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尹子

關尹子

1.人名:

關尹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將軍、哲學家、教育家,為先秦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樓觀派祖師、文始派祖師。字公度,名喜,曾為關令,與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系應其請而撰著。劉向謂:“喜著書凡九篇,名關尹子。”《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亦即後世所謂之文始真經也。其著是書,當在老子《道德經》後,而道亦近似,故《莊子·天下》敘古之道術以老子與關尹子並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關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2.書名:

關尹子以獨特的視角將‘道“的廣闊無邊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書文辭沈博絕麗,意境深遠雋永,從做事讀書到待人接物,從日常生活到思想修養,從事理到道理,極大地體現了‘道”的內涵。書中有不少警句,如’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等等,是上古先民長期的經驗智慧積澱。對執政,經商者無疑於常鳴的警鐘。古代隱士對關尹子推崇備至,謂道家大藏千萬卷,最精微者《關尹子》書也。

所謂“文始”,意為文明之始。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此經分為九篇,闡述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以養性為中心思想,體會虛無中的真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尹子
  • 外文名:Guan Yin Zi
  • 別名尹喜,關令尹,文始真人,華南真人、終南隱聖
  • 國籍:中國
  • 民族:華夏族
  • 出生地:周西
  • 職業:關令,樓觀道教主、文始派祖師
  • 信仰
  • 主要成就:函關受經
    道教樓觀派祖師
    道教文始派祖師
    普傳大道
    著《關尹子》(《文始真經》)九卷
    寒泉子、鬼谷子之師
  • 代表作品:《關尹子》(《文始真經》)
  • 時期周朝·春秋戰國時期
  • 師尊老子
歷史人物,人物貢獻,貴清思想,道家典籍,歷史評價,註疏,作者,內容,思想,原文,

歷史人物

關尹子:名,曾任周朝大夫,轉任關令將軍,為道教的文始真人,與太上老君(即老子)同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是應他的邀請而撰著。有《關尹子》九卷,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劉向謂:“喜著書凡九篇,名關尹子。”《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亦即後世所謂之文始真經也。其著是書,當在老子《道德經》後,而道亦近似,故《莊子·天下》敘古之道術以老子與關尹子並述。其大要在貴本重神,澹然無為,清靜自守,獨任虛無,隨物因應。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又稱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較高。一說他是周至縣龍鄉聞仙里(今陝西周至縣)人。或說他是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周昭王時為函谷關令尹喜,先秦時圭阝縣(今天水市人),母魯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墳(三皇之書)、索(八卦之書,書名)、素(《太公素 書》)、易(《易經》)之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禮,隱德行仁。後因涉覽山水,於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聞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 因以其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王聞之,拜為大夫。後復招為東宮賓友。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 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 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關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 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 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醫隱德仁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後回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述尹喜得道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元順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
關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於老子側。《古今圖書集成》載“時人莫知老子西遊,關尹喜見紫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於是,關尹執弟子 禮,向老子請教,老子亦知其奇,應其所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留傳世上,並盡傳關尹以內外修煉之法。後隨老子“俱游流沙,莫知所終”。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 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之後,喜託疾不仕隱居谷內,後入蜀,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 “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 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岩“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岩》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毋庸置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人物貢獻

春秋戰國時的尹喜是應予載人道教史的重要人物,這其中切莫淡忘了,他對道教教理思想的貢獻功不可沒!尹喜字公文或字公度,甘肅天水人,道教稱他是:“無上真人”①、“博大真人”②、“文始先生”③。據說尹喜初生時就是:“眼有日精,姿形長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少好學墳索,善於天文秘諱;”在成長的過程中,尹喜苦苦鑽研,好學求索的名聲越傳越廣。據說他竟然對人間禍福,風雲變幻,所謂“仰觀俯察,莫不洞悉,雖鬼神無以匿其情!”但他秉性雅好清靜,高潔自古,“大度恢傑,不修俗禮,損身濟物,不求聞達;”所以他到處尋找幽柄隱居之地,終於他在終南山中尋到一處勢若飛鳳的寶地,他即於此結草為樓,仰觀乾(天)象,精思至道,號為草樓。他隱居山中刻意修持,但是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其學識更是聲高自古!他的學養,他的預測,他的人品,更使他遠近聞名。據說東周時的周平王也聽到他的許多傳聞,很欣賞他的學識,所以封他為大夫,“後又召為東宮賓友”。尹喜並不看重封賞和爵位,他放不下自己的追求,主要的精力仍然在於“觀星望氣”的研究。據說他有一天“瞻見東方,有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尹喜常讀天文讖書,知道此紫氣乃吉祥之氣,認為必有聖人由東而西行,他據此演算推斷出聖人西行經過的途徑,於是他請求周王任他為:由東西行必經之“函谷關”守令。獲準到任後,他恭敬齋戒,率屬下掃道四十里以候。
真是蒼天不負苦心人!尹喜終於有一天迎接到了這位大耳長須,童顏鶴髮,仙風道骨,氣宇超凡,手執雲帚,大智若愚悠閒有為無為,寵辱不驚淡泊自然之態;身騎青牛背上,由弟子前導,自東方至關,真是仙風道骨的老者!尹喜閱人無數,一見之下頓生歡喜!時人稱道德高尚、學問淵博之人為“子”,老者高壽,自然以“老子”尊敬。尹喜遂執弟子禮恭敬拜見,引請這位對後世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老子”,到自己終南山隱修的草樓中去棲鶴駐修。面對這位朝氣蓬勃的睿智後生,老子接受了尹喜的邀請。來到終南山尹喜草樓,老子終日應這位新收弟子請求,為講道德真旨。這真正是尹喜日常思慮不及,聞所未聞之玄機妙旨!畢竟哲理深奧,玄妙難悟,雖然古哲奉行:“述而不作”的方式,尹喜還是只得向這位無限敬仰的大哲請求,“乃強使著書。”扶掖後學歷來為前輩高人之常有方式,何況尹喜“老子亦知其奇”!感其誠心誠意,遂將自己對天地、世界、萬事萬物的細微的觀察,深刻的剖析,精闢的認識,以簡潔詞句,“作《道德經》上下二卷”,五千餘言,授予尹喜,並口授心法秘訣。關於“老子”,《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載說:“昔在浩劫,有聖人名太上老君,自開闢以來,傳弘大道,歷世降為帝者師;至殷陽甲十七年,自太清境分神化氣,下降托孕於玄妙玉女計八十一年,於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十五日降生,生而皓首,故號日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據說老子後來西赴流沙,尹喜、徐福亦隨之。
尹喜“亦著書九篇,號日《關尹子》”,教內稱《無上妙道文始真經》,《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晉代葛洪曾看過《關尹子》書。《莊子·天下篇》記載有尹喜的一段話,“關尹日:‘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若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這就是說:自己沒有什麼要擁有,萬物自然會形態顯明;萬物的成長就像流水一樣自然而然,他平靜時尤如明鏡中的景致一樣美妙悠閒,萬物相互交感回應時猶如唱和天籟。恍惚就像突然地消逝,寂寥猶如虛靜清幽。與萬物性質相同自然要被融入,物質獲得的同時等於失去。我從來沒有在人前輕率地表現和出風頭,而是在人們後面靜靜地觀察和研究社會潮流而與時俱進。西漢經學家劉向評價尹喜說:“渾質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則,使人冷冷輕輕,不使人狂。”《呂氏春秋》則稱尹喜的學術思想特點,是在堅持重本的同時,以“貴清”為思想的主旨。今本《關尹子》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這部經書分為: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共九篇。
《莊子》有載:“關尹,老聃乎。”很顯然,在戰國莊子的認識中,尹喜與老子有同等的地位,甚至將“關尹”之名排列在“老聃”之前,他們都是“古之博大真人哉”!在中國社會中,尹喜與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傳承故事,“紫氣東來”一詞已是廣泛流布的吉語,影響很大!而在道教,尹喜結革為廬觀星望氣之地,則建起了稱作“樓觀台”的道觀,據教內認為此是道教宮觀之始,老子為尹喜講說《道德經》之處被後人築台記事,稱為“說經台”。天下道教宮觀,凡稍有規模者,則多設牌樓於前,有些地方就直接稱之為“睹星門”,這無非是在告訴今天的人們,據此處“觀星望氣”,納吉迎祥,而獲“紫氣東來”。

貴清思想

尹喜的哲學思想及戒律觀基本上是沿著老子的學說方向發展的,他繼續追求個性自由的“清靜無為”。尹喜十分重視道德修養,謹慎行事:“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② 尹喜為人十分清白:“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存亡興廢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③尹喜的愛人,是順應人類自然之本性,不要人為地去愛,也不要強求別人愛我。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改造這個世界,要順應自然,合乎自然:“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④
關尹的思想主旨,《呂氏春秋》“不二篇”說“關尹貴清”,“貴清”二字點明了關尹思想的特質。《莊子》“天下篇”是這樣描述關尹的思想的: 以無、道為精,以外物為粗,知足守分,清廉虛淡,不為物累,精神獨立。關尹、老聃愛悅這種思想。關尹說:成功不自居,將功勞歸於外物的自化,這是修身的方法。無為而任物自化,使外物的形狀各自彰顯。動若水流,靜如懸鏡,心機如回響聲,動靜無心,隨任變化。恍惚似喪失一切,寂然似清虛無為,得到了就像失去了。不居人之先,常居人之後。
《列子》“黃帝篇”記載了列子與關尹的對話。列子問關尹:“至人潛入水中行走不溺斃,蹈於火中不燒灼,走在萬仞高崖之上也不害怕,請問這是什麼原因?”關尹說:“這是守持了純氣,並不是靠的智巧勇敢精神。”
晉人張湛註解說:“至純至真就是我的性分,不是求之於外界,慎守純真的性分而不失掉,外物就不能侵害,豈是靠智計勇敢而涉身險地呢。”
上述關尹的思想,都體現了“貴清”二字。什麼是“清”?“清”即是清淨、清靜,在道家的語彙里,清和淨、靜是可以通用的。動若水流,靜如懸鏡,清虛無為,萬品無滯不染於鏡心,抱朴守真,都體現了“貴清”而尚淨、靜的思想。關尹子的貴清思想對中華清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道家典籍

關尹子:又名《文始經》《關令子》,全名《文始真經。仿佛《老子》、《列子》、《莊子》一樣,《關尹子》也是以作者而命名的。不過,“關尹子”只是以官代名而已。關是指老子出函關的關,守關的人叫做關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稱為關令尹喜,後人尊稱為關尹子。相傳老子看透了當時的形勢,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離開周西出函關。函關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為留《道德經》五千言,騎牛西去。關令尹喜研讀老子之學,多有心得體會,發而為文,成《關尹子》一書。然而,兵燹災難,其書佚失又重新校訂,故宋代理學大師林希逸曰:“(劉向)校讎之時,已自錯雜,及典午中原之禍,書又散亡。至江南而復出,所以多有偽書雜乎其間,如《關尹子》亦然,好處盡好,雜處盡雜”。稱之為《文始真經》,乃是道家興起之後的事情,仿佛《莊子》被稱做《南華經》一樣。因為莊子被封做南華真人,所以他的著作也改稱做《南華經》。而關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書也改稱做《文始真經》。所謂“文始”,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文明之始。因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他的思想片斷,保留在《呂氏春秋》、《莊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無”“常有”,將“太一”(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作為萬物的根本;以濡弱謙下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內心空靈虛靜,與萬物和諧相處;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靜處平靜不雜;不為人先,與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相似。
關尹子關尹子

歷史評價

漢劉向原序
右新書著定《關尹子》九篇。
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劉向所校中秘書《關尹子》九篇,臣向校讎太常存七篇。臣向本九篇,臣向輙除錯不可考,增闕斷續者九篇成,皆殺青可繕寫。關尹子名喜,號關尹子,或曰關令子,隱德行人易之,嘗請老子著《道德經》上下篇,列禦寇、莊周皆稱道家,書篇皆寓名有章,章首皆“關尹子曰”四字,篇篇敘異,章章義異,其旨同,辭與《老》《列》《莊》異,其歸同,渾質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則使人泠泠輕輕,不使人狂。蓋公授曹相國參,曹相國薨,書葬。至孝武皇帝時,有方士來,以七篇上,上以仙處之。淮南王安道聚書有此,不出。臣向父德因治淮南事得之。臣向幼好焉,寂士清人能重愛黃老,清靜不可闕,臣向昧死上。永始二年八月庚子,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謹進上。
晉葛洪《文始真經》後序
洪體存蒿艾之質,偶好喬松之壽,知道之士雖微賤,必親之;雖夷狄,必貴也。後遇鄭君思遠,鄭君多玉笈瓊笥之書,服餌開我以至道之良藥,呼吸洗我以紫清之上味,後屬洪以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洪愛之,誦之,藏之,拜之。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極者,尊聖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鑒者,心也;匕者,食也;釜者,化也;籌者,物也;藥者,雜治也。洪每味之,泠泠然若躡飛葉,而游乎天地之混溟;茫茫乎若履橫杖,而浮乎天地之渺漠。超若處金雞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奸之印。倏若飄鸞鶴,怒若斗虎兕。清若浴碧,慘若夢紅。擒縱大道,渾淪至理,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嘗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執,可鑑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其忘物遺世者之所言乎?其絕跡去智者之所言乎?其同陰陽而冥彼此者之所言乎?何如此之尊高,何如此之廣大,何如此之簡易也?洪親受之。鹹和二年五月朔,丹陽葛洪稚川序。
《高士詠·文始真人》吳筠(唐)
文始通道源,含光隱關吏。遙欣紫氣浮,果驗真人至。玄誥已雲錫,世榮何足累。高步三清境,超登九仙位。
讀關尹子 林希逸(宋)
青牛車後抱關翁,師已西遊道卻東。著論九篇今獨在,命名一字古無同。不知身老傳誰氏,可愛文奇似考工。博大真人莊所敬,寥寥千載想宗風。 《全宋詩》卷三一一八,59冊,37244頁
讀關尹子 林泳(宋)
杏壇之外聖人徒,千載遺編喜卷舒。一字名篇原易卦,萬言論道廣聃書。黃庭丹學分苗裔,紫府仙經得緒餘。正為文章太奇崛,尋常眼目亦疵渠。 《全宋詩》卷三四六八,66冊,41307頁
(宋)陳顯微《文始真經言外旨》
三家經文充府滿藏,其問各有精微極至之書,吾儒六經皆法言,而最精微者《易》也,釋氏大藏累千萬軸,最精微者《楞伽》也,道家大藏亦千萬卷,最精微者《關尹子》書也。
永樂大典殘卷引
又制奧贊曰:尹喜抱關,含德為務。挹漱日華,仰玩玄度。候氣真人,介焉獨悟,俱濟流沙,同歸妙趣。至元四年正月贈無上太初博大文始真君,制曰:朕惟無為之教,有宗有元;眾妙之門,惟精惟一,雖淵乎道德之旨,亦資夫羽翼之功。其著書者闡蘊奧於一初,其執御者妙飛游於八極,既垂世而立教,蓋殊途而同歸。所以與造物者為徒,於以長上古而不老,琳宮瓊館,亦侑坐以媲玄元,絳節金蕤,時馭風而從紫氣;神易固無方而無體,太上有立德而立言。庸錫徽稱,以恢玄躅。於戲!乾坤之用成於六子,如道之傳敘而得人;國家之統垂於萬年,尚相其清靜而成化。式降景祚。允迪繁禧。
明代李贄《續焚書》
若關尹子之《文始真經》與《譚子化書》,皆宜隨身者,何曾與釋迦差異也。
尹喜,周大夫,為關門令尹。羅悖衍(清)
猶龍物色現雲鱗,正得膠膠擾擾身。作者有書非著相,陶然無酒亦全神。函關清淨功開漢,華岳逍遙跡謝秦。一去流沙千載杳,碧桃何處訪真人。 《集義軒詠史詩鈔》卷一,影印《續修四庫全書》1542冊,554頁

註疏

台灣嚴靈峰先生的《圖書目錄總集》,是一部100多卷的皇皇巨著,嚴先生對中國文化之貢獻由此可見。嚴先生的《圖書目錄總集》中的關尹子部分,輯列歷代諸版本甚豐,共錄42個版本。現存重要註疏
(宋)陳顯微《文始真經言外旨》九卷
(元)杜道堅《關尹子闡玄》三卷(其書道儒結合最為精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58冊。)
(元)牛道淳《文始真經直解》九卷
(明)王一清《文始經釋辭》九卷
(近)方勇《子藏·道家部·關尹子卷》

作者

關尹子,也就是目錄一介紹的歷史人物

內容

陸德明經典釋文》載:尹喜字公度。漢劉向認為關尹子名喜,號關尹子,或曰關令子。嘗請老聃著《道德經》上下篇。應該是春秋末期人。
漢書·藝文志》有《關尹子》九篇,劉向、班固、葛洪、《宋史·藝文志》作者皆認為為真,現代學者也考證其為真書。理學大師林希逸亦認為此書為真:“蓋自秦而下,書多散亡,求而後出,得之有先後,存者有多寡,至校讎而後定。校讎之時,已自錯雜,及典午中原之禍,書又散亡。至江南而復出,所以多有偽書雜乎其間,如《關尹子》亦然。好處盡好,雜處盡雜。”
全書分一宇、二柱、三級、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等九篇。
一宇篇說明:不是有道不可說,不可說就是道,不是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就是道。天、命、神、玄合起來就是道,天下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天、命、神、玄的。
二柱篇說明:象碗、盂、瓶、壺、瓮、盎都能建天地。龜甲、獸骨等都能占吉凶,天地萬物都有它形成存在的道理。
三級篇說明:聖賢之人治天下,不能以主觀意志來評論賢愚,評論一件事的是非也是如此,要客觀地看待一個人或一件事。
四符篇說明:精神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互生互滅,來無首,去無尾。並以五行之間的關係來說明精神的存在和變化。
五鑒篇說明:外界事物和主觀自我的關係,人的情緒心理變化和各種欲望的產生都是受此制約的,並有各種神鬼在起作用。
六匕篇說明:人的品性和平常做夢的關係,例如,好仁者多夢松柏桃李,好義者多夢金刀兵鐵,好禮者多夢簠簋籩豆,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嶽原野等等。
七釜篇說明:道的根本是虛無,把事物歸於道的人能夠得到一些啟迪,事物的本質是存在,用道來衡量事物,能夠使之周全。得道之人可以輔佐治理天下,至少也能使自己獨立於世上。
八籌篇說明:人的心中有萬物,那就是心裡想到了這一切,也就是心有所到之處。心有所結先凝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等等,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不可勝數。
九藥篇說明:不要輕視小事、小物、小人,能周全小事,才能成大事。說明任何事物互相對立的兩個極端的相輔相成的關係,即說明看事物要客觀,不能絕對的道理。

思想

《關尹子》中國先秦心理思想專著。張耀翔稱其“所談幾全屬心理”。《關尹子》的心理思想非常豐富,主要表現在它提出了4組範疇和兩個命題。
4組範疇是:①形、氣、神:《關尹子》認為,三者是各自獨立的實體,其性質各不相同;它們的關係是以神為主,“以神存氣,以氣存形”、“合形於神,合神於無”(《六七篇》)。②心、物、道:《關尹子》提出了“心、物、道合一”的論斷,認為“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見;見心便見道,無心道不見。”(《二柱篇》陳顯微注)③心、性、情:《關尹子》認為心、性、情是一致的:“情生於心,心生於性”。(《五鑒篇》)它在這方面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心流說”和“情波說”,以揭示意識和情感的實質。前者說明人的心理、意識像大江的水,不分晝夜地流動。西方直到19世紀末,W.詹姆斯才提出與心流說具有同樣性質和意義的意識流概念。④意、識、思:《關尹子》認為,意具有變動性和自覺性兩個特點;識是隨著意的變化而變化的,它具有識記和辨別兩種功能;思“是意非心”,即真正的思維是意識活動,沒有意識的參與,則無法進行思維。
兩個命題是:①“物我交生心”:這個命題實質上講明了心理活動是主體與客體的矛盾統一。在《關尹子》看來,只有在客體與主體互動作用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心理。(《五鑒篇》)②“心無時無方”:是說心理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關尹子》並以夢來加以說明。此外,《關尹子》對夢所作的心理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如“捕蛇師心不怖蛇,彼雖夢蛇而不怖畏”云云,既可說明經驗、性格對夢境的影響,還可說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聯繫與轉化。

原文

1.
宇者,道也。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爭之,而介之,而哯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元。學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曰:觀道者如觀水,以觀沼為未足,則之河之江之海,曰水至也,殊不知我之津液涎淚皆水。
曰:道無人,聖人不見甲是道乙非道。道無我,聖人不見己進道己退道。以不有道,故不無道;以不得道,故不失道。
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存金存玉;中之,存角存羽;卑之,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惟置物者知之。
曰:一陶能作萬器,終無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萬物,終無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曰:道茫茫而無知乎,心儻儻而無羈乎,物迭迭而無非乎。電之逸乎,沙之飛乎。聖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曰: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遊之,不知其幾千萬里而不窮也。夫何故?水無源無歸。聖人之道,本無首,末無尾,所以應物不窮。
曰:無愛道,愛者水也;無觀道,觀者火也;無逐道,逐者木也;無言道,言者金也;無思道,思者土也。惟聖人不離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曰:重雲蔽天,江湖黯然,游魚茫然,忽望波明食動,幸賜於天,即而就之,漁釣斃焉。不知我無我而逐道者亦然。
曰:方術之在天下多矣,或尚晦,或尚明,或尚強,或尚弱。執之皆事,不執之皆道。
曰: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曰: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者必失。故聞道於朝,可死於夕。
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秘。一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一情冥者為無知。溥天之下,道無不在。
曰:勿以聖人力行不怠,則曰道以勤成;勿以聖人堅守不易,則曰道以執得。聖人力行,猶之發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聖人堅守,猶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曰:若以言行學識求道,互相展轉,無有得時。知言如泉鳴,知行如禽飛,知學如擷影,知識如計夢,一息不存,道將來契。
曰:以事建物則難,以道棄物則易。天下之物,無不成之難而壞之易。
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歷久得道。彼未死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生,不名為死。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智,止名為事,不名為道。
曰:不知吾道無言無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異物,橫執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就末,無時得本。
曰:習射習御習琴習奕,終無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無形無方,故可得之於一息。
曰:兩人射相遇,則巧拙見;兩人奕相遇,則勝負見;兩人道相遇,則無可示。無可示者,無巧無拙,無勝無負。
曰:吾道如海,有億萬金,投之不見;有億萬石,投之不見;有億萬污穢,投之不見。能運小蝦小魚,能運大鯤大鯨。合眾水而受之,不為有餘;散眾水而分之,不為不足。
曰: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
曰:小人之權歸於惡,君子之權歸於善,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惟無所得,所以為道。
曰:吾道如劍,以刃割物即利,以手握刃即傷。
曰:籩不問豆,豆不答籩,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問歟答歟,一氣往來,道何在。
曰:仰道者跂,如道者駸,皆知道之事,不知道之道。是以聖人不望道而歉,不恃道而豐,不借道於聖,不賈道於愚。
2.柱
柱者,建天地也。
關尹子曰:若碗若盂,若瓶若壺,若瓮若盎,皆能建天地。兆龜數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是知天地萬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之。一雌一雄,卵生;一牡一牝,胎生。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愛為水,觀為火。愛執而觀因之為木,觀存而愛攝之為金。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執。愛之以合彼之形,冥觀之以合彼之理,則象存焉。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為火,降者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木之為物,鑽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為物,擊之得火,鎔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為精為天,火為神為地,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
運而不已者為時,包而有在者為方,惟土終始之,有解之者,有示之者。
曰:天下之人蓋不可以億兆計,人人之夢各異,夜夜之夢各異。有天有地,有人有物,皆思成之,蓋不可以塵計,安知今之天地非有思者乎。
曰:心應棗,肝應榆。我通天地,將陰夢水,將晴夢火。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純純各歸。
曰: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數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曰: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雖大,彼固不知計。天地者,皆我區識。譬如手不觸刃,刃不傷人。
曰:夢中鑒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鑒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
曰:天非自天,有為天者;地非自地,有為地者。譬如屋宇舟車,待人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無待。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
曰: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何謂非氣?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風。彼未搖時,非風之氣;彼已搖時,即名為氣。何謂非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鑽木得火。彼未鑽時,非火之形;彼已鑽時,即名為形。
曰:寒暑溫涼之變,如瓦石之類,置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溫,吸之即涼。特因外物有去有來,而彼瓦石實無去來。譬如水中之影,有去有來。所謂水者,實無去來。
曰:衣搖空得風,氣呵物得水,水注水即鳴,石擊石即光。知此說者,風雨雷電皆可為之。蓋風雨雷電皆緣氣而生,而氣緣心生。猶如內想大火,久之覺熱,內想大水,久之覺寒。知此說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
曰:五雲之變,可以卜當年之豐歉;八風之朝,可以卜當時之吉凶。是知休咎災祥,一氣之運耳。渾人我,同天地,而彼私智認而己之。
曰:天地寓,萬物寓,我寓,道寓,苟離於寓,道亦不立。
3.極
極者,尊聖人也。
關尹子曰:聖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內外之大同,故或先內或先外。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禮;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財;以此周天下,可以禦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觀天下,可以制器。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天下歸功於聖人,聖人任功於天下。所以堯舜禹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曰:天無不覆,有生有殺,而天無愛惡。日無不照,有妍有醜,而日無厚薄。
曰:聖人之道天命,非聖人能自道;聖人之德時符,非聖人能自德;聖人之事人為,非聖人能自事。是以聖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曰: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
曰:聖人之道,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仁義禮智信,各兼五者,聖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
曰:勿以行觀聖人,道無跡;勿以言觀聖人,道無言;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為;勿以貌觀聖人,道無形。
曰: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公,不離是非。能雖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醜。聖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見聖人。
曰: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眾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惟聖人同物,所以無我。
曰:聖人曰道,觀天地人物皆吾道,倡和之,始終之,青黃之,卵翼之,不愛道不棄物,不尊君子,不賤小人。賢人曰物,物物不同,旦旦去之,旦旦與之,短之長之,直之方之,是為物易也。殊不知聖人鄙雜廁別分居,所以為人,不以此為己。
曰:聖人之於眾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車同也,富貴貧賤同也。眾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眾人。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
曰: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即擒。聖人不異眾人,特物不能拘爾。
曰: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曰:如鐘鐘然,如鐘鼓然,聖人之言則然。如車車然,如車舟然,聖人之行則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
曰: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聖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之弊,又言去非有非無之弊。言之如引鋸然,惟善聖者不留一言。
曰:若龍若蛟,若蛇若龜,若魚若蛤,龍皆能之。蛟,蛟而已,不能為龍,亦不能為蛇為龜為魚為蛤。聖人龍之,賢人蛟之。
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曰:渾乎洋乎游太初乎,時金己,時玉己,時糞己,時土己,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端乎權乎狂乎愚乎。
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淒悽然,有思心,則聲遲遲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裴裴然。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曰: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曰: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
曰:世之愚拙者妄援,聖人之愚拙自解。殊不知聖人時愚時明,時拙時巧。
曰: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道。
曰:賢人趨上而不見下,眾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豈曰離賢人眾人,別有聖人也哉。
曰:天下之理,夫者倡,婦者隨,牡者馳,牝者逐,雄者鳴,雌者應。是以聖人制言行,而賢人拘之。
曰: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分,事則棋布。
曰:所謂聖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胡然徹徹爾,胡然堂堂爾,胡然臧臧爾。惟其能遍偶萬物,而無一物能偶之,故能貴萬物。
曰:雲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聖人之道則然。
4.符
符者,精神魂魄也。
關尹子曰:水可析可合,精無人也;火因膏因薪神,無我也。故耳蔽前後皆可聞,無人,智崇無人,一奇無人,冬凋秋物無人,黑不可變,無人,北壽無人,皆精。舌即齒,牙成言,無我,禮卑無我,二偶無我,夏因春物,無我,赤可變,無我,南天無我,皆神。以精無人,故米去殼則精存,以神無我,故鬼憑物則神見。全精者忘是非,忘得失,在此者非彼,抱神者時晦明時強弱,在彼者非此。
曰:精神,水火也。五行互生滅之,其來無首,其往無尾,則吾之精一滴無存亡爾,吾之神一欻無起滅爾,惟無我無人,無首無尾,所以與天地冥。
曰: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精主水,魄主金,金生水,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惟水之為物,能藏金而息之,能滋木而榮之,所以析魂魄。惟火之為物,能鎔金而銷之,能燔木而燒之,所以冥魂魄。惟精,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精。神,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神。魄,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魄。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魂。惟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以我之魄,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金之為物,可合異金而鎔之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譬如木之為物,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木。則天地萬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
曰: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迴環不已,所以我之偽心流轉造化,幾億萬歲,未有窮極,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株,天地雖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幾萬禽,陰陽雖妙,不能卵無雄之雌。惟其來於我者,皆攝之以一息,則變物為我,無物非我,所謂五行者,孰能變之?
曰:眾人以魄攝魂者,金有餘則木不足也;聖人以魂運魄者,木有餘則金不足也。蓋魄之藏魂俱之,魂之游魄因之。魂晝寓目,魄夜舍肝。寓目能見,舍肝能夢。見者魂無分別析之者,分別析之曰天地者,魂狃習也。夢者魄無分別析之者,分別析之曰彼我者,魄狃習也。火生土,故神生意;土生金,故意生魄。神之所動,不名神,名意;意之所動,不名意,名魄。惟聖人知我無我,知物無物,皆因思慮計之而有。是以萬物之來,我皆對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無心則無意矣。蓋無火則無土,無意則無魄矣。蓋無土則無金。一者不存,五者皆廢。既能渾天地萬物以為魂,斯能渾天地萬物以為魄。凡造化所妙皆吾魂,凡造化所有皆吾魄,則無有一物可役我者。舍肝當作舍肺
曰:鬼云為魂,鬼白為魄,於文則然。鬼者,人死所變。
雲者風,風者木;白者氣,氣者金。風散故輕清,輕清者上天。金堅故重濁,重濁者入地。輕清者,魄從魂升;重濁者,魂從魄降。有以仁升者,為木星佐,有以義升者,為金星佐,有以禮升者,為火星佐,有以智升者,為水星佐,有以信升者,為土星佐。有以不仁沉者,木賊之,不義沉者,金賊之,不禮沉者,火賊之,不智沉者,水賊之,不信沉者,土賊之。魂魄半之,則在人間,升魂為貴,降魄為賤,靈魂為賢,厲魄為愚,輕魂為明,重魄為暗,揚魂為羽,鈍魄為毛,明魂為神,幽魄為鬼。其形其居,其識其好,皆以五行契之。惟五行之數,參差不一,所以萬物之多,盈天地間,猶未已也。以五事歸五行,以五行作五蟲,可勝言哉。譬猶兆龜數蓍,至誠自契,五行應之。誠苟不至,兆之數之,無一應者。聖人假物以游世,五行不得不對。
曰:三者具有魂。魂者識,目者精,色者神。見之者為魂,耳目口鼻心之類在此生者。愛為精,為彼生父本,觀為神,為彼生母本。愛觀雖異,皆同識生,彼生生本在彼生者。一為父,故受氣於父,氣為水。二為母,故受血於母,血為火。有父有母,彼生生矣。惟其愛之無識,如鎖之交,觀之無識,如燈之照。吾識不萌,吾生何有。
曰:如桴扣鼓,鼓之形者,我之有也;鼓之聲者,我之感也。桴已往矣,餘聲尚在,終亦不存而已矣。鼓之形如我之精,鼓之聲如我之神。其餘聲者,猶之魂魄,知夫倏往倏來,則五行之氣,我何有焉。
曰:夫果之有核,必待水火土三者具矣,然後相生不窮。三者不具,如大旱大潦大塊,皆不足以生物。夫精水神火意土,三者本不交,惟人以根合之,故能於其中橫見有事。猶如術祝者,能於至無中見多有事。
曰:魂者木也,木根於冬水而華於夏火。故人之魂藏於夜精,而見於晝神。合乎精,故所見我獨,蓋精未嘗有人。合乎神,故所見人同,蓋神未嘗有我。
曰:知夫此身,如夢中身,隨情所見者,可以飛神作我而游太清。知夫此物,如夢中物,隨情所見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駕八荒。是道也,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吸氣以養精,如金生水,吸風以養神,如木生火,所以假外以延精神。漱水以養精,精之所以不窮,摩火以養神,神之所以不窮,所以假內以延精神。若夫忘精神而超生者,吾嘗言之矣。
曰:人勤於禮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者,精不外移,可以攝精。仁則陽而明,可以輕魂;義則陰而冥,可以御魄。
曰:蜣螂轉丸,丸成而精思之,而有蠕白者存丸中,俄去殼而蟬。彼蜣不思,彼蠕奚白?
曰:庖人羹蟹,遺一足几上,蟹已羹,而遺足尚動。是生死者,一氣聚散爾。不生不死,而人橫計曰生死。
曰: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臥者,有死病者,有死藥者。等死,無甲乙之殊。若知道之士,不見生,故不見死。
曰:人之厭生死超生死者,皆是大患也。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曰:計生死者,或曰死己有,或曰死己無,或曰死己亦有亦無,或曰死己不有不無。或曰當喜者,或曰當懼者,或曰當任者,或曰當超者。愈變識情,馳騖不已。殊不知我之生死,如馬之手,如牛之翼,本無有,復無無。譬如水火雖犯水火,不能燒之,不能溺之。
5.鑒
鑒者,心也。
關尹子曰:心蔽吉凶者,靈鬼攝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攝之;心蔽幽憂者,沈鬼攝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攝之;心蔽盟詛者,奇鬼攝之;心蔽藥餌者,物鬼攝之。如是之鬼,或以陰為身,或以幽為身,或以風為身,或以氣為身,或以土偶為身,或以彩畫為身,或以老畜為身,或以敗器為身。彼以其精,此以其精,兩精相搏,則神應之。為鬼所攝者,或解奇事,或解異事,或解瑞事,其人傲然。不曰鬼於躬,惟曰道於躬,久之,或死木,或死金,或死繩,或死井。惟聖人能神神而不神於神,役萬物而執其機,可以會之,可以散之,可以御之,日應萬物,其心寂然。
曰:無一心,五識並馳,心不可一;無虛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虛;無靜心,萬化密移,心不可靜。借能一,則二偶之;借能虛,則實滿之;借能靜,則動搖之。惟聖人能斂萬有於一息,無有一物可役我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無有一物可間吾之云為。
曰:火千年俄可滅,識千年俄可去。
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運者車也,所以運之者是牛非車;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來無從,其往無在。其來無從,其往無在,故能與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曰:知心無物,則知物無物,知物無物,則知道無物,知道無物,故不遵卓絕之行,不驚微妙之言
曰:物我交,心生;兩木摩,火生。不可謂之在我,不可謂之在彼,不可謂之非我,不可謂之非彼,執而彼我之則愚。
曰:無恃爾所謂利害是非,爾所謂利害是非者,果得利害是非之乎?聖人方且不識不知,而況於爾。
曰:夜之所夢,或長於夜。心無時生於齊者,心之所見皆齊國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晉之梁,心之所存各異心無方。
曰:善弓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 ? ,善心者師心不師聖。
曰:是非好醜,成敗盈虛,造物者運矣,皆因私識執之而有,於是以無遣之猶存,以非有非無遣之猶存,無曰莫莫爾無曰渾渾爾猶存。譬猶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去識者,變識為智。變識為智之說,汝知之乎?曰:想如思鬼,心栗思盜,心怖曰識。如認黍為稷,認玉為石者,浮游罔象,無所底止。譬睹奇物,生奇物想,生奇物識。此想此識,根不在我。譬如今日,今日而已,至於來日想識殊未可卜,及至來日,紛紛想識,皆緣有生,曰想曰識。
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胸中之天地萬物亦然。知此說者,外不見物,內不見情。
曰:物生於土,終變於土,事生於意,終變於意。知夫惟意,則俄是之,俄非之,俄善之,俄惡之。意有變,心無變,意有覺,心無覺。惟一我心,則意者,塵往來爾,事者,欻起滅爾。吾心有大常者存。曰:情生於心,心生於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來乾我者,如石火頃,以性受之,則心不生物浮浮然。
曰:賢愚真偽,有識者,有不識者。彼雖有賢愚,彼雖有真偽,而謂之賢愚真偽者,系我之識。知夫皆識所成,故雖真者,亦偽之。
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識。物尚非真;何況於識;識尚非真,何況於情。而彼妄人,於至無中,執以為有;於至變中,執以為常。一情認之,積為萬情;萬情認之,積為萬物。物來無窮,我心有際,故我之良心受制於情,我之本情受制於物。可使之去,可使之來,而彼去來,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無休息。殊不知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而不能役無氣。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氣之所之,則形應之。猶如太虛於一碗中變成萬物,而彼一碗不名太虛。我之一心,能變為氣,能變為形,而我之心無氣無形。知夫我之一心無氣無形,則天地陰陽不能役之。
曰:人之平日,目忽見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結而使之然。人之病日,目忽見非常之物者,皆心有所歉而使之然。苟知吾心能於無中示有,則知吾心能於有中示無,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厥識既昏,孰能不信。我應之曰:如捕蛇師,心不怖蛇,彼雖夢蛇,而不怖畏。故黃帝曰:‘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曰:我之思慮日變,有使之者,非我也,命也。苟知惟命,外不見我,內不見心。
曰:譬如兩目,能見天地萬物,暫時回光,一時不見。
曰:目視雕琢者明愈傷,耳聞交響者聰愈傷,心思元妙者心愈傷。
曰: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說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
曰:天下之理,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不可制,故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6.匕
匕者,食也;食者,形也。
關尹子曰:世之人,以我思異彼思彼思異我思分人我者,殊不知夢中人亦我思異彼思。彼思異我思,孰為我,孰為人。世之人,以我痛異彼痛彼痛異我痛分人我者,殊不知夢中人亦我痛異彼痛,彼痛異我痛,孰為我,孰為人。爪發不痛,手足不思,亦我也,豈可以思痛異之。世之人,以獨見者為夢,同見者為覺,殊不知精之所結,亦有一人獨見於晝者,神之所合,亦有兩人同夢於夜者。二者皆我精神,孰為夢,孰為覺。世之人以暫見者為夢,久見者為覺,殊不知暫之所見者陰陽之碗,久之所見者亦陰陽之碗。二者皆我陰陽,孰為夢,孰為覺。
曰:好仁者多夢松柏桃李,好義者多夢兵刀金鐵,好禮者多夢簠簋籩豆,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嶽原野。役於五行,未有不然者,然夢中或聞某事,或思某事,夢亦隨變,五行不可拘。聖人御物以心,攝心以性,則心同造化,五行亦不可拘。
曰:汝見蛇首人身者,牛臂魚鱗者,鬼形禽翼者,汝勿怪,此怪不及夢,夢怪不及覺,有耳有目有手有臂,怪尤矣。大言不能言,大智不能思。
曰:有人問於我曰:‘爾何族何氏何名何字何食何衣何友何仆何琴何書何古何今?’我時默然,不對一字,或人扣之不已,我不得已而應之曰:‘尚自不見我,將何為我所?’
曰:形可分可合,可延可隱。一夫一婦,可生二子,形可分;一夫一婦,二人成一子,形可合。食巨勝則壽,形可延;夜無月火,人不見我,形可隱。以一碗生萬物,猶棄發可換,所以分形,以一碗合萬物,猶破唇可補,所以合形。以神存碗,以碗存形,所以延形,合形於神,合神於無,所以隱形。汝欲知之乎,汝欲為之乎?
曰:無有一物不可見,則無一物非吾之見;無有一物不可聞,則無一物非吾之聞。五物可以養形,無一物非吾之形;五味可以養氣,無一物非吾之氣。是故吾之形氣,天地萬物。
曰:耕夫習牛則獷,獵夫習虎則勇,漁夫習水則沈,戰夫習馬則健。萬物可為我,我之一身,內變蟯蛔,外烝虱蚤,瘕則龜魚, ? 則鼠螘,我可為萬物。
曰:我之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礦砂之金。破礦得金,淘沙得金,揚灰終身,無得金者。
曰:一蜂至微,亦能游觀乎天地;一蝦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曰:土偶之成也,有貴有賤,有士有女。其質土,其壞土人哉。
曰:目自觀目,無色;耳自聽耳,無聲;舌自嘗舌,無味;心自揆心,無物。眾人逐於外,賢人執於內,聖人皆偽之。
曰:我身五行之碗,而五行之碗,其性一物,借如一所,可以取水,可以取火,可以生木,可以凝金,可以變土。其性含攝,元無差殊。故羽蟲盛者,毛蟲不育,毛蟲盛者,鱗蟲不育。知五行互用者,可以忘我。
曰:枯龜無我,能見大知;磁石無我,能見大力;鐘鼓無我,能見大音;舟車無我,能見遠行。故我一身,雖有智有力,有行有音,未嘗有我。
曰:蜮射影能斃我,知夫無知者亦我,則溥天之下,我無不在。
曰:心憶者猶忘飢,心忿者猶忘寒,心養者猶忘病,心激者猶忘痛。苟吸碗以養其和,孰能飢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養五藏以五行,則無傷也,孰能病之;歸五藏於五行,則無知也,孰則痛之。
曰:人無以無知無為者為無我。雖有知有為,不害其為無我。譬如火也,躁動不停,未嘗有我。
7.釜
釜者,化也。
關尹子曰:道本至無,以事歸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運事者,周之百為。得道之尊者,可以輔世,得道之獨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時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為百年,能以百年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礙者,能以一里為百里,能以百里為一里;知道無氣能運有氣者,可以召風雨;知道無形能變有形者,可以易鳥獸。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輕矣,可以騎鳳鶴;得道之渾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鯨。有即無,無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實即虛,虛即實,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龜筮;人即我,我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窺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龍虎。知象由心變,以此觀心,可以成女嬰;知碗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爐冶。以此勝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
曰:人之力,有可以奪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 ? 。死屍能行,枯木能華,豆中攝鬼,杯中釣魚,畫門可開,土鬼可語,皆純碗所為,故能化萬物,今之情情不停,亦碗所為。而碗之為物,有合有散,我之所以行碗者,本未嘗合,亦未嘗散,有合者生,有散者死。彼未嘗合未嘗散者,無生無死,客有去來,郵常自若。
曰:有誦祝者,有事神者,有墨字者,有變指者,皆可以役神御碗,變化萬物。惟不誠之人,難於自信,而易於信物,故假此為之,苟知惟誠,有不待彼而然者。
曰:人之一呼一吸,日行四十萬里,化可謂速矣,惟聖人不存不變。
曰:青鸞子千歲而千歲化,桃子五仕而心五化。聖人賓事去物,豈不欲建立於世哉。有形數者懼化之不可知也。
曰:萬物變遷,雖互隱見,氣一而已,惟聖人知一而不化。
曰:爪之生,發之長,榮衛之行,無頃刻止。眾人皆見之於著,不能見之於微,賢人見之於微,而不能任化。聖人任化,所以無化。
曰:室中有常見聞矣,既而之門之鄰之里之黨,既而之郊之山之川,見聞各異,好惡隨之,和競從之,得失成之,是以聖人動止有戒。
曰:譬如大海,變化億萬蛟魚,水一而已。我之與物,蓊然蔚然,在大化中,性一而已。知夫性一者,無人無我無死無生。
曰:天下之理,是或化為非,非或化為是,恩或化為仇,仇或化為恩,是以聖人居常慮變
曰:人之少也,當佩乎父兄之教;人之壯也,當達乎朋友之箴;人之老也,當警乎少壯之說。萬化雖移,不能厄我。
曰:天下之理輕者易化,重者難化。譬如風雲鬚臾變滅,金玉之性歷久不渝。人之輕明者,能與造化俱化而不留,殆有未嘗化者存。
曰:二幼相好,及其壯也,相遇則不相識;二壯相好,及其老也,相遇則不相識。如雀鴿鷹鳩之化,無昔無今。
8.籌
籌者,物也。
關尹子曰:古之善揲蓍灼龜者,能於今中示古,古中示今,高中示下,下中示高,小中示大,大中示小,一中示多,多中示一,人中示物,物中示人,我中示彼,彼中示我。是道也,其來無今,其往無古,其高無蓋,其低無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外無物,其內無人,其近無我,其遠無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渾淪,所以為道。
曰:水潛,故蘊為五精;火飛,故達為五臭;木茂,故華為五色;金堅,故實為五聲;土和,故滋為五味。其常五,其變不可計,其物五,其雜不可計。然則萬物在天地間,不可執謂之萬,不可執謂之五,不可執謂之一,不可執謂之非萬,不可執謂之非五,不可執謂之非一。或合之,或離之,以此必形,以此必數,以此必氣,徒自勞爾。物不知我,我不知物。
曰:即吾心中可作萬物,蓋心有所之,則愛從之,愛從之,則精從之。蓋心有所結,先凝為水。心慕物涎出,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無暫而不久,無久而不變。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攻相剋,不可勝數。嬰兒奼女,金樓絳宮,青蛟白虎,寶鼎紅爐,皆此物,有非此物存者。
曰:鳥獸俄呦呦,俄旬旬,俄逃逃;草木俄茁茁,俄停停,俄蕭蕭。天地不能留,聖人不能系。有運者存焉爾。有之在彼,無之在此,鼓不桴則不鳴,偶之在彼,奇之在此,桴不手則不擊。
曰:均一物也,眾人惑其名,見物不見道,賢人析其理,見道不見物,聖人合其天,不見道不見物。一道皆道,不執之即道,執之即物。
曰: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