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蘆島

粗蘆島

連江縣南部、閩江口入海處。距大陸最近點500米。五虎門與烏豬港之間,巍然屹立一座寶島,今名粗蘆島,古名荻壺島,又叫荻蘆島或熨斗島,屬連江縣琯頭鎮。現島上有六個村莊:東岸村,後沙村,蓬岐村,定岐村,塘下村,龍沙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粗蘆島
  • 位置連江縣南部、閩江口入海處
  • 面積:14.4平方公里
  • 海岸線長:22.6公里
簡介,名勝古蹟,龍沙鰣刺,歷史傳說,

簡介

粗蘆島東西長6.2公里,南北寬2.19公里,面積約14.4平方公里。最高點九龍山海拔232.6米。岸線長22.6公里。明代開發,人口16058人。建有水庫十餘座和閩江口過峽倒虹引水工程引水上島,有簡易公路和碼頭8座。有班輪通連江琯頭、福州市區。現有島上連琯頭的大橋,為福建連江粗蘆島大橋橫跨烏豬港,是連線琯頭鎮與粗蘆島的重要通道。島上林業資源豐富。
粗蘆島

名勝古蹟

這個富有神奇色彩的島嶼,方圓十五里,東瀕大海,遠眺馬祖列島,西隔閩江與大陸對峙。它開發於明朝年間,今有七個自然村,居民萬餘,他們的祖先多由河南光洲固始縣遷入。
踏上碼頭,即入東岸村,東岸黃蠣是閩海特產。閩江漫長的海岸線上,長的都是青色海蠣,唯獨東岸的海蠣是黃色的,而且既多又大。相傳明初時,朱元璋率軍乘船從烏豬港駛入粗蘆島,過東岸時,臭頭奇癢,狠抓頭皮癩疤,不斷扔入江中,從那以後,東岸出現了黃蠣。

龍沙鰣刺

鄰村龍沙鰣刺名聲更響,自古以來是國宴必備的稀特海珍。鰣刺千時生活在閩江口深海區,春暖花開時節,回遊龍沙淺水區,龍沙捕鰣刺得天獨厚,久負盛名。
從東岸南行半小時,抵達塘下村,有許多古蹟:黃霞山上嘉靖八年(1803年)建的炮台,為閩江口最早炮台;鄭成功、張煌言在黃霞山也建過水寨。儘管遺物無存,但遺址還在,仍可憑弔,了解歷史。與黃霞山對峙的福斗山上,有座蜚聲海內外的南海神壇,是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所建。據明史記載:明永樂三年 (1405年)七月十一日,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開始他七下西洋的首航。相傳,船隊進入連江海面時突遇風暴,入五虎門時,巨浪排空,險境中鄭和恍惚看見一位女神站在船頭指點航向,才得以安全駛入塘下村,停泊在福斗山和黃霞山之間的港灣避風。此後這地方名氣也大了,有福斗拋錨地,也叫福斗港,中國航海史上有記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鄭和還曾在福斗山築壇祭海,並勒石紀念,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物──南海神壇。遺憾的是南海神壇1944年被日寇炸毀。但福斗山上萬斗寺還在,現已修葺一新。站在福斗山上極目遠眺,海面遼闊,波光粼粼,漁舟點點,沙鷗翱翔,一幅令人神往的畫卷展現眼前,引人入勝。

歷史傳說

在秦之前,它跟陸地連在一起,烏豬港原名荻蘆峽是九龍山下沉後形成的。九龍山為何沉為峽呢,是地震,是火山造成?都不是,據說責任在秦始皇。秦始皇十分迷信。一天,名相士鄭林告訴他:“東南沿海王氣很盛”。秦始皇聽了就要泄王氣,為了讓子孫千秋萬代穩坐金鑾寶殿、享受榮華富貴,次日早朝,他便頒下詔書,御筆親書:“凡山勢秀拔者,悉鑿之”。地方官員不敢違抗,特遣專員負責,他們巡視潘渡、丹陽、馬鼻、黃岐,都沒有發現目標,最後來到官頭,翹首東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目標就在眼前,九龍山高插入雲,孤峰映日。在山麓,他們看見一條幾十丈長,碗口粗的特大蘆根從山腰伸下來,這異物定有關礙,於是,他們揮動利劍,一刀兩斷,蘆根斷口血流不止,把周圍草叢,沙石都染成紅色,可是朝砍夕合。第二天,他們一氣之下,連砍數刀,斷成數段,心想,這樣總該合不上了呢?誰知又自動癒合如初。連砍三次均告失敗,他們心灰意冷,天未黑就蒙頭大睡,朦朧之中,山神託夢:“九龍山是蒼龍化成,這蘆根是龍脈,當你們斬斷蘆根後,不要抽出劍,一直放到第二天早晨,蘆根自斷。”原來如此!他們一一照辦,果然,蘆根再也合不上了,不久,山沉為峽,荻蘆也變了島,可是壓在九龍山下的烏豬精卻變成一塊巨大的烏豬礁,堵住了出口。後來,礁石移開,江水暢通,成了烏豬港,從福州開往台灣的航船也暢通無阻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