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系列自行火炮

“野牛”系列自行火炮

“野牛(Bison)”自行火炮全稱“15cm s.IG.33 Sfauf.PzKpfw.I.Ausf.B”,其實就是德軍在一號B型底盤上直接安裝s.IG.33 150mm重步兵炮,一共改裝了38輛。參加過1940年法國戰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牛”系列自行火炮
  • 外文名:Bison
  • 參加過:1940年法國戰役
  • 設計時間:1927年
實用的野牛1,失敗的野牛2,

實用的野牛1

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SIG33 150mm自走重步兵炮由萊茵金屬公司於1927年設計開發,1933年正式生產。該炮炮身長1680mm;最大射程4700m。
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
在實際作戰中,因為該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對德軍步兵的支援和發揮,所以自行化改裝也迅速進行。務實的德國工程師迅速在德國已經生產的一系列坦克底盤上加裝150毫米s.IG.33步兵炮,這樣機動性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該炮巨大的威力使其產生了強大的心理威嚇力,通常不用幾發炮彈,意志薄弱的敵人就會從戰壕里出來投降,另外據說該炮有擊毀T-34的記錄,卻沒有得到過證實。
自行化的150毫米s.IG.33步兵炮一生產出來,就是德國步兵和裝甲部隊的搶手貨,其被大量配置在德軍裝甲戰鬥群(與虎,虎王,4號坦克,黑豹坦克一起協同行動)和步兵支援群中(與4號突擊炮一起伴隨步兵進攻),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s.IG.33步兵炮依然保持生產。
野牛1野牛1

失敗的野牛2

即使在“野牛”自行火炮投入生產之前,利用2號坦克的底盤和零部件進行改良的計畫就已經制定了。2號坦克在1941年就已經過時了,但是巨大的生產數量提供了一個生產變型車的好機會。第一輛改進的實驗型車在1940年6月13日於庫莫斯多夫(Kummersdorf)接受測試。在1940年10月,阿勒克特(Alkett)完成了第一輛基於2號B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II Ausf B)的底盤的原型車,但這種底盤既無法為安裝大型火炮提供足夠空間也不能吸收後坐力。
在1941年2月18日,決定用去掉炮塔的2號坦克底盤來生產“野牛”II自行火炮。1941年7/8月第一輛2號“野牛”II自行火炮(加長型)被生產出來。到1942年1月,總共12輛(實驗型)被阿勒克特生產出來,1941年7輛,1942年5輛。
為了安裝火炮車體加寬了32cm,加長了60cm並且裝上了第六個負重輪。因為是基於2號坦克開發的,所以和原型坦克沒有什麼通用零件。使用巴辛-NAG引擎而非梅巴赫引擎提供動力。和“野蜂”不同的是“野牛”II車體上層結構沒有保護。150mm sIG 33 L/11.4重步兵炮安裝在車體上層一個與車寬寬度相同的彈盾上。射程4700米,最大仰角75度。這種武器依據仰角和射速可以作為重步兵炮或者重迫擊炮來使用。乘員4人(車長,兩名炮手和駕駛員),全重16噸。這款武器因為發動機過熱和機動性不佳的緣故名聲不佳。
“野牛”II自行火炮在北非
所有的車輛都被編入707和708重型步兵炮連,在1942年2月到4月之間運到北非的利比亞。這些車輛老出機械故障,只有幾輛投入戰鬥,其他的都作為備用零件使用。1942年12月2日損失了8輛,另外6輛隨著DAK一起服役,直到1943年春天最後一輛被遺棄。
據說英軍在一個德國修理廠里找到了6輛被拆成了零件的“野牛”II自行火炮。也有報告稱第一次中東戰爭時期埃及軍隊使用了1輛“野牛”II自行火炮。儘管這個系列失敗了,但是基於它的經驗,“野蜂”式自行火炮被設計出來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野牛2野牛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