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書(河南曲藝)

鑼鼓書(河南曲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鑼鼓書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主要流行於河南西部西陝縣靈寶盧氏洛寧和山西南部平陸芮城夏縣一帶,這些縣歷史上歸陝州所轄,所以人們把這一區域的曲種稱為陝州鑼鼓書。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表演形式,音樂特點,語言特色,歷史淵源,傳承意義,傳統劇目,

基本簡介

河南 陝縣 鑼鼓書表演河南 陝縣 鑼鼓書表演
所屬地區: 河南· 三門峽
文化遺產名稱:鑼鼓書
遺產編號:Ⅵ-6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人/申報單位:三門峽市
遺產級別: 省

表演形式

據老藝人們介紹, 陝州鑼鼓書為坐唱形式,從古代敬三皇神開始,開場前都要先奏一陣開場鑼鼓,藉以製造氣氛、招徠聽眾,所以稱為“鑼鼓書”,並有鉸子、鑼鼓、箏伴奏,後逐漸加上弦樂器,其主要演奏樂器為四股弦,所以當地民眾也稱其為“四股弦書”。書班多為盲人藝人,每個書班少則四五人,多則七八人,每人根據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用不同銀色扮演不同人物,一兩人亦可演出,自拉、自打、自唱。

音樂特點

唱腔音樂調式主要為“徵”調式,演唱時多定為F調或者G調,唱腔屬於板腔體,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板、連字句、簡字句、飛板、彎子腔、間板、留小等。

語言特色

鑼鼓書的唱詞語言,用豫西、晉南地區的中原官話汾河片方言演唱,它的語言調值基本和秦腔、蒲劇、眉戶類同。唱詞句式結構多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爾也有“五字句”。鑼鼓書屬於說唱音樂,因此唱腔和語言結合的很緊密,尤其是演唱農村題材的書詞,方言土語使用較多。

歷史淵源

陝州鑼鼓書可上溯到古代,從曲目考證,唱本屬於七字詞格,以敘述為主,代言為輔,內容尚未發現有演戲唱戲情節,沒有受過戲曲及其唱本影響的痕跡,所以陝州鑼鼓書的起源應當早於戲曲。
據陝縣文化館已故老館長李樹滋和山西省《蒲劇音樂》主編康希聖考察研究,陝州鑼鼓書和蒲劇同屬板腔音樂,陝州鑼鼓書產生在前,蒲劇受其影響從坐唱走上舞台成為戲曲在後。

傳承意義

陝州鑼鼓書作為一個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在戲劇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藝術價值非常突出。
其一,由於盲藝人之間交流較少,曲目、音樂基本保持著原生態,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此外,其曲牌音樂、演奏形式對研究中國曲藝發展、變遷歷程等都有重要意義。
其二,盲藝人通過坐唱和聲腔韻律、音樂演奏表現故事情節。一人同時操作七八種樂器,堪稱中國的“架子鼓”、“爵士樂”,一人同時扮演多種角色,音色變換技藝高超。這種獨特的演唱形式是其他“姊妹”藝術難以比擬的,因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傳統劇目

有《呂蒙正坐窯》、《羅成算卦》等三十餘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