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雌伏

雄起雌伏

雄起雌伏,拼音為xióng qǐ cí fú,漢語辭彙,是此起彼伏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雄起雌伏
  • 拼音:xióng qǐ cí fú
  • 近義詞:上升下降、此消彼長、此起彼伏
  • 辨證分析: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的兩種狀態
詞語的構成,近義詞,分別解釋,雄起,雌伏,辯證統一,

詞語的構成

雄起雌伏是由古詞雄起與雌伏聯合而成的新創的固定短語(固定詞組),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一般作為一個整體來套用,可以看作一個成語。
雄起雌伏

近義詞

上升下降、此消彼長、此起彼伏。

分別解釋

雄起

1、古代的含義與來源:崛起,雄飛。《古微書》輯漢緯書《尚書帝命驗》云:“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矛。”雄起就是崛起之義,這和清昭槤《嘯亭雜錄·善待外藩》:“蒙古生性強悍……雖如北魏、元代皆雄起北方者”中的“雄起”一詞含義相同。可見“雄起”一詞至遲在漢代已經產生了。
莊子》書中出現的和“雄起”有點聯繫的兩個詞,也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釋。《莊子·德充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學者對“雄入”、“雄成”兩詞多有曲解,“雄入”是狀其勇士慷慨赴難之義,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雄成”則和老、莊一貫強調的抱虛守雌(亦即雌伏)之旨相違,故加以否定。所謂“雄入”、“雄成”、“雄起”、“雄飛”諸詞之“雄”,皆含陽剛之義,而且一脈相承,淵源有自。從此詞千年演變過程來看,它的從雅到俗再到雅的軌跡隱約可見。不可否認的是,“雄起”現在仍然具有雅俗兩種含義,但是它至少在雅的層面上已經返本歸根,同它在漢代時的用法對接了。此外,雅文化與俗文化本是雙向互動的關係,如果我們更多的人對“雄起”一詞雅的含義有一個清晰無誤的了解,就可能促使此詞俗義的用法逐漸萎縮、甚至消失。
2、現代的含義與來源:加油給力,得力,激力。在四川盆地流傳盛廣的俚語具體含義是什麼,也爭論甚多,和生殖器扯到一起的說法曾經一度占了上風,其實“雄起”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加油,只不過在四川話里,“加油”兩個字平聲,成都人說“母兮兮”的。
“雄起”一詞,在四川範圍內早就有了這種說法了。生在三台的陳子昂先生就在詩中說過“白首為誰雄”,而絕代詩仙李太白到江油後,就開始用“雄”字作詩了。
蜀國屬於母系文化,注重陰柔的一面,所以現在成都人說的“兒話音”都很重。但一個母系文化色彩很濃的地方往往對雄性的文化需求更為迫切。
四川話包括現在的四川話在吐出這兩個字時,都是擲地有聲的去聲,鏗鏘有力。從1994年甲A四川全興的某一個主場當時球場上局面被動 全場4萬多名球迷大喊:余東風下課,下課了就要雄起!那場敗仗結束後,“雄起”就為足球專用了,成都球迷和重慶球迷為這句話究竟發明於成都還是重慶,而大動了一番干戈,資深媒體人兼前全興老總許勇的意見是:可能是重慶球迷先喊出來,但是在成都體育中心的全興隊比賽中喊響的。因為與生殖問題扯上了關係,輿論曾經認為“雄起”不雅,未料引來了川中文壇泰斗流沙河的不滿,流沙老曰:“雄起乃大雅,對應是雌伏。”

雌伏

雌伏:〈書〉
① 屈居人下:《東觀漢記·趙溫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② 比喻隱藏起來,隱忍不發,屈居人下,無所作為,無為而治:雌伏以待。羅隱《旅舍書懷寄所知》詩云:“道從汨沒甘雌伏,跡恐因循更陸沉。”從引文中,我們一眼便可見出,“雌伏”的含義是“屈居人下”、“退藏”、“無為”等,也就是道家提倡的那一套。由此也可反證:“雄起”完全是一個含有正面價值的雅語。

辯證統一

雄起雌伏的辨證分析
雄起雌伏,雄與雌,起與伏,雅與俗,有雄才有雌,有起才有伏,有雅才有俗,有雄起才有雌伏,雄起雌伏是對立而又和諧的辯證統一。雄起則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鬥志昂揚、敢作敢為、善於擔當、銳意進取,發奮圖強、勢不可擋,雄起的特點是雙陽並列、充滿陽剛之氣;雌伏則深藏不露、貴柔守雌、裝瘋賣傻破釜沉舟臥薪嘗膽、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隱忍不發、屈居人下、無所作為、無為而治,雌伏的特點是雙陰並列,充滿陰柔之氣;雌伏是為了雄起,雄起要經歷雌伏。
雄起雌伏是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的兩種狀態,對待人生的兩種態度和人生哲學。
雄起雌伏的名家論述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老子說,雄起與雌伏,如果做得恰當,人就會象積水的窪地一樣,保持著生命。這種狀態就是得道,就象回到了嬰兒階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大家知道,嬰兒有著“道”的特徵:一、已經是人了,人所有的,它都有;二、剛剛誕生,且有大人餵養;三、性狀特徵尚未出現,前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四、嬰兒“常德不離”,總是得到。也許還有很多,沒有必要再列舉了。總之,老子是“想得美”——每天吃人奶!
老子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處在別人的視線包圍中,可能很榮耀,但黑暗才是保護自己的最佳辦法。在暗淡的谷地,我們才可以藏住東西。別人以為我們很淳樸,實際上,我們得到了不少,這樣的狀態,真讓人感到知足啊!(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這裡,“辱”是“白”的對應,儘管本意是“不白”,而不是“侮辱”,但的確具有這樣引申的意味。想得道,一點胯下之辱,算什麼?躲藏在黑暗之中,洞若觀火,太好了!
聖人畢竟是了不起的,他一方面顯得淳樸,但,另一方面他也很富足。他有著無須雕琢的樸素,但當這種樸素遇到具體情況的時候,聖人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地對待周圍的萬事萬物,這種瀟灑處事的手法,全都是因為我本“聖人”,萬物皆備於我。聖人使用萬物就象運用自己的器官一樣簡單、方便、自然而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和諧社會,渾然一體,這就是“大制無割”啊,完美的制度就是大家都好,彼此不分開。(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雄起雌伏的典型事例
孫臏是齊國人,四歲喪母,九歲喪父,從小跟隨叔父孫喬。孫喬是齊康公的大臣,齊康公被田太公驅逐後,孫喬等舊臣也被驅除,孫臏在逃難中與叔父家離散。他長大後,與龐涓、蘇秦張儀等從師於鬼谷子,孫臏、龐涓學習兵法,蘇秦、張儀學習遊學(也叫縱橫學)。龐涓貪圖名利,學業未完,就去了魏國做官,走之前,答應成名後一定舉薦孫臏
戰國著名思想家墨子與鬼谷子是好朋友,他從魏國來到鬼谷,見孫臏才華出眾,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孫臏。鬼谷子見孫臏仁義、賢德,悟性高,便以夜間驅鼠為由,單獨把孫武的《兵法十三篇》傳授給了孫臏,孫臏一目十行,只用三天,就把《十三篇》背頌得滾瓜亂熟,又把書還給了師傅。這時,龐涓已是魏國上將軍,擔心自己的本領遠不如孫臏,就遲遲未向魏王推薦。經墨子一說,魏惠王一問,龐涓只得寫信請孫臏出山。
鬼谷子見孫臏去意已定,為預測一下孫臏的前程與命運,便讓孫臏去摘一朵花來。當時已是九月時節,百花凋落,孫臏只順手把花瓶中的黃菊花拿給師傅,鬼谷子說“ 此花已被殘折,不為完好,但它耐寒,經得起霜打風吹,而沒有大礙。你把菊花重放回瓶里,說明你最終還要服務於你的母國齊,花為瓶花,是被人惜愛的,你雖有一時的磨難,但你必定功成名就”。孫臏原名叫孫賓,鬼谷子預測他有腿殘之苦,就把“賓”改成了“臏”,這也許是天命難違。孫臏與師傅等淚別而去,蘇秦、張儀後來也告別鬼谷子,陸續下山去尋求自己的事業去了,鬼谷子不久,就關閉師門,雲遊四方而去。
果然,龐涓嫉恨孫臏的才幹,設計加害於他,幾乎致孫臏於死地。孫臏設法逃回齊國,運用其非凡的才智,以使龐涓死於萬箭中。
龐涓到魏國後又是送禮,又是托人說情,很快見到了魏惠王。龐涓畢竟也有些本領,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賞識,被封為將軍。隨後,龐涓指揮軍隊同衛國和宋國開戰,打了幾個勝仗後,龐涓成了魏國上下皆知的人物,從此更得魏惠王的寵信。
春風得意中的龐涓高興了好一陣子,又突然沉寂下來。原來他有了心病:論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孫臏之外沒人能趕上自己了。一想到孫臏,他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按照當初的諾言辦吧,就得把孫臏推薦給魏惠王,孫臏的聲名威望很快就會超過自己;不去履行當初的諾言吧,孫臏一旦去了別的國家,施展起來才能自己同樣不是對手。龐涓寢食不安,日夜思謀著對策。
一天,正在山上攻讀兵書孫臏,接到龐涓差人秘密送來的一封信。信上龐涓先敘述了他在魏國受到的禮待重用。然後又說,他向魏惠王極力推薦了師兄的蓋世才能,到底把惠王說動,請師兄來魏國就任將軍之職。孫臏看了來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顯身手的機會了,深覺自己的師弟挺講義氣,立即隨同來人趕往魏國的都城大梁。
孫臏來後,龐涓大擺筵席,盛情款待。幾天過去了,就是沒有魏惠王的訊息,龐涓也不提此事。孫臏自然不便多問,只好耐心等待。
這天,孫臏閒得難受,找到一本書讀起來。忽然,屋外傳來一陣吵嚷聲,他還沒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闖進屋子的兵士捆綁起來,推推搡搡帶到一個地方。那裡的一個當官模樣的人,立即宣布孫臏犯有私通齊國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對其施以臏足、黥臉之刑。孫臏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驚呆了,隨即省悟過來,高聲為自己辯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腳扒去孫臏的衣褲,砍掉了孫臏雙腳,並在他的臉上刺上犯罪的標誌。孫臏倒臥在血泊之中。
原來,這龐涓把孫臏騙來之後,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誣陷,使孫臏遭此傷身之禍。龐涓以為,受刑後的孫臏成了一個殘疾人,他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和自己較量了。
孫臏的傷口漸漸癒合,但他再也站不起來了,而且,還有人時時刻刻監視著他。他知道龐涓在陷害他,他恨得咬牙切齒,可老這樣也不行,總得想個脫身之法才是。不久,孫臏瘋了,他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叫鬧個不停。送飯的人拿來吃的,他竟連碗帶飯扔出好遠。龐涓聽說了這些,並不相信孫臏會瘋,便叫人把他扔到豬圈去,又偷偷派人觀察。孫臏披頭散髮地倒在豬圈裡,弄得滿身是豬糞,甚至把糞塞到嘴裡大嚼起來。龐涓認為孫臏是真瘋了,從此看管逐漸鬆懈下來。
孫臏裝瘋產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緊了尋找逃離虎口的機會。一天,他聽說齊國有個使臣來到大梁,便找了個間隙,偷偷前去拜訪。齊國的使臣聽了孫臏的敘述,從談吐中認定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欽佩,遂答應幫他逃走。這樣,孫臏便藏身於齊國使臣的車子裡,秘密地回到了齊國。 這個時候,正值齊、魏爭霸,交戰不斷的年代。早在公元前386年,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田氏貴族在齊國取得政權後,就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選拔文武人才,堅守邊境,反抗外來的威脅。孫臏回國後,很快見到齊國的大將田忌。田忌十分賞識孫臏的才幹,便將他留在府中,以接待上賓的禮節殷勤加以款待。
田忌喜歡賽馬,但卻時常輸掉。有一次,他又與齊威王賽馬,馬分上、中、下三等,對等競賽,三場全輸,田忌好不喪氣。這時恰巧孫臏在場,便給田忌出主意說:“待到下一輪比賽時,你用上馬對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威王的下馬,用下馬對威王的上馬,必贏無疑。”田忌依計行事,造成兩個局部的優勢和一個局部的劣勢,以一負二勝贏得齊王千金。一向取勝的齊威王這次輸了,大感驚訝,忙問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孫臏找來,藉機推薦給齊威王。
齊威王見是一個雙腿受刑的殘疾人,開始並未介意,當孫臏陳述自己對戰爭問題的看法時,齊威王便有意問道:“依你的見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歸服呢?”孫臏果斷地回答說:“這不可能,只有打勝了,天下才會歸服。”然後,他列舉黃帝蚩尤堯帝伐共工,舜帝征三苗,以及武王伐紂等事實,說明哪一個朝代都是靠武力解決問題,用戰爭實現國家的統一。這一番深刻獨到的分析,使齊威王大受震動。再詢問兵法,孫臏更是滔滔不絕,對答如流。齊威王感到孫臏其人確實不簡單,從此以“先生”相稱,把他作為老師看待。
公元前354年,魏將軍龐涓發兵8萬,以突襲的辦法將趙國的都城邯鄲包圍。趙國抵擋不住,意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欲派孫臏為大將,率兵援趙。孫臏辭謝說:“我是受過刑的殘疾人,帶兵為將多有不便,還是請田大夫為將,我從旁出出主意吧!”齊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8萬,前往救趙。大軍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鄲,速解趙國之圍。孫臏不贊成這種硬碰硬的戰法,提出應趁魏國國內兵力空虛之機,發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軍奔趙回救。這一戰略思想,將避免齊軍長途奔襲的疲勞,而致魏軍於奔波被動之中,立即為田忌採納,率領齊軍殺往大梁。
魏軍好不容易將邯鄲攻陷,卻傳來齊軍壓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訊息。龐涓顧不得休整部隊,除留少數兵力防守邯鄲外,忙率大軍馳援大梁。沒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齊軍包圍。魏軍長期勞頓奔波,士卒疲憊不堪,哪還頂得住以逸待勞的齊軍?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逃,連主將龐涓也被活捉。到頭來,魏國只好同齊國議和,乖乖地歸還了邯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其實,也是孫臏對龐涓的重重一擊。但孫臏並沒有殺龐涓,只是訓導他一番,又將他放了。
桂陵之戰10多年後,即公元前342年,龐涓又帶領10萬大軍、1000輛兵車,分3路進攻韓國。小小的韓國抵擋不住龐涓的進攻,一時形勢危急,遂接連派出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有主張坐山觀虎鬥的,有主張發兵救援的,相互爭執不下。孫臏一直沒有說話。齊威王見狀便說:“先生是不是認為這兩種意見都不對啊?”孫臏點頭說:“是的。我以為,魏國以強凌弱,如果韓被攻陷,肯定對齊國不利,因此我不贊成見死不救的主張。但是,魏國現在銳氣正盛。如果我們匆忙出兵,豈不是要代替韓軍承受最初的打擊?”齊威王說:“那么,依先生的意見怎么辦好?”孫臏說:“我看可以先答應韓國的請求。他們知道我們能出兵救它,必然全力抗擊入侵的魏軍;而魏軍經過激烈拼殺,人力物力也會大大消耗。到那個時候我們再發兵前去,攻擊疲憊不堪的魏軍,拯救危難之中的韓國,就可以用力少而見功多,取勝易而受益大,不知陛下以為如何?”齊威王十分讚賞孫臏的諫儀,當即採納。一年後,當魏韓兩軍交戰更為激烈,雙方實力已大大削弱的時候,齊威王才決定派兵出戰,仍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於是,孫臏與龐涓又一次相逢在戰場,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生死較量。
戰役之初,按照孫臏的計策,齊軍長驅直入把攻擊的矛頭指向魏國的都城大梁。時過不久,孫臏得知龐涓回師都城的稟報,便對田忌說:“魏軍一向自恃驍勇,現急於同我軍決戰。我們要抓住這個心理,誘使他們上當。”田忌說:“軍師的意思是……”孫臏接口道:“我們可以裝出膽小怯戰的樣子,用迫兵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隨後,孫臏如此這般地對田忌敘說一遍。當龐涓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本土,傳令抓住齊軍主力,與其決一雌雄。不料,齊軍不肯交戰,稍一接觸即向東退去。龐涓揮師緊緊追趕不放。頭一天,見齊軍營地有10萬人的飯灶;第二天,還剩5萬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萬人的灶了。龐涓見狀高興,得意地說道:“我早知道齊國的士兵都是膽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於是,傳下將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資,集中騎兵輕裝前進,追殲齊軍。
孫臏得知龐涓輕騎追擊的探報,高興地對眾人說:“龐涓的末日到了!”這時,齊軍正好來到一個叫馬陵道的地方。馬陵道處於兩座高山之間,樹多林密,山勢險要,中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走,是一個伏擊殲敵的好戰場。孫臏傳令:就地伐樹,將小路堵塞;另挑選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 在樹幹上面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隨後,命令1萬弓箭手埋伏在兩邊密林中,吩咐他們夜裡只要看見樹達出現火光,就一齊放箭。說話間已到傍晚,龐涓率領的魏軍騎兵果真來到馬陵道。聽說前面的道路被樹木塔塞,龐涓忙上前察看。朦朧間他見路旁有一大樹,白茬上隱約有字,遂命人點起火把。當龐涓看清樹上的那一行字時,大吃一驚,知道中了孫臏的計謀。他急令魏軍後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齊軍,萬箭齊發猝不及防魏軍死傷無數,亂成一團。龐涓身負重傷,知道敗局已定,拔出佩劍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殺,將魏軍的後續部隊一氣打垮,連魏太子都給俘虜了。馬陵大捷後,孫臏名聲大噪。
臥薪嘗膽”一詞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越王勾踐夫婦在吳國,對夫差恭恭敬敬,相傳他在吳3年,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夫人打掃宮室,住在潮濕的囚室,極盡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議吳王夫差將勾踐殺掉,靠著伯嚭的保護,才免於被殺,終於得到赦免歸國。
勾踐歸國後,決心報仇,於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還握火”,又“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這就是歷史上相傳著名的“臥薪嘗膽”的故事。勾踐身自儉樸,“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於政,“未嘗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織布而衣,節省開支,以增強國力。
勾踐返越後,大力發展生產,繁息人口。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稅,讓百姓"居有三年之食"。獎勵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壯男娶老婦為妻,老男娶壯女為妻。女子17歲不嫁,男子20歲不娶,父母有罪。婦女將分娩時,報告官府,官府派醫生守護接生。生男孩,送給兩壺酒、一隻犬;生女孩,送給兩壺酒,一隻小豬。若一胎生兩個,官府供給衣食,若一胎生3個,官府給請媬姆餵養。對鰥寡孤獨都有相應的照顧。緩刑薄罰,以安定民心。
整飭內政,招賢納士。重用文種、范蠡計然等人。選國內“達士”,給以上等住宅,供給上等的衣食,使他們為國效忠出力。招募賢才,有從諸侯國來越的游士,勾踐一定在宗廟中舉行隆重的接待禮,並根據各自的特長任用。如勾踐以文種治內政,范蠡治軍事、外交,計然管理財政等。
加強軍事訓練。按里閭的行政組織徵集、編制兵員。製造利劍強弓,訓練“習流”水軍。用重賞嚴刑教育士卒勇於聽命,樂於立功,“進則思賞,退則避刑”,建築城郭,加固邊防。
這就是勾踐實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養"的策略。
與此同時,勾踐聽從大夫扶同“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外交策略。在“厚事於吳”的方針里,主要實行文種的“九術”中有關的計策,即“重財幣以遺其君,多貨賄以喜其臣”,經常送些玉帛珍玩給吳國君臣,使他們高興;“貴糴粟稾以虛其國”,勾踐回國後假報國中受災,向吳國借糧1萬石。次年越國選上好的糧食,經過蒸熟後還給吳國吳國見越糧種優,於是用來作種子,致使吳國無收;“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越國向吳獻上西施鄭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於政事;“遺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宮室,以盡其財”。勾踐派3000木工到山中伐大樹,並將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紋,然後獻給吳國。夫差用這些木材,大興工程,修造宮殿,耗費民力;“遺之諛臣,使之易伐”,“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加深夫差、伯嚭伍子胥之間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殺,除掉了阻撓同越親善的憂患。
越國一方面積極支持夫差北上同齊、晉爭霸的方針,一面暗中同齊、晉、楚等國聯絡通好。為了麻痹吳人,越國還對楚佯攻一次,楚國也派兵追擊越軍。吳、楚是世仇,吳人見越攻楚,對越更加放心。
越國經過多年的準備,兵強馬壯,只等有利時機,向吳發起攻擊,以雪國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