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努力模型

集體努力模型,用來解釋社會惰化現象,當個體與他人成為群體一起工作時,假如知覺到個人努力與產出之間的關係比較弱,就可能出現社會惰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集體努力模型
  • 外文名:collective effortmodel, CEM
  • 提出者:Karau和Williams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集體努力模型,社會惰化的減少和抑制,減少社會惰化的途徑,

集體努力模型

集體努力模型指個體與他人一起為群體工作時,假如知覺到個人努力與產出之間的關係比較弱,就可能出現社會惰化。社會惰化效應可以用群體工作下的期望-效價理論來解釋。
期望-效價理論認為個體努力工作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他們相信努力工作就會有好的成績(期望);②他們相信好的成績會被認可和獎勵(工具性);③獲得獎勵是他們看重並嚮往的(效價)。研究者(Karau& Williams,1993)發現,以上三個必要因素在群體工作時都會打折扣。以期望來說,期望是相信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績就會越好。當獨立完成任務時,這兩者的相關較高;而在群體工作中,這就很難估計了。因此,CEM理論認為,付出和得到之間的不確定狀態是造成社會惰化效應的原因,很多研究證實了這個理論的有效性。

社會惰化的減少和抑制

根據CEM理論,社會惰化效應在以下情況下會得到減少和抑制:①群體規模較小;②任務很有價值或很重要;③與喜歡的成員合作;④認為個人的貢獻在組中是重要、不可替代的;⑤預計同伴的表現不會太好。這些假設都已經得到元分析結果的支持。(6)來自比較注重個人努力和結果,而不是集體結果的文化。可以說,通過CEM理論人們可以預測不同情況下社會惰化效應的強弱。

減少社會惰化的途徑

CEM 確實為我們理解社會惰化效應提供了有效的框架,也提醒我們對於任務群體來說它是必須給以重視的方面。當個人的勞動不能得到評價,任務枯燥乏味,或者當他們與自己看不起或不太認識的人一起工作時,社會惰化都很容易出現。而這些狀況又恰恰是群體工作時經常碰到的。既然社會惰化的發生如此常見,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降低它的發生率?
第一,讓每個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明確的區分,即不僅公布整個群體的成績,而且公布每個成員的成績,讓成員感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單獨評價的。這樣就沒有人會袖手旁觀而坐收漁利,實際上也就減少了社會惰化的發生率。
第二,提高群體成員對任務完成的責任心,使他們了解不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樣努力,一樣富有工作責任心。即工作壓力也是克服社會惰化的一個好方法。
第三,提高任務的重要性和價值。
第四,讓個體看到他的貢獻是唯一的、不可為他人所替代的,即確保個人貢獻的獨特價值,也會降低社會惰化效應的發生。
此外,控制群體規模,增加工作任務的挑戰性,提升群體的內聚力等,都能有效減少社會惰化,提高群體工作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