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會(長老教會)

長老會

長老教會一般指本詞條

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是基督新教的一派,他們的根源是從十六世紀的西歐改革運動開始產生。長老派採取了1647年創作的《韋斯敏斯德信仰宣言》當他們唯一的信條,作為本會牧師受訓練的教條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老會
  • 外文名:Presbyterian church
  • 別名:長老宗
  • 所屬基督新教的一派
  • 分布蘇格蘭
歷史背景,教義,體制,傳教史,

歷史背景

16世紀初,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瑞士人文主義者和宗教領袖力圖以《新約》為信仰與行為的唯一根據,改革宗教生活。1519年,茨溫利(Ulrich Zwingli 1484-1531)在蘇黎世進行宗教改革。他和奧科蘭帕迪烏等因聖餐禮問題與馬丁·路德在1529年的馬堡會談中發生分歧,遂與路德宗分道揚鑣。教會體制方面,斯特拉斯堡宗教領袖布塞爾主張由會眾推選長老,協助牧師管理教會,成為長老制之始。1553年,加爾文在日內瓦進行改革,實施其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出的理論。該書後成為歸正宗在教義、教政和教規方面的基本讀本。
歸正宗產生於瑞士,形成以後就逐漸向外傳播。首先是傳入法國,傳入法國的歸正宗稱胡格諾派,1559年,該派在全國建立各級長老制機構。由於歸正宗與尼德蘭革命關係密切,荷蘭獨立後,它成為荷蘭國教。愛德華六世時,歸正宗傳入英格蘭,在革命中分裂為長老派與獨立派。1637年,歸正宗在蘇格蘭建立了長老制。16世紀下半葉,歸正宗傳入波蘭。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出現歸正教會。17-18世紀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歸正宗獲得法律承認。它是除瑞士以外的拉丁語系國家中最大的新教團體,在蘇格蘭則為國教。在美國,它對宗教、政治、習俗和倫理均發生重大影響。英國的宗教復興和北美大覺醒運動則使歸正宗開始重視社會改良。19-20世紀是歸正宗分裂和重新組合時期,在此期間歸正宗對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發展、神學和禮儀的革新,以及天主教和新教的對話等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歸正宗於17世紀傳入印度尼西亞,教徒人數占該宗亞洲教徒的三分之一。在中東,美國歸正宗的國外宣教組織加強了與東正教小教派和東方教會的聯繫。日本、菲律賓和泰國等地的歸正會則與其他新教徒組成了聯合教會。非洲歸正宗最初由荷蘭人傳入,後胡格諾派和德國歸正宗教徒流亡南非建立了教會。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和英屬西印度群島也有很多歸正宗教徒。拉丁美洲的歸正宗教徒有一半以上在巴西。在中國,歸正會一般屬歸正宗(亦稱長老宗)。1842年傳入後,在沿海地區按不同傳教系統成立了36個組織,1916年聯合為中華長老聯合會,後改稱中華基督教會,為新教在華的最大宗派之一。
1877年,世界歸正會聯盟成立。1948年,絕大多數歸正會和長老會加入了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並參加了許多全國性和地方性協進會。1970年組成了世界歸正宗教會聯盟。現在,歸正宗是世界上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新教派別。[1]

教義

有一些長老派的傳統採取了1647年創作的《韋斯敏斯德信仰宣言》當他們唯一的信條,作為本會牧師受訓練的教條標準。
教義方面,歸正宗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信的本質就是相信通過基督而獲得恩典–上帝赦罪的愛。傳播神恩的福音是教會的職責,聖經即是福音的見證。
加爾文主義相信極端的雙預定說,認為人的得救或被棄絕,都由上帝預定,單預定說則認為上帝預定的只是人的得救。
歸正宗在荷蘭的阿明尼烏派,肯定自由意志,認為人的得救與否亦取決於其是否接受救贖而改惡從善,實際上是否認了預定說。該派後來脫離了歸正宗。
歸正宗強調聖經權威至上,應據以判斷一切傳統,歸正宗還認為任何人都不應被賦予無限權力,這一觀點對現代法治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在崇拜儀式中,歸正宗使用方言,屏棄祭台、聖像和祭禮,不承認聖餐中存在耶穌的真體和血,只承認其中有耶穌體血的德能。該宗還強調講道,注重牧師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與社會生活之關係。

體制

教會體制上,歸正宗極重視教規,並由長老監督執行。在長老會裡,地方會選出長老,組成由牧師主持的會堂進行管理。在地區一級,由牧師和代表各會堂的長老組成區會進行管理。
長老會的協會起源可以追蹤到蘇格蘭改革,特別是依照由約翰・諾克斯的帶領下。
由於這背景,長老會一般被發現在英國以前的殖民地,像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等等。
這個教派的名字是從希臘文詞 “πρεσβύτερος” (Presbyteros)就是“長老”之意。
蘇格蘭人約翰・諾克斯 (1505年 - 1572年), 在日內瓦學習了加爾文主義(calvinism),1560年返回到蘇格蘭和帶領蘇格蘭教會接受改革。
長老會即長老宗,也稱歸正宗。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爾文(Jean Calvin 1509-1564)的宗教思想為依據,亦稱加爾文宗,”歸正”為經過改革復歸正確之意。在英語國家裡,該宗因其教政特點又稱長老宗。歸正宗產生於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與安立甘宗和路德宗並稱新教三大主流派別。

傳教史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長老會牧師賓為鄰抵香港,稍後進入廣州,不久經廈門往上海。此為英長老會進入嶺南之始。
至鹹豐六年(1856年),賓為鄰及另一傳教士抵達汕頭,進行傳教活動,但傳教兩年,未能發展信徒入教。
鹹豐八年(1858年),英長老會派遣在廈門傳教的施饒理來與賓為鄰對調,創設一間宣道所和一所國小。
天津條約》簽訂後,英長老會的傳教事業始獲得較快的發展,先後在潮汕一帶建立教堂,吸納信徒,創辦醫院、學校、書館,並把傳教區域擴至客話地區。該會的宣教區集中在潮汕潮語地區和部分客話地區。
民國8年(1919年)。該會在廣東有布道區131個,正式教堂108座,教會職員336人,受餐信徒6209人,辦有國小147所,中學6所,醫院6所。民國17年,潮汕基督教長老總會改稱為中華基督教嶺東大會,下轄中華基督教汕頭區會(原汕頭區基督教長老大會)和中華基督教五經富區會(原五經富長老大會)。
民國18年起,英國傳教士逐漸將教會的領導權移交給中國牧師,集中由嶺東大會領導。
至民國26年,潮汕基督教長老會擁有教堂142座,教徒超過1萬人,並在汕頭和五經富各設神學院一所(貝理神學院和觀峰神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