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古代銘刻)

銘刻(古代銘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銘刻是一個漢語辭彙,讀作 míng kè。釋義:1、鑄在器物上面或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的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古代銘刻。2、銘記:沉痛的教訓銘刻在心中。3、牢記在心,無法忘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銘刻
  • 拼音:mín gkè
  • 注音:ㄇㄧㄥˊ ㄎㄜˋ
  • 同義詞 :銘記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其它相關,

基本解釋

[inscription] 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古代銘刻
銘刻 míng kè
[engrave on one's mind] 銘記
銘刻在心
她的音容笑貌都銘刻在他的記憶中

引證解釋

1. 在金石等器物上鑄造或鐫刻文字或圖案。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谷水》:“今碑上悉銘刻 蔡邕 等名, 魏 正始 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
2. 謂牢記於心,感念不忘。
元 伊世珍 《嫏嬛記》卷上:“幸傳尺素之丹青,豈任寸心之銘刻。”
英烈傳》第一回:“若得如教,自當銘刻。”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辭·羞婦》:“繼父之恩,銘刻不忘。”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十幕:“我們要把這個用鮮血換來的真理,牢牢銘刻在心上。”

其它相關

碑帖
碑和帖是關於刻石文字的兩個概念。碑是豎石,帖是橫石(也有用木刻的)。從內容講,碑是記敘當代的人或事,以志紀念。帖一般是將古代名人墨跡(書札、詩文等)摹勒上石。
碑帖都是刻石,在有紙、墨以後人們便用椎拓方法將銘文拓下來,這樣容易閱讀清楚,保存方便,流傳益廣。這裡講的碑帖,就指碑帖拓本。
歷代碑帖是一座寶庫,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哲學、風俗民情、文學藝術,可與史籍互相補證。現存於故宮的先秦時代的10個石鼓是石刻文字之祖。碑帖留下了自古至今無數名家的書跡,呈現出各種字型,各家流派的書法風格,實為中國書法之淵藪。
故宮博物院收藏各個時代碑帖數以萬計,小部分是清宮舊藏,大部分是近五十年蒐集入藏的。一批著名的鑑藏家如朱文鈞、馬衡張伯英吳兆璜、陳叔通、張彥生等相繼將珍藏贈歸故宮博物院,聚集了一批遞藏有序的善本(宋拓、明拓和孤本)。
1899年以來,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五里小屯村殷墟出土了殷王占卜記事用的龜甲和獸骨,總計有十萬餘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被稱作甲骨文,已發現的甲骨文字,約有五千多個。
殷墟甲骨刻辭是殷王占卜記事的實錄,其內容包含了殷王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研究殷代歷史豐富可靠的史料寶庫。
故宮博物院所藏殷墟刻辭甲骨,來自撥交、徵集和捐贈,約四千餘片,著錄於《殷虛書契續編》、《卜辭通纂》、《殷契佚存》、《殷契拾掇》、《殷契拾掇二篇》、《甲骨文合集》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