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港

芝城港,唐貞元年間(785~805年),有臨江、通濟、東仙等碼頭。位於建甌城區西南面,福分、甌浦、甌朋幹線公路穿港而過,是閩北僅次於南平港的主要港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芝城港
  • 港口簡介:唐貞元年間(785~805年)
  • 主要碼頭:通濟門碼頭
  • 岸線:長5公里
港口簡介,主要碼頭,

港口簡介

以通濟門碼頭為中心,上有水西柴竹炭碼頭,下有柳坑碼頭和松溪口茶葉碼頭。共有6個作業點,港口呈“丫”字形,單岸設泊,岸線長5公里。

主要碼頭

通濟門碼頭 原是自然駁岸。民國18年,駐軍盧興明發起修建碼頭(現為2號泊位)。經費來源於鹽商捐助和商店募集。修建後,碼頭總長83米,有4個20噸泊位,年吞吐能力1萬噸。1976年,新建1號泊位,採用重力駁岸式結構,長83米,可靠泊12噸級船舶,年吞吐能力13萬噸。1978年,建陽地區交通局撥款4萬元,新建3號泊位,碼頭分上下,彎道弧形相接,呈馬蹄形,長90米,下向左方延伸,總長100米,寬12.5米。陸上岸坡為泥結碎石,路面長60米。泊位建成後,可靠泊15~20噸級船隻,年吞吐量為20萬噸。1982~1984年,南平地區交通局先後撥款1.3萬元,修建3號泊位上下場地。斜坡式階梯用水泥混凝土加固。經整修沿伸,靠泊點增至10個,一般水位時,30噸級船舶可靠泊裝卸,豐水期100噸級船隻可直靠碼頭。1985年靠泊船隻339艘,貨物吞吐量25.35萬噸,比1949年增加1倍。
臨江門碼頭 位於通濟門碼頭上游,原系自然駁岸,結構簡易,面積2000平方米,長80米,有20個泊點,歷來為大米貿易集散地,明清時期較興盛。崇陽溪、南通溪沿岸的大米、黃豆和土特產都經水運到此。返航時運京果、水產和雜貨。日常匯集碼頭的船舶有300~400艘,其中最多的為江西(十錦標)船,其次是浦城、水吉的木帆船。清末,船工因爭泊位常發生糾紛,後經縣官裁決,浦城、水吉船靠泊碼頭第一段,江西船靠泊中段,本縣船隻靠泊第三段。新中國成立後,仍為大米貿易碼頭。1953年糧食統購統銷後,糧食貿易受到限制;汽車運輸日漸發展,逐漸取代水運,裝卸業務每況愈下。1970年後,建陽宸前水電站、建甌葉坊、紅塘泵電站相繼建成,航道阻斷,碼頭荒廢。
東仙碼頭 位於建甌城郊松溪河畔,包括東門和長橋門(通仙)泊船埠頭。東門為階梯式結構,面積3360平方米,長120米;長橋門系簡易式結構,2750平方米,長70米。共有20個泊位。歷來為松溪客貨運碼頭,源於唐朝。明清至民國時期是水上農貿市場,松溪、政和及建甌東峰、東遊、川石、水北4個鄉鎮的糧食、茶葉和農副產品都運抵此處銷售,返航時則運食鹽、日用百貨、水產、雜貨等,常年在碼頭營運的木帆船有100~200艘。1955年8月,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改由新建的專業碼頭裝卸,茶葉也改由新建的水南碼頭裝卸,東仙碼頭日趨衰落。1966年,甌政公路通車,汽車運輸逐漸取代航運,加上東遊排灌站和馬鞍水電站建成礙航,碼頭廢棄。
企業專用碼頭 始建於1960年。柳坑木材碼頭:建於1960年,為大洲貯木場水上專用碼頭,年吞吐量20噸以上。柴竹炭碼頭:是供銷社柴竹炭購銷站專用碼頭,位於水西大橋上游100米處,1971年耗資15萬元建成,靠泊能力20噸,有3個堆場,年綜合通過能力10萬噸以上。茶葉碼頭:是建甌茶廠專用碼頭。位於水南大橋上游300米處,1960年由建甌縣搬運公司出資修建,可靠泊10噸級船隻,年綜合通過能力2萬噸,年吞吐量5000噸以上。糧食碼頭:包括水南和水西兩個船埠,是建甌市糧食局專用碼頭,分別於1983年、1985年建成,總投資9.58萬元,可靠泊20噸級船隻,年綜合通過能力2萬噸,年吞吐量1萬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