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事

古人修身的五件事:貌、言、視、聽、思。兵中上決定勝負優劣的五種因素:道、天、地、將、法。古人養生五事:每夜洗腳;飯後千步;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射有常時;曰靜坐有常時,紀澤脾不消。參禪五事: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事
  • 外文名:Five things
  • 拼音:wǔ shì
  • 定義:貌、言、視、聽、思
  • 種類:修身五事,兵中五事,養生五事
修身五事,兵中五事,養生五事,參禪五事,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富國五事,作品簡介,作品賞析,

修身五事

古人修身的五件事,貌、言、視、聽、思

兵中五事

兵中上決定勝負優劣的五種因素,道、天、地、將、法

養生五事

古人養生五事:養生無甚可恃之法,其確有益者:曰每夜洗腳,曰飯後千步,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曰射有常時。曰靜坐有常時,紀澤脾不消化,此五事中能做得三四事,即勝於吃藥。([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夜《諭紀澤、紀鴻》)

參禪五事

調食

飲食不宜過飽,否則氣急心滿,百脈不通,使心閉塞,坐就不安。但食得太少,則身體虛弱,意慮不固,容易引起焦躁。因此飲食要適中,少食多食都會障礙得定。還有吃了雜穢之物,使心識昏迷,會引起昏沉。若五臟有病,要注意避忌。否則會觸動舊疾,使四大違和,身心不安,亦不利修定。禪宗學人要有自知之明,在進食後休息半小時方可入座,否則身息不調,難以入定。俗話說:“身安而後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閒,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

調睡眠

照佛經上說:睡眠原是無明惑覆,因此,貪、瞠、睡、悔、疑合稱“五蓋 ”意即蓋覆心性,令生不善法。先是貪慾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其次是瞠恚蓋,在違情的境界中,生瞠恨心,蓋覆理智。三是睡眠蓋,心昏身重,蓋障心性的靈知。四是掉悔蓋,心起躁動,謂之為“掉 ”,於所作之事而心生憂惱,謂之為“悔 ”,蓋障心性。五是疑法蓋,於法的選擇,猶豫而缺乏決斷,蓋障心性。以上五蓋的名數見《大智度論》卷十七、《大乘義章》第五、《三藏法數》第二十四。禪宗學人對睡眠要正確調處。如果睡眠過多,不但廢修聖道,亦復喪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沉溺。因此必須經常作無常觀,調伏睡眠,令神智清醒,心念明淨,這樣方可棲心聖境,入三摩地(梵語三昧,音譯三摩地,意譯為定、正受或等持。即止息雜慮,心專注於一境,正受所觀之法,保持不昏沉、不散亂的狀態。經中說:“初夜後夜,亦勿有 ,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

調身

調身就是關於坐禪時對自己身體姿勢的調整。先需厚 坐具,使身體能安穩久坐,無所妨礙。其次當整定,即調整定式。坐法一般有兩種:(一)結半跏趺坐,就是以左腳置放在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膝齊。(二)全跏趺坐,就是先將右腳置於膝上,再將左腳安於右膝上。這種跏趺坐法古時稱為“吉祥坐 ”或“降魔坐 ”。一般學者先結半跏趺坐,坐久不麻不痛,血脈通順,再進一步學全跏趺坐,循序而進,最為穩當。禪宗本來在坐姿等方面無大的區別,在坐久疲勞或酸麻時可以掉換上下,左右上下交替結跏均無不可。對一般學人來說,還是以半跏趺坐較為相宜。坐定之後要寬解衣帶,使衣帶周正,不令在坐時脫落。因衣帶過緊,使身體窄迫,氣息就不易調和。過松容易脫落,應以鬆緊適度為宜。其次是安手,以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兩手大拇指相接。當心而安,據印相說:這是“法界定印 ”之相。然後正身,先當搖動身體以及各支節,反覆約七、八次之間,使用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坐定時要求身端正直,使背脊骨勿曲勿聳,不得左傾右斜,前躬後仰。坐時不可依靠牆壁或其他屏障,否則習慣成自然,會引起後患無窮。其次是正頸,鼻與臍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直而坐。調好坐姿後,當口吐濁氣。吐氣時開口將濁氣排出,不可粗急,宜緩細而深長。綿綿隨氣而出,觀想自身百脈不通處俱隨放息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循環呼吸。然後閉口,唇齒相依,舌頂上顎。同時閉目,但令斷外光,不要作意過甚。端身正坐,毋使身首四肢隨便動搖。特別注意極冷極熱,過寒過暖及迎風處皆不宜靜坐,光 也應適當。

調息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種是不調相,後一種為調相。坐時鼻中之息,出入有聲稱為風相。鼻息出入,雖無聲音,而息出入結滯不通名為喘相。息已無聲,亦不結滯,但出入不細,是為氣相。鼻息出入無聲音、不結滯、不粗浮,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靜坐時有風、喘、氣三相名不調,若用功參究,復為心患,心亦難定。當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在臍下一寸五分氣海丹田之處,使心鎮靜下來。(二)放寬身體,不要矜持,使身體輕鬆愉快。(三)觀想氣從遍身毛孔出入,通行無阻。身調則眾患不生,心安理得。

調心

調心之法有兩種:(一)調伏亂想,令心與參究相應,不令逾越。(二)當令沉浮寬急適得其所。甚么是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心非明歷,無所參究,頭常低垂,是為沉相。當繫念於鼻端,或安心於髮際、兩眉中心,或令明歷,事注本參,可以對治。甚么是浮相?若坐時心好掉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尋思雜事,是為浮相。應安心向下,最好安住氣海丹田,或肚臍中,心住本參,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則住安淨。

富國五事

作品簡介

五事是我國古籍《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見於《管子》第四篇。五事一文旨在講述富國的五項綱領性措施。
管子》是一部記錄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的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共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
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字仲,又稱敬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作品賞析

【五事】
君之所務者五:一曰:山澤不救於火,草木不植成,國之貧也。二曰:溝瀆不遂於隘,鄣水不安其藏,國之貧也。三曰:桑麻不植於野,五穀不宜其地,國之貧也。四曰:六畜不育於家,瓜瓠葷菜百果不備具,國之貧也。五曰:工事競於刻鏤,女事繁於文章,國之貧也。故曰:山澤救於火,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溝瀆遂於隘,鄣水安其藏,國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地,國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工事無刻鏤,女事無文章,國之富也。
【譯文】
君主必須注意解決的問題有五個:一是山澤不能防止火災,草木不能繁殖成長,國家就會貧窮;二是溝渠不能全線通暢,堤壩中的水漫溢成災,國家就會貧窮;是田野不發展桑麻,五穀種植沒有因地制宜,國家就會貧窮;四是農家不養六畜,蔬菜瓜果不齊備,國家就會貧窮;五是工匠追逐刻木樓金,女紅也廣求採花文飾,國家就會貧窮。這就是說,山澤能夠防止火災,草木繁殖成長,國家就會富足;使溝渠全線通暢,堤壩中的水沒有漫溢,國家就會富足;田野發展桑麻,五穀種植能因地制宜,國家就會富足;農家飼養六畜,蔬菜瓜果能齊備,國家就會富足;工匠不進行刻木樓金,女紅也不求文採花飾,國家就會富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