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因子理論

雙因子理論

雙因子理論是心理學家赫芝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所提出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組織成員的工作態度對績效有決定性的影響。認為內在因素(激勵因子)與工作滿意相關;外在因素(保健因子)與工作不滿相關。

這個理論認為員工不滿意與不滿是兩回事。員工的不滿意是受到心理層次的因素影響,也就是所謂的激勵因子(motivator),像是工作的動機或是成就感等。員工的不滿則是受到物質層面的因素影響,稱為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譬如拿多少薪水、工作環境好或不好、有沒有停車位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因子理論
  • 提出人:赫芝伯格
  • 關鍵字:激勵因子(motivator)
  • 業績決定因素:工作態度
套用舉例,核心理論,

套用舉例

保健因子具備的時候,譬如錢多事少離家近,員工不滿意的感覺消失了,但不會因此而自動產生滿意的感覺。他不會抱怨,但這是不是就代表他在工作上會有很好的表現?不是的,員工不會因此而自動自發地表現出高績效行為。
好比說你打電話給男朋友是低績效行為,打電話給客戶是高績效行為,結果老闆規定你不能打電話給男朋友,可是即使有這樣的規定,員工也不一定就會自動自發地打電話給重要的客戶。就算規定他一天要打幾通電話,也不表示打了電話就會賣出東西。
對一般人來說,在工作上他希望保健因子和激勵因子兩者都能具備。不過這也要看個人,因為每個人對於這些因子的需求程度不太一樣。
有些人的工作雖然保健因子少了一些,但是激勵因子卻很多,因此他的心理上得到了滿足,而且他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足以彌補保健因子的缺乏。有些人甚至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什麼都不要。可是有些人覺得如果保健因子不夠(例如薪水太低),他就不想做這份工作。

核心理論

1、層面模型。把工作切割成不同的層面,評估員工在每一個層面的滿意程度,匯總之後就是員工整體的工作滿意度。你必須知道哪些是員工重視的,然後從這些重要的層面去著手,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但並不是所有的層面都是重要的。
2、差異模型。滿意度不能看絕對值,而是要看相對值。員工的滿意程度,決定於現狀與他的理想狀況之間的差異而定。如果你希望工作滿意度高,就必須弄清楚員工要的是什麼,他心裡在想些什麼。管理者應該朝著員工的理想去接近。
3、雙因子理論。員工的不滿意與滿意分別來自於物質層面的因素(保健因子)與心理層面的因素(激勵因子)。改善保健因子,只會消除員工不滿意的感受,必須同時改善激勵因子,才能真正讓員工感到滿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