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類癌

闌尾類癌位於闌尾的黏膜下層,是常見的胃腸道類癌中的一種,大部分闌尾類癌小於1厘米。臨床症狀不明顯,常因急性闌尾炎在術中或術後發現。其預後較好。本病好發於女性,男女比例為1:2~4。發病平均年齡為38歲,發病高峰在15~29歲。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arcinoid  of appendix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多發群體:15~29歲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闌尾
  • 常見病因: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神經內分泌瘤、息肉、炎性腸病等有關
  • 常見症狀:右下腹疼痛、慢性腹痛、無痛性血便、面色潮紅、哮喘、低血壓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神經內分泌瘤、息肉、炎性腸病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闌尾類癌生長緩慢,早期臨床症狀不典型,或無特異性,常因急、慢性闌尾炎就診。常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慢性腹痛或無痛性血便。若出現面色潮紅、哮喘低血壓心臟瓣膜病變等類癌綜合徵時,則提示類癌有轉移,主要轉移部位是肝臟和後腹膜。類癌綜合徵的發生率較低,闌尾類癌腸套疊發生率高。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可作24小時尿5-羥吲哚乙酸(5-HIAA)測定、組織病理學檢查、免疫組化和電鏡檢查、嗜銀親銀染色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2.其他輔助檢查
(1)X線鋇灌腸造影 闌尾充盈鋇劑後,遠端腔內可見不規則圓形充盈缺損,局部管腔可撐大;少數發生於基底部的類癌,闌尾可以不顯影。
(2)B超檢查 可發現闌尾局部呈團塊狀、密度均勻、邊界清晰的回聲影。闌尾類癌多數小於2厘米,位於闌尾尾部,其敏感性低,無特異性。

診斷

對闌尾類癌作診斷前,應明確腫瘤的性質,是否有轉移,惡性腫瘤時轉移常出現早。組織學可從腫瘤直徑和對周圍組織的浸潤程度作出初步判斷。腫瘤直徑大小可作為判斷是否發生轉移及惡性程度的指標:闌尾類癌直徑1.5厘米且有轉移或直徑>2厘米者,視為低度惡性。但肌層或漿膜層是否受侵犯,不作為判斷惡性程度的指標。

治療

1.手術治療
(1)闌尾切除手術的適應證 闌尾類癌<1厘米;僅局限於闌尾內;無他處轉移者。
(2)擴大的右半結腸根治性切除術適應證 類癌直徑>2厘米;類癌位於闌尾根部但已侵及盲腸;類癌侵及闌尾系膜、回盲部腸壁;區域淋巴結腫大並證實有轉移。
2.細胞毒性藥物
常用的細胞毒性化療藥物有鏈脲黴素、5-Fu、阿黴素等。聯合方案包括鏈脲黴素+5-Fu、鏈脲黴素+阿黴素等。
3.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主要包括干擾素(IFN)和生長抑素(SST)類似物(奧曲肽)。長效奧曲肽可使大部分患者的腫瘤相關症狀得以控制,降低血清腫瘤標記物濃度,延長患者的無腫瘤進展的生存期。SST類似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較好,副作用小。
4.局部治療
大部分神經內分泌瘤肝轉移病灶的血管豐富,使用顆粒樣物質或細胞毒性製劑栓塞肝動脈,能有效延長患者無腫瘤進展的生存期。
5.放療
放射性治療僅適用於腦轉移和骨轉移引起的疼痛的姑息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