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雲雨(雲雨巫山)

巫山雲雨(漢語成語)

雲雨巫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巫山雲雨是一個成語,拼音為wū shān yún yǔ,原指楚國神話傳說中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人誤解其義,因而用以稱男女歡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巫山雲雨
  • 注音:wū shān yún yǔ
  • 出處:宋玉《高唐賦序》
  • 本義: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出處,夢主訛傳,巫山所在,雲雨本義,巫山由來,歷史上的巫山,詞義引申,詞語辨析,英文翻譯,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

【解釋】: 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稱男女歡合。
巫山雲雨是由神女幻化而成的自然現象,根據原始宗教觀念,神女與國王交合是天地交會,能夠產生降雨,進而使穀物豐收、人民富足、國家強盛。
國王與神女交媾致雨並促進豐收、富足和強盛的觀念是特定民俗背景下的產物,後來由於文化背景的改變,後人大多對這一古老觀念並不了解,加上男歡女愛又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最易被人聯想起來,才將原本神聖莊嚴的國家大事誤解為纏綿的兒女情長,乃至其成為男歡女愛的代名詞。
巫山雲雨神話本意指的是國王與仙女的交合能使人口繁衍、民族興旺,而後世引申出來的意思則側重男女歡愛。

成語典故

出處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
王問玉曰:“此何氣也?”
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
王曰:“何謂朝雲?”
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夢主訛傳

古詩詞中常有襄王雲雨襄王夢之類將巫山雲雨故事張冠李戴於楚襄王身上的,如:
李群玉《贈人》:雲雨無情難管領,任他別嫁楚襄王。
三國演義》引用南宋詩人華岳的《奇見》:舞罷隔簾偷送目,不知誰是楚襄王。
《南宮詞紀·桂枝香·秋懷》:“頓使我愁人不寐, 襄王 夢雨散雲收。”
臨江仙 其一》(唐·閻選) 物華空有舊池塘,不逢仙子,何處夢襄王。
《出巫峽》(明·史謹)雲雨襄王夢,江山宋玉愁。
《高唐賦》之夢:夢神女之王乃“先王”,是宋玉將先王夢遇神女的傳說講述給楚襄王聽,所以此夢夢主絕不可能指楚襄王。
會產生這種訛誤,原因大概是賦首出現了“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讀者會認為楚襄王是《高唐賦》的主人公,事實上,楚襄王確實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問題在於受後人關注的巫山雲雨之夢只是這篇文章的一段插敘內容。
第一個讀此賦之人如果認真,會認為是先王做了此夢,轉述時可能會出現“先王”、“楚王”這樣的字眼,先聽了轉述的人已有楚王遇神女之印象,後讀此賦見到賦首的“楚襄王”會有什麼想法?很多人在轉述時只會轉述這個故事本身,而不會告訴聽眾這個故事是誰講給誰聽的。

巫山所在

宋玉《高唐賦》雲楚襄王游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後漢書·文苑列傳》:“楚靈王既游雲夢之澤,息於荊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其中的“巫山”均指“湖北雲夢的巫山”,又稱陽台山!並非長江三峽地區“巫山縣的山”。
《方輿勝覽》:“陽台山,在漢川縣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賦》處,有裴敬碑載其事。”《太平寰宇記·淮南道》:“陽台廟在縣南二十五里,有陽台山。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賦》雲楚襄王游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遂有廟焉。今誤傳在巫峽中縣。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當代學者趙逵夫也認為楚人所說的“巫山”在今漢水以南的雲夢澤一帶,故登雲夢之台可以望見“巫山”的高唐觀。

雲雨本義

事實上,把男女交歡與雲雨聯繫起來並非宋玉的發明。有學者以中外古代大量的事實證明了這種聯繫實乃出於一種古老的宗教觀念,是交媾致雨宗教觀念的反映。原始宗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交相感應的,人的主觀意念和行為可以影響客觀事物的發展,巫術“相似律”原理認為,“僅僅通過模仿就實現任何他想做的事”,而男女交媾誘發降雨正是這種神秘的交感觀念的反映。他們認為,行雲降雨是天地陰陽交會的結果,所謂“天地相會,以降甘露”。(《老子》第32章)《周易·繫辭下》:“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而雲雨則是使萬物化生的最重要條件。原始初民的祈雨方式有多種多樣,而交媾致雨的方式由於其自身的特點便成為他們比較常用和普遍的一種方式,有的民族還因此形成了有關的宗教儀式。
有了雨露滋潤,草木得以茂盛,五穀得以豐收,因而由交媾致雨又進一步發展為可以促進豐收、富足乃至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聞一多先生在研究《經》婚俗詩時曾指出:“初民根據其感應魔術原理,以為行夫婦之事,可以助五穀之蕃育,故嫁娶必於二月農事作始之時行之。”初民相信“如果沒有人的兩性的真正結合,樹木花草的婚姻是不可能生長繁殖的”。弗雷澤在考察了中美洲、非洲、澳洲以及亞洲的原始民族之後得出結論:“他們仍然有意識地採用兩性交媾的手段來確保大地豐產”,並相信與傳說中的神靈交媾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類似的觀點在其他宗教文化學和人類文化學著作中也時有所見。
交媾致雨並促進豐收、富足和強盛的觀念是特定宗教民俗背景下的產物,是多次發生過的“現實”,高唐神女與懷王交歡之後化為雲雨的故事不過是它的神話反映而已,是宋玉對傳統宗教和神話所做的比較忠實的記錄。宋玉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大膽地吸收民間神話,巧妙地運用它為自己的立意構思服務:藉助神話所固有的觀念內涵和文化意蘊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這就是說,《高唐賦》正是在這則神話所固有的文化觀念意蘊的基礎上的再創作。明確了《高唐賦》與高唐神女神話及其文化觀念意蘊之間的關係,實際也就找到了認識作品的思想指向。
《高唐賦》由序和正文構成,實際寫了三個內容:一、高唐神女神話及其所體現的交媾致雨的宗教觀念。之所以在作品的開頭先講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就是以它的文化觀念意蘊統攝全文。二、雲雨之後山河更加宏偉壯麗,萬物充滿勃勃生機。這部分篇幅最長,是上述宗教神話的文化觀念意蘊的形象表現。三、鼓勵襄王往會神女,希望通過與神女交歡給國家和個人帶來福祉。這部分是全文的結尾,表明往會神女的目的。這個目的與上述宗教神話的文化觀念意蘊是完全一致的。
《高唐賦》的主題思想可以概括如下:根據傳統的宗教神話觀念,宋玉在賦文中鼓勵襄王往會神女,與神女交歡,希望藉此達到政治清明、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以及個人身心強健、延年益壽的目的。同時,由衷讚美山河大地的宏偉壯麗和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讚美由神女所化的雲雨給世界帶來的生機和活力。可以看出,《高唐賦》的立意完全建立在傳統的宗教神話觀念基礎上,是按照古老神話的文化觀念意蘊展開鋪寫的,因此,全文都以交媾致雨並促進豐收、富足和強盛的觀念為統攝。也正是因為如此,從文中對於山河大地和雲雨的由衷讚美,依稀可以看到原始的自然崇拜觀念的蹤影。這樣理解《高唐賦》的主題思想,使序和正文有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避免了其他各種說法導致的“兩回事”的缺欠,並可以從神話故事本身得到進一步的印證:《渚宮舊事》之三引《襄陽耆舊傳》寫懷王游高唐夢神女與之交歡,神女臨別時說:“妾處之,尚莫可言之。今遇君之靈,幸妾之搴。將撫君苗裔,藩乎江漢之間。”原文可能有脫誤,大致意思是:“蒙你不棄我的陋質,愛幸於我,我將保佑你的子孫使他們世世代代藩昌於江水和漢水之間。”神話故事本身就說明與神女交歡即可受到神女的保佑,使人口繁衍,民族興旺。這對於理解《高唐賦》的主題思想很有啟發。

巫山由來

“巫山”之名源出中國宗教民俗“巫文化”中的“巫鹹”。楊慎《藝林伐山》卷四引郭璞《巫鹹山賦》:“巫鹹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於是山,因以為名”。“巫山文化”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概念,其“巫山”的定義是指“巫鹹山”,而非“巫山縣的山”!實際上,上古傳說“巫(鹹)山”神話時,根本都還沒有三峽地區的巫山縣。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安邑”條:“巫鹹山在南。”《水經注·涑水》:“涑水西南逕監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鹹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經北魏酈道元考證,“靈山”、“巫鹹國”、“巫鹹山”等均在今山西夏縣境內。
《太平寰宇記》“陝州夏縣”:“巫鹹山又名覆奧山……巫鹹山祠在縣東五里巫鹹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記》:“解州夏縣白沙河,一名巫鹹河,發源中條山,出巫鹹谷。”正因諸多早期地理權威文獻的確鑿記載,近代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徐旭生、以及歷史地理大師譚其驤等,也都確認《山海經》所載巫鹹國、巫鹹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山西省的“晉巫文化”由此被公認為是中國“巫文化”的源流。

歷史上的巫山

“巫山”作為地理名,並非三峽地區獨有!中國至少八個地方都有過“巫山”的記載,見於晉南、濟北、蘇南、浙東、淮北、三峽、湖北、湖南等地。一般認為這是早期部落遷徙地名搬家,隨山西“巫文化”在南方各地傳播而來。
1)晉南的巫山
山西夏縣的巫山,被公認為中國“巫文化”的源流。近代徐旭生、譚其驤等均確認神話故事《山海經》中所載巫鹹國、巫鹹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
2)濟北的巫山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水經注·濟水》:“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鹹淪,地理昭著,賢於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
3)蘇南的巫山
《越絕書》:“虞山者,巫鹹所居。”《宋元方誌叢刊·郡志》卷9:“虞山,今為海巫山,山即巫鹹山所出。”虞山又名海隅山,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
4)浙東的巫山
《會稽志》:“巫山在縣北一十八里,舊經巫山,一名梅山。”《三國志》卷8裴注引《會稽典錄》曰:“昔越王蘙讓位,逃於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壽邪?”
5)淮北的巫山
漢代樂府曲名《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原本是描寫江淮水深,無橋可渡,遊子思鄉,臨水遠望,不得東歸。其中的“巫山”是指江淮一帶的“巫山”,並不是三峽地區“巫山縣的山”。
6)三峽的巫山
《後漢書·公孫述傳》:“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這時的“巫山”還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個長江三峽地區。實際上,漢代長江三峽統一都叫“巫山”,魏晉南北朝才開始出現“分段”命名,但名稱叫法各異,並不固定。如:《水經》稱“廣溪峽(今瞿塘峽)、巫峽(今巫峽)、西陵峽(今西陵峽)”;《荊州記》稱“巫峽(今瞿塘峽)、秭歸峽(今巫峽)、歸鄉峽(今西陵峽)”;兩宋時期叫“西峽(今瞿塘峽)、巫峽(今巫峽)、歸峽(今西陵峽)”;直到明清時期,才固定為今天三峽通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至於三峽地區的“巫山縣”名,隋朝之後才有,沿革至今。
7.湖北的巫山
宋玉《高唐賦》:昔楚襄王游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後漢書·文苑列傳》:“楚靈王既游雲夢之澤,息於荊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顧謂左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典故所指“巫山”原本是今湖北雲夢的巫山,又稱陽台山。魏晉南北朝之後,才開始被人挪到三峽地區。
8.湘西的巫山
《通典·州郡》“巫州”條:“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又有巫水,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

詞義引申

但是,語言常有神奇變化,中文的“巫山雲雨”或拆開“巫山”和“雲雨”單用時,生出了男女纏綿情愛的另外含意了。
楚襄王宋玉一起遊覽雲夢之台的時候,宋玉說:“以前先王曾經遊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先王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說是巫山之女,願意獻出自己的枕頭蓆子給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興,立即寵幸那位巫山美女兩相歡好。巫山女告訴懷王,再想找自己的話,就住就在巫山,早晨是‘朝雲’,晚上是‘行雨’。”
現常用“巫山雲雨”形容男歡女愛,是自此留下來的。
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全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唐·李商隱《有感》: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
梁武帝蕭衍的一首《朝雲曲》有句“復還沒,望不來,巫山高,心徘徊”。其《行雨》詩為:“本自巫山來,無人睹容色。惟有楚王臣,曾言夢相識。”
南朝·陳·江淹《休上人怨別》有“相思巫山渚,悵望雲陽台”
唐·王勃的《江南弄》:
江南弄,巫山連楚夢,行雨行雲幾相送。瑤軒金谷上春時,玉童仙女無見期。
紫霧香菸渺難托,清風明月遙相思。遙相思,草徒綠,為聽雙飛鳳凰曲。
唐·岑參《醉戲竇子美人》云:
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細看只似陽台女,醉著莫許歸巫山
唐代才色雙全的名妓薛濤有一首《謁巫山廟》,其中“朝朝夜夜陽台下,為雨為雲楚國亡”一句。
毛文錫《巫山一段雲》:“朝朝暮暮楚江邊,幾度降神仙”。
蘇軾《江城子》:“今夜巫山真箇好,花未落,酒新篘”。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唐·李白《清平調》�
【拼音代碼】: yyws
【近義詞】:巫山雲雨、雲雨高唐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男女之間
成語故事】傳說楚之先王遊覽高唐地區,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會,在夢中看見一個仙女說:“我是天帝的小女兒,聽說你來遊覽此地,願意給你當枕席。”先王臨幸了她。臨別她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楚襄王只是巫山雲雨這個故事的聽者。認為楚襄王與神女有過關係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錯誤。由於《高唐賦》和《神女賦》是先秦古賦,年代久遠,其中的故事比賦文本身流傳更廣,所以很多談論者其實並未讀過《高唐賦》和《神女賦》,以致訛傳出襄王神女有關係的謬誤來。

英文翻譯

a rendezvous between two lovers

成語資料


成語舉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35回:“十二巫山雲雨會,襄王今夜上陽台。”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男女歡合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