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遺址

佩特拉遺址

佩特拉是約旦著名的古城遺址,位於約旦首都安曼南250千米處,西隔阿拉伯谷地與巴勒斯坦相鄰。佩特拉是約旦古代文明的象徵,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被鑿開的岩石”。佩特拉古城位於乾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並且處於與世隔絕的深山峽谷中,它緊靠山岩巨石,周圍則懸崖絕壁環繞。古城中的宮殿、廟宇、陵墓、住房、劇場、浴室等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是名副其實的“石頭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佩特拉遺址
  • 外文名:Historic Remains of Petra in Jordan
  • 所屬洲:亞洲
  • 所屬國:約旦
  • 地點:佩特拉,安曼以南
  • 列入名錄年份:1985年
  • 別稱:玫瑰紅古城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遺蹟介紹,建築結構,歷史沿革,標誌建築,地理位置,歷史價值,

遺蹟介紹

約旦著名古城遺址。為公元前4-公元2世紀納巴特王國首都。位於約旦安曼南250公里處。希臘文意為"岩石"。"舊約全書"稱其為"塞拉"。公元前1世紀,在國王阿雷特斯三世統治時極其繁榮,疆土曾擴大到大馬士革。公元106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這裡曾作為商路要道盛極一時。3世紀起,因紅海海上貿易的興起代替了路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812年為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現。
佩特拉遺址
Described by the UNESCO a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cultural properties of man’s cultural heritage, Petra is an archeological site on the slope of Mount Hor. It is one of the new wonders of the world and is famous for its rock cut architecture.

建築結構

峽谷中的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處於與世隔絕的深山峽谷中,位於乾燥的海拔一千米的高山上,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繞,其中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的露天劇場,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緊靠岩山巨石,風格渾厚,另外在古城東北的山岩上,有一規模宏偉,建築精美的石窟,是兩代國王的墓室,共3層,下2層用山岩就地雕鑿,上一層用平整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
卡茲尼卡茲尼
佩特拉遺蹟有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信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兩米左右,兩側雕鑿有洞窟和岩墓。峽谷盡頭豁然開朗,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依山雕鑿的哈茲納赫殿堂,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檐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蹟。劇場後面有一處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還有從岩石中開鑿出來的水渠。現設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館對佩特拉遺蹟進行發掘和保護。

歷史沿革

佩特拉城為公元前4~公元2世紀納巴泰王國首都。位於約旦安曼西南 250公里處。希臘文意為“岩石”。《舊約全書》稱“塞拉”(Sela)。公元前1世紀, 在國王阿雷特斯三世統治時極其繁榮,疆土曾擴大到大馬士革。公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曾作為商路要道盛極一時。3世紀起,因紅海海上貿易興起代替了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 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812年為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現。
Petra - JordanPetra - Jordan
這座石城是2500年前納巴泰民族鬼斧神工的見證。納巴泰人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約在公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進入該地區(今天約旦和南敘利亞境內)。佩特拉是他們建造的最引以為豪的安居地。
公元前4世紀,由於佩特拉地處亞洲和阿拉伯去歐洲的主要商道附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們押運著滿載貨物的駱駝隊經過佩特拉門前——阿拉伯的香、經波斯灣輸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黃金以及中國的絲綢,源源不斷地運往大馬士革、泰爾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場。與此同時,佩特拉還是通往希臘和地中海各地的門戶,接近商道線的納巴泰人得天獨厚,贏利不少。他們有時也採取不法的海盜行徑,但大多數時候是靠收取途經貨物的稅和過路費獲利的。他們有時也為旅客、商隊及牲口做嚮導,提供食物和飲用水等有償服務。當時的佩特拉可算是個文化交流中心。
到了2世紀末,交易的中心轉移到幼發拉底河,納巴泰人便逐漸被人淡忘了。公元4世紀,地震毀壞了這座古城,許多人喪生,還有許多人逃離此地。公元636年,古城終被廢棄。從此,佩特拉由生機勃勃的貿易中心變成一座死城,12世紀以後更是如同從人間蒸發掉一樣銷聲匿跡了。

標誌建築

哈茲納宮
佩特拉城有一座位於廣場正面的宏偉宮殿——哈茲納宮。它是佩特拉最負盛名的建築。宮室雕鑿在陡峭而堅固的岩石上,共上下兩層,高50米,寬30米。底層由6根直徑2米的大圓柱支撐著前殿,構成堂皇的柱廊。頂層6根圓形石柱附壁雕成,柱與柱間是神龕,供奉著聖母、帶翅武士等神像。這些像比真人還要大,栩栩如生,威嚴肅穆,頗具神韻。左右殿堂上是造型獨特、左右對稱、線條粗獷的壁畫。然而真正使哈茲納宮聲名遠揚的還是其獨特的色彩,由於整座建築雕鑿在沙石壁里,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神奇無比。美國考古學家史蒂芬斯在初次見到突然展現在眼前的哈茲納宮美景時,稱其為“一座神廟,精緻清晰,宛如一顆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寶石。”
哈茲納宮圖片哈茲納宮圖片
佩特拉城的歐翁石宮
歐翁石宮幾百平方米的大殿內居然沒有一根支撐的柱子,真是巧奪天工。歐翁宮的兩側是石窟群,向東西兩側延伸,遠遠看去,密密麻麻,如蜂巢一般。石窟內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
羅馬式露天大劇場
羅馬式露天大劇場看台依託山坡呈扇形散開。舞台用巨石鋪砌而成,由幾十層階梯石座環護著,猶如眾星捧月。更神奇的是,在音響系統尚未發明的久遠年代,可容納6000人的劇場居然有天然的音響效果!只要站在舞台前的中心點擊掌、說話,便能形成強烈的回音,而且聲音可以清晰地擴散,即使坐在最後一排也能聽得一清二楚。劇場內每隔10層階梯就築有一個通道,整個劇場可容納幾千名觀眾。

地理位置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並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此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讓一輛馬車通過,全長1.5千米左右。進入峽谷,甬道迴環曲折,險峻幽深,路而覆蓋著卵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順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一線天”的名稱由此而來。
峽谷風貌峽谷風貌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個名叫約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險者重新發現。此人能說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說服了當地的一位嚮導,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獻一頭山羊(因為他聽到傳說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沒的城市)。那位嚮導便帶著伯克哈特沿著如今遊客到佩特拉的必經之路錫克——一條深陷在岩石的狹窄的裂縫行進。當他們沿著狹窄、隱蔽的錫克前進時,忽然間看見了陽光照射下的寶庫正面,毫無疑問,這樣的經歷在任何時代都給人一種驚奇的感受。

歷史價值

羅馬風格化的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反映了納巴特王國五百年繁榮時期的歷史,古城多數建築保留了羅馬宮殿式的風格,表明古納巴特人曾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因此,從古城的遺蹟,我們可以了解古納巴特文明,還可以從中了解到許多羅馬文化,是羅馬文明研究的重要參考。公元3世紀以後,佩特拉成逐漸趨向衰亡,並從此沉睡了一千多年。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保護措施,設立專門機構來管理,使得古城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198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城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