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產品

金融創新產品

金融創新產品是指在金融創新的大環境下衍生的產品。金融創新產品是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著力點,商業銀行要進行利潤空間的擴張,提高收益率,可以用為客戶提供特殊的個性化服務和產品。

客戶願意出高價格購買的當然是商業銀行的功能性服務,而提供這些功能性服務的就是銀行的產品。因此,銀行金融產品的特殊功能,是銀行獲取競爭優勢和高額利潤的源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融創新產品
  • 行業:金融
擺脫困境之路,創新的著力點,促進其他創新,注意規避風險,

擺脫困境之路

在激烈的競爭中,創新是滿足客戶所看中的特殊需要的法寶。在商業銀行面臨全球金融一體化和國內銀行激烈競爭的困境的時候,求變求新就成了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1.商業銀行面臨的困境迫使實施金融創新。一方面,據有關資料統計,國內商業銀行收入的70%至90%來自於存貸利差,近存貸利差日益縮小,銀行業已步入微利時代。而降息,將使銀行減少300多億的利息收入,這基本是純利潤(固定費用已扣除):另一方面,外資銀行進入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崛起,對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效益好的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等20%的優質客戶的爭奪更加激烈,特別是對於4%的高端客戶,競爭尤劇。因此在傳統業務競爭激烈,拓展困難的情況下,依靠創新吸引客戶增加收入就是一條最佳途徑。
2.金融創新能為商業銀行帶來豐厚利潤。我們知道,進行金融創新,提高組織效率和經營效率,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特別是增加收益率,這是增加利潤的好方法。金融創新為企業提供其所看中價值的量身定製的特殊服務,其價格沒有可比性,不可能由人民銀行統一定價,而只能由銀企雙方協商一致,特殊服務特殊價格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其利潤空間必然較大。
3.金融創新能提高銀行競爭力。麥可波特說,取得競爭優勢的方法有二:其一是成本領先,其二是別具一格。只有超過競爭對手的那部份能力,才是現實的競爭力,才能以此取得競爭優勢。開闢新的戰場,行於無人之境,把對手遠遠拋在後面,這樣的競爭當然能獲全勝。金融創新,也就是區別於競爭對手,在特定的領域以自己的特色形成局部壟斷,從而戰勝對手。
4.科技進步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條件。一方面,進行金融創新的手段更先進,創新更容易,風險也更能夠控制;另一方面,正因為這些技術是近一、二十年才發展起來的,無論是新老銀行,對新技術的掌握程度都相距不遠,因而用最新技術進行金融創新的起跑線也相距不遠。

創新的著力點

一般認為,金融創新是將金融領域內部的各種不同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的創造性變革所創造和引進的新事物。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創新、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監管創新。這幾種創新是一個整體,對完善提高金融體系的綜合效能缺一不可。這作為一個國家的整體金融改革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具體一家商業銀行而言,完全應該而且也可能避開屬於巨觀管理、高層決策範疇的創新問題,從自身具體特點的實際出發,抓住商業銀行自己可以掌控的金融創新切入點,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必然會事倍功半。我們認為,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著力點在於金融產品創新。其理由是:
1.金融制度創新不是商業銀行創新的範圍。一個國家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經濟的穩定,而經濟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金融的穩定,這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制度創新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股份化改造和法人治理結構問題,二是混業經營問題,三是用工制度和分配製度問題。這些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涉及面廣、影響力大、後果嚴重。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只要正確理解,認真貫徹落實就行了。
2.金融機構創新也不是商業銀行應該過分關心的範圍。金融機構創新,主要是指多種所有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以及外資銀行的進入問題。包括民營銀行在內的各種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不發展、如何發展以及發展到什麼程度和規模等問題,這些同樣是黨中央、國務院以及中央銀行高層的決策問題。這些競爭對無憂論文 手應該引起商業銀行的關注,但還輪不到商業銀行來操心它們具體的創新事宜。而跨國銀行的進入,在加入WTO的條款早已明確,商業銀行需要關心的是如何抓緊五年保護期,練好內功適應競爭的問題。
3.金融監管是人民銀行的職責,商業銀行是接受監管的對象,金融監管創新顯然不是商業銀行的任務。
4.金融市場創新不是某一家商業銀行能夠造就的。金融市場作為金融產品交易的場所,它必須依賴於眾多金融機構的參與和監管機關的管理。在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中,依賴於所有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活躍交易,某一家銀行的突出表現也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獨木不是林,一家商業銀行可以做成“金融百貨公司”,但畢竟不是金融市場。當然商業銀行也應該有所作為,開發創新自己的金融產品積極參與金融市場的交易。這裡說的是,金融市場的創新是眾多銀行合力所致,不是某一家商業銀行可以完成的。
5.金融產品創新是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著力點。如前所述,商業銀行要進行利潤空間的擴張,提高收益率,可以用為客戶提供特殊的個性化服務的方法獲得。
客戶願意出高價格購買的當然是商業銀行的功能性服務,而提供這些功能性服務的就是銀行的產品。因此,銀行金融產品的特殊功能,是銀行獲取競爭優勢和高額利潤的源泉。
商業銀行是通過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所以對金融產品的創新屬於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業務範圍,銀行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發展,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自主地進行產品的開發和創新,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與客戶商量量身定製金融產品。
相對於金融體制等創新而言,金融產品創新無論從創新難度、涉及面、影響力都較小,也不需要其他銀行齊頭並進,各個銀行可以獨立進行。並且,金融產品創新與商業銀行的其他改革和創新的聯繫較弱,可以不受其他諸多方面改革滯後的影響而率先進行。因此,金融產品創新是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先導和著力點。
6.金融產品創新有巨大的空間。國際金融界的產品是上萬種,而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不過百來種,進行借鑑性創新大有作為,充分挖掘這巨大的空間能夠滿足我國商業銀行一段時間的創新需要。而且借鑑型創新可以利用後發優勢規律,既可少走彎路,又可在借鑑中學習模仿創新提高。隨著金融市場的創新和發展,在基礎和條件成熟時,大力發展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原創型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促進其他創新

1.金融產品創新對金融制度創新和金融機構創新的推動。
金融制度和金融機構在金融領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當金融產品大量創新並迅速進入市場的時候,必然觸及甚至突破金融秩序,金融監管、金融機構設定等現行制度條例和法律法規,促使當局在發展經濟和有效監管的雙重壓力下,推動金融制度和金融機構的創新和發展。雖然這個過程是極其複雜極其艱難的,是漸進的,但這個推動力是巨大的不可忽視的。縱觀世界各國金融制度的變革無一不是從金融產品的創新為發端的,在金融業最活躍最強大的美國尤其如此。
2.金融產品創新對金融市場創新的推動。
金融市場是金融產品交易的場所,只有交易量不斷增漲,新產品不斷湧現,交易者越來越多的市場,才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市場。可以看到沒有國際金融資金清算工具就沒有離岸金融市場;沒有大額可轉讓存單承兌匯票債券股票等金融產品就沒有蓬勃發展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事實正是如此,當大額可轉讓存單于1961年在美國開始出現並日益成為銀行的一種主要資金來源渠道,美國的貨幣市場才日趨完善。
3.金融產品創新對監管制度創新的推動。
眾所周知,中央銀行對金融行業的監管主要是為了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穩定,維護行業的公平競爭和保障存貸款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對金融風險的監管和控制就成為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責。商業銀行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趨利性十分強烈。金融產品創新除了分散轉移風險的一面外,規避監管追求利潤是主要目的。如果創新的金融產品危及金融秩序穩定或政府經濟政策不能按預定目標實施時,中央銀行要么強化管制,要么創新監管方法和手段以消除其負作用;如果創新的金融產品在運行中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中央銀行必然放寬這方面的監管或創新監管制度以促進其有利因素的發揮而限制其不安全因素的萌生。實際上,國際金融業中如美國的混業經營金融自由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產品創新引致金融監管制度創新(也包括放鬆)的結果。

注意規避風險

1.金融產品創新要與國情相結合
在金融領域,我國特殊國情的主要表現,一不是我國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特彆強,而是特殊金融制度下形成的國際金融風暴傳導機制的“假性失敗”,二是金融產品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與外資銀行相比都相距甚遠;三是國民金融素質比較低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時,首先要注意減少存款者風險,避免心裡恐慌帶來“金融雪崩”;其次要考慮加入WTO後的金融開放承諾使“假性失敗”結束可能帶來的國際金融風險影響,尤其要注意國際遊資對我國的“金融狙擊”;另外大眾產品要適應國民金融素質現狀以減少風險的發生。
2.金融產品創新要充分利用後發優勢規律
在金融現代化歷程中,我國作為“後發者”,在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面對國際金融業(先發者)所創造出的上萬種金融產品和規避抵禦金融風險的無數成功經驗,完全可以通過分析、研究、比較、總結等方法,從中找出既符合國情又能規避風險並帶來利潤的金融產品,縮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時間直接進入較高階段。這種借鑑性創新應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主渠道和捷徑。當然,我們也不排斥大力發展符合國情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原創性金融產品創新,而且也只有借鑑性與原創性創新都上去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大大提高。
3.規避金融產品新風險主要在於強化內控
雖然金融風險與金融創新相伴相生,但在產品創新時就注意規避和有效金融臨管都能使風險可控,而最重要的是強化內控。只要內部管理監控合理到位,即使槓桿效應強風險大的衍生品風險也可以控制:國際金融業中如此眾多的銀行進行的如此眾多的衍生品交易,導致倒閉的畢竟只有一個巴林銀行!而這個巴林銀行恰恰是因為官僚主義引起的管理混亂,內控不嚴造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