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

西螺大橋

西螺為昔日的武學重鎮,其中最為著名的名勝古蹟莫過於西螺大橋了,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用以連線雲林縣西螺鎮與彰化縣溪州鄉兩地,以鋼鐵作架,水泥做橋墩,橋面寬7.3公尺,全長1940公尺。位於大同路178內的泰山石敢當,高達五尺,也是西螺僅存、全台灣最大的一座石敢當。在當地石敢當被居民供奉起來,每逢祭祀之時,附近居民總會奉上鮮花束果,祈求保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螺大橋
  • 地理位置:西螺
  • 全長:1940公尺
  • 橋面寬:7.3公尺
歷史,行車路線,其他,

歷史

濁水溪為台灣中部重要分界河。由於河面廣闊,16世紀歐洲人所繪之台灣地圖,甚至誤將台灣分為北、南兩島。長期以來,兩岸人民往來時必須長期倚賴竹筏等交通工具,若遇上溪水暴漲,則嚴重影響兩地交通,因此一直有興建交通橋樑之議論。
在日治時期,跨越濁水溪下游的陸橋僅有縱貫線之鐵路濁水溪橋,未有公路陸橋跨過。旅客渡濁水溪須轉乘鐵路或竹筏。
西螺大橋於1937年(日治時期:昭和12年)開始發包興建,日治時期主要的建設部分為橋墩,方法是先以鐵條梆出橢圓形空心板模,接著灌漿抽沙來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如此反覆作業,使每作橋墩的基樁高度約二層樓高,32座橋墩約耗時兩年完成,之後因中日戰爭與珍珠港事件而停工。戰後,國民政府在美援下於1952年5月29日再度開工,12月25日全部完工,隔年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西螺大橋全長1939.03米,橋面寬7.3米,共32座橋墩,31個橋孔,采華倫氏穿式,以鋼鐵作架,橋泥主要為水泥。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遠東第一大橋。另外,橋上亦並設糖業鐵路,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最晚完工的一段。1979年鐵路部分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
1997年,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間的溪州大橋完工後,西螺大橋轉為供小型車、機車、腳踏車通行的便橋,2000年曾被提議因此橋老舊應予拆除。在雲林縣與彰化縣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政府更將西螺大橋列入彰化縣歷史建築。
西螺大橋雄偉、壯麗的紅色身影,橫跨台灣的第一長河--濁水溪之上,默默地伴隨溪水已半個多世紀,如今因高速公路取代了西螺大橋的大部份運輸,已失去交通運輸的光環,卻早已經烙成小鎮影像中不可磨滅的一景。
於1990年全面禁止十五公噸以上重車通行,現在僅讓小型車、機車與腳踏車等通行,並朝向觀光休閒大橋規劃;87年為慶祝西螺大橋通車四十五周年慶,螺陽文教基金會首度舉辦大橋觀光文化節,受到當地居民及遊客熱烈迴響,至今已舉辦多屆大橋觀光文化節。活動期間絡釋不絕的遊客和民眾,紛紛走上大橋,緬懷大橋昔日風光。

行車路線

搭乘公車:
1.台北中侖站搭乘經西螺往斗六的台汽客運。
2.從台中干城站搭往北港的台汽客運。
3.從員林、彰化搭往嘉義、西螺的台汽客運,在西螺下車。
4.自斗六、虎尾、北港、員林、彰化搭乘台西客運或員林客運至西螺。
自行開車:
自西螺交流道下高速公路,沿1號省道往西螺,接大同路可抵泰山石敢當,續行到底可達西螺大橋。

其他

建成之後,雲林彰化兩縣居民曾為命名爭執,後來是沿用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使用英譯名,才稱為西螺大橋。
在1963年和1968年發行的台幣10元鈔票正面皆印有西螺大橋圖像。參見第一套橫式新台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