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是2016年重慶市政府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61號),促進我市快遞業健康持續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市委四屆八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融入銜接綜合交通體系,擴展完善服務網路,保障寄遞渠道安全,推動我市快遞業創新驅動發展和行業轉型升級,更好服務於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用市場化手段引導快遞企業整合提升。進一步簡政放權,發揮法律法規、規劃、標準的規範引導作用,形成有利於快遞業發展的市場環境。
安全為基。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加強寄遞安全制度體系建設,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依靠科技手段創新管理方式、提升監管能力,保障寄遞渠道安全。
創新驅動。鼓勵不同所有制資本在快遞領域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支持快遞企業加快推廣套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服務形式和管理方式。
協同發展。推動快遞業加快融入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充分發揮服務電子商務的主渠道作用,聯通線上線下,實現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等產業協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快遞服務體系,打造一批優勢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特色快遞服務集群。
——產業規模躍上新台階。全市快遞年業務量達到6億件,年處理量15億件,年業務收入力爭突破100億元,在西部地區名列前茅,其中本市內快遞業務量占比達50%以上。
——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快遞企業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自主航空運輸能力大幅提升。培育壯大億元級快遞企業,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集群,發展1—2家十億元級企業。
——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快遞末端服務網點遍布城市社區,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使用戶滿意度進一步提升。實現跨省快遞服務與市外重點城市間48小時送達,市內區縣間基本實現“次日達”。國際快遞服務通達範圍更廣、速度更快,到“十三五”末利用“渝新歐”鐵路運郵力爭達到20萬件/日。
——綜合效益更加顯著。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對製造業形成有力支撐,快遞企業支撐網路零售年交易額突破2500億元,人均使用快遞服務達到50件次/年。
二、主要任務
(一)培育壯大快遞企業。實施快遞企業培育工程,進一步最佳化調整市場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鼓勵全國性品牌快遞企業總部、區域總部、區域性集散中心、電商配送一體化倉儲中心等功能設施落戶重慶。大力培育本市快遞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各類資本依法進入快遞領域,引導快遞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兼併、重組等方式,最佳化股權結構,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發揮快遞協會的橋樑紐帶作用,加強快遞企業間合作和應急協同,共同應對旺季服務。大力提升快遞服務質量,加強服務質量監測,著力解決快件延誤、丟失、損毀等民眾反映較為突出的服務質量問題,引導快遞企業從價格競爭向服務競爭轉變。指導快遞企業通過投資自主研發創新、實行技術升級,依法合規享受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的財稅優惠政策。(責任單位:市郵政管理局、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科委、市交委、市商委、市地稅局、市國稅局)
(二)推進“網際網路+”快遞。鼓勵快遞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投入,支持快遞企業開展物聯網、大數據、智慧型終端、冷鏈快遞等新技術的套用,最佳化網路布局,提升管理效率,豐富產品體系,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服務模式變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深度融合發展,鼓勵快遞企業與電商企業在共建產業園區、構建合作發展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等方面加強合作,逐步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促進快遞與電商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和線上線下互動創新,共同發展體驗經濟、社區經濟、逆向物流等便民利商新業態。(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交委、市商委、市外經貿委、市郵政管理局、重慶海關、重慶檢驗檢疫局)
(三)構建完善服務網路。加快完善城鄉快遞服務網路體系,支持建設集約化、標準化、智慧型化、公共化的快遞倉儲物流設施,鼓勵大型電商、快遞等企業倉儲提供社會化租賃服務,推進建設“商超+快遞”線上線下融合的綜合快遞服務平台。加快推進快遞進農村、進社區、進院校、進機關,在城市住宅小區、院校、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和服務人口較多的區域,按照規劃要求,支持建設一批第三方快遞服務平台、社區快遞綜合服務網點和智慧型快件箱,鼓勵現有城鄉末端快遞配送網點向公共化、標準化、智慧型化方向轉型。物業服務公司應積極配合企業在社區末端設立快遞服務站或智慧型快件箱,並提供必要場地支持。
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引導快遞企業加快在農村地區的網路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快遞企業與農村地區、邊遠山區等地郵政企業、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體系、鄉鎮公共服務中心、農村客運站、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開展廣泛合作,藉助其網路資源和平台設施,採用末端共同配送、區域快遞服務第三方平台等形式,構築“快遞下鄉”基礎服務網路,提升鄉鎮快遞服務網路覆蓋率和穩定性。實施快遞向外工程,借力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以重慶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契機,大力推進與境外相關城市和地區在快遞領域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我市匯聚國內產品向境外出口的重要中轉作用,鼓勵快遞企業積極開拓跨境寄遞領域業務,拓展國際網路建設,探索建立“海外倉”,助推“渝新歐”跨境運輸通道的建設發展。探索建立便捷通關放行機制,加大進出境電子商務商品與快件郵包信息化和場地設施等通關放行基礎建設,全面實現“單一視窗”和“一站式”監管,全面提升跨境快遞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郵政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市城鄉建委、市交委、市農委、市商委、市外經貿委、市民政局、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劃局、市供銷合作社、重慶海關、重慶檢驗檢疫局、成鐵重慶辦事處、民航重慶監管局)
(四)銜接綜合交通體系。實施快遞“上車、上船、上飛機”工程。加強快遞企業與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運輸企業合作,強化快件運輸保障能力。加快快件聯運方式發展,提高快件運輸集約化水平,降低運輸成本。加快在高鐵站配套建設快件運輸通道和接駁場所,暢通快件“綠色通道”,最佳化作業流程,實現即到即轉。鼓勵快遞企業與公路運輸企業加強合作,穩妥推進公路客運班車代運快件試點和快件甩掛運輸,提高農村快件公路運輸效率。因地制宜發展快件水路運輸。推動快件航空運輸,建成江北機場快件集散中心,支持快遞企業在渝設立航空貨運基地公司。提高快件運輸,特別是快件聯運方式中的信息化水平,實現監管部門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責任單位:市交委、市郵政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委、市公安局、重慶海關、重慶檢驗檢疫局、成鐵重慶辦事處、民航重慶監管局)
(五)推進產業協同發展。鼓勵快遞企業與製造企業加強合作,入駐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等製造業集聚區,依託生產要素集聚優勢,創新服務產品和配送體系。發揮供應鏈管理優勢,積極融入智慧型製造、個性化定製等製造業新領域。引導快遞企業加強與農業、供銷、商貿企業的合作。鼓勵快遞企業在農特產品產地開設農村服務網點,積極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服務農戶和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對接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城市農產品集散地,構建農產品快遞網路,服務產地直銷、訂單生產等農業生產新模式。鼓勵快遞企業提升農特產品寄遞服務水平,提供鮮活、冷鏈農產品上門收貨、配送到站等特色快遞服務,提供優質的包裝、倉儲、運輸服務,實現農特產品快件直封、直發、直運,拓寬農特產品外銷渠道。鼓勵和扶持快遞企業在貧困地區建立快遞服務點,開展集中收購、集中配送,助力精準扶貧、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郵政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市交委、市農委、市商委、市工商局、市扶貧辦、市供銷合作社)
(六)倡導綠色快遞服務。引導企業整合快遞配送資源,合理配置各類運輸方式,推進城市分區共同配送和農村快遞物流“貨運班線”等先進組織模式,提升車載裝載率,加快運輸周轉速度,減少車輛配送距離。鼓勵企業全面推廣電子面單。推進快遞包裝標準化、減量化,推廣使用標準化周轉箱和可回收包裝材料,促進循環利用,嚴格查處生產和使用有害包裝材料的行為,探索制定對回收一次性包裝廢棄物的補貼政策,推動全市快遞服務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郵政管理局、市財政局、市交委、市商委、市環保局)
(七)加強行業安全監管。實施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綠盾”工程,全面推進快遞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落實郵政業安全生產設備配置規範等強制性標準,明確收寄、分揀、運輸、投遞等環節的安全要求。認真貫徹中央綜治委關於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的相關要求,全面落實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制度,確保寄遞用戶信息可錄入、可查詢、可核對、可追溯。強化快遞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寄件人安全責任,加強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技術指導,督促企業完善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強化快件安全檢查措施,加強對進出境快件安全監管,從源頭防範禁寄物品流入寄遞渠道。健全用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用戶信息保密與安全管理措施。支持社會企業建設區域快件集中安檢平台,探索建立區縣快件集中安檢機制。探索利用人工智慧等新科技手段提升寄遞渠道安全監管能力,充分發揮加強寄遞安全管理專項工作組工作機制,加強成員單位聯動協作配合,切實履行部門職責,構建完善寄遞渠道安全綜合治理防控體系。逐級完善多部門協同監督、聯合執法的常態化機制,將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納入格線化管理。各區縣要充分發揮寄遞渠道安全管理協作機製作用,推動寄遞安全屬地化綜合治理,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強化監督檢查,加強綜合治理,形成寄遞渠道安全監管齊抓共管的局面,依法打擊利用寄遞渠道實施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建立健全快遞行業違法違規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充分調動企業員工和用戶的積極性,推進寄遞渠道安全治理群防群治。(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綜治辦、市郵政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國安局、市交委、市工商局、重慶海關、重慶檢驗檢疫局、成鐵重慶辦事處、民航重慶監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法規規劃保障。加強對快遞業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對相關法律法規及時提出修訂意見和建議。貫徹落實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和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高快遞業法治化、標準化水平。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將快遞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全市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相銜接,加強區域快件集散中心規劃建設。要將重慶市快件集散中心、快件處理中心和城鄉快遞服務網點、快遞末端配送平台、智慧型快件箱等快遞服務基礎設施作為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納入城鄉規劃。在新建工業、商業項目和居住小區合理布局快遞末端配送網點,新建寫字樓、住宅小區和舊城改造要將快遞服務平台、智慧型快件箱納入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城鄉建委、市交委、市商委、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劃局、市郵政管理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爭取並用好國家西部公益性、基礎性快遞基礎設施的支持政策,統籌運用商貿流通、農業、工業等專項資金,通過財政補貼、貸款貼息、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快遞企業總部落戶、區域性功能設施建設、城市末端平台打造、農村快遞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探索創新財政政策的新模式、新方法,充分利用重慶市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重慶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基金、重慶市供銷合作發展基金等產業引導基金,引導社會投資者參與快遞業發展,促進快遞業做大做強。對落戶重慶的大型快遞企業,在用地、稅收方面依法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各行業相關優惠扶持政策適用於快遞企業的,應將其納入。(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城鄉建委、市交委、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劃局、市金融辦、市郵政管理局、人行重慶營管部)
(三)最佳化行業發展環境。對有條件的快遞企業,探索實施“一照多址”模式。推動快遞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失信主體“黑名單”和聯合懲戒制度。落實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程式簡化、快遞企業年度報告制度改革、企業分支機構、末端網點備案精簡等簡政放權相關措施。建立健全用戶申訴與執法聯動機制,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規範市場經營秩序。發揮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支持保險企業大力發展快遞保險業務,保障用戶權益。將快遞業發展成效納入對各區縣的年度考核。(責任單位:各區縣人民政府,市工商局、市郵政管理局、市保監局)
(四)改進快遞車輛管理。規範快遞車輛管理,逐步統一標誌,對快遞專用車輛城市通行和臨時停靠作業提供便利。對取得快遞服務車輛通行證件的快遞車輛,允許在城市區域裝載快件,不受貨運車輛管制時間限制。支持快遞企業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機車用於城市收投服務的管理辦法,解決“最後一公里”通行難問題。(責任單位:市郵政管理局、市公安局、市交委、市環保局、市市政委、市質監局、市財政局)
(五)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加強行業人才培養,鼓勵相關院校開設快遞或快遞方向專業,推進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培訓基地,引導高校畢業生進入快遞企業工作。實施快遞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人才評價制度,落實就業創業和人才引進政策。將農民工、下崗人員參加快遞技能培訓納入全市職業鑑定補貼範疇,對其享受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責任單位:市郵政管理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
四、組織實施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促進快遞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協同聯動,加大支持力度,總結經驗並加以推廣,為快遞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根據實施意見,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研究出台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認真抓好落實。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各負其責,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市交委、市發展改革委、市郵政管理局、市商委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對本實施意見的落實情況進行統籌協調、跟蹤了解、督促檢查。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