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藥膳

食療藥膳

藥膳是祖國醫藥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防病治病、滋補強身、抗老延年方面具有獨到之處。數千年來,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 中國藥膳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辯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製而成的一種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食品。

說起食療,起源甚早。傳說先民嘗味草,開拓食物來源並發明醫藥,故有“藥食同源”之說。昔人謂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將飲食與藥物並論,認為可供飲食的動、植物及加工製品,雖種類繁多,但其五色、五味以及寒熱、補瀉之性,亦皆稟於陰陽五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與藥物套用的道理並無二致。所以醫家對於飲食的宜、忌,調製方法亦頗究心,用飲食治病積累了許多可貴的知識,在古醫籍中亦多有論及且有專門著述。

食療包括兩個主要方法,一是將食物經過一定的調製烹飪,充分發揮其醫療作用;一是配入適當的藥物,雖然用藥,但通過技術處理而賦於食物的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療藥膳
  • 外文名:無
  • 作用:防病治病、滋補強身
  • 特點:注重整體,辯證施食等
源流,特點,

源流

中國藥膳原遠流長。古代關於“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在開始探索食物和藥物的功用,故有“醫食同源”之說。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宮廷醫生分為四科,其中的“食醫”,即通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生、保健服務。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載藥膳方數則。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許多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種,如大棗、芝麻、山藥、葡萄、核桃、百合、生薑、薏以仁等。東漢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亦載有一些藥膳名方,如當歸生薑羊肉湯百合雞子黃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有實用價值。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專列有“食治”、“養老食療”等門,藥膳方藥十分豐富。據史書記載,至隋唐時期,我國已有食療專著約六十餘種,惜多散佚。唐代孟詵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對後世影響較大。
至宋代,王懷隱等編輯的《太平聖惠方》論述了許多疾病的藥膳療法;陳直的《養老壽親書》是我國現存的早期老年醫學專著,在其所載的方劑中,藥膳方約占70%。該書強調:“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後命藥。”元代御醫忽思慧所著的藥膳專書《飲膳正要》,藥膳方和食療藥十分豐富,並有任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載了許多藥膳方,僅藥粥、藥酒就各有數十則;明代高濂的養生學專著《遵生八箋》,也載有不少養生保健藥膳。清代的藥膳專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介紹了藥用食物七門三百餘種,章穆的《調疾飲食辯》所涉及的藥用食物更多,袁枚的《隨園食單》介紹了多種藥膳的烹調原理和方法,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又名《養生隨筆》)中則列出老年保健藥粥百種。
藥膳的品種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正在不為增加,如藥膳罐頭、藥膳糖果等。結合現代科研成果製成的具有治療作用的食品、飲料,品種繁多,各具特色。既有適合糖尿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服食的藥膳食品,也有適合運動員、演員和礦工等服食的保健飲料,還有促進兒童健康發育或用於老人延年益壽的保健食品或藥膳。
中國藥膳開始走向世界,不少藥膳罐頭和中藥保健飲料、藥酒等已銷往國際市場。有的國家已經開設藥膳餐廳。國際上一些學術界和工商界人士十分關注中國藥膳這一特殊食品,希望能開展這方面的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中國藥膳將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

特點

中國藥膳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所謂“注重整體”、“辯證施食”,即在運用藥膳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後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藥膳治療。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證屬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證屬胃陰虛者,則服玉石梅楂飲等。
2.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藥膳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防病,這是有別於藥物治療的特點之一。藥膳盡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如山東中醫學院根據古代食療和清宮保健經驗研製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藥、蓮子山楂等8種食用中藥,幼兒食用30天后食慾增加者占97%,生長發育也有改善;再如,萊陽梨香菇補精,是由萊陽梨汁和香菇、銀耳提取物製成,中老年慢性閂病患者服後不僅能顯著改善各種症狀,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並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由於中藥湯劑多有苦味,故民間有“良藥苦口”之說。有些人,特別是兒童多畏其苦而拒絕服藥。而藥膳使用的多為藥、食兩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藥材,由於注意了藥物性味的選擇,並通過與食物的調配及精細的烹調,仍可製成美味可口的藥膳,故謂“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