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

饒宗頤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漢族,生於廣東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祖籍梅縣銅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中國學術界曾先後將其與錢鐘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1949年到香港,1952年曾於新亞書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1968年至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其後在法國、日本、中國內地、台灣及澳門週遊講學。2009年1月,獲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11年12月,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連任。

饒宗頤曾獲多項獎譽、榮譽博士及名譽教授銜,包括法蘭西學院儒林漢學特賞、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華人榮譽人文科學博士、中國國家文物局及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香港政府大紫荊勳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

2018年2月6日凌晨,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饒宗頤
  • 外文名:Jao tsung-i
  • 別名: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潮安縣
  • 出生日期:1917年8月9日
  • 逝世日期:2018年2月6日
  • 職業:教授
  • 主要成就:香港特區大紫荊勳章
    法國漢學儒蓮獎
    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西泠印社社長
  • 代表作品:《敦煌書法叢刊》《殷代貞卜人物通考》《詞集考》等
  • 語言:潮州話、國語、粵語
  • 祖籍:梅縣銅琶村 
人物生平,學術研究,綜述,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金石學,書畫,音樂,個人榮譽,個人作品,書畫作品,詩詞作品,著作列表,個人生活,人物評價,專家嘆服,學者評價,公益活動,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917年8月9日(農曆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父親饒鍔,為潮州大學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學,未冠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1937年刊登於《嶺南學報》,以此知名。
1929年,從金陵楊栻習書畫,攻山水及宋人行草,開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1930年,饒宗頤以優異成績入省立金山中學,總有“吃不飽”的感覺,因不願浪費時光僅讀一年便輟學。期間古文教師王弘願指導他“學古文要從韓文入手”,對饒先生影響頗深。其時饒家常常高朋滿座,如文學青年馮印月、馮瘦菊,詩人柯季鶚、戴貞素,畫家王顯詔、楊栻,詞學大家詹安泰等,都是饒家的常客。
1933年,詠優曇花詩,一時驚諸老宿,競相唱和。饒鍔老先生因編寫《潮州藝文志》勞累過度在饒宗頤15歲這年便匆匆離開了人間,年僅42歲。饒宗頤繼承父志,一面將父親詩文遺稿編成《天嘯樓集》,另一面旁搜博採,拾佚鉤沉,完成《潮州藝文志》,後刊於《嶺南學刊》。
1935年,受詹安泰先生委託,代授國文課於韓山師範學校,旋被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纂修,同年加入“禹貢學會”。
1935年至1937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
1938年至1939年,在詹安泰的舉薦下,饒先生受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當時廣州淪陷,中山大學遷往雲南澄江。饒先生擬繞道香港入滇。不料路途坎坷,抱病留港。當時香港集中了各界名流,得知饒先生在港,紛紛投以殷勤。著名學者王雲五通過友人邀請他參加《中山大辭典》的編輯,書法家葉恭綽也力邀饒先生加盟《全清詞鈔》的編簒。這兩項工作使饒先生有機會閱讀到不少一流藏書家的各種珍本。饒先生的學識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他對國學的研究一發不可收拾,幾年間先後撰寫《廣東易學考》、《尚書地理辨證》、《說文古文考》、《古史新證補》、《西漢節義傳》,《金文平議》等,受到顧頡剛的看重並受約為他的《古史辨》撰著第八冊《古地辨》和史書《新莽史》。
1940年,饒先生完成成名作《楚辭地名考》,著名學者童書業欣然為之作序云:“考據之學,愈近愈精,讀宗頤饒君之書,而益信也。君治史地學,深入堂奧,精思所及,往往能發前人所未發!”
1943年,赴廣西任無錫國專教授。成《瑤山詩草》。
1947年至1948年,任廣東文理學院教授。《楚辭地理考》出版。復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系主任,兼《潮州志》總纂,被推選為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
1948年,入台考察高雄縣潮州鎮。
1949年10月,移居香港。其間出版《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海南島之石器》。
1952年至1968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主講詩經楚辭六朝詩賦、古代文論及老莊哲學。出版《明器圖錄》等。
1954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講授甲骨文。在廣島斯波六郎、小尾郊一教授,與池田末利教授偕游宮島,有詩紀行。
1955年,再赴日本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從事甲骨學研究,著《日本所見甲骨錄》、《長沙出土戰國楚簡初釋》、《潮瓷說略》、《〈人間詞話〉平議》。
1956年,在日本向神田喜一郎詢日本填詞史,與吉川幸次郎談詩,與斯波六郎談“文選”學,與水原琴窗、水原江渭父子談詞,到京都大原山聽梵唄,聽多紀穎信演奏日本雅樂。出席巴黎國際漢學會,結識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高足戴密微。戴陪同他遊覽了各處名勝。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里,饒宗頤第一次閱讀了原版敦煌經卷,想到當時中國的敦煌學已經落後於外國,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研究,為國人爭一口氣。出版《楚辭書錄》、《巴黎所見甲骨錄》、《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
1957年,《戰國楚簡箋證》出版。
1958年,游義大利,返港經黎巴嫩,在貝魯特晤高羅佩。臨別高贈一本萬曆本《伯牙心法》,饒賦詩兩首回贈。出版《楚辭與詞曲音樂》、《長沙出土戰國繒書新釋》。
1959年,出版《九龍與宋季史料》、《殷代貞卜人物通考》。
1962年——經戴密微推薦,饒宗頤以1959年出版的甲骨學著作《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獲得漢學儒蓮獎,成為繼洪煨蓮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主編《文心雕龍研究專號》,首次將敦煌本《文心雕龍》印刊。
1963年,印度駐港領事館一等秘書白春暉慕名與饒結交。(白春暉在北京大學學習過,尼赫魯訪華時曾任翻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二人交情甚篤,互相切磋學問,饒先生教他《說文解字》,他教饒先生梵文。白春暉是正宗的婆羅門,饒先生跟他學習進步很快,梵學研究日益精進。是年,饒宗頤受聘為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研究員和永久會員並跟隨白春暉的父親學習《梨俱吠陀》。饒先生學習勤奮,遊學足跡遍及印度南北。此間,饒先生髮現劉熙《釋名》源於《婆羅門經》,韓愈《南山詩》深受馬鳴《佛所姓贊》的影響,“悉曇”之學對中國音韻學、文學影響深遠。期間饒先生還翻譯了《梨俱吠陀》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與汪德曼相識。歸途游錫蘭等國,有《佛國集》記遊蹤。《詞籍考》出版。
1965年至1966年又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
1968年至1973年,應新加坡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遊歷星馬的星洲、馬六甲檳城等地,蒐集華文碑刻,後整理為《星馬華文碑刻系年》。1970年至1971年,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
1969年,刊《清詞年表(稿)》。
1970年至1971年,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善本書錄》、《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出版。與法國戴密微教授合著的《敦煌曲》,法兩種文字在巴黎刊行。《晞周集》出版。
1972年,任法國遠東學院(EFEO)院士。
1972年至1973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
饒宗頤墨跡饒宗頤墨跡
1973年至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期間於1974年,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
1975年,出版《選堂賦語》、《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臨本》。
1976年,師從巴黎大學高等研究院(EPHE SORBONNE)教授、亞述學泰斗蒲德侯(Jean Bottero)學習楔形文字及西亞文獻,首次譯出《西亞開闢史詩》。在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的陪伴下,一同考察聞名世界的法國西南部拉斯科史前洞窟壁畫(Lascaux Caves)。親自觀察後,饒公得出了歐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馬藉助歐亞大草原東西交流的考察結論。
1977年,《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出版。
1978年,退休。
1978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在香港大會堂主辦《饒宗頤書畫展》;8月,舉行個人書畫展於曼谷。《選堂詩詞集》、《敦煌白畫》出版。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後,應聘為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部客座教授,主講“中國古代宗教”。
1978年至1979年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1979年,於法國高等研究院擔任客座教授講學期間,饒宗頤與其學生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初次萌生了用多種西方現代語言重新進行“五經翻譯”國際合作學術工程的意願與共識。("THE WUJING PROJECT:The idea of making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five Chinese Classics into the major languages of the world was first conceived in 1979 by Jao Tsung-I and Kristofer Schipper")。同年,應中山大學之邀,首次回內地參加中國古文字學會議,會後赴湖南考察馬王堆出土文物。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 是年4月,游瑞士,過阿爾卑斯山義大利,有《古村詞》紀游。
1980年,任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於日本京都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講學。日本二玄社主辦“饒宗頤教授個人書畫展”於東京。被選為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聘為澳門東亞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10月,在武昌參加全國語言學會後,歷時三月,參觀國內博物館33個,足跡遍14省市。
1979年至198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
1981年,於新加坡舉行個人書畫展。參加太原古文字學討論會。出版《遠東墓誌: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
1982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獲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被邀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顧問。出版《選堂集林·史林》、《雲夢秦簡日書研究》(與曾憲通合作)。
1983年,日本東京二玄社為其出版《虛白齋書畫錄》,《敦煌書法叢刊》(共29冊,至1986年出齊)。
1981年至1988年,擔任澳門大學客座教授。
1984年,為澳門東亞大學研究院創辦中國文史學部,並任該學部主任。應聘為敦煌研究院榮譽研究員、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諮詢委員、浙江溫州師範學院名譽教授。於馬來西亞舉行個人書畫展。出版《選堂選集》。
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於香港三聯書店、漢城利馬美術館及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個人書畫展。《楚帛書》、《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與曾憲通合作)出版。
1986年,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辦“饒宗頤教授從事藝術、學術活動50周年紀念——七十大壽書畫展”。任香港藝術館名譽顧問。經倡議,汕頭大學、韓山師專、潮州韓愈研究會聯辦的“首屆國際韓愈學術討論會”在汕頭召開。
1987年,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任中國敦煌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1989年,出版《固庵文錄》、《甲骨文通檢》(一)。
1990年,任香港博物館名譽顧問。《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悉曇學緒論》、《詞學秘笈之一——李衛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譜》出版。
1991年,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主辦“饒宗頤書畫展”。《近東開闢史詩》(編譯)、《敦煌琵琶譜論文集》、《〈老子想爾注〉校證》、《文轍——文學史論集》(“中國精神史研究之一”)出版。10月,應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之邀,作《廣州南越王墓的發現及其重要價值》和《香港與廣東大陸的歷史關係》演講。11月,參加溫州市舉辦的“謝靈運與山水文學國際研討會”。12月,到河內參加遠東學院90周年的慶典,介紹牙璋在國內外的分布,引起越南考古界的興趣。
1992年,任復旦大學顧問教授。於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及香港大會堂舉行個人書畫展。《詞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編》出版。5月,任復旦大學顧問教授。
1993年,巴黎接受索邦高等研究院(EPHE SORBONNE)頒予的人文科學博士學銜和法國文化部頒授之文化藝術勳章。廣州中山大學聘為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兼名譽教授,廣州美術學院聘為名譽教授,泰國華僑崇聖大學聘為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應邀擔任台灣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張大千溥心畲詩書畫國際學術討論會”主席。出版《梵學集》、《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與曾憲通合作)、《法藏敦煌書苑精華》、《饒宗頤史學論著選》、《新加坡古事記》、《甲骨文通檢》(二)。12月,由其倡議召開之“潮州學國際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1994年,任北京廣播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研究院於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展覽館聯合舉辦“饒宗頤書畫展”。獲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頒授之“潮學研究獎”。2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的“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第二次國際學術會議,作《由牙璋分布論古史地域擴張問題》專題演講。1995年——潮州市“饒宗頤學術館”落成。泰國華僑崇聖大學、泰國潮州會館聯合舉辦“饒宗頤書畫展”。《甲骨文通檢》(三)出版。3月,參加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舉辦的“東南亞考古學術研討會”。北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全明文》編委會聘為顧問。11月,潮州市“饒宗頤學術館”落成。
1996年,由廣東韓山師範學院主辦、潮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協辦之“饒宗頤學術研討會”召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辦“饒宗頤八十回顧展”。1月,參加由港穗澳三家博物館聯合舉辦之“南海貿易二千年展覽”暨學術研討會。《澄心論革》(胡曉明編)、《饒宗頤潮學論文集》(黃挺編)、《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由上海再版。8月,由廣東韓山師範學院主辦、潮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協辦之“饒宗頤學術研討會”召開。
1997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創辦《華學》大型學術刊物,由廣東中山大學出版。
饒老為家鄉潮汕地區的世博展館題寫館名饒老為家鄉潮汕地區的世博展館題寫館名
1998年,獲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當代國學大師”榮譽。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首位榮譽院務委員。
1999年,先後受聘為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名譽教授。獲頒授香港公開大學榮譽人文科學博士。於香港藝術館及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個人書畫展。
200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國家文物局及甘肅人民政府頒發“敦煌文物保證研究特殊貢獻獎”。受聘為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及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主辦“饒宗頤書畫欣賞”展覽。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被聘為學術顧問。於上海、中山、深圳、澳門藝術博物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個人書畫展,及於潮汕地區舉行巡迴展。
2002年,被邀往美國哈佛大學作演講。香港國際創作學會主辦“學藝雙攜”饒宗頤書畫展。
2003年,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落成。台灣新文興出版公司出版《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集共分十四卷,二十冊。
2004年3月,被授予潮州市第二批榮譽市民稱號。
2009年,由溫家寶總理聘請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同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終身成就獎;被聘為東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並為其題詞“斯文在茲”。
2010年,在中國首次舉辦的世博會上,為家鄉潮汕地區的唯一展館“潮府館”題寫館名。
2011年,正式當選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2012年,收穫亞洲首位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榮銜。
2013年,被聘為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2013年10月,饒宗頤連任西泠印社社長。
2013年9月19日,饒宗頤教授榮任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外籍院士是法蘭西學院海外院士中的最高級別,饒宗頤教授是亞洲首位獲此榮銜的漢學家。
2015年3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祝壽晚宴,饒教授偕家人出席;12月6日,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晚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各界近千人出席向其祝壽。
2018年2月6日凌晨,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學術研究

綜述

饒宗頤早年以治地方史志為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獻;壯年由中國史擴大到印度、西亞以至人類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則致力於中國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出版論著50餘部、論文400多篇。
饒宗頤生平記載書籍饒宗頤生平記載書籍
饒宗頤在當代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可簡明概括為如下三點:
(一)本世紀的中國傳統人文學術研究,一個大的趨向即如何在乾嘉諸老的基礎上再向上一層。向上之路,依學者個人的天資稟賦與治學風格、學術背景的差異而呈現不同面貌。饒宗頤經其特殊的個性聰明才智,正是處於此一學術潮流中的前線人物,其成績足以與當代名家相頡頏。
(二)由於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時代因素所造成的閉關鎖國狀況,尤其是文革十年動亂對於中國文化的踐踏,中國人文學術研究缺乏應有的成就與活力。而這一段時期,正是饒氏學問生命的精進期,也正是他成長為中國與海外漢學研究不多的橋樑人物之一的時期。譬如,1956年,饒宗頤發表《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將倫敦所藏這部反映早期天師道思想的千載秘籍,全文錄出,兼作箋證,闡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後不久,法國的中國宗教學權威康德謨即以此書教授諸生,以至引發後來歐洲道教研究的長期計畫。在二十一世紀的“東學西漸”史中,饒宗頤是一個重要的開風氣的人物。如果說,二十一世紀的東學西漸必資延續下去的話,饒宗頤的學術位置亦將因此而顯出其重要意義。
(三)饒宗頤在學術上與藝術上的造詣均達到一定水準,他集學問與藝術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為當代罕有的國學名人。同時,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圓融、和諧的特點。整個二十世紀,一般知識人都覺得一定要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新派”與“舊派”之間做選擇的時候,他卻沒有一種焦慮與困惑。他的世界裡,東方與西方沒有鴻溝,古代與現代之間沒有裂罅。饒宗頤的學問、藝術與文化人格、與香港一地有極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緣所造就的學術文化史現象。這一範式所樹立的標格,將對於未來的中國學術具有重要啟示意意義。
饒宗頤先生雕像饒宗頤先生雕像
根據饒宗頤自己歸納,其著述可分為:“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含“金石學”)、“書畫”等八大門類。

敦煌學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1959)
《選堂集林.史林》(1982)
《甲骨文通檢》1.敦煌學:代表作有《敦煌書法叢刊》
《敦煌本老子想而注校箋》
《敦煌曲》(合著)
《敦煌琵琶諳》
在敦煌學研究領域,饒宗頤有許多開創性貢獻,被學界譽為當代“導夫先路”的敦煌學大師: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諸於世,首次據英倫敦煌寫卷講述禪宗史上的摩訶衍入藏問題,最早提出“敦煌白畫”概念,所著《敦煌曲》《敦煌曲續論》是敦煌曲子詞研究的先驅之作,他還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尤為可貴的是創立“西北宗山水畫”,在當代畫壇獨樹一幟。
饒宗頤還長期擔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顧問,在香港舉辦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邀請大陸學者到香港從事敦煌學專題研究,主持編輯《敦煌吐魯番研究》等敦煌學專門雜誌,成為國際敦煌學的有力推手和卓越領袖。

甲骨學

代表作有《殷代貞卜人物通考》
《甲骨文通檢》(主編)
《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

詞學

代表作有《詞集考》
《清詞年表》
《全明詞》

史學

代表作有《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九龍與宋季史料》
《選堂集林·史林》
《潮州志彙編》

目錄學

代表作有《潮州藝文志》(合著)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善本書錄》
潮州志
1946—1949年饒宗頤總纂的《潮州志》由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補編重刊,編印工作業已告竣,於8月3日正式出版,為建設文化潮州獻上一份厚禮。
重刊的《潮州志》是一部鴻篇巨著,全書按1949年已刊行版式編為10冊,4400頁,230多萬字,合為《古瀛志乘叢編》一大集,將於向海內外發行。重刊的《潮州志》補編卷首一冊編入4篇序文:民國時期曾任鐵道部長、廣東省文獻會主任葉恭綽1949年夏撰寫的《潮州志序》,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2004年8月撰寫的《重印〈潮州志〉序》,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陳偉南2004年7月撰寫的《重印饒氏〈潮州志〉序》,饒宗頤2005年6月撰寫的《重刊〈潮州志〉序》。

楚辭學

代表作有《楚辭地理考》
《楚辭書錄》
《楚辭與詞曲音樂》

考古學

《唐宋墓誌》
《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合著)

金石學

《新加坡古事記》

書畫

繪畫方面,擅山水畫,寫生及於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畫取法白畫之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開一新路,影響頗大。書法方面,植根於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隸書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長,自成一格。
饒宗頤教授的書畫藝術秉承了中國明清以來文人書畫的優秀傳統,充滿“士夫氣”,是當今社會難得的“學者型”書畫藝術家,他的山水畫寫生和人物白描,獨具一格。他的國畫題材廣涉山水、人物、花鳥,有傳統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國的風光寫生,更有自成風格的創作。書法方面,植根於古文字,而行草書則融入明末各家豪縱韻趣,隸書兼采殼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長,自成一格,真草隸篆皆得心應手,從大幅中堂、屏條、對聯到方寸空間小品,風格多樣,而沁人心扉的書卷洋溢於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實的文人書畫。
饒宗頤教授先後舉辦過多次書畫展,出版了很多書畫集,每次都引起轟動,引來無數讚譽聲,他的作品已為世人所共知,並成為書畫收藏家搜尋的對象。早在1994年9月7日《饒宗頤教授書畫展》在北京中國書畫研究院展覽館揭幕時,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曾親臨剪彩,首都各界知名人士有200多人出席,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中給予了重點報導。
代表作有《畫(國畫史論集)》
《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
此外還有大量書畫藝術作品。

音樂

除了詩詞和書畫,饒宗頤也懂得音樂。音樂文學以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是饒宗頤的重要學問領域,於此建樹甚多。然他不僅是一個音樂史方面的學者,還是一個資深的古琴家。饒宗頤蓄有古琴數張,其中一張是北宋郭之所藏“萬壑松”琴,關於這琴他曾有《淒涼犯》詞詠其事。早年由於研究詞曲音樂的關係,饒宗頤對於古琴藝術漸漸入迷,50年代從嶺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習指法,終有所成就。並對琴譜、琴史產生研究興味,在這方面也有大成,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謂中國近現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古琴藝術發展的斷代史,發表後為海內外學者和古琴家所傳誦。

個人榮譽

饒宗頤教授歷年獲獎及榮銜表:
1946年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
饒宗頤饒宗頤
1963年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永久會員;
1974年法國遠東學院院士;
1979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
1980年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該會是歐洲最古老亞洲學會;
1982年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
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
1987年香港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
1993年12月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人文科學博士,為該院建院125年頒授的第一位人文科學博士;
1993年12月法國文化部文學藝術勳章;
1994年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學研究特別獎,饒教授將全部獎金捐贈香港中文大學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
1997年北京大學開設之原校長湯用彤學術講座首位主講教授;
1998年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國學大師榮銜,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首任榮譽院務委員。
獲頒大紫荊勳章(2000年)獲頒大紫荊勳章(2000年)
2001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學術地位與影響:饒宗頤教授對於敦煌學甲骨學古文字學考古學、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文學藝術史及世界比較文化史等方面的學術影響,已有季羨林李學勤錢仲聯姜伯勤、李聯升等中國著名學者以及戴密微池田溫吉川幸次郎等海外漢學家著文評價,收入香港三聯書店《論饒宗頤》一書(1995年出版)。
2011年7月17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已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編號為10017的小行星命名為“饒宗頤星”。這顆編號為10017的小行星是紫金山天文台於1978年10月30日發現的。
2011年12月16日在香港接過聘書,正式就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同年12月,榮獲首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2013年1月,香港浸會大學開設“饒宗頤國學院”。2012年12月,獲頒亞洲首位法蘭西學院外籍院士榮銜。
2013年3月,國立華僑大學榮譽教授。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2014年3月26日,山東大學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儀式,授予國學泰斗饒宗頤名譽博士學位。
2014年9月29日,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2015年4月,饒宗頤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個人作品

書畫作品

主要作品《加拿大路易士湖雨意》、《蒲甘佛塔》、《桂林灕江春雨》、《仿馬麟二老觀瀑圖》、《新加坡阿答屋》、《廬山含鄱口》、《尼加拉瓜瀑布》、《米南宮筆意溪山雨意圖》、《松柏長春》、《仿馬麟二老觀瀑圖》、《不動明王》、《法國中嶠春色》、《獅山晨曦》、《日本高野山》、《米南宮筆意溪山雨意圖》、《宋元禪僧筆意散發登山》、《荷藕》、《達摩面壁》等。
不少人把饒宗頤與王國維陳寅恪相比,因為他們都是在治學上,既博而又能深,在不少學術領域上,具有很大開創性。但王觀堂及陳寅恪兩位,都未有如饒宗頤教授之藝術成就,所以若以前人相比,饒宗頤應是更近宋代蘇軾
東坡居士不僅是文、史、詩、詞等等,都能“新天下之目”,他的書法,為宋四大家之首,繪事開文人畫之先。而更像饒宗頤的是他的畫為其書名所掩,他的書法為其學術上之光芒所掩。
饒宗頤一向主張學藝雙攜,二十多年前,世人罕有知其精湛書畫,近四分之一世紀來,世人多知其書而不知其繪畫成就,一點不遜於書法,且有過之。筆者近三十年來,一直有機會親睹他在繪事的發展,故敢肯定言,他是在近代畫史中,一定會占有卓越位置。
二十世紀初,中國畫壇隨著國勢變易而很乏自信,有人到東瀛去間接求取西方繪畫知識,有人到歐洲研究繪畫。他們提出過全盤改革中國畫的講法,也有講取西洋畫法救中國畫之敝。有人主張中國銅器銘文及碑刻上書法入畫,以求出路,亦有所謂折衷中西,以求圖繪之現代化。近半世紀來,更有不少以各種繪寫技法來開創自我畫風。
饒宗頤於繪畫,入手是用很傳統方法。從古人處下功夫,更從造化處得事物的精神。他不排斥西方之理論技法,亦不取自四王以來摹古之風。不講求“一超而入如來境地”,因為他知道沒有深厚根基,翻新花樣只是一時雲煙過眼,而講求循序漸進,逐步建立自己風格。這在上面所選一百多件饒宗頤教授近四份一世紀中創作的繪畫,可以清楚見到,他的作品,隨時間而精進,並無定下了形,精神面貌,越來越精到。
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學問、胸襟、氣魄,越來越明顯地在其作品中顯露出來。中國畫之缽於世界其它地域繪畫者,是中國繪畫的美,是要在畫外求之,也就是說,中國畫是要內含創作者之人品、學養、性格,甚至世界觀。至於技法,不過是幫助創作者把這一些表達得更完美而矣。
先生墨寶先生墨寶
饒宗頤在技法上,經過了超越半世紀的磨鍊,所謂師古人、師造化、得心源,對於他已經是控制自如之事。而他的學養及學術研究,性情及人生觀,現今更圓通無礙地溶在畫中,使到他的畫成為世人所稱,極其罕見之學者畫。

詩詞作品

饒宗頤的友人和門人成立了一個“選堂教授詩文編校委員會”,替他印行了一部《選堂詩詞集》。夏書枚先生說他的詩“實兼采魏晉六朝唐宋人之長,隨體而施,靡不盡其神趣”。港大羅忼烈教授說他的詞“才大擬於坡仙,格高無愧白石”。可見他的詩詞所曾獲很高評價。
少年饒宗頤先生創作的《優曇花詩》,這組詩剛一傳出,便使當時潮州詩文界頗為驚嘆,詩壇宿學皆與之唱和,這一年是1933年,饒宗頤先生只有十六歲,遂被稱譽為“神童”。次年(1934年),中山大學中文系《文學雜誌》刊載了這組詩。由於《文學雜誌》發行量極少,世人多不見到,就是省內各大圖書館也未收藏。饒老本人曾托人多方尋覓。1997年才由中山大學研究人員檢獲,饒老聞知欣喜極了,即書成條幅,以作紀念。
饒宗頤先生饒宗頤先生
《優曇花詩》
優曇花,俗稱曇花,也稱“月下待友”、“月下美人”,為多年生常綠肉質植物,原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及斯里蘭卡(錫蘭)。花白色,達20多瓣,極富香氣。遺憾的是,曇花深夜開放、翌晨凋萎,觀賞期只有幾個小時,人們只有犧牲睡眠,才能欣賞到它那動人艷麗姿態,故有“曇花一現”的典故。饒宗頤的詠《優曇花詩》,既描繪了曇花的形神姿色,又讚美了她的品質情操,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少年饒宗頤的成熟思想和詩歌藝術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詠了在自家蓴園的荷花池旁,種植的兩株曇花,每當夏末秋初月夜時分,曇花吐蕊,皎潔如霜,芳香襲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這樣美的花,卻只開一個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謝了,多令人傷感啊。當然,詩人歌詠的重點在於曇花的冰肌玉質,在於其不與群芳爭妍、稍然離開污濁塵世,返回大蒼的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真是構思新穎,意趣橫生。歷代詠曇花的詩作不多,饒宗頤為何賦予曇花這么高的品格,這是因為饒宗頤自小諳熟佛典,《法華經》上說,“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優曇花是佛家聖潔之花。饒宗頤少年時對它有特別的情感,並且高聲讚美,正是其中的原因。
《優曇花詩》第一首主要是詠物;第二首則重在述懷。詩人在這裡提出“人世衰榮,變幻難測”之理。他認為,即使“千載”也不足以言修身,轉瞬就逼在眼前。“濁醪且自陶,聊以永茲夕”是詩的結句。對此,他的“太夫子”溫丹銘老先生給予愛護和勉勵。還說,“饒子年方少,前途遠大,吾願其有以進之也。”

著作列表

以下包括學術專著單行本目錄、書畫集目錄、詩詞結集及發表目錄(至1998年)三方面。
《潮州藝文志》
嶺南大學《嶺南學報》專號 1935-1937年第五、六合卷
《潮州叢著初編》
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出版 1938年初版 台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重印
《楚辭地理考》
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初版 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重印
《潮州志》
汕頭潮州修志館發行 1949年初版
《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
香港1950年初版
《海南島之石器》
國泰印刷所 1951年1月稿(新加坡大學圖書館藏 編號2148—1843)
《明器圖錄·中國明器略說》(附英譯)
《戰國楚簡箋證》(油印本)
京都 1954年
《人間詞話》平議
香港1955年初版
《長沙出土戰國楚簡初釋》(油印本)
京都 1955年
《楚辭書錄》
選堂叢書香港1956年1月初版
《巴黎所見甲骨錄》
香港1956年12月初版
《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
《選堂叢書》香港1956年初版
《戰國楚簡箋證》(長沙仰天湖武國楚簡摹本)
香港上海出版社 1957年初版
《詞樂叢刊》(與趙尊岳、姚志伊合著)
《香港坐忘齋》 1958年10月初版
楚辭與詞曲音樂
《選堂叢書》 香港 1958年初版
《長沙出上戰國繒書新釋》
選堂叢書 香港 1958年初版
《九龍與宋季史料》
《選堂叢書》 香港 1959年11月初版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
香港大學出版社 1959年11月初版
《詞籍考》
香港大學出版社 1963年2月初版
《文心雕龍研究專號》(主編)
香港大學中文學會慶祝金喜紀念特刊 1963年 又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
《景宋乾道高郵軍學本淮海居士長短句》
香港龍門書店 1965年5月初版
《潮州志彙編》
香港龍門書店 1965年7月初版
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善本書錄
香港龍門書店 1970年12月初版
《歐美亞所見甲骨錄存》
新加坡 1970年初版
《敦煌曲》(Airs de Touen-Houang)
with an adapation into French by Prof.Paul Demievill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Paris 1971.
《選堂賦話》
香港萬有圖書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又見輯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內香港萬有圖書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黃公望及富春山居圖臨本》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專刊之一 1975年9月初版 1976年5月增訂再版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香港龍門書店 1977年9月初版上海遠東出版社《學術集林》叢書1997年再版
《敦煌白畫》
法國遠東學院考古學專刊 巴黎 1978年初版
《香雪莊藏砂壺·供春壺考略》(編著)
新加坡 1978年
《唐宋墓誌·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史料叢刊(二)》(法國遠東學院共同出版 列該院期刊127號) 1981年初版
《選堂集林·史林》
香港中華書局1982年1月初版 台灣明文書局重印
《雲夢秦簡日書研究》(與曾憲通合著)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專刊之三 1982年初版
《虛白齋書畫錄》
東京二玄社 1983年初版
《選堂選集》
現代佛學大系第53冊 第273-538頁 台北彌勒出版社 1984年2月出版
《楚帛書》
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第1版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與曾憲通合著)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專刊之四 1985年初版
《敦煌書法叢刊》(共29冊 編)
《東京二玄社》 1983年至1986年
《固庵文錄》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9月初版
《甲骨文通(一):先公、先王、先妣、貞人》(主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9年出版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悉曇學緒論》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三聯書店聯合出版
1990年4月初版
《敦煌琵琶譜》(編)
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之一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0年12月台一版
《詞學秘笈之一——李衛公望江南》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0年初版
《近東開闢史詩》(編譯)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1年1月台一版
《敦煌琵琶譜論文集》(編)
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之二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1年8月台一版
《Questions on the Origins Of Writing Raised by the Silk Road》
(Translated by 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
Sino - Photonic Papers No.26; September, 1991.Order from
P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eli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19104-6305,USA.)
《老子想爾注校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
《文轍——文學史論集(上、下)》
台灣學生書局 1991年11月初版
《詞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10月初版
廣濟橋史料彙編》(與張樹人合編)
香港新城文化服務有限公司 1993年2月第一版
《畫(左)寧(右)頁——國畫史論集》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3年6月20日初版
《梵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與曾憲通合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8月第一版
《法藏敦煌書苑精華》(編纂)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饒宗頤史學論著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
《甲骨文通檢:地名(二)》(主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4年初版
《潮州本草》排印本
《楚辭參考資料》(又名《楚辭別錄》)(編)油印本
《澄心論萃》(胡曉明編)
《敦煌曲續論》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6年版
《選堂文史論苑》
《華學》(主編)
《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
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選堂書畫集》
香雪齋 1978年1月
《選堂扇面冊》
芥子居 1985年1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9年
《選堂書楹聯初集》
香港藝苑出版社 1992年6月
《饒宗頤翰墨》
香港藝苑出版社 1992年8月
《饒宗頤書畫》
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年10月
《瑤山詩草》
1947年
《選堂詩鈔》(甲午)之詩心四首
香港大學文學院年刊 1958年4月12日
《選堂近詩》
《藍字四頁(有李棪齋小引)》 1964年
《白山集》(線裝)
1966年3月
《黑湖集》
Le Recueil du lac Noir;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譯;Etudes
Asiatiques;XXII·1968年於瑞士印行;油印本
《固庵詞》(排印本)
1968年於香港
《晞周集》(線裝)
1971年3月 另有排印本
《宋元吟韻繼聲十首》
香港明報月刊 1973年6月 第48-52頁
《宋元行吟圖題詩》香港明報月刊 1973年7月 第48-52頁
《選堂詩詞集》
選堂教授詩文編校委員會 1978年1月
《佛國集》
《歐遊雜詩》 油印本
《浙東遊草》
香港明報月刊 1985年2月 第61-64頁
《古村詞》
香港明報月刊 1985年3月 第16-17頁
《題日本五山僧所著書五首》
香港明報月刊 1986年1月 第134頁
《九州詩槁》
香港明報月刊 1986年10月 第69-70頁
《攬轡集——日本紀行詩稿》
譚汝謙編《港日關係之回顧與前瞻1845-1987年——香港日本文化協會25周年紀念特集》 香港日本文化協會 1988年 第483-490頁
《題伍蠡甫長卷八段錦小景》、
香港明報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頁
《雲岡絕句(三首)》
香港明報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頁
《選堂詩詞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公司 1993年1月台一版
《澄心選萃——饒宗頤的藝術》
香港中國健康工程引發基金會 1999年8月
《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個人生活

1917年,饒宗頤生於廣東潮州,此地人文鼎盛,自宋代便有“海濱鄒魯”美譽。饒宗頤出生時,“家族正如日中天。他的高祖父有四個兒子,每人都開有錢莊,自己發行錢票,有錢就可以買書”。祖父饒興桐是潮州商會會長,饒宗頤的母親蔡夫人亦出身名門,其父蔡子淵是清代進士,父親饒鍔是當地知名的考據學家,與著名畫家佃介眉、著名詩人高吹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之祖父)是故交,幾代皆為潮州首富。堂侄女饒芃子是暨南大學原副校長、中文系主任、校學位委員會主席、“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饒氏家族合照(前排站立左五)饒氏家族合照(前排站立左五)
2002年9月,根據多方考證後,饒宗頤最終確認其祖籍地為梅縣松口鎮。為此,他專門為饒氏宗族重修的族譜拜題“饒氏族譜”四字。

人物評價

長年在外講學,使得饒宗頤“名聲在外”,榮譽等身,1962年就獲得了有漢學界諾獎之稱的法蘭西學院漢學“儒蓮獎”。但似乎國內知道他的人越來越少,當然他也從來不在乎。有人當面稱頌他是“大師”,饒宗頤笑言:“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專家嘆服

只要觸角所及,饒宗頤莫不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饒宗頤的談話,昭示了這位飽學之士對“國本”始終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與研經合為一轍的主張,認為“史”是事實的原本,“經”是事實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由“史”到“經”就是由實踐上升為理論的過程。中國古人既研史、更讀經,是因為經是史的理論總結,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導意義。中國文化的主體是經學,所以他對我們民族的古經史深懷難以表達的敬意,研究國學不能褻瀆“國本”,要愛惜、敬重“古義”,順著中國文化的經絡本義闡發經史。
1982年,饒宗頤提出從田野考古、文獻記載和甲骨文研究相結合來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證據法”,至2003年歸納為:儘量運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記錄,作為三重證據的主要依據;充分利用各地區新出土的文物,詳細考察其歷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範圍下,使用同時代的其他古國的同時期事物進行比較研究,經過互相比勘後,取得同樣事物在不同空間的一種新的認識與理解。學術界普遍認同這是繼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前進。饒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證出江水之神“帝江”、長江上游的“邛方”,解決殷商統治範圍等等問題。
周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饒宗頤將其視同東方的《聖經》。1974年轟動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饒宗頤關注,幾年後爭取觀摩了帛書的影印照片,回港後憑著1974年7月《文物》上僅僅發表的一頁抄本的圖版,寫出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略論馬王堆〈易經〉寫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馬王堆帛書本的卦序與後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為首,繼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將其與“京氏易”八宮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排序比較,認為馬王堆寫本開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與同時代燕人韓嬰所傳相同,與帛書本出於不同傳本;又將帛書本與漢代“中古文本”相比較,認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書本的文獻價值;還將帛書本《周易》與西漢初年長沙王傅賈誼的《新書》中易說相比較,認為“墓中《易經》寫本適當賈誼時代,誼在長沙所見之《易經》及傳,當為此類,其時《繫辭》與《說卦》尚未離析也”。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論。
饒宗頤饒宗頤
1992年9月馬王堆發掘20周年之際,內地學術界出版了《馬王堆漢墓文物》,全文發表了《刑德》乙篇,饒宗頤以最快的速度於10月份寫出《馬王堆〈刑德〉乙本九宮圖諸神釋——兼論出土文獻中的顓頊與攝提》一文,不但對帛書《刑德》九宮圖進行了復原研究,而且對該圖中所列諸神名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證。如考證位於四仲的四方神名:“東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寫誤,即大昊與少昊。”簡明扼要幾句話,就將令人暈頭轉向的迷惑點明了;接著是破解帛書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顓頊”,令人豁然開朗,並指出:“顓頊之名,未見於出土文物,是圖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極可貴。”這些富於首創性的解讀,成為經典性的詮釋。
看過屈原《離騷》的讀者,一定記得開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攝提”是什麼?眾說紛紜,讀者不甚了了。饒宗頤考證帛書《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聶氏”,指出“氏”與“是”古文通用、“是”與“提”經常借用;而“聶”、“攝”通假。結論是:“聶氏”即“攝提”。他從《周易·坎》九五爻辭、《說文》、《公羊傳》、《初學記》、《左傳》等古籍中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然後指出:“攝提星名,本隨斗杓所指,《史記》索引引緯書《元命苞》云:‘攝提之為言提攜也,言能提攝角。’《御覽》星下引《天官六星占》:‘歲星一曰攝提’(“攝提貞於孟陬”,即歲星恰值孟陬正月時節),石氏(石申)有《攝提六星占》。聶氏之為攝提,既是星名,亦為神名。《淮南子·地形訓》云: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為八風神之一,攝提出現於考古材料,此為初次,原亦作‘聶氏’,以往有人認為攝提格為外來語,此可證其不確。”文章發表至今,凡是研究帛書《刑德》的學者,無不認同饒宗頤的見解。
專家們嘆服,饒宗頤對馬王堆帛書並非全面研究,“但只要觸角所及,莫不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只有博學多才的通儒才能達到如此境地”。

學者評價

饒氏治學,“幾乎沒有一個時代是交白卷的”
通儒,學兼中西。饒宗頤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華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從世界人類文化的高度審視本民族文化及其與各民族文化的關係。他走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道路,採用的治學方法卻有異於傳統,因而才取得超邁前人的成就。他的標新立異,首先源於他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以自己的中華文化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各不同文化的差異。饒宗頤跳開中國看中國,所以對“國學”、“國學大師”等提法都有保留。他說,國學就是本國的文化,每個國家都有本國的文化,把中華文化稱為國學,放到世界上就不通了,因此主張稱“漢學”或“華學”更準確。他於1995年創辦以中文為媒介的大型國際性學報《華學》並自任主編,由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中山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及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聯合主辦,至今已出版8期。
個人作品個人作品
他說,研究傳統中國學問,最好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才不隔膜,《華學》發表的論文深受國際學術界重視。
採訪中筆者提到,內地有學者一反傳統觀念,指家喻戶曉的忠臣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看法一成不變,還是大大的奸臣,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等等。對這些“研究成果”,究竟應怎樣看?饒先生沒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說:歷史人物要放到歷史環境中看,《三國志》是晉朝人編的,比如“隆中對”里是出山前的原話還是後代史家歸納的文字要搞清,否則站在後來的角度看當時,就真成了“事後孔明”了。
饒宗頤重視“國本”,又能會通古今中外。論者評價:“饒氏治學所涉及的時代,從上古史前到明清,幾乎沒有一個時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曉漢語中文及閩、粵等多種方言和英、法、日、德、印度6國語言文字,對古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也頗有研究,這連其本國人都鮮有通曉的。因此他史識廣博,了解西方和東方一些國家的歷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比照中,互動認知,不斷發明,提出和解答中國歷史文化的新問題,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觀點便為世所公認。
以他在域外漢學傳播方面的成就為例,他是編錄新馬華人碑刻、開海外金石學先河的第一人;是在日本東京出版《敦煌法書叢刊》、在國際學界講敦煌本《文選》和據倫敦敦煌卷子講禪宗史上摩訶衍入藏問題的第一人,如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已成歷史;是在國際上講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選》五臣注的第一人;是利用日本石刻證明中日書法交流並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是講有關越南歷史《日南傳》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譯譯名,並撰寫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紀》的第一人;利用中國古代文獻補緬甸史的第一人;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他在學術研究上開闊的國際視野,既注重中國歷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傳的各種形態的研究,又對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頭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中,將倫敦所藏這部早期天師道思想秘籍公之於世,並作出箋注,從而引發了當年歐洲學界對中國古代道教研究的熱潮。
個人作品個人作品
他也不是凡事必中國古代第一。比如他研究認為,我們引以為豪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郡縣制,他則與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之父Cyrus於公元前五三九年克服巴比倫後統治萬民,在圓筒刻石上明功記德、稱百姓為Black-headed people(黑首)相比較,認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刻石頌德,分立三十六郡,更民名曰黔首(黑首),頗疑遠受到波斯分省制度之影響,而‘黔首’一名則承襲西亞之舊稱。”
前有“南饒北錢”,後有“南饒北季
錢鐘書:曠世奇才
季羨林: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師
許嘉璐:“中華文化什麼樣子?就饒公這樣!饒公是中華傳統文化呈現於二十世紀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說:五十年之內,不會再出第二個饒宗頤!”
沈建華:“無法而法”為至法,“三重證據”貴求真
李焯芬:饒公有一個不老的好奇心
張靖依對他的書法評價是:“無所不能”
林倫倫對饒先生的評述:先生“業精六學,才備九能”
香港大學副校長曾引用余秋雨的話說:“香港如果出了一個饒宗頤,就不會是文化沙漠了。

公益活動

2008年四川省汶川縣發生大地震,饒宗頤大筆一揮,書就“大愛無疆”4字,為四川災區籌得500萬元。
2010年8月,得知舟曲發生特大土石流災害後,正在敦煌慶賀95華誕的著名香港學者饒宗頤決定將160萬壽禮捐贈災區。
2010年11月18日,敦煌晚會籌款1316萬元用於維修及保育敦煌石窟經費。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捐贈10張書畫作品供現場拍賣。
2012年4月,向華僑大學贈送畫作。
2013年4月,驚悉四川雅安地震、深感心痛的國學大師饒宗頤說,“戚戚之情,哀哀我心”,“現捐款50萬元港幣以表微衷。”
2013年4月29日,饒宗頤夫人不幸逝世。經此變故,饒宗頤牽掛災區同胞之心不改。2013年4月30日,這位大師委託饒宗頤基金會主席孫少文等人來到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中聯辦)、轉交善款。中聯辦副主任殷曉靜說,饒老對國家的一片赤子之心令人尊敬。

人物紀念

2018年2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饒宗頤教授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日,特區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亦對饒宗頤教授辭世深表哀悼,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2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饒宗頤先生的逝世表示悼念,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饒宗頤先生逝世後,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張高麗汪洋劉延東李源潮楊潔篪陳希胡錦濤劉雲山王岐山等中央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並向其家屬表示慰問。
2月8日晚,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專程前往饒宗頤先生家中,轉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對饒宗頤先生逝世的悼念及對家屬的慰問。
2月28日,“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葬禮在香港殯儀館舉行,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的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及宗教界數百人士參加。
為饒宗頤教授扶靈的人員有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黃蘭發、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陳建文、香港大學署理校長譚廣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