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鎮

金谷鎮

金谷鎮位於福建省晉江西溪中游,距安溪縣城17公里,鄰近清水岩。金谷鎮轄24個行政村,面積108平方公里。東與蓬來鎮,西有長坑鄉。金谷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環境優越。鎮政府駐大洋。漳泉肖鐵路、205省道過境。名勝古蹟有暮雲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太王陵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谷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24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大洋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403
  • 地理位置:福建省晉江西溪中游
  • 面積:108平方公里
  • 人口:4.8萬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暮雲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太王陵墓等
  • 火車站:金谷站
  • 車牌代碼:閩 C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人口,社會事業,主要街巷,金谷街,東溪街,元口街,三元圩,淵兜街,人文歷史,發展目標,旅遊資源,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1965年置金谷公社;
1984年改鄉;
1991年改鎮。
1997年,面積101.6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轄金谷村、金東村、金山村、湯內村、芸美村、華芸村、尚芸村、景卿村、河美村、河山村、東洋村、深洋村、麗山村、洋中村、美洋村、溪榜村、元口村、三元村、洋內村、淵兜村、大演村、山嶺村、田頭村、中都村、龍坑村25個村委會。

地理位置

金谷鎮位於福建省晉江西溪中游,距安溪縣城17公里,鄰近清水岩。
金谷鎮

人口

1997年人口4.8萬

社會事業

金谷鎮交通、通訊便捷,電力充足。境內漳泉鐵路(火車站設在金谷村),省道205線和金溪公路縱橫交錯,並村村實現了道路硬化;程控、行動電話和無線尋呼通向各地;水電資源豐富,總裝機容量5000KW,投資數百萬的35KV變電已投入使用,電源穩定。金谷,是安溪 投資創業比較理想化的鄉鎮。金谷鎮教育、衛生等事來蓬勃發展。海內外鄉親情系桑梓,熱心公益事業,辦學創衛。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衛生設施逐步改善提高。民眾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金谷鎮金谷鎮
有線電視網覆蓋全鎮。人民安居樂業。榮膺省級“衛生級鎮”和“普法達標鄉鎮”。

主要街巷

金谷街

古稱佛口街,位於金谷村。為古代泉州至湖頭水運的主要停靠點。早時,金谷溪墘曾有一個泊船碼頭,俗稱船巷。周邊設有客棧等店鋪,路口有賣煎豆乾及熟麵條等小本生意,方便過路旅客。解放後成立供銷社。1994年,鎮政府投資興建1.8萬平方米的金谷農貿市場。
金谷鎮鎮內一景金谷鎮鎮內一景

東溪街

位於東溪美洋村,又名曬穀坪。該地人口相對集中,又與永春縣相鄰,德化、大田、永春的杉木及林產品,通過該地流入外安溪,是安溪林產品的一個重要集散地。解放後曾在該地設立竹木市場,1994年後又進一步完善東溪農副產品市場。

元口街

位於清溪溪畔的元口村。全長50米,街市形成於明代。該處有源口渡碼頭,貨物交易從水運而來,又從水運而去。宋元豐三年(1080年)後曾在此設源口巡檢司,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移入白葉堡,後增設為圩場。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圩場自然消失,設立供銷社分銷處。1994年,在此地興建茶果市場。

三元圩

位於三元村。該地勢較為平坦,源口大橋未架設前,是一個集市的主要地點。由於該地周圍是茶葉的主產區,每到茶葉季節,農民不約而同來該地販賣茶青和茶葉。1994年,鎮政府投資興建三元茶果市場。

淵兜街

位於淵兜村。隨著安溪茶葉的發展,2002年金谷鎮政府投資80萬元,興建建築面積達5050平方米的淵兜茶青市場。

人文歷史

金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這裡有始建於五代的太王陵、威鎮廟,有千年古剎定明院,有古韻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薈萃、古木參天的大石竹廟,有群山獻翠、氣象萬千的檀林岩、聖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還有古遺址、古墓葬、古窯址、明朝官圳等等。經過整修,這裡眾多的名勝古蹟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嘉賓前來觀光遊覽。金谷是一方紅色的熱土。這裡是安溪縣第一位共產黨員陳體和《延安頌》詞作者莫耶的故鄉。1929年,陳體在東溪建立了安溪第一個黨團支部,領導東溪和佛仔格農民武裝,成立了安溪游擊隊,打響了安溪武裝鬥爭的第一槍。1933年,革命先輩們在東溪建立“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領導民眾打土壕分田地,打擊國民黨反動派。他們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在泉州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激勵著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紅色旅遊路線,是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教育基地和縣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金谷鎮街道夜景金谷鎮街道夜景
金谷是閩南主要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金谷現有旅外僑胞7萬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1萬多人,僑眷1.2萬人。海外鄉親們情系桑梓,熱心公益事業,辦學創衛。金谷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衛生設施逐步改善提高。旅外僑胞陳先生捐建的“陳利職業中專學校”每年向社會上輸送上千人的專業技術人才。台胞蔡先生興辦的幸美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推動金谷鎮農業綜合開發邁出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生態觀光、農業休閒和茶果林綜合開發的發展模式,使金谷農業從小農生產逐步向集約化經營邁進。經濟發展發金谷鎮農業基礎鞏固,糧食生產穩步增長。農業綜合開發邁出新的步伐,現有以龍眼為主的各種名、優、特果樹園1.6萬畝。又因適宜氣候和肥沃土壤,孕育了金谷的特產—黃金桂,以其季節早,產量高,形麗、質優、味香、常飲強身健體而聞名。金谷鎮鄉鎮企業象雨後春筍般地湧向。金谷鎮集體、股份、私營企業達818家,年產值30554萬元。各種經濟實體方興未艾,逐步形成以建材和農業綜業開發等為支柱產業的經濟發展新格局,使金從小農生產逐步向集約化經營邁向集約化經營邁進。金谷,正從封閉走向開放。
金谷鎮金谷鎮
金谷歷史上是一個種糧大鎮,歷屆黨委、政府極力引導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生產。金谷鎮是安溪新興的茶葉主產區之一。金谷已經發展成為戶戶有茶園、村村有茶葉的新興茶葉主產區。金谷鎮共有優質茶園1.7萬畝,生態茶園建設4033畝,年產茶近2500噸,產值近億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特別是金山—華芸片更作為全縣生態茶園建設示範工程。同時,該鎮黨委、政府立足建基地、抓科技、拓市場,做活茶文章,先後投資600多萬元在三元、元口、金東、淵兜、芸美等5箇中心村建設茶青交易市場,吸引周邊鄉鎮和鄰縣的大量茶青進入市場交易,茶青價格一路上揚,平均價格由原來的每公斤10元左右上漲到25元以上,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達2500元以上。在淵兜村,還形成了茶葉產業的分工,專門從事制茶的專業戶達200多戶,年收入都在6萬元以上。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近7000元。

發展目標

金谷黨委政府提出“致力提質增效,實現金谷茶香”的新發展目標,圍繞“揚優勢、興產業、活市場、富農民、促和諧”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廣生態茶園建設;繼續培訓茶農鼓勵茶農積極參加茶事活動;進一步完善“種植大戶——規模製茶——專業經商”的茶產業發展模式;完善金東、淵兜、元口、洋內、東溪五大茶葉交易市場,構建茶葉交易平台,促進茶葉流通。通過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爭取在短期內推進金谷茶葉品質提升,價格上揚,力爭平均價格每公斤提高10-20元,金谷鎮茶葉生產環節每年可增收6000萬元以上,對提高農民收入,改善民生質量發揮關鍵作用。
金谷鎮金谷鎮

旅遊資源

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就在金谷的望雲山一帶生活著,留下了創業的足跡。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望雲山及洋內村瓊林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人員採集到石斧、石錛等大批遺物,成為研究閩越人類發展史及印證安溪文化發展史上溯到4000年前的實物依據。悠久的歷史,為金谷留下積澱深厚的民族文化遺產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蹟。在金谷鎮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著一座建於五代的太王、太妃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俗稱“聖王公墓”,系閩南名神廣澤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墳。兩壙並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聖旨”坊,規模龐大,氣勢磅礴,在古墓葬建築史上,構式罕見,別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純甘洌,泡茶尤為清香,諸眾感異,名曰“聖泉井”。該陵墓坐落的山脈從永春、南安境內蜿蜒而來,峰巒疊嶂,曲折迂迴。陵墓對面,山巒層疊,計十八重,形狀千奇百怪:似雄獅怒吼,香案祭天,山鷹啄蛇,母雞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綠草青,樹密林茂,前方溪流迂迴流淌,活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畫,是著名的遊覽和避暑勝地,其秀麗風光常年吸引五湖四海的遊客。
在洋內村有兩座著名的古墓葬。一是明代葉公蔭昆仲的東山龜形墓。葉公蔭(1519—1596年),字希爵,號陽春,兄弟四人,天資剛毅,丕振士風,敦鄰睦友,勤耕力作,崇尚儉約,樂善好施。其事跡聞於上,獲贈“恩施懿行”匾,並榜其地為“陽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歿後,昆仲同塋。墓為糯米灰三合土構築,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桿夾石。二是位於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於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毀,僅存墓塔。舍利塔為糯米灰混凝土構築,在寬廣祭台上,築六角形,三層出檐,仰蓮葫蘆剎頂,前後築交椅形護坡。塔中納歷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僑親葉長鵬捐資重建,規模恢宏,建築獨特。

著名人物

金谷歷史悠久,在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才彥英豪。
金谷溪榜人陳錚,又名瑞金,字鐵卿。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生於緬甸仰光。後隨父回國,就讀於“兩廣師範”,學成到該鄉龍坑角落任塾師。民國11年(1922年),陳錚棄教從戎,賣業產買槍炮,投靠於民軍陳岳、楊漢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將旅長,後自兼縣長,於是辦學校,修公路,發行“建昌匯票”。民國18年(1929年),離開軍旅,寓居廈門,開設鐵峰茶莊。民國21 年(1932年),陳國輝被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剷除後,陳錚始東山再起,回鄉當起安南永三縣邊區聯防總隊長,收集民槍,擁眾自衛,並大力開墾茶園,設店經營糧食。在家鄉營造“晚香別墅”。其女莫耶,原名陳淑媛,筆名白冰、椰子、沙島。自幼聰明,10歲即景吟詩:“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風吹野花馨。”被鄉人譽為才女。民國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後入魯迅藝術院第一期戲劇系學習,創作《延安頌》,歌聲響徹大江南北,成為一曲激發抗日愛國熱情的戰歌,至今仍傳唱不衰。
吳宗海,諱名春夏,別名澤如,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於安溪縣金谷村,緬甸中國同盟會會員。他 19歲出洋謀生,六渡緬甸,一旅印尼,從事店員、財會、教員之職。清宣統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革命思想後,立即投身革命事業,到處鼓吹革命,秘密發展同盟會會員,進行革命活動,成為勃生埠最早參加和組織同盟會的先輩和骨幹。其遺作手跡《七次出洋日記》和《每次寄回家信匯記》是頗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已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塊革命的熱土。民國17年(1928年)初夏,獵戶陳體第一個站在鐮刀斧頭紅旗下宣誓,成為安溪第一個共產黨員,次年又建立東溪黨團支部,成為安溪最早的黨組織,領導安溪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民國23年(1934年)3月,陳體夫妻雙雙英勇獻身。在這塊土地上,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而名列志傳的還有劉由、陳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當代金穀人才薈萃。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於新加坡,20世紀50年代回國就學,他以其淵博的法學知識,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僑聯工作、統戰工作做出殊多貢獻,成為致公黨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日理萬機之暇,他數度回鄉,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安溪縣第一個清華學子吳秀水,出生於民國26年(1937年)7月,金谷鎮金谷村人,196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就職於交通部科學研究院,1980 年以後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高級工程師、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機套用學組委員等,還受聘為香港理工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層建築及橋樑結構的力學分析,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多篇,曾參加深圳52層高的國際貿易中心和中央彩電中心主樓等的設計計算,主持設計過世界上地震區最大的球形水塔(建於阿爾及利亞),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部級二等獎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業廳廳長的傅圭璧、福建省審計廳廳長的溫海樹及現任福建省水利廳廳長的楊志英。
金谷是閩南主要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現有旅外鄉親7萬人。長期以來,旅外的金谷僑親熱心桑梓,慷慨解囊,關心支持家鄉建設事業。出生於金谷淵兜村、旅居印尼的僑親沈清江,1957年受中僑委邀請,任回國觀光團團長,進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回鄉捐建清江國小,全國僑聯主席莊希泉為其題寫校名;2002年,僑親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資210萬元支持清江學校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僑胞陳松基弘揚陳嘉庚“傾資辦學”精神,捐資3000萬元,創辦陳利職業中專學校,學校現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重點職校。旅居泰國的陳芳明創辦東溪中學,並先後捐建“勤學樓”、“忠誠樓”、“博愛樓”、“發奮”與 “創新”學生宿舍樓、“啟智科技樓”,還與葉德隆分別捐建金谷醫院門診大樓和宿舍樓。廣大僑胞捐資興學,拳拳愛心,垂範後世,功彪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