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聚力(心理學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群體的內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或群體的凝聚力,指群體成員凝聚為一體,合力於群體或組織目標活動的心理結合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聚力
  • 外文名:group cohesiveness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內聚力的概念,內聚力的作用,增強群體的穩定性,提高群體成員的自尊感、自信心與安全感,影響群體的工作效率,影響群體內聚力的因素,群體成員的地位和相似性,進入群體所付出的努力和激勵機制,外界的威脅和激烈競爭,群體規模,

內聚力的概念

群體的內聚力( group cohesiveness)或群體的凝聚力,指群體成員凝聚為一體,合力於群體或組織目標活動的心理結合力。社會心理學家常在內聚力概念的框架下使用群體相容、群體滿足、群體團結和成員吸引等術語。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二是成員彼此之間的吸引力。內聚力表現在成員的心理感受方面,即為認同感、歸屬感與有力感。
認同感。這是個體在認知和評價上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情感傾向。內聚力較強的群體,各個成員對一些社會事件與原則問題,都持有一致的認識與評價,即認同感(identification)。這種認同感往往會相互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個體對社會刺激束手無策時,此時群體其他成員對其影響就會更大。
歸屬感。這是個體自覺地歸屬於所參加群體的一種情感。體現群體內聚力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每個成員在情緒上加入群體;作為群體的一員,他們以群體的規範為準則,進行自己的活動、認知和評價,自覺維護群體的利益,並與群體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即歸屬感( belongingness)。必須指出的是,每個人對自己所從屬的某個最主要的群體懷有最為強烈的歸屬感,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安全感。一般的,人們對家庭的歸屬感要比對工作群體和學習群體的歸屬感更為強烈。
有力感。在群體內聚力較強的前提下,當一個成員表現出符合群體規範、符合群體期望的行為時,群體就會給予肯定性評價,以支持其行為,從而使其行為得到進一步強化,使該成員信心更足,意志更強,即為有力感(sense of strength)。
可見,群體內聚力表現為知、情、意三方面。認同感給予個體認知上的支持,歸屬感是給予個人情感體的依靠,有力感則帶給個體意志力量,從而使群體與個體的相互作用能堅持不懈。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常常將群體內聚力與群體的團結相提並論,實際上這兩個概念是有差別的。群體內聚力往往指群體內部的團結,但它也可能包括了排斥其他群體的傾向,而群體的團結既包括群體內部的團結,也包括了群體之間的團結。

內聚力的作用

群體內聚力對群體及其成員發揮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增強群體的穩定性,提高群體成員的自尊感與安全感,影響群體的工作效率等方面。

增強群體的穩定性

在內聚力較強的群體中,各成員之間的人際溝通更多,大家都願意留在自己所屬的群體中,害怕被群體排斥或拒絕,因此,容易接受群體的監督與控制,遵守群體的規範,參加群體組織的活動,完成群體規定的任務,從而保證該群體的穩定性。
群體成員為了保持與群體的一致,在遇到群體壓力時,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和服從行為。內聚力越強的群體,各成員的從眾性和眼從性也越高。

提高群體成員的自尊感、自信心與安全感

在內聚力較強的群體中,各成員之間目標一致,意見統一,相互支持,從而在心理上增強了自信心與安全感。各成員對於自己所屬的群體,以及對自己的評價也會隨之而提高,自尊心也會提高,從而會更加熱愛自己所屬的群體。

影響群體的工作效率

社會心理學家在20世紀30 年代就意識到,由於內聚力是群體各個成員的“心理結合力”,因而內聚力的高低,對群體的工作效率必定會有影響。然而,群體的內聚力與群體的生產率之間的關係並不十分明顯。研’究表明,群體內聚力與群體工作效率並不總是呈正相關。
沙赫特(Schachter,1951)將被試分為五個組,控制不同的實驗情境:①強掣,聚力+積極誘導;②強內聚力+消極誘導;③弱內聚力+積極誘導;④弱內聚力十+積極消極誘導;⑤對照組。其中,內聚力的強弱是由指導語的控制而產生,積極或消極的誘導是用群體其他成員的名義寫的紙條遞給被試,積極誘導要求增加生產,消極誘導則要求減少生產。各紐的生產任務是製作棋盤。對照組是在沒有上述兩種控制的條件下從事生產勞動。實驗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共16分鐘,對四個實驗組被試都不進行誘導,只給以中性紙條;第二個階段共 16分鐘,每個實驗組被試都受到6次誘導。結果表明,實驗的第一階段,各組成績並無差異,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內聚力的強弱和不同的誘導產生了兩種明顯不同的效應,從而使群體生產率產生明顯的差異。積極誘導能提高生產率,尤其是對強內聚力組的作用更大,該組成績最好;而消極誘導則會降低生產率,其反作用也很大,尤其是對弱內聚力組,該組成績最差。
上述結果說明,要提高一個群體的工作效率,除了提高群體的內聚力外,還必須對群體成員加以正確的引導。即不能僅從加強群體成員 之間的情感聯繫來提高內聚力,只有雙管齊下,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相反,如果引導失誤,群體內聚力越強,本位主義傾向越嚴重,群體的工作效率就會越低。

影響群體內聚力的因素

群體內聚力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一般的,所有影響人際喜歡與吸引的因素,都會影響群體的內聚力。但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群體成員的地位和相似性

群體中地位越高的人,他們的內聚力越高;群體中成員與其他成員相類似的程度越高,該群體的內聚力也越強。

進入群體所付出的努力和激勵機制

個人進入群體,付出努力越多,內聚力越高;群體為其成員所提供的獎勵(如尊重、經濟報酬等)越多,內聚力也越高。

外界的威脅和激烈競爭

這種威脅會提高成員對群體的親和力與責任感。群體與群體之間處於競爭狀態時,各自的群體內部就會產生壓力與威脅,迫使所有的成員自覺地減少分歧,統一意見,一致對外,提高忠誠度和向心力,對群體目標的承諾程度也增強了,以避免所屬群體受到損失。如美國心理學家邁顧斯進行的三人一組的步槍射擊小組實驗,表明有競爭的小組比沒有競爭的小組結合得更緊密。

群體規模

小群體比大群體內聚力更高。小群體成員間直接接觸和交流的機會更多,他們之間交往頻繁,共同活動,因而凝聚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一般的,高內聚力的群體具有作為群體成員的自豪感、對群體其他成員的喜歡和群體幫助個體實現其理想與目標等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