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式自行火炮

野蜂式自行火炮

野蜂式自行火炮(德文:Hummel,英文意義"Bumble Be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三號/四號坦克混種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裝為一門150mm榴彈炮。由德意志國防軍從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戰結束。賦編型號全稱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Hummel"此型稱是1944年2月27日由希特勒授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蜂式自行火炮
  • 外文名:Hummel
  • 車長:7.17 m 
  • 車寬:2.97 m
  • 車高 :2.81 m
  • 裝備火炮:sFH18榴彈炮
  • 火炮口徑:150mm30倍徑
開發過程,產量與衍生,戰績,主要設定,裝甲與武器,機動性,

開發過程

野蜂式自行火炮設計於1942年。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前鋒裝甲部隊缺乏機動炮兵火力支援,當時雖然已有幾種自行火炮車服役中,但德國陸軍對其性能及表現並不滿意,因此1942年德國陸軍開始設計新型自行火炮來滿足需求。
第一個考慮方案是以三號坦克車體搭載一門leFH17 105mm榴彈炮,但軍方偏好使用四號坦克車體,於是本案在製造原型車一輛後被擱置。替代方案則是計畫使用特別設計的Geschützwagen III/IV車體,但搭載一門sFH18 150mm/l30倍徑榴彈炮。Geschützwagen III/IV車體是一種三號/四號坦克混種車體,結合了三號坦克的駕駛、轉向系統以及四號坦克的引擎、懸吊系統,這個車體後來也使用於犀牛式驅逐戰車。新式自行火炮就以此定案,命名為“三/四號自行火炮”,"Hummel"名稱是後來希特勒命名的。
野蜂式自行火炮在車體後方有一個頂部開放式戰鬥間,並有10mm的裝甲圍繞以保護乘員與火炮,引擎移至車體中央部份以讓出空間給戰鬥間。末期型則將駕駛室與上層結構稍為修改,以便給駕駛與通信員有較大的空間。

產量與衍生

由於基本型野蜂自行火炮只能攜帶數量有限的彈藥,所以又開發出"Munitionsträger Hummel"野蜂彈藥運輸車以協同作戰。野蜂彈藥運輸車基本上就是沒有裝備火炮的野蜂,但有裝設定彈架以便輸送彈藥。如果情勢需要,野蜂彈藥運輸車也可以重新武裝,在戰場裝上榴彈炮,搖身一變成為正規野蜂自行火炮作戰。
到戰爭結束為止,總共生產了714輛野蜂自行火炮及約150輛野蜂彈藥運輸車。

戰績

野蜂式自行火炮初次作戰是在庫爾斯克會戰,約100輛參戰。野蜂主要配發於裝甲師中的裝甲炮兵營(Panzerartillerie Abteilungen),每6輛野蜂自行火炮搭配1輛野蜂彈藥運輸車。

主要設定

乘員 6人 (駕駛1人,炮班5人)
野蜂自行火炮野蜂自行火炮
重量 24 噸

裝甲與武器

裝甲厚度為10 ~ 30mm
主要武器:sFH18 L/30 150mm 30倍徑榴彈炮 X 1
18發炮彈
次要武器:MG 34 7.92mm 機槍 X 1
備彈600發

機動性

發動機 V12 梅巴赫HL120 P30發動機
動力輸出296匹馬力
懸掛系統:葉片彈簧式
平地最高時速 42公里/小時
馬力/重量 12.5匹/噸
最大行動距離 215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