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烏石蜈蚣舞

雷州烏石蜈蚣舞

雷州烏石蜈蚣舞是廣東省雷州市烏石港先民創造的一種祛邪消災、祈盼安康與豐收的傳統民俗舞蹈活動。該舞起源於明代,有400年以上的歷史。蜈蚣舞講求高度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這與歷史上出海捕魚風險大,漁船上必須集體拔網和分工協作,因此表現了當地民間古樸的生產勞動分工理論。對研究疍家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有重大價值。2009年入選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遺產級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粵府〔2009〕112號
  •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單位: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
歷史淵源,傳承價值,成績榮譽,表演形式,

歷史淵源

烏石港位於雷州半島西海岸,成港於1368年—1398年(明朝洪武年間)。在古代,烏石港風災潮患頻仍,民不聊生。傳說古時烏石港曾遭瘟疫而蕭條,時逢中秋,好事者相約為民共驅瘟魔。為表同心,各以船纜系腰相互連成長隊,入夜時手執香火進港驅邪。夜色朦朧中,隊伍邊舞邊蛇形前進,隊形宛如蜈蚣爬行,神態惟妙惟肖,故稱“蜈蚣舞”。此後,瘟疫消除,港區恢復繁榮,因而該舞也就成了港民消災祈福的儀式而流傳下來。民國《海康縣續志·地理·民俗》記載:“仲秋日夜……又有簫鼓聒耳,群童隊行,手持香火楦飾,龍獅首尾,跳舞通街,曰‘舞蜈蚣者’,此農民相沿之習也。”

傳承價值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烏石港區民眾都要舉辦傳統的蜈蚣舞活動,以驅除邪氣祈求平安。烏石港是疍家聚居之地,蜈蚣舞反映了疍家文化的結晶,是農耕、海洋文化融合的產物,對研究疍家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有重大價值。蜈蚣舞講求高度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這與歷史上出海捕魚風險大,漁船上必須集體拔網和分工協作,因此表現了民間古樸的生產勞動分工理論。

成績榮譽

21世紀初,雷州烏石蜈蚣舞逐步走向社會舞台,成為世人喜愛的特色舞蹈。2005年9月參加湛江市首屆紅土文化節,榮獲二等獎;2007年10月,參加“中國雷祖文化節暨雷州國際美食節”,榮獲一等獎、貢獻獎;2008年2月,參加雷州市2008年元宵民俗文化大巡遊活動,榮獲金獎、組織獎。

表演形式

主要道具是一具用竹、藤、布、絲綢等製成的蜈蚣模型,身著色彩和裝飾鏡片,裡面懸吊特製的燈燭。整個舞隊總計百數十人。每年的中秋節夜幕降臨後,這一民間習俗就開始了。舞蹈隊伍約一百米長,由一條纜繩將幾十人連在一起,每隔1.5~2米一個人,纜繩綁在腰上,邊舞邊蛇形前進,中間的蜈蚣身部分人人頭戴草笠,雙手各執一把香,草笠上也插滿香。舞蜈蚣頭的人,則頭戴小豬籠,豬籠中塞滿泡沫塊並插上香。尾部有兩個人,形似蜈蚣的分叉尾,各背一個小豬籠,豬籠中塞著石頭和濕的稻草,四周插滿了香,有幾十斤重。因怕尾部的兩個人不堪重負,加上此兩人一定喝酒至半醉,因此他們各有兩個人扶持著前進。因負重並半醉,尾部便搖擺至街道兩邊,幅度最大,行人或追看者常常躲閃不及,增加了熱烈的氣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