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舞(廣東湛江雷州烏石蜈蚣舞)

蜈蚣舞(廣東湛江雷州烏石蜈蚣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蜈蚣舞是廣東省湛江雷州市(原海康縣)烏石港先民創造的一種表達期盼安康、耕海豐收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一般在每年中秋節期間進行表演。該舞起源於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湛江雷州烏石蜈蚣舞
  •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 項目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級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單位: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
  • 批准文號:粵府〔2009〕112號
簡介,歷史,發展,榮譽,保護級別,

簡介

蜈蚣舞者,天下一奇也。乃明代初年,廣東雷州府 海康縣(今雷州市舊稱)烏石港區先民所創,祛邪消災,祈福求安之民俗。悠悠歷史,代代相傳,五百餘年。
廣東雷州烏石蜈蚣舞廣東雷州烏石蜈蚣舞

歷史

雷州蜈蚣舞雷州蜈蚣舞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據說古時雷州烏石地區颱風肆虐、鼠疫流行、哀鴻遍野。行義之人相聚商討,見百足之蟲,有攻毒散結、祛風治病之效,且夜間出行,肉食鼠類;別名天龍,坐鎮安府,乃瑞祥之物也。故仿蜈蚣爬行為舞。
時逢中秋,精選壯丁,百人結隊,為民驅魔。為表同心,各以船纜繫於下腰,列並同行,入夜時分,手執香火,進港驅邪,壯哉隊伍,手舞足蹈,蜿蜒前行,狀如一碩大蜈蚣爬行,惟妙惟肖,故名“蜈蚣舞”。
民國《海康縣續志·地理·民俗》記曰:“仲秋之夜……又有簫鼓聒耳,群童隊行,手持香火楦飾,龍獅首尾,跳舞通街,曰‘舞蜈蚣者’,此農民相沿之習也。”

發展

而後數百年,每逢中秋,港區埠頭,淨室焚香,接迎舞隊。桑榆已晚,青壯百人,雙手執香,船纜系腰,頭戴斗笠,頂布香火,色顯褐紅。一人領頭,揮舞草球,引誘蜈蚣,旋轉運作;一人演“頭”,火眼金睛長須頂,雙手鉗牙辟邪開;兩人扮“尾”,身背豬籠,香把上插,分叉而開;其他為“身”,開張雙手;巡街走巷,所經各家,燃放鞭炮,與之呼應。
新紀開元,形式新變,有“雙雄”“雙雌”“雄雌”三者,服飾、道具、技藝不斷完善,古樸之舞蹈,生動之形象,聞名於世。

榮譽

雷州烏石蜈蚣舞在於2005年9月在“湛江市首屆紅土文化節”獲二等獎;2007年10月在“中國雷祖文化節”獲一等獎、貢獻獎;2008年2月在“雷州市民俗文化大巡遊”獲金獎、組織獎。
雷州烏石蜈蚣舞雷州烏石蜈蚣舞

保護級別

2009年入選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湛江市現已將蜈蚣舞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