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秘魯印加遺址)

馬丘比丘(秘魯印加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又譯麻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Peru)境內庫斯科(Cuzco)西北75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是秘魯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建於約公元1500年的遺蹟,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馬丘比丘在克丘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也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印加遺蹟。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丘比丘
  • 外文名稱:Machu Picchu
  • 地理位置秘魯
  • 氣候類型:熱帶海洋性氣候
  • 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6:00-17:30
  • 景點級別:世界遺產
  • 門票價格:126新索爾
  • 著名景點印加遺址  太陽廟  三窗之屋
  • 地理坐標:南緯13°9′23″,西經72°32′34
  • 被稱作:“失落的印加城市”
  • 所屬國家秘魯
  • 所屬城市庫斯科
  • 適宜遊玩季節:夏季5-9月,可以避開雨季
  • 建議遊玩時長:1天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地理環境,遺蹟歷史,詳細介紹,歷史保護區,遺蹟構造,遺蹟建築,道路系統,美麗景色,旅遊線路,文明消失移動圖片,相關猜想,亟待搶救,發現人物,背景資料,旅遊景點,概況,馬丘比丘古城遺蹟,帕拉卡斯自然保護區,重新發現,姐妹城市,旅遊提示,

地理環境

馬丘比丘在奇楚亞語(Quechua)中為“古老的山”之義,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蹟。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馬丘比丘風景馬丘比丘風景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野草。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為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理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受旅遊業破壞的擔憂。

遺蹟歷史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
馬丘比丘景色馬丘比丘景色
考古發現(加上對早期殖民檔案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座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馬丘比丘日落馬丘比丘日落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對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最著名的作品,受馬丘比丘啟發的“馬丘比丘之巔”:
“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Machu Picchu es un viaje a la serenidad del alma, a la eterna fusión con el cosmos, allí sentimos nuestra fragilidad. Es una de las maravillas más grandes de Sudamérica. Un reposar de mariposas en el epicentro del gran círculo de la vida. Otro milagro más")
馬丘比丘距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左右,建在距烏魯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
俯瞰馬丘比丘俯瞰馬丘比丘
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曾在他的長詩《馬丘比丘之巔》中寫道:“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
據推測,馬丘比丘即建於15世紀印加帝國開始擴張的帕查庫蒂統治時期,馬丘比丘古城遺址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業區,城區則由200座建築和109個連線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組成。城內規劃井然,北部多為莊嚴的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印加人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他們將太陽視作“燃燒的火鷹”,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對太陽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間流傳。在這座古城關於太陽崇拜的建築也隨處可見。

詳細介紹

歷史保護區

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蹟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有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一個印加"llacta"——即用來控制新征服地區經濟的據點。這裡也是整個印加帝國境內最美麗的一處“據點”,在遭受進攻時用來保護印加貴族。這裡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觀測站”。在被西班牙征服後,這裡成了Manco印加反抗軍的要塞。
馬丘比丘美景馬丘比丘美景

遺蹟構造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在神聖區里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Inti的“Intiwatana”、“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裡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馬丘比丘景色馬丘比丘景色

遺蹟建築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馬丘比丘景色馬丘比丘景色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Inti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至今沒人明白印加文明(公元前8000年)能夠把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道路系統

在哥倫布時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萬條道路中,印加帝國的道路是屬於最吸引人的一類。道路網路匯集在庫斯科,印加帝國的首都。其中一條道路通往馬丘比丘城。印加人稱沿海道路為Camino de los llanos(平路)而山路則稱為Cápac Ñam。
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印加道路——尤其是Cápac Ñam——上旅行,從庫斯科出發徒步兩天穿越安第斯山脈。

美麗景色

每個登上神聖的瓦納比丘山峰的人都能得到俯瞰馬丘比丘的機會作為獎賞。日出日落時分是欣賞城堡和美妙光影效果的最佳時機。
馬丘比丘一角馬丘比丘一角

旅遊線路

最大的印加帝國遺蹟,探訪不一樣的高原文明,感受睡夢中的馬丘比丘;馬丘比丘經歷了繁華也經歷過衰落,而馬丘比丘的古遺蹟還依然矗立,而很多熱愛戶外旅遊的人用腳步追隨著古人的遺蹟欣賞著歷經千年還依然存在的遺蹟。酷旅行印加古道徒步線路的出發點KM82站在安第斯山脈的腳下, 懷著激動、興奮和敬畏的複雜心情,跟隨著我們的資深嚮導,沿著烏魯班巴河兩岸,向著印加古道前進,一直徒步到位於維拉班穆巴營地,欣賞到Llactapata古遺址。
馬丘比丘徒步馬丘比丘徒步
古道游最艱難的一部分,徒步三個小時到達第一個灰姑娘關口瓦米瓦努斯卡(Warmiwanusca)(海拔4200米),到達印加古道的頂端。在這裡可欣賞到整個區域的全景(壯美的群山和冰川全景)。吃過午飯,步行向下到達帕凱馬尤的營地。
馬丘比丘徒步帕凱馬尤營地馬丘比丘徒步帕凱馬尤營地
徒步前往Runkurakay古印加文化的遺址。繼續前行來到Sayaymarca古遺址群,參觀並在這裡午餐。注意到在這裡周圍的自然景觀和植被已經發生了變化,從植被稀疏的高山地帶向亞熱帶森林過渡。接下來經過的是另一個重要的古遺蹟建築普亞帕塔馬卡(Puyapatanarka),最後徒步到達今天的終點維內維娜營地。
早早出發趕到通往馬丘比丘的大門(太陽之門)觀看世界上最壯觀的日出。出現面前,一側是群山,一側是四千多米深的峽谷,抬頭是雪山,低頭可見熱帶雨林。欣賞著馬丘比丘古遺址在金色的晨曦中被喚醒。盡情的按動快門留下美好的記憶。
馬丘比丘馬丘比丘

文明消失移動圖片

也正因為馬丘比丘的再現,是根據耶魯大學教授海藍穆賓漢姆Hiram Bingham在1911年的一篇報導。把馬丘比丘的發現歸功於他,以及當地的文物的去向,都還是爭論焦點。
根據秘魯人(特別是自命為印加後人的克丘亞族人)的論點,遠在1901年,他們已“發現”了馬丘比丘存在。但是除了少數黃金飾物被當地的居民拿走以外,他們並沒有動過在馬丘比丘的文物。他們認為,這些屬於秘魯的寶藏全被賓漢姆一掃而空。而賓漢姆說,“我們所收集的都已經安全地運到紐海文(耶魯大學校址),其中包括當時建造和居住在馬丘比丘人的遺骨,青銅器和壺缽陶器等”。被賓漢姆拿走的部分文物一直到21世紀初,才第一次在美國展出。
馬丘比丘馬丘比丘
今天來到馬丘比丘的遊客,多半是從庫斯科坐火車而來作“一日游”的。從午間喧囂到人去以後的平靜,一種強烈的對比,更令人在懷古的幽思裡帶來一份消逝的空虛。國家的興亡,朝代的盛衰,都是歷史上必然經過的道路。而弱肉強食更是生存上不能勉強的規律。但是一個能夠建造像馬丘比丘這樣,不論從天文、建築到哲學,都足以借鑑的古代文明,竟然消失得沒有留下任何紀錄,讓後人參考和學習,那確實是一場文化悲劇,也是人類史上不可補償的損失。
1532年,印加帝國正當全盛期,擁有600萬國民,掌握了當時先進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技術,能製造出一流的冷兵器,還有像馬丘比丘那樣險要的城堡可堅守。可是數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印加帝國後,短暫的時間,帝國消亡了,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失落了,據口傳歷史記載的陰謀、謊言等卑鄙伎倆讓史學家推斷部族之間自相殘殺,勢力削減,使偌大的帝國就此消亡,而真正的原因卻一直是一個謎。不過在美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中,詳細闡述了印加帝國失落的原因:1531年,Francisco Pizarro和180名士兵在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登入。他們帶來了火槍、馬,同時也帶來了歐洲的疾病,而印加帝國的居民對此毫無抵抗力,印加國王也死於瘟疫中。國王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而挑起了內戰。Atahuallpa,其中的一個兒子,借著西班牙人Francisco Pizarro的幫助,打敗了另一方。之後,Francisco Pizarro占領了印加Cuzco,並把它作為首都。1535年,Pizarro在Lima建立了新的首都,並把它變成了西班牙的另一處殖民地。紅極一時的印加帝國就此滅亡。
馬丘比丘城牆馬丘比丘城牆

相關猜想

第一個猜想是功能。強大的帝國為什麼要建設這樣一座空中城堡?建築位置、難度、都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無法承載的負擔。印加的統治者為什麼會選擇這裡建設城堡呢?為了防禦?為了最後的退守?為了生產?多少年來,考古學家對這個神奇的古城產生了眾多的猜想。最有說服力的猜想是,祭奠神靈。印加人崇拜太陽,太陽神是他們最重要的神靈,印加王都自稱為“太陽之子”。選擇這樣高的位置建設如此規模的一座城。為的只是和太陽更近一些。現代考古學者推斷,馬丘·比丘並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一個舉行各種宗教祭祀典禮的活動中心。平時有一些人居住在這裡照料寺廟和祭壇,大部分人要到宗教節日才到這裡來。考古學家在城中發現的頭骨中,絕大多數是女人的頭骨,他們推斷這些都是為了敬獻給太陽神的祭品。
第二個猜想關於建築。印加古城的建築,全用巨石建成,見不到灰漿的痕跡,在那個荒蠻的時代,達到如此的工藝水平是一個謎。更重要的是那些巨石,古印加人從哪裡用什麼方法搬來的?在崎嶇狹窄而危險的山脊上,把巨石運上山巔幾乎沒有可能!秘魯科學家認為印加人並沒有在懸崖峭壁上搬運巨石,而是在山巔就地取材的。他們在選定的山巔就地採集岩石製作砌塊,在山頂開出了一片9萬餘平方米的開闊平地,壘築古城。然後把剩餘的石塊、碎礫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巔留下了這座奇蹟般的古城。
逝去的印加古城實際上不是馬丘比丘?
海勒姆賓厄姆三世於1911年發現了馬丘比丘,事實上,他當時是在尋找比爾卡班巴古城。比爾卡班巴古城是一個隱秘的首都,在1532年西班牙征服後被印加人當做避難所。海勒姆賓厄姆用盡一生尋找比爾卡班巴古城,當他看到壯觀的馬丘比丘後,就竭盡全力證明馬丘比丘就是那個逝去的印加古城。
地震對其沒有影響?
秘魯是一個地震不常發生的國家。而印加人建造馬丘比丘的目的就是抵禦地震。古城修建所使用的磚是經過非常精確的切割的,堆砌的非常緊密,連一塊卡片都塞不進去。這就是為什麼馬丘比丘和其他印加遺址到現在還屹立不倒的原因。
關於印加古城的懸案和猜想還有很多,比如他們為什麼會消失?遺留的100多具頭骨和隨後發現的木乃伊帶來什麼樣的古文明信息?馬丘比丘充滿了無窮的吸引力,等待我們去探索。

亟待搶救

古城發現之後,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慕名而來,每年接待的遊客達50萬之眾,從印加古都庫斯科到馬丘比丘有一條專門為旅遊者建造的高山鐵路。全長只有幾十公里,一路上盤山過洞,曲曲折折,窗外的風景也是險象環生而又美不勝收。火車只到馬丘比丘的山底,探訪古城需要再坐汽車,那些載著遊客上下山的小型公共汽車排放大量尾氣,嚴重影響了古城遺址的環境;同時,旅遊業的興旺帶來周邊城鎮的不斷擴張,也對古城遺址保護造成了嚴重困擾。
此外,馬丘比丘還面臨著山體滑坡的危險,隨時有可能毀於一旦。近年馬丘比丘附近名叫“熱水”的小鎮發生山體滑坡,共有十幾人遇難。而馬丘比丘古城遺址地表不斷增多的裂痕也使得人們不得不更加擔心它的安危。
不久前,多國科學家在馬丘比丘及其周圍共發現七大地質構造缺陷,受此影響,馬丘比丘正面臨緩慢移動、下陷和坍塌的危險。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秘魯全國文化委員會的協助下,來自日本、義大利、捷克、加拿大和秘魯的地質科學家最近兩年對馬丘比丘進行了細緻的實地考察,發現在不同地點存在地層鬆動和斷裂等地質構造缺陷,這將嚴重威脅馬丘比丘風貌的完整保存。這七大地質缺陷分別存在於通往馬丘比丘的公路、山頂旅店、三窗神廟遺址、印加橋以及馬丘比丘遺址周圍的一些地區。科學家稱,即使這些地質缺陷不會馬上對馬丘比丘造成坍塌危險,但是隨著馬丘比丘所在地基和石層的逐漸磨損,將來也會產生嚴重後果。為此,科學家建議有關當局及時採取多種保護措施,搶救性保護印加古城遺址。秘魯政府近日提出了耗資7000萬英鎊的緊急拯救計畫,保護馬丘比丘。

發現人物

16世紀中葉,當秘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後,民間就一直相傳:在茫茫的安第斯山脈中,有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300多年間,探險家們多方尋覓,均無所獲。直到1911年7月24日,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海勒姆·賓厄姆三世(Hiram Bingham III)在距印加古都庫斯科城120公里、海拔2400多米的群山之間,發現了這座被白雲和密林覆蓋的高原城郭。考古學家無法得知它的原始名字,於是借用了附近一座山名,稱其為馬丘比丘。

背景資料

1933年現代建築國際會議(簡稱 CIAM)通過了一項檔案,即後來著名的《雅典憲章》。此後,這一檔案多少年來一直是歐美高等建築教育的指針。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規劃設計師聚集於利馬(LIMA),以雅典憲章為出發點進行了討論,討論時四種語言並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馬丘比丘憲章(CHARTER OF MIACHU PICCHU)。
12月12日與會人員在秘魯大學建築與規劃系學生以及其他見證人陪同下,來到了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遺址簽署了新憲章,以表示他們對在專業培訓及實踐方面所提倡與探索的規劃設計原理的堅定信念。
檔案簽署人明確表示馬丘比丘憲章應當適用於各設計專業,但並不是靈丹妙藥,而只是為了促進本專業的目標與職能進行專業與專業之間的綜合評述。本憲章也旨在促進公開辯論,並過問各國政府所能夠做到也應當採納的有關改進世界上人類居住點的質量的政策與措施。
國際建協(IUA)將授於國立利馬大學以顯赫的瓊·柴祖勉獎金以表彰該大學國際著名設計人士座談會起草本憲章的首創精神。此獎金將於1978年10月在墨西哥城召開的第13屆國際建協大會上正式頒發繪憲章簽署人代表團。
馬丘比丘詩人,巴勃魯·聶魯達(Pablo Neruda)曾以他的卓越的隱喻筆法把這座被人遺忘的城市描寫成“最崇高的人類文化熔爐,它長期寄寓著我們的沉默”。我們這些聚集在一起的建築師、教育家和規劃師、承擔了衝破當前的沉默這項嚴肅任務,本檔案就是我們第一次集體努力的結果。
自從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發表了關於城市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的檔案以來,幾乎已有45年,那檔案就是《雅典憲章》。最近幾十年來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要求對憲章進行一次修訂,所有國家的知識界和專業人員,研究院和大學都應來參加。
過去曾有多次努力,想把雅典憲章更新一下。本檔案只是作為我們所承擔的工作的開始。1933年雅典憲章仍然是這個時代的一項基本檔案;它可以提高改進但不是要放棄它。雅典憲章提出的許多原理到今天還是有效的,它證明了建築與規劃的現代運動的生命力和連續性。
1933年的雅典,1977年的馬丘比丘,這兩次會議的地點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雅典是西歐文明的搖藍,馬丘比丘是另一個世界的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的象徵。雅典代表的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學說中的理性主義,而馬丘比丘代表的卻都是理性派所沒有包括的,單憑邏輯所不能分類的種種一切。

旅遊景點

概況

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20世紀初,傳說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岭中有座神秘古城。西班牙人在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對它一無所知,秘魯獨立後100年裡也無人涉足。
在400年的時光中,只有翱翔的山鷹目睹古城的雄姿。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懷古聖地名單。古城海拔2280米,兩側都有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馬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馬丘比丘古城遺蹟

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20世紀初,傳說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岭中有座神秘古城。西班牙人在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對它一無所知,秘魯獨立後100年裡也無人涉足。在400年的時光中,只有翱翔的山鷹目睹古城的雄姿。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懷古聖地名單。古城海拔2280米,兩側都有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馬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
古城遺蹟古城遺蹟

帕拉卡斯自然保護區

帕拉卡斯自然保護區位於利馬南部247公里處,在伊卡省境內,距皮斯科城19公里,總面積33萬公頃,是秘魯太平洋海岸著名的旅遊勝地。保護區內最引人入勝的去處是鳥島(Islas las Ballestas),從帕拉卡斯海灣乘遊艇一小時行程。
島上棲息著許多瀕臨滅絕的海洋動物和鳥類,主要有:海豹、企鵝、火烈鳥、海龜、海豚等,其中尤以為數眾多的海豹最為壯觀。

重新發現

1911年的7月24日,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賓厄姆三世讓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這位受爭議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在這裡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Bingham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這個吸引人的名字,並用作他第一本書的書名。
馬丘比丘景色馬丘比丘景色
2002年,其他不為人知的二十世紀探險家留下的足跡被人發現,這些發現顯示海勒姆·賓厄姆當初為了成為公認的馬丘比丘發現者而故意掩蓋了這些痕跡。
雖然發現馬丘比丘的功勞落到了海勒姆·賓厄姆頭上,長期研究庫斯科的 Simone Waisbard 仍然堅稱馬丘比丘的發現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訪這裡的是“Enrique Palma,Gabino Sánchez 和 Agustín Lizárraga”,他們於1901年7月14日將名字刻在了一塊岩石上。而 Bingham 最初實際上在尋找的是維特科,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秘魯時期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反覆探索這個區域之後,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遺蹟所在地的當地奇楚亞人帶到了馬丘比丘。海勒姆·賓厄姆之後又幾次到訪這裡並進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寫的幾部關於馬丘比丘的發現的書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大為暢銷。
海勒姆·賓厄姆將5,000件古文物帶回了耶魯大學。在秘魯政府長期要求之下,這些文物至今仍然未被歸還。越來越多的人認為 Bingham 和其行為是典型的對文化遺產的掠奪,秘魯遭受其害頗深。

姐妹城市

2005年5月,約旦佩特拉城成為了馬丘比丘的姐妹城市。兩個城市都在所屬文明中有著中心地位,並因此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旅遊提示

馬丘比丘城占地約5平方公里,長1000米,寬500米,分為梯田和城區兩大部分。城區又以中央廣場為界,分為上城和下城,上城略高於下城。到馬丘比丘旅遊最佳季節為每年的5——9月,以避開雨季,少走爛路。每年大約有6萬朝聖者沿著傳說中的印加古道,艱難的跋涉來到這裡。馬丘比丘的門票為40美元,隔日再入只須半價。當地夜間異常寒冷,需備禦寒衣物。
佩特拉城(約旦共和國)佩特拉城(約旦共和國)
從我國到此,必須先乘飛機到美國洛杉磯至利馬,每天清早會有班機從利馬飛往庫斯科,票價75-100美元左右,航程約60分鐘。從庫斯科到馬丘比丘可乘火車,按等級不同票價為100-120美元左右,每天3班,車程約3個半小時。
馬丘比丘印加遺址列為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結果於葡萄牙當地時間2007年7月7日晚上21:30分(台北時間2007年7月8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曉,中國長城、約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印加遺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庫庫爾坎金字塔、義大利古羅馬鬥獸場、印度泰姬陵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蹟”。其中,中國的萬里長城位居第一。評選結果揭曉後,活動組織者向“新七大奇蹟”所在國家的代表頒發紀念證章。
美洲一直是一個被認為缺失古文明的大陸,直到1911年失落了很多個世紀的古城馬丘比丘在秘魯被發現。一段古老的文明終於重見天日,印第安人在南美所創造的印加文明絲毫不遜色於古羅馬文明古希臘文明。1983年印加文明的“得力之作”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
失落之城。
“馬丘比丘”,印第安克丘亞語,意思是“古老的山巔”。
在歐洲殖民者進入美洲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的主宰。
大約在12世紀,秘魯利馬附近的庫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漸強盛起來,開始向外擴張,兼併周邊地區。他們的語言屬印第安語系的奇楚亞語族,被稱為印加人(Incas)。1438年他們統治了安第斯山脈北部山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初,鼎盛期的印加帝國疆域北起今日的哥倫比亞邊境,南至今日的智利中部,西瀕太平洋東海岸,東達亞馬遜叢林和今日阿根廷北部,人口多達600萬,建都於庫斯科。印加帝國雄霸一方,他們信奉太陽神,建立了完善的農業體系,遺憾的是直到他們突然“失落”,印加帝國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或者還沒有被發現)處於結繩記事階段,印加人的歷史完全依靠一代代印加人的口耳相傳。只有馬丘比丘古城默默告訴你當時的文明有多么發達。
馬丘比丘馬丘比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