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富亞洲投資公司

集富亞洲投資公司

集富亞洲是亞太區風險資本行業中的領先品牌之一。公司投資的重點是具有高增長潛力並且擁有較好發展前景的技術的企業。集富亞洲的母公司集富有限公司 (“JAFCO”) 已經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是日本卓越的風險資本管理公司,旗下管理的資金總額超過25億美元,業務遍及全球。集富有限公司是 Nomura Group of Companies旗下的分公司。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集富亞洲投資公司
  • 外文名稱:JAFCO Asia
  • 經營範圍:電子裝置、終端產品、新材料、環保技術開發
  • 年營業額:25億美元
介紹,簡介,管理團隊,阻擊者的套路,進進出出,南北分治,快速反應,收穫季節,人民幣基金,

介紹

簡介

集富亞洲投資公司(JAFCO Asia)
集富是全球領先及最早成立的創業投資基金之一。集富亞洲超過11年勞動經驗。9個辦事處分布於亞洲各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台灣、南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及澳洲。目前管理7個投資基金,總金額超過8億美元。已投資公司達240家,總投資金額超過6億美元。其中超過110家公司已成功上市或出售。擁有超過30位資深專業投資經理。自兩年前起,100%專注於科技投資項目。
集富亞洲分別於1990年在新加坡及1992年在香港成立,共管理多個私募投資基金,總金額超過8億5千萬美元。它對亞洲有深入了解並在區內設有五個辦事處,包括:香港、北京、台北、南韓和新加坡。現時,在亞太區投資已超過$7億美元在260個投資項目上。過去四年,集富亞洲專注於中、早期科技投資。
集富亞洲於2001年成立的集富創業亞洲科技基金,共募集了1.78億美元,並自同年起開始在內地投資科技企業。集富創業亞洲科技基金目前在內地有11個投資項目,集中在5大類別,分別是通訊、網路/計算、半導體、軟體及IT服務和一些如消費電子裝置、終端產品、新材料、環保技術開發等產業。集富目前的投資範圍,鎖定在有發展潛力及良好的技術支持的創業型企業;除此之外,業務基礎穩固、管理良好的企業也將成為投資對象。按照集富亞洲的慣例,該公司對所投資的項目除提供發展基金外,還會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務,如提供管理諮詢、幫助企業研究市場、介紹合作夥伴等工作,以有效協助企業贏利。

管理團隊

陳鎮洪
集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陳鎮洪先生為天泉投資執行長,共同發起人及投資委員會成員。
陳先生擁有超過19年的投資銀行和私募投資從業經驗。陳先生於2000年至2007年期間擔任集富亞洲的投資委員會成員,並於2000至2005年擔任集富亞洲投資董事總經理及北亞區主管。陳先生親自主持了集富亞洲北京和漢城辦公室的設立,在這兩個城市建立了強有力的投資團隊。
陳先生成功發掘並扶持了許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包括BENQ、寶姿時裝(香港主機板上市)、3721 (被雅虎收購)、中國無線(香港主機板上市)、國人通訊 (納斯達克上市:GRRF)、加拿大太陽能(納斯達克上市:CSIQ)、LDK (紐約上市)及上海PPG.陳先生在2002、2003、2004和2006年被清科公司評為"中國十大風險投資家".2005年,陳先生被投資與合作雜誌評選為"中國十大最有影響力之風險投資家",並於2006年獲福布斯雜誌評為當年"中國最佳風險投資家"之一。
加入集富亞洲之前,陳先生曾在私募投資行業,包括蘇伊士亞洲、建力企業和滙豐直接投資(亞洲) 任職9年。在此之前,陳先生在渣打亞洲從事企業融資多年。
陳先生於198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榮譽文學士學位,1988年取得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於1993獲取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資格。陳先生現任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的會長 (2005/2006為主席),香港交易所主機板和創業板上市委員會成員,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公眾股東權益成員,香港會計師公會風紀股長會委員及國際青年總裁協會(YPO)北京執行委員。

阻擊者的套路

集富亞洲:阻擊者的套路
2006年,雖然中國企業登入納斯達克的景象沒有2005年那么搶眼,但是中國創業投資產業的主流化趨勢卻仍然延續了2005年的成長軌跡。
“2005年以來,很多投資人都是第一次進入中國創投市場或者第一次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立平台。”集富亞洲董事總經理及北亞主管陳鎮洪認為,現在去評價他們的表現“還言之過早。”集富亞洲的前身Nomura(野村證券)/JAFCO(集富)亞洲投資有限公司,1990年3月由集富公司和Nomura公司合資興建;及至1999年,集富公司完全控股集富亞洲。
作為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主流VC之一,集富亞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近年來中國創投市場獨立運動的衝擊。僅僅2005年上半年,集富中國投資團隊就相繼失去了兩員大將。但是集富很快就緩了過來: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其在中國內地已經投資了13個項目,而且“絕大部分都是由集富領投或者共同領投。”

進進出出

集富最初投資中國並不順利,在南方一帶的一些傳統項目上就曾遭遇挫折。2000年,集富集團總部開始考慮在全球實現本土化戰略,把其在美國的成功經驗複製到亞洲(詳見本刊2005年第35期《集富亞洲的新挑戰》)。作為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的第一步,2000年11月,集富通過獵頭公司找到了時任蘇伊士亞洲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的陳鎮洪。陳鎮洪在考慮了7個月之後,答應出任集富北亞主管。
“當時集富在中國做得並不怎么好,但在全球VC界,集富是一個著名品牌,因此具備成功的潛能。”陳鎮洪給出了自己加盟集富的理由,“如果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你去做什麼呢?”
2001年年底,日本集富會社高層悄然來到北京,在會見了一些中國政府官員後,一個規模達一億美元的投資中國行動計畫就已經基本敲定,投資方向主要包括資訊科技、無線通訊、半導體設計、網際網路軟體四大領域。
“因為做科技投資,所以我特意找了幾個有工程師背景的人。”幾乎在募集成立第一支亞洲科技基金的同時,集富亞洲就組建了一個由陳鎮洪、周政寧、鐘曉林、李淑嫻、李宏瑋、樂文勇等6人組成的中國區投資團隊。除了李宏瑋是個“技術很好”的新加坡人之外,集富中國投資團隊的其餘5個成員都是中國人。
集富的這種本土化優勢很快就得到了體現。除了“3721閃電戰”這樣近乎完美的退出案例外,就是在2002年到2004年之間那段市場低迷時期,集富在中國仍然保持了每年投資4-6個項目的速度,其中就包括飛博創等曾經表現非常不錯的企業。
但是進入2005年,伴隨著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的獨立化浪潮和國際主流VC的大舉進入,領先進來(尤其是有一定業績)的創投管理團隊成員就成了別人爭奪的目標。僅僅2005年上半年,代表集富投資飛博創的鐘曉林和被陳鎮洪稱作“技術很好”的新加坡人—李宏瑋就相繼離開了集富轉而分別擔任 TDFCapital的合伙人和GGV的執行董事(後升任合伙人)。加上2004年底離開集富轉入私人銀行業發展的李淑嫻,當時集富中國投資團隊4名副總裁中就有3人相繼選擇了離開。
“管理團隊成員的流動是整個創投行業經常都會面臨的挑戰,而不是集富一家的問題。”同時兼任香港創業投資協會會長的陳鎮洪如是表示,集富很快就找到了朱建寰和黎勇勁來“填補”鐘曉林們離開後留下的“空缺”。

南北分治

2002年10月,為了更好地貼近中國,集富亞洲在中關村成立了北京辦事處。而在鐘曉林和李宏瑋離開之前的2005年年初,集富就把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劃分為南中國區業務和北中國區業務。
按照集富亞洲目前的劃分,包括北京、天津、大連、西安、成都在內的北中國區投資業務都由其北京辦事處負責。集富亞洲中國投資團隊4名副總裁中惟一留下來的周政寧出任其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樂文勇則繼續擔任常駐代表一職。出生於中國香港的周政寧持有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的榮譽文學士學位,並擁有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資格。周政寧在2001年1月加入集富之前,曾經分別任職於Capital Z Asia和百富勤直接投資公司。
朱建寰和黎勇勁則常駐集富亞洲中國香港辦公室。集富亞洲中國香港辦公室主要負責深圳、廣州、上海以及長三角等地在內的南中國業務。
出生於廣州的朱建寰,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獲高分子化學工程學士學位,1988年在法國波爾多大學取得有機材料化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BA學位。出任集富亞洲董事一職之前的1997年到2003年,朱建寰曾經在加拿大最大的公共退休基金CDP工作達6年之久,主要是在加拿大和中國香港負責CDP投資方面的業務。2003年底至2005年9月,朱建寰出任香港AlterAsiALimited董事,亦主要負責管理CDP 在亞洲私幕股權方面的投資項目。
幾乎和朱建寰同時加入集富亞洲的黎勇勁此前在投資和營運高科技公司也有著十年多的豐富經驗。
“我們把在中國的業務劃分成南北兩個大區,主要是由於集富亞洲關注的投資階段而非目標市場的特性決定的。”陳鎮洪解釋說,由於集富亞洲專注於投資早中期企業,因此需要和創業者及其企業保持密切的接觸。“如果我們的資源足夠支撐的話,說不定集富會像IDGVC那樣在上海、廣州等地也開設辦公室。”
像集富在中國採用的這種“南北分治”做法,其實在美國可以找到不少借鑑的案例。只不過在美國,很多VC採用的是“東西分治”的做法,即分別在東海岸的波士頓地區和西海岸的矽谷(甚至美國中部地區)設立辦公室。

快速反應

“到目前為止,集富在中國內地一共投資了9家企業,加上兩個即將完成的項目,2006年集富在中國內地投資的企業幾乎將是往常的2倍。”對集富目前在中國的投資速度,陳鎮洪現在似乎變得比較滿意。
加入集富之初,陳鎮洪經常引以為自豪的是自己手中掌握的決策權。當年,陳鎮洪和一個馬來西亞人、一個日本人三人組成了集富亞洲的投資委員會。“這個投資委員會擁有最後的投資決策權。而當時活躍在中國的絕大多數跨國VC即使已經在中國設立了辦事機構,但想要投資一個項目還是必須等待來自美國或者歐洲總部的批准。”
但是現在伴隨著中國創業投資產業的獨立化運動和投資決策權向本土投資團隊的轉移趨勢,集富在投資決策程式上的這種優勢正在減弱甚至“某些情形下還會變成相對的弱勢”。
在VC們開始普遍獲得決策權的情況下,對中國市場環境的深刻理解就變得至關重要。“加入集富之前,我很早就投資過寶姿時裝、潤訊通信、明基電通等企業,這些企業後來都成了知名品牌,也給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2005年7月,李宏瑋、鐘曉林等人相繼離開之後,陳鎮洪開始全職負責中國投資業務,“只花很少時間在韓國”。伴隨著人員的調整,集富在中國內地市場的投資線路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投資重點從之前的飛博創、海輝國際等技術主導型企業轉向了璽誠傳播、土豆網、佰嘉通等消費主導型企業。
1991年就開始在中國創投市場打拚的陳鎮洪相信,自己通過投資經驗/教訓所積累起來的優勢正好契合了中國中產階級迅速崛起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但是陳鎮洪並不認為集富亞洲所取得的成績甚至在單一項目上的成就是自己或者某個人的功勞。他強調,“這是團隊集體努力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具體的項目投資過程當中,集富也往往喜歡“集體行動”。例如,2006年1月,集富就聯合紅點投資、和通集團(HOTUNG)、住友商事亞洲資本(SUMITOMO)等多家機構給璽誠傳播投資了1000萬美元。到目前為止,集富在中國的投資夥伴超過了十幾家,這其中就包括李宏瑋的新東家GGV和鐘曉林的新東家華盈投資(TDFCapital)。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集富都喜歡扮演領投(企業某一輪投資過程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或者共同領投角色。

收穫季節

人們習慣於用“5年之後回頭再看”這句話來評價中國VC新生代的崛起。然而當我們以2006年年底為起點往前推5年的話,我們會發現,那個時候集富剛剛進入中國。眼下,就在中國VC新生代開始辛勤播種的時候,集富在中國已經迎來了收穫季節。
2004年3月,投資3721不到兩年,雅虎就以1.2億美元(上限,實際成交價為9000多萬美元)收購3721。集富的實際投資收益約為最初投入的 5倍左右,分兩次收賬後,集富亞洲成功退出3721。至此,3721既是集富亞洲科技基金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投資案例,也是集富亞洲在中國內地第一個成功退出的案例。
2004年12月,總部位於深圳的宇龍通信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宇龍通信由此成為集富亞洲在中國內地投資組合中第一家公開上市(IPO)的公司。2005年,伴隨著人員流動,集富亞洲在中國進入了調整期。
經過將近一年的調整,2006年,集富在中國內地投資的企業退出方面似乎機會不錯。2006年10月,集富作為第一輪投資人領導投資的北京博動科技賣給了中國台灣上市公司—Mediatek;同月,集富作為第二輪投資人共同領導投資的光橋科技賣給了西門子公司,而光橋科技一度被認為是集富亞洲投資組合中的老大難企業。
2006年11月14日,陳鎮洪在電子郵件當中表示,“我很高興向你更新3項有關我們投資組合公司的流動性事件。”除了上述兩項併購案例外,真正讓陳鎮洪感到興奮的或許是2006年11月9日,總部位於蘇州的加拿大太陽能公司成功登入納斯達克。這距離2005年11月,集富作為第一輪共同領導投資者(SeriesACo-lead investor)主導對加拿大太陽能公司的投資,剛好1年。
“我們本來也打算投資無錫尚德的,可惜錯過了。”陳鎮洪和他的集富亞洲轉而在太陽能領域尋找其他的投資目標。除了加拿大太陽能外,2006年,集富亞洲還在江西新余市參與投資了一家太陽能企業-LDK。巧合的是,加拿大太陽能和LDK都是位於中國二三線城市的企業。
事實上除了加拿大太陽能外,2006年,集富亞洲在大中華區的投資組合當中還有兩家企業成功登入納斯達克,分別是國人通信和奇景光電,並且國人通信還是深圳市第一家成功登入納斯達克的企業。

人民幣基金

按照集富亞洲的規劃,早、中期項目分別占其全部投資總額的40%,後期項目只占其全部投資總額的20%。按照陳鎮洪的說法,作為早期投資者,“快進快出並不是集富亞洲的標準打法”。同時由於受資源條件的限制,除了大連海輝、加拿大太陽能、LDK等少數項目分布在二三線城市外,集富亞洲在中國內地投資的絕大部分企業仍然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4個一級城市。
但是集富亞洲在中國需要不斷地用成功案例去激勵自己和增強LP(有限合伙人,即VC自身的投資人)的信心。因為對於任何VC而言,融資都是整個創業資本循環的第一步,集富亞洲也不例外。
起初,集富亞洲科技基金I一半的承諾資本都來源於集富集團自身,還有1/4的資本來源於日本相關的金融機構,而像日立這樣的產業公司則提供了餘下1/4的資本。但是現在伴隨著集富在大中華區不斷增長的業績,集富亞洲科技基金的資金來源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特徵。
“集富亞洲科技基金Ⅲ就吸引了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地區的投資者,因此它也變得越來越像美國主流的有限合夥制基金。”但是陳鎮洪不願意對外界流傳的集富亞洲將步軟銀亞洲的後塵謀求獨立的說法進行正面評論,只是淡淡地表示,“獨立還是不獨立各有各的好處,關鍵是看自己想要什麼以及準備得怎么樣。”
不過就在VC新生代們剛剛從歐美投資者那裡獨立募集完自己的第一支基金,還沉靜在大把花錢的快感中的時候,陳鎮洪已經數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人民幣基金的體內循環”問題。
“創業投資產業相對比較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比如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的創投開始都依靠外部資本,但是最終都逐漸變成了以本國或者本地區的資本為主。”陳鎮洪接著說,“2005年以來,中國相繼出現了一批新的創業投資平台,但是在創投發展的歷史長河當中,這些平台究竟能夠留下怎樣的印記,還需假以時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