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饅頭

金華饅頭

金華大酵饅頭簡稱金華饅頭,是以酒發酵的浙江著名傳統美食。大酵俗稱大膠、大窖、大教,與古代“膠、窖、教通酵”同,足見由來悠久。其形制呈圓丘狀,平底圓頂,底部直徑約13厘米,頂高約6厘米,上印有紅色圖案,以標作坊字號。如用於慶典或饋贈,淋裱以福祿壽喜字樣,紅艷欲滴,莊重大方,還有做成原只金華火腿形狀的大型饅頭,供上祭、祝壽、迎親等專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華饅頭
  • 原料:麵粉 發酵粉
  • 產地:金華
  • 歷史:悠久
美食由來,美食特色,歷史背景,製作方法,

美食由來

金華大酵饅頭,歷來是浙江金衢盆地範圍內深受城鄉大眾喜愛的傳統籠造麵食,祭禮供奉、喜慶筵宴、過節饋贈為必備食品,這與《晉書》、《齊書》等史書所載相同,是一種禮儀性傳統麵食。

美食特色

金華大酵饅頭是以酒發酵的著名美食,其獨特的品質特點是:造型豐滿,端莊美觀,麵團發酵極其充分,酵孔非常細膩,白細如雪,面有銀光,皮薄如紙,吃口松爽滋潤,富有咬勁,絕不粘牙,精美可口,極易消化。其膨脹彈性之強,常令初識者瞠目結舌,為之稱奇叫絕。如將一隻大酵饅頭握入掌中,手一張,饅頭立刻像海綿似地恢復其原貌,故素有“金華明珠”之譽。有位食品專家評述說:“金華饅頭髮酵工藝獨特,發酵程度極高,遠勝西方麵包,尤其是韌勁、彈性和滋潤松糯的口感,為麵包所望塵莫及。它是我國釀造工藝的明珠瑰寶,食中妙品!”

歷史背景

金華大酵饅頭,歷來由專業饅頭作坊和黍作店製作,在金衢盆地內的城鎮隨處可見,而在盆地圈外卻絕少聞見。然而,這種精美獨特的名品,地方史志中雖稱之為邑之特產,除在食貨中列個名目外,卻無工藝記錄,它的傳承靠的是輩輩師徒的口傳心授,又因是謀生之技,多秘不示人,甚或有傳兒媳不傳姑婿的陋習。直到  1981年《中國小吃·浙江風味》一書問世,始見一注釋中作了披露。大意是:糯末蒸成粒狀乾飯,涼後盛入容器,加糯米酒槽(即甜酒釀)、白糖,溫水攪勻,保溫發酵,見面上泛氣泡有酒香時,濾汁,加少許食鹽攪勻,澄清後即為窖水,用以和面制饅頭。據上述介紹,筆者近年先後走訪了30多家大酵饅頭作坊,證實基本工序雖大同小異,但各家多有特點訣竅,改進亦不少。
金華饅頭
金華大酵饅頭的吃法,習慣上是回蒸後趁熱夾紅燒肉走油扣肉、肉丸子或素菜等吃食,葷素自便,且帶荷葉清香,是席上主食,家常便點,雅俗共賞。南宋時是宮廷貢品。此外,民間尚有油氽饅頭油炸臭豆腐乾,涮上紅辣醬饅頭拖上蛋糊油煎後撒以花椒鹽等吃法,香美誘人,遊客爭嘗,常樂不可支。再如兩隻熱饅頭夾以香腸等肉菜,又很類似西方的三明治了,正成時尚。饅頭的複製品,著名的金華饅頭酥,以隔夜饅頭去皮後搓成屑,拌以生豬油、白糖、桂花等製成小寶塔形,清香甜美酥糯,又易消化,相傳是三國時常居這裡的孫權老母所寵愛,曾封過賞哩,後成為城鄉傳統筵席細點,延傳至今。
饅頭是我國最著名的發酵麵團蒸食,外國史學家視它為古代中華麵食文化精華。專家考證,從春秋時期發明石磨,人們從粒食發展到粉食的新階段,在某個偶然的機會,麵團與先此而存在的酒類接觸或摻和,酒酵麵團便應運而生,受人喜愛。我國古代饅頭本又有蒸餅、籠餅、炊餅等叫法,《齊民要術》書中“作白餅法”說:“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即甜酒釀)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魚眼沸,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白餅,即酒酵饅頭)。”
我們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金華大酵饅頭其傳入、形成的歷史淵源,當可追溯到兩漢時期中國麵點發展的早期階段,及公元五六世紀和以前的黃河流域中原大地。它從古代“酏食”、“酒溲餅”、“白餅”等發展演進而來,是古老的酒酵工藝的歷史遺存,也是我國南北食文化交流的實證,是中國饅頭活化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關史書記述它的原始地區黃河流域,這類酒酵工藝食品今天已很難見到,在遠離它千百公里外的江南金衢盆地廣大城鄉,卻還頑強地保存著,蓬勃發展,以其獨特的風味魅力吸引著現代人,為人們的飲食生活添口福作貢獻。

製作方法

美食家袁枚曾深有體會地說過,做饅頭“惟做酵最難,請其庖人來教,學之,卒不能鬆散”。說白了,就是發不起!然而,金華大酵饅頭,憑藉其歷史遺存的寶貴科學底蘊,恰恰完美地突破了這一難關。它為我們研究生物工程的利用和食文化的開拓、交流與傳承等,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和實證,值得人們去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附:金華民間的小店有著獨特的秘方,可以去當地拜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