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陽春麵

食堂陽春麵

麵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麵。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堂陽春麵
  • 分類:揚州小吃
  • 口味:原味
  • 別名:光面 清湯麵 清湯光面
  • 鮮麵條:250克
  • 紫皮洋蔥:2個
  • 豬油:100克
原料,做法,簡介,由來,

原料

麵條250克、紫皮洋蔥2個、豬油100克、醬油15ml、香油15ml、青蒜1根、香蔥1根、鹽5克、高湯適量。

做法

洋蔥洗淨後切成薄片,蔥、青蒜分別切成碎末備用;

簡介

陽春麵
陽春麵英文譯名Plain Noodles ,又稱光面。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麵。 開洋蔥油拌麵 又稱海米蔥油拌麵。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麵條一起拌食。
台灣,傳統的陽春麵會加些許蔥花和豬肉。但在民國七十幾年時,豬肉價格飆漲,現今的陽春麵多以小白菜豆芽菜來代替豬肉,或改用肉臊。有些人喜歡吃陽春麵加滷蛋,不過需另加新台幣5元或以上。

由來

麵條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麵食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馳名世界。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麵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考證「水溲餅」、「煮餅」是中國麵條的先河。魏晉時稱「湯餅」。南北朝時稱「水引餅」或「水引面」。漢<釋名.釋飲食>載有:「蒸餅湯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九穀考>中也有「釋名之索餅,即今之索麵,西北稱扯(抻)面」;<素食說略>中有「麵條,古名索餅,一名湯餅,索餅言其形,湯餅言其食法也。」做法是用手將麵團搓成筷子粗細,再水浸,食用前用手捻成如韭菜葉樣子,入沸水煮熟,類似寬麵條;或稱「餺飥」,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做法:用手搓成手指長,用水浸,下鍋時用手捻薄,再用沸水煮熟,這種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面」與「揪片」。
陽春麵
中國人吃麵的習慣由來已久,古人甚至將麵條叫「飯」,而大米、小米做的飯則叫做「米飯」以區之。吃麵不僅用於困腹,也有民俗禮儀的意義,例如常用來祝福新生嬰兒長命百歲,中國人過生日往往也少不了吃麵條,因此麵條又稱長壽麵,因為麵條又長又薄(薄的意思是瘦,而瘦則與壽同音),故生日吃長壽麵成為習俗,而長壽麵就是我們俗稱的麵條或壽麵
悠久的吃麵歷史當然也吃出了各種的製作花樣,發展出桿、抻、切、削、揪、壓、搓、撥、捻、剔、溜等等的製法,以及蒸、煮、炒、煎、炸、燴、鹵、拌、烙、烤等的調製法,而演變成各地的風味麵條,如北京的打滷面、上海的陽春麵、山東伊府麵、山西的刀削麵、陜西的臊子麵、四川的擔擔麵、湖北的熱乾麵、福建的八寶面、廣東的蝦蓉面、貴州太師面甘肅清湯牛肉麵岐山的臊子麵、三原的疙瘩面韓城大刀面西安的箸頭面、菠菜面等等,有細如絲線的麵條,也有寬如腰帶的麵條,形式不可勝
麵條名稱除上述之水溲麵、煮餅湯餅水引、餺飥外,尚有唐代流行的冷淘、溫淘等,這些稱謂就是現代的涼麵或水煮麵條。在<唐會要.光錄寺>中載有「宮廷中到冬天要造『湯餅』,夏天要做『冷淘』」,就是將麵條煮熟後過冷水再吃的一種面,與北方人的「過水麵」相同;宋朝時,麵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已有「麵條」的名詞,形狀為長條,花樣多,如素麵、煎麵、雞絲麵三鮮面、銀絲冷淘、菜面等;元代時「乾(掛)麵條」問世了,在<飲膳正要>中載有「春盤面」、「山藥面」、「羊皮面」、「秀禿麻面」等二十多種。明清時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如北京的「炸醬麵」、揚州的「裙帶面」、福建的「八珍面」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