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書(上海曲藝)

鑼鼓書(上海曲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鑼鼓書舊稱“太保書”,“太保”是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區流傳民間曲藝之一,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有著極廣泛的民眾基礎,堪稱曲藝的傑出代表。在當地家喻戶曉,影響甚廣。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鑼鼓書
  • 地理標誌:上海郊縣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發展歷程,藝術特色,表演形式,傳統曲目,傳承意義,

發展歷程

鑼鼓書舊稱“太保書”,“太保”系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太卜”儀式類似道教的道場,其目的是為生者驅瘟逐疫。儀式以說唱形式表現,有道白、吟唱、獨唱、對唱等。內容系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與宗教儀式無關,僅用以樂神娛民。久而久之,這種形式逐漸從宗教儀式中脫胎而出,發展為單獨的民間說唱形式。
清嘉慶年間的代表人物南匯人顧秀春,在他的帶教下廣傳南匯和浦東大地,他的第三代傳人又傳到浦西及浙江省的平湖、嘉興等地。於是藝術上出現了“東鄉、西鄉、金平”三支流派。傳藝方式、口授心傳。此時鑼鼓書稱為“唱說因果”,用鏜鑼書鼓、鈸子演唱,因此出現了“太保書”、“鈸子書”、“敲單片”的名稱。代表書目有史略傳記、勸人為善、因果報應,如《網船過渡》、《九更天》計有80多部,解放後有陳雲同志觀賞的《打鹽局》及《紅色娘子軍》等20多部新書。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太保書頗為繁盛。南匯城廂出現了專說太保書等的茶園“魯班閣”。下沙一帶因藝人代代相傳,成為薈萃太保書藝人的“太保窩”。外號黑皮的藝人徐連奎把太保書一直唱入上海市區城隍廟。抗日戰爭時期,太保書正式進入市區,當時較有影響的演員有胡善言、王俊發等。
1949年以後,僅有少數滬書藝人兼唱太保書。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挖掘民間曲藝,藝人胡善言創作了現代中篇節目《打鹽局》,南匯縣文化館又推陳出新,編演了第一部以“鑼鼓書”為曲種名的現代短篇節目《蘆花盪里稻穀香》。從此,太保書改名為鑼鼓書,以革新面目漸漸復甦於業餘曲藝舞台。

藝術特色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匯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曲調有【金平調】、【調】等。

表演形式

(一)“占卜”儀式,古稱“太卜”如今還保留著“掐卦”(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六壬卦”)和“篤笤”; (二)民間信仰儀式,藝人稱“社書”,俚人稱“太保”。功能如同“社戲”。社書中又分四種類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書”、大型廟會城隍出巡時的“接廠”、專為病人驅邪逐疫的“謝菩薩”和專治疑難雜症的巫醫行為的“按香台”。這些儀式所祭之神,主要為驅蝗大神劉猛將、抗金英雄岳飛、忠臣良將楊忠愍等等;儀式中有一節內容為唱“社書”、勸人為善、言情小說、民間傳奇故事等。 (三)民間曲藝,清末明初說唱“社書”的藝人走向茶館書場專事說書。建國前上海市郊及毗鄰地區書場先後建有近千座,藝人有300多人。

傳統曲目

鑼鼓書演出多以長篇和中篇的傳統書目為主,1949年以後的業餘演出則以現代題材的短篇和開篇為主。傳統書目有“小書”(即重唱的文書)與“大書”(即重說的武書)之別,但以“小書”居多,如《網船過渡》、《九更天》、《高橋八美圖》、《雙珠球》、《玉蜻蜓》、《珍珠塔》、《白蛇傳》、《文武香球》等;“大書”則有《英烈傳》、《羅通掃北》、《呼家將》、《後興唐》、《七劍十三俠》等。《王婆罵雞》、《蘆花盪里稻穀香》等短篇節目,《打鹽局》、《林沖夜奔》等中篇節目及《十二月野花名》、《螳螂做親》等開篇節目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鑼鼓書的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演義小說和家庭倫理與歷史故事,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與地方特點。

傳承意義

1950年,太保書、鈸子書、宣卷、什錦書等所有上海民間曲藝統稱為"滬書",52年市郊劃歸江蘇省,便稱"農民書",浦東人稱"浦東說書"。1961年,鑼鼓書走進了民眾文藝舞台,從此取名為"鑼鼓書",四十多年來,南匯人創作演出了新作100多個,於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南匯為"民間藝術之鄉",2004年,鑼鼓書又被列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
然而,鑼鼓書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由於時代的變遷、專業市場萎縮。1910年至1932年時,鑼鼓書在上海地區比蘇州評彈還要紅火。1949年時,滬、浙、江還有300多所書場,目前僅存30處。
老藝人相繼謝世,傳藝斷層,唱本失傳。1949年前後,專業藝人由250多位,說唱鑼鼓書藝人銳減到5人,能做社的僅有2人。已到了後繼無人的狀態,難以生存的瀕危狀態。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