕圖案。是西南難尋的仿古建築群,專家鑑定為:“國內少有,國外沒有”獨具特色的大型建築群。街內 “哈兒將軍陳列館”,收藏有大量范將軍及其親友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和其他實物;並有“哈兒茶樓”、“哈兒餐飲”等。
清河古鎮
雲霧山景區
雲霧山景區內有雲霧寺、三國古驛道、茶園溫泉等人文景觀。西山古驛道啟於先秦而盛於三國,後一直是成都出川東過三峽到湖北的交通主幹道,是一部中國道路建設的活史書。雲霧峽至雲霧寺之間保存較好的約有7千米,道寬1.5米左右、有石板道、棧道、橋樑等構成,道旁有功德牌坊、壁畫、石刻(漏米石),道旁山上有古山寨(白雲寨)遺蹟,遠古巴人居住的洞穴等等文化遺蹟。
雲霧山景區
五峰山森林公園
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大竹縣東部,又稱“竹海公園”。景區距縣城22公里,南距重慶市140公里,北距達州61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均有高速公路連通。景區總面積達876公頃,最高海拔1080米,最低海拔600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2.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夏涼。2002年,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2006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14年成為省級旅遊度假區,2015年被認定為四川省生態旅遊示範區。
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淨土寺
淨土寺位於大竹縣城東郊,距縣城竹陽鎮5公里,其前身為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興建的復興寺,後復興寺因年久失修及文革時期的嚴重損毀,已蕩然無存。2002年9月,高僧釋德道雲遊至此,見此處地勢獨特,便在此重建廟宇,取名淨土寺。占地面積100餘畝,山門全長達116米,也是目前亞洲最長的山門,寺中12.6米高的阿彌陀佛是目前川東地區最高的站立式佛像。
淨土寺

歷史文化

大竹之名

當年,孫悟空大鬧天空的時候,攪得天庭一片混亂,托塔天王李靖於危難之際,將手中白色寶塔向孫悟空投去,果然將孫悟空框在塔里,但那猴頭用力一掙,轟地一聲,寶塔竟然爆開了花…… 。這天,人們突然發覺天上飛來無數白色的碎片,它們最後降落在縣城北邊的紅岩山頭上。這些碎片很快凝聚成一根乳白色的竹筍,誰知它竟發了瘋似的長高長粗。縣太爺趕忙找來一位道士占卜吉凶禍福。道士說:“那還了得,如果任其瘋長,一旦刺穿了天庭,上蒼會降禍人間的”。看著縣太爺慌了神,道士安撫道:“這樣,我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煉了一口大銅鑼,將其移來蓋在竹筍上面,它就莫法長了”。縣太爺應諾,道士一陣施法,那口大銅鑼忽地從地上飛起,哐的一聲罩在了那支大竹筍頂上。大竹筍果然停止了上長,但它的根卻又使勁地往土裡串溜,第一束根串到了縣裡的中山,根又發叉分出無數的根來,這些根再往上生長,就長成了滿坡滿嶺、漫山遍野的竹筍,最後形成了鬱鬱蔥蔥、遮天蔽日的竹林,就是現在的川東大竹海。這些發了叉的根得到縣內烏木湖和東柳河的潤澤後,越發突突突地亂串,串向全省、全國,還穿山越嶺、漂洋過海進入了異國他鄉,於是,這些亂串的竹根就生髮了全世界的竹林。大家知道竹是靠根系繁植的,該傳說寓示著大竹這塊竹祖聖地衍生出了世界上所有的竹林和竹文化,而且還在不斷衍生出新的竹林和竹文化,表現了大竹人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大竹縣名中的“大”本來就有“資格老”、“形體大”、“數量多”、“第一”、“唯一”等含義。

民風民俗

  • 大竹玩友
大竹玩友又稱川劇座唱,活躍於茶樓酒肆,街頭巷尾,是較為靈活的川劇演唱形式,以大竹縣城為中心,輻射轄區內各鄉鎮村社,該項目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表演的內容與傳統川劇無異,常演唱的劇目有:《訪友》、《武家坡》、《歸舟》、《長生殿》、《五台會兄》、《南陽關》、《桂英打雁》、《大盤山》、《假設降》等。
  • 月華土紙
月華土法造紙技藝從隋唐初創到明清興盛,月華土紙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康熙年間,月華土紙被御點為“貢紙”。乾隆年間,月華土紙又被欽定為“文闈捲紙”和“宮廷用紙”。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在紙料中加樺後,才能將濕紙一張一張的撕開,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抗戰時期,月華成為大後方紙張的重要產地產量為全國之冠。在這一時期,國畫大師張大千用該紙作畫後,贊之曰“乾隆帝用的紙也不過如此……中國有了宣夾二紙,堪稱二寶”,將月華紙提升到與安徽宣紙齊名的地位。為紀念大千先生對月華土紙所作的貢獻,大竹縣人民政府把經過他改制後的書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
  • 大竹竹嗩吶
大竹竹嗩吶包括竹嗩吶製作和竹嗩吶吹奏兩部分。竹嗩吶是生長於盛產竹子的大竹並深深紮根於民間,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娛樂形式,僅川東大竹獨有。“大竹竹嗩吶”用祖宗秘傳的隱性換氣法吹奏。有齊奏、獨奏、重奏、輪奏,表現形式多樣,一人可表演同時口吹四支嗩吶、鼻吹兩支嗩吶,口鼻同時吹六支嗩吶的特技,有倒立表演、兩人重疊表演、嘴裡邊吃糖或吸菸或喝水而由兩個鼻孔吹奏的表演、兩個鼻孔里各塞一根鋼釘後再由兩個鼻孔吹奏的表演等。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苧麻文化
大竹縣地處亞熱帶,地質、土壤和氣候都非常適宜苧麻的生長。因其苧麻種植歷史悠久,分布廣泛,麻質優良等,被譽為“中國苧麻之鄉”。其手工麻布的織造技藝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大竹手工麻布織造技藝一般要經過五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採料,第二道工序是績麻,第三道工序是穿線和牽線,第四道工序是刷漿,第五道工序是織布。
大竹手工麻布織造技藝是中華古代民間苧麻手工紡織技藝的生動再現,而其所使用的傳統手工紡織工具,也是中國民間苧麻手工紡織技藝的物態遺存。中國古代《農書》的“農器圖譜”中繪下的“治薴”績麻工具,如今在大竹民間大量遺存,成為大竹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多得的物態載體。

名優特產

大竹縣境內有二郎竹蓆、“巴山紅”香椿、“綠香清”香蔥大竹苧麻等。其中“大竹苧麻”、“大竹香椿”、“東柳醪糟”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有東漢醪糟黃粑、觀音豆腐乾、大竹黑花生、“馮兵魚頭”、“東柳魚頭”、“笨雞蛋”、“蒲寶山臘肉”、“施鹹菜”、“唐鴨兒”等特色美食。

著名人物

人物簡介
(1597年—1666年)法名海明,俗名蹇棟宇,雙拱鎮人,明末清初著名禪宗大師
(1811年—1859年)字雨農,號曉帆,清代清官,惠州知府
(1894年—1977年)號海廷,抗日英雄
(1919年-1975年)原名李心源,字柏鳳,觀音鎮人,畫家、美術教育家
徐萬壁
(1488年—1555年)又名徐萬福,字完卿,坊鄉人,詩人
(1963年7月-)安吉鄉人,發育生物學家,九三學社社員
(1913-2010)曾用名馮裕春等,雙拱鎮人,原鐵道部運輸總局副局長
(1935年10月-)原名將春龍,城關鎮人,原國家教委副主任
(1933年-2013年)竹北鄉人,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1903年—1926年)字子陶,革命烈士
(1914年-—2005年)原名桂梁,政協全國委員會原秘書長
(1928年—)從事石油工程研究的第一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4年—)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學會副會長
(1946年—)四川省政協常委及學術與技術帶頭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1947年—)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少將軍銜
(1957年—)澳洲國家聯邦科學院首席科學家
(1980年—)中國華語流行樂壇唱作人
(1990年—)青年作家,“巴蜀三傑”之一
(著名人物表參考資料

城市榮譽

2001年12月,大竹縣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
2011年-2012年,大竹縣連續兩年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1年1月8日,大竹縣被科技部表彰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2011年,大竹縣城被命名為“四川省文明城市”
2012年5月,大竹縣被表彰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達標縣
2017年12月14日,大竹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縣級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