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因子

保健因子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質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環境,與他人的關係和工作穩定性被概括為保健因子(又稱保健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健因子
  • 心理學家:赫芝伯格
  • 時間:一九二三年
  • 地點:美國麻省
術語起源,發現者,其它描述,

術語起源

心理學家赫芝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中提出:內在因素(激勵因子)與工作滿感相關;外在因素(保健因子)與工作不滿足相關。

發現者

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一九二三年生於美國麻省,在紐約念大學四年級時,因沒有錢就志願從軍去。二次大戰結束後,他在一九四五年於德國的集中營被解救出來。回美之後,在匹茲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一九五九年,他訪問了三百名工程師與會計師,得到一個對激勵理論有深遠影響的「雙因子論」(two-factor theory)這個理論強調一些工作因素能使人產生滿意感(激勵因素,motivators),而另外一些工作因素只能消除不滿意感,但不會使人產生滿意感(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其它描述

此外,雙因子論發現,對工作的滿意感和不滿意感並不是存在同一因素上。換言之,當無法達到滿意感時,只能說「沒有滿意感」而不表示「不滿意」;同理,不滿意的對應是「沒有不滿意感」而不表示「滿意」。
激勵因子涉及人對工作的積極感情,是內在的;保健因子涉及人對工作的消極感受,是外在的。這兩類因子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也就是說,激勵因子的對立面不是保健因子。
激勵因子包括成就、承認與讚賞、工作本身、責任與晉升等。讚賞指的是對工作成績的認可而不是人際關係的改善。保健因子包括公司政策與管理、技術監督、薪資、人際關係與上下級關係、工作環境的條件等。有些人比較追求激勵因子;有些人比較追求保健因子。如果只提供工作外的種種良好環境,只能消除工作者的不滿足,但不能增進滿意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