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羊肉臊子餄餎

韓城羊肉臊子餄餎

韓城羊肉臊子餄餎是陝西韓城地區的傳統名吃之一,作為韓城人一個驕傲。幾乎所有到韓城的客人,必定會受到這樣一種美食的款待。可涼吃,放少許涼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調味,成為涼粉餄餎,食時不僅帶有特異的香味,且對身體大有補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城羊肉臊子餄餎
  • 主要食材:養麥面
  • 口味:可口宜人
  • 輔料:花椒 
相關典故,製作方法,食用須知,

相關典故

餄餎,古稱"河漏"。'元代農學家王禎《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成面或作湯餅。"韓城的羊肉餄餎不是作為湯餅(古時稱湯麵為湯餅),而是用一種特製的箔餄餎床子,將蕎面壓成細而長的圓狀條面,撈入碗中,再潑入多味調料的羊肉湯,故稱羊肉餄餎。如涼吃,放少許涼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調味,成為涼粉餄餎,食時不僅帶有特異的香味,且對身體大有補益。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喬麥最降氣寬腸,故能煉腸胃滓滯,而治濁滯、泄痢、腹痛、上氣之疾。"因蕎麥性寒,故韓城俗話說:"蕎面涼冶沿,離不開三樣好調和,油潑辣子、蒜、芥茉。"蕎面熱縮鋁,原湯加調料,羊肉臊子辛辣椒。"

製作方法

羊肉臊子分層次進行製作。一是製作臊子。一斤羊肉切六十個小塊或小片,厚薄與大小,都大約像筷子頭。用羊油,摻鹹面醬,羊肉最後投入,邊煎邊攪,加適量精鹽及調料粉。關中人把這樣的烹飪方法叫做乾“攬”。這個“攬”字應當是火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一般電腦漢字型檔里不會收這樣生僻的漢字。《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也末收入。《辭海》有這個字,解釋中有一義:“烤炙”。不過,權威的《中國烹飪百科全書》在烹調法一節中收入包括熗、焗、焐、漬以及琉璃、掛霜等四十五種烹飪方法,可謂洋洋大觀,卻竟然也沒有這個“攬”。大概是一種相當古老的烹飪方法。《西廂記》里倒有一句唱詞提及。用這樣的方法炮製的臊子,水分極少,臊子是一片一片的,油汪汪,香噴噴。關中人喜歡這樣製作臊子。歧山臊子麵也講究乾“攬”臊子,不過那做法不完全相同。
其次是製作酸辣臊子湯。須用壓制餄餎的湯製作,不用開水,據說,若是用開水,那湯會變為黑色。用米醋。用以羊油炮製的油潑辣子的紅油。再就是精鹽。不用香油,據說是要保持原汁原味,也即是羊肉的味道。這樣的酸辣湯,加上臊子,加上餄餎,再加點醃製的鹹韭菜、炒制的蔥花,便成為一碗羊肉臊子餄餎。
壓制餄餎本身並不複雜,但韓城人壓制時須在蕎面中摻入一種添加劑,叫做“沙蒿”。這是一種野生植物的種子,陝北沙地大量生長,陝北人製作雜麵食品時常常使用。
綠豆涼粉餄餎的製作方法
羊肉臊子餄餎在韓城是極其普遍的一種食品。而綠豆涼粉餄餎,則雖也有賣的,有吃的,卻並非人人皆知,更不是每個到過韓城的人都吃過的。我沒有吃過。韓城一級廚師薛天德相當詳細地給我介紹了它的製作方法,記如下:碗內先盛入蕎面餄餎,再加約五分之一的綠豆涼粉,戴個帽子。關鍵在調料,俗話說:“要吃涼餄餎,離不了三樣好調和:油潑辣子,蒜,芥末油潑辣子有講究,滾油放片刻,稍涼時迅速倒入準備好的辣椒麵中,邊倒油,邊攪拌,之後須立即在這樣的油潑辣子中添加少量溫開水,一般家庭潑辣子,用小碗盛辣子面,有幾滴溫開水即可。說是這樣做,一為降溫,避免油溫過高而焦黑變色;二可激活食物,激出香味;三使油色成為玫瑰紅,因而更加穩重、渾厚,並可長期保持不變。這三樣調料確實十分要緊,都是刺激性極強的調味品,綠豆涼粉與養面餄餎都是好吃的東西,相信有了這么強的刺激,會更加好吃。有

食用須知

韓城人吃羊肉臊子餄餎,一般是現做現吃,這樣的好處是新鮮,不會讓湯湯水水將餄餎泡壞。吃時大多配有芝麻燒餅,可以就著吃,也可以泡在湯里吃。有人說,傳統的吃法,是配著一種特製的黃燒餅,在韓城老城的集市上,還有一家現做現賣,我去看了看,用的是傳統的酵母發酵,上邊抹有糖飴,在一種上下有火的烙烤爐里烤制,差不多是米黃色,外甜內鹹。有人說因曾向皇帝進貢,故稱“皇燒餅”。反證中國人總是將一切好東西與皇帝聯繫起來,只須是皇帝吃過,便應該是好的無疑。實際情況卻也未必。或者也有牽強附會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