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包

韭菜包

韭菜包又稱米包子,是福建省寧化縣傳統小吃。當地客家人仿照北方水餃的種一創造。韭菜包帶"餡",南方人吃飯用菜一般不用餡,只有麵食才與餡有不解之緣,夾餡包餡原是中原人的創舉。

韭菜包承傳了中原麵食的製作技藝並且有所發展,它是客家人變更手法製作的獨特美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韭菜包
  • 又稱:米包子
  • 原料韭菜臘肉、香菇、冬筍、蝦仁等
  • 所屬地方:寧化縣
歷史沿革,做法,特點,

歷史沿革

加背阿上這時山中的冬筍將盡,春筍吐尖,又嫩又白又脆的筍丁子做佐料,吃起來別有風味。而這時恰逢芥菜即將開花,其菜頭削皮取心切碎也是不可缺少的好配料,再撒上豬肉丁、香菇丁、蝦米之辣地連類加些食油混炒一起,便成了餡心。包皮及餡心準備就緒就開始包了。先是捏出拇指大的小米糰,雙手在掌中搓成小圓球再拍成薄薄的米粉片,包上預先準備好的餡心,包成水餃似的花紋,密密排在墊有濕滲良多紗布的蒸籠內,阿抹狼愉置鍋中蒸上十多分鐘至包皮不粘手為度。蒸熟的韭菜包,包皮晶瑩剔透,厚埋乎恥餡心依稀可見,清香撲鼻,誘人口饞。呷一口醇香爽口的客家酒娘,吃一個味道鮮美的韭菜包,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舊時,韭菜包要在招待貴客時才出籠上桌。如今,不僅去煉淚當地民眾喜歡,更受海內外客家後裔的青睞。

做法

用優質大米磨漿,入熱鍋不斷攪動,熬成糊狀,出鍋待用。將頭茬韭菜臘肉、香菇、冬筍、蝦仁等原料切成餡,把米糰揉捏成皮包餡,入籠蒸熟,後裝盤,趁熱即食。

特點

清香撲鼻,味鮮皮滑,一食難忘。
寧化韭菜包形似水餃,以普通大米作為"米包子"的包皮原料。要把大米做成柔軟而堅韌似麵筋一樣不粘不糊,不碎不爛,用手工捏成紙一樣薄的包皮不是輕而易舉的。韭菜包其包皮的製作是:將粳米洗淨浸透後,和水磨成濃濃的米漿,把米漿放入鍋中,在微火中攪拌熬成糊狀,再壓成凝棗戶形,鏟起放入簸箕內攤涼,用雙手蘸食油反覆搓揉成粉團,製成包皮原料,再用洗淨的濕手巾蓋住,不讓米糰表皮變硬。餡心的製作更是講究,所謂"韭菜包",顧名思義就是餡中韭菜成份居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