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離合論

陰陽離合論

本篇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主要以足三陽、三陰經的分布、交接特點等,並以木門的結構來比喻、,論證“三陰一體、三陽一體”,即:“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以回答“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的問題,論述思想獨特。

學習本篇應參考《人體針灸穴位掛圖》來立體思維。並且要結合考古文獻來思考,如本文對足三陰、足三陽經的分布情況卻是描述得很清楚,而且還用來論證命題,而未提及手經脈,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可能與《足臂十一脈灸經》有瓜葛,而《足臂十一脈灸經》可能成書於春秋時期。書中以“足”表示下肢脈,共有6條;以“臂”表示上肢脈,共有5條。因此本文才只論足三陰三陽經脈而未論及手經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陽離合論
  •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
  • 語言:文言文
  • 內容:陰陽論
理論解析,典籍記載,原文,譯文,理論內容,

理論解析

陰陽離合論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六篇。陰陽,指陰經和陽經。離,分也;合,並也。本篇討論陰陽離合之數的問題,故篇名《陰陽離合》。正如明·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云:“陰陽者,陰經陽經也。其義論離合之數,故名篇。”
對陰陽離合之數,注家有二說:
⑴ 認為即一陰和一陽而言。陰經和陽經,離之則為二,合之則為一。如張介賓《類經·經絡類·二十九》註:“分而言之為離,陰陽各有其經也;並而言之為合,表里同歸一氣也。”吳昆《素問吳注》亦同此說,注云:“此言陰陽,經之陰陽也。陽表陰里謂之離,一陰一陽相偶謂之合。又異者為離,同者為合。”
⑵陰陽各分太少厥(陽明)為離,三陰三陽總合於一陰一陽則為合,如高士宗《素問直解》云:“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於一陽,三陰歸於一陰,皆合也。”文中有“三陰三陽不應陰陽”之語,則後說義勝。然陰陽本為一分為二,故以陰和陽二者而言,亦是離合之數。

典籍記載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下,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麼道理?
歧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範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於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於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於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於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並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黃帝說:我願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後方名叫太沖,行於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於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的至陰穴,其上端結于晴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於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於足次指末端外側距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的歷兌穴,因陽明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里,少陽為表,故厥陰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於足四趾末端外側距趾甲角0.1寸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陰明主里為闔,少陽介於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黃帝說:願意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末端內側距趾甲角0.1寸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末端外側距趾甲根角後方0.1寸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里,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里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里,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里相成的緣故。

理論內容

⑴指出了自然界陰陽變化萬千,但其要則在於一陰一陽,即陰陽的對立和統一。
⑵通過足三陰三陽經脈根、結的論述,闡明三陰三陽經脈離則為三,合則為一的道理。
⑶論述了足三陰三陽經脈的開、闔、樞生理特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