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計畫 (2019—2022年)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計畫(2019—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計畫 (2019—2022年)
  • 頒布時間:2019年11月25日
  • 實施時間:2019年11月25日
  • 發布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
全文
為加快推進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根據《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發改規劃〔2017〕1116號)和《重慶市以大數據智慧型化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畫(2018—2020年)》等檔案精神,編制本計畫。本計畫基期年為2018年,計畫目標年為2022年。
一、編制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製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推進服務業現代化,全市服務業呈現穩步發展、集聚發展、升級發展態勢,發展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
總量規模持續擴張,發展貢獻穩步增強。服務業總量突破1萬億元大關,2018年總量規模在全國排名第16位,2015—2018年均增長10.4%,年均增速在全國排名第5位。服務業占全市經濟“半壁江山”,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重達52.3%,在全國的排名由12位上升到11位。經濟成長貢獻顯著增強,服務業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72.7%。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3582億元,2015—2018年均增長16%,增速持續保持全國前列。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服務業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46.9%。服務業對全市稅收的貢獻率達64.9%。
行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新興服務快速發展。2018年商貿、金融、數字服務、大健康、文化旅遊、物流業6大支柱產業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升至75%。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啟動建設,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77億元,2015—2018年均增長10.9%。國家物流樞紐加快構建,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開通國際航線持續增加,中歐班列(重慶)年開行班次居全國前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開通渝甬沿江鐵海聯運班列,果園保稅物流中心(B型)獲批,以果園港區、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重慶航空物流園等為節點的國際物流多式聯運體系初步形成。金融業支柱產業地位鞏固,金融業增加值占比重達9.5%,集聚金融機構2000家,金融機構數量達2015年1.33倍。5A級旅遊景區達到8個,連續兩年成為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公布的全球旅遊增長最快城市。新興服務業增勢強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1013億元,實現電信業務總量1541億元,實現快遞業務收入58億元,2015—2018年均增長20%以上。
改革試點取得新突破,集聚發展態勢初顯。兩江新區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渝中區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深入推進,服務貿易創新試點不斷深化,在全國率先推動金融標準創新、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鐵路提單及相關國際信用證融資等金融產品,平行進口汽車試點獲批。服務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2018年主城區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比重達50.8%;中央商務區匯聚法人企業逾萬家,億元樓宇28棟,中高端國際零售品牌150多個;打造形成9大類23個市級戰略新興服務業集聚區,建成百億級商圈13個,百億級市場數量達15個,位居西部之首。
開放水平穩步提高,投資規模持續擴大。2015—2018年實際利用外資每年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上水平。全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加快建設,2018年離岸外包執行額21億美元,居中西部第一,技術貿易額達53億美元,居中西部第一、全國第四。服務業投資增速持續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016—2018年累計完成服務業投資3.4萬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3.7%,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企業規模壯大,品牌培育初見成效。2018年,我市19家服務業企業入選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較2015年新增2家。2018年重慶企業100強中,服務業企業占37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達11家。服務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首次開展“重慶服務”品牌評選,30家單位獲評“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旅遊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成功打造“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國家級品牌展會。
(二)主要問題。
發展整體水平不高。服務業占比重剛趕上全國平均水平,明顯低於其他3個直轄市。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近40%,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謀劃及建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偏低。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略超50%,遠低於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70%的水平,新興高端服務業發展速度雖快,但總量規模不大、發展不夠充分。
產業綜合競爭能力不強。我市入選中國服務業500強的企業多分布在傳統產業,真正擁有核心技術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知名企業較少。旅遊、餐飲、會展商務等服務業的文化挖掘不夠,傳統服務業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急待提升。服務業人才特別是擁有國際視野、複合背景的現代服務業高層次人才缺乏。部分服務行業缺乏標準和規範,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服務業品牌稀缺。
融合創新發展水平不高。“網際網路+”“文化+”“旅遊+”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相對滯緩,服務業新經濟亮點不多。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農業的融合程度仍較低,製造工藝管理、產品研發設計、資源配置、運營管理、過程管控、設備管理等線上智慧型服務平台培育不足,製造業創新中心、檢驗檢測、仿真中心等線下服務平台發展滯後。本土生長的新興服務平台欠缺,電商購物、線上教育、分享經濟等新興服務消費大量外流,利潤被市外服務平台賺取。
發展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服務業點多面廣,在行業管理方面涉及發展改革、教育、科技、經濟信息、人力社保、生態環境、交通、商務、文化旅遊、金融、口岸物流、海關等多個部門,尚未形成高效、有序的分工協作體制機制。新業態及新模式不斷湧現,現有監管機制難以快速應對。部分行業和領域準入限制依然較多,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尚不完善。服務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滯緩,水、電、氣價格明顯高於工業,物流、人工、融資成本高企。
(三)面臨形勢。
“十三五”後期乃至“十四五”時期,是我市服務業轉型跨越、提質增效的關鍵期,必須認清發展新形勢、凝聚發展新共識、厚植髮展新優勢、培育發展新動力。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全球服務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一是科技創新推動服務業加快轉型升級,新一代信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突破和廣泛套用,加速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服務網路化、智慧化、平台化,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快速提升,服務業轉型升級正在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和消費革命,個性化、體驗式、互動式等服務消費蓬勃興起。二是製造業服務化及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明顯,網際網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加速了製造服務化進程,全球製造業呈現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趨勢,將推動研發設計、系統集成、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投資貿易全球化成為新的時代特徵,服務業成為國際產業投資熱點,國際經貿新規則制定的焦點逐漸轉向服務領域,多邊和區域性投資貿易談判正致力於推動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信息技術推動服務的可貿易化,全球貿易逐步向服務內容延伸,服務貿易逐步成為發展新熱點。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發展環境日趨最佳化,加快邁向服務經濟新時代。一是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器,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重達52.2%,服務品種日益豐富,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湧現,有力支撐了經濟發展、就業擴大和民生改善。二是服務業迎來全面升級的重要機遇期,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全面依法治國正釋放服務業發展新動力和新活力,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和消費升級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潛力,極大地拓展了服務業發展廣度和深度。三是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日趨完善,近年來國務院密集出台了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服務貿易、消費體制機制改革、服務業創新發展等政策檔案,致力於降低服務業稅負,積極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從重慶發展來看,多項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戰略在渝疊加,我市迎來了服務業最有利的發展機遇期。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為我市發展指明方向,也為我市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配置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對外輻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成渝城市群等區域發展戰略有力拓展重慶服務經濟發展空間,為全市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服務輸出,拓展服務經濟發展的腹地創造更好條件。三是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等一系列服務業發展相關試點試驗,賦予重慶改革探索、先行先試的權利,有利於探索突破服務業體制機制障礙的路徑,推動服務創新,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
在迎來發展良好機遇的同時,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是世界經濟複雜性、不穩定性在增加。部分國家“逆全球化”、反自由貿易思潮明顯上揚,中美經貿摩擦不確定性較大。二是由技術革命帶來的產業分工全球化對我市高端服務業發展形成擠壓效應。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套用,部分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半徑得到無限擴展,已開發國家的先發優勢對我市高端服務業發展形成嚴重衝擊和擠壓。三是製造業增速放緩對服務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製造業增長速度放緩,對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服務業轉型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居民高品質生活為導向,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升級,提升資源要素配置能力,延伸“重慶服務”輻射半徑,增強對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支撐服務能級,加快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融合發展。搶抓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新機遇,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製造業生產全流程、全產業鏈滲透,發揮“服務+製造”組合效應,推進服務業與農業、製造業以及服務業不同領域之間的深度融合。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打破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制度體系和發展環境系統性最佳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並重,加強開放合作,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構建“重慶服務+全球市場”開放發展新格局。
堅持市場主導、高端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服務業邁向高端。以“標準化+”促進服務質量提升,打造“重慶服務”品牌。聚焦研發、金融、物流等服務功能,提高重慶服務全球生產的競爭力,提升生活性服務的精細化、品質化和國際化水平。
堅持重點突破、特色發展。聚焦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形成優勢行業和領域,帶動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鼓勵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特色化服務,圍繞核心城區、製造業基地、開放平台建設服務業集聚區,增強集聚輻射和示範帶動效應。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服務半徑延伸、服務功能提升和內部結構最佳化取得新進展,實現服務半徑由面向區域向面向全國轉變、服務功能由服務業示範城市向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轉變、內部結構由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向資本和知識密集型轉變。
總量規模持續壯大。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4萬億元,在全國的占比進一步提升,年均增長7%左右,高於全市生產總值增速,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4%左右。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6000億元,年均增長14%左右。
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現代物流、金融、信息、文化旅遊、大健康服務等支柱產業增速高於服務業增速2個百分點以上,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服務外包、節能環保、人力資源服務等新興產業規模快速壯大,商貿流通、房地產等傳統產業湧現新業態、新模式。
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創新服務、要素集聚、資源配置、樞紐輻射功能進一步完善,國家物流、通信樞紐功能明顯增強,現代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建成內陸國際會展名城、內陸國際金融中心、西部創新服務中心。
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農業等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有機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保障,服務業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52%左右,服務業對全市稅收的貢獻率達67%左右,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保持在50%以上。服務業成為我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支撐。
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較2015年翻一番,服務業體系更加完備、產品更加豐富,服務業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55%左右。服務質量效益顯著改善,服務業市場化、國際化、品牌化水平明顯提高,支撐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競爭力提升的功能顯著增強,基本建成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三、發展重點
(一)創新發展支柱服務業。
1.金融服務。順應資產證券化、金融網路化、產業金融化發展趨勢,完善金融牌照版圖,加快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突出發展民營銀行、網際網路保險、網路小額貸款、汽車金融、資產管理、財務公司、產業基金、商業保理、融資租賃、跨境結算、要素市場。到2022年,金融增加值達2500億元,年均增長6.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0%。實施產融合作、股權融資、普惠金融、綠色金融、金融扶貧、金融科技、最佳化企業資產負債結構等專項工作方案,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到2022年,累計新增地方社會融資規模2.4萬億元。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領域重大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風險、不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2.現代物流。大力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物流,延伸物流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網路化、智慧化水平,建設高效便捷、通達順暢、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構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支撐。最佳化暢通物流主通道,加速建設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範基地、重慶南彭貿易物流基地、重慶航空物流園、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果園港物流園,培育一批重點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專業化物流、國際物流、城鄉配送、冷鏈物流、電商物流。推廣企業零庫存管理模式,培育發展專業化、精細化第三方物流,積極發展第四方物流。發展智慧物流,推進雲計算、物聯網、北斗導航和地理信息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體系中的套用,布局建設一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引進全球50強和中國50強物流企業,培育5A級物流企業、全國百強物流企業。到2022年,培育本地百億級物流企業3家,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物流企業達到100家以上,社會物流總費用占比重下降到12.5%左右,初步形成國家級物流樞紐架構。
3.軟體與信息服務。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大數據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加快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力發展網路化、智慧型化軟體,鼓勵重點企業加快研發麵向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的作業系統、新型中間件和辦公套件,推進工業技術軟體化工程,支持重點企業提升容器、區塊鏈、開放運營一體化方面的關鍵技術服務能力,努力創建中國軟體名城。突破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全息成像、裸眼三維圖形顯示、互動娛樂引擎開發、文化資源數位化處理、互動影視等核心技術,創新網路文學、網路表演、網路視頻、網路音樂等領域數字內容產品,開拓混合現實娛樂、智慧型家庭娛樂等新興領域數字內容消費品。力爭到2022年,數字經濟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700億元,年均增長14%,軟體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000億元,基本建成數字經濟服務先行示範區。
4.文化旅遊。推動文化產業傳承創新,打造重慶旅遊業發展升級版,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旅遊產業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數字文化、影視動漫、遊戲音樂等新興產業,推動文化文博、非遺傳承、工藝美術等領域的產業化培育,大力推動巴渝文藝原創生產、影視基地和演藝集群建設,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全市新的支柱產業。立足“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城市形象定位,以旅遊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融合發展為主線,突出“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五大主題,打造主題旅遊項目集群,注重全季節體驗、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全面推動景區、服務和價值躍升,加快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區。到202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850億元,年均增速達9%,實現“全國文化企業30強”和本土文化企業上市零突破,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速達15%左右,基本建成國際旅遊名城。
5.大健康服務。以打造西部健康服務領先城市為目標,著力推動醫療服務、養生養老、健康體育等突破發展。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興辦高水平醫療機構,引進國際高端醫療機構,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發展治未病、康復等多元化服務。著力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醫養結合。以創建全國體育旅遊示範區,加快發展電競產業,積極推動體育、旅遊、休閒等融合發展。積極推進健康與養老、旅遊、網際網路、體育等融合發展。到2022年,大健康服務業增加值達1500億元,成為全市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二)著力發展高端服務業。
1.研發設計。順應創新全球化新潮流,以建設西部產業創新服務中心為目標,基本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產品生產全周期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高標準規劃建設重慶科學城,爭取國家布局重大科研平台,引進國內外知名獨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內部研發機構法人化,引進和培育主攻專利生產的新型研發企業。加快推進國家級、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設計企業建設,鼓勵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升級,促進工業設計向品牌形象策劃、產品內涵設計等領域延伸。探索發展眾包設計、用戶參與設計、雲設計、協同設計等新型模式。加快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雙創”示範基地,支持建設網際網路創業孵化基地,發展開源社區、社會實驗室、創新工場等網際網路創新平台。大力培育引進一批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科技金融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提升全鏈條科技服務能力。到2022年,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達600億元,年均增長16%。
2.服務外包。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加快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積極拓展服務外包行業領域,推進服務外包業務向產業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提高服務外包高端業務比重。大力發展軟體和信息技術、遠程醫療、數據處理、工業設計、醫藥研發及文化創意、教育、交通物流、健康護理、科技服務、批發零售、休閒娛樂等領域服務外包。積極發展金融服務外包業務,鼓勵金融機構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積極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服務外包發展方式,依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技術推動服務外包發展方式創新,開展數據處理外包、呼叫中心等業務。到2022年,全市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達30億美元,知識流程外包離岸業務占離岸服務外包總量的40%以上。
3.專業服務。大力引進國際頂尖智庫、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著力發展法律、資產評估、會計、審計、稅務、勘察設計、工程諮詢以及戰略規劃、行銷策劃、市場調查、管理諮詢、產權交易、信用評估等專業諮詢服務,鼓勵一批有實力、有品牌、有信譽的中介機構向綜合型、規模化、國際化發展,引導一般性中介服務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以中央商務區、化龍橋國際商務區、兩江國際商務區為重點,打造高端專業服務集聚區。爭取到2022年,高端專業服務輻射西部地區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突破5%。
4.檢驗檢測。加快推進建設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重點建設區金鳳檢驗檢測產業園、兩江新區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台示範區,實現再造一個“重慶檢測”。搭建一批融合檢驗檢測、分析試驗、標準研製、技術研發、培訓諮詢功能,具有較強技術服務能力的公益性檢驗檢測服務平台,新建頁岩氣、新材料、智慧型汽車等產業檢測公共技術平台和計量基(標)準體系及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加快推進檢驗檢測機構能力建設,拓展承檢產品、參數範圍,填補我市檢測空白領域,做強檢測能力。到2022年,檢驗檢測機構達700家,實現營業收入60億元,檢驗檢測機構固定資產原值達50億元,實驗室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基本建成國家檢驗檢測集聚區。
5.節能環保。加快發展節能環保諮詢、項目運營管理、項目評估審計核查、監測檢測、技術產品認證和推廣等綠色服務。引導節能設備、通用設備製造企業實施契約能源管理,由設備製造商向綜合節能服務提供商轉變,鼓勵創新服務模式,提供節能諮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託管等“一站式”契約能源管理綜合服務。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一批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運營管理一體化的大型綜合環保服務企業。到2022年,綠色服務業營業收入實現500億元,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綠色服務企業達15家,建成國家重要的綠色服務業基地。
6.電子商務。積極對接國家“網上絲綢之路”,加快建設兩江新區跨境電商產業園、西部跨境電商總部基地等跨境電商示範園區。鼓勵製造業積極利用電子商務平台最佳化採購、分銷體系,推動建設一批全國性行業電商平台。打造線上金融、線上旅遊、線上文化教育、線上醫療健康和線上生活服務平台。創建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智慧社區消費平台。加強移動電商多領域套用。全面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搭建“工業品下鄉入村、農產品進城入市”的雙向流通網路。加快完善網路支付、企業認證、網路信息安全配套服務體系。到2022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8萬億元,年均增長13%,其中網路零售額突破1500億元,建成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和跨境電商示範城市。
7.教育培訓。圍繞建設教育強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服務,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和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不斷提升教育培訓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積極推進實訓基地建設,建設與區域經濟和產業轉型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為社區居民提供人文藝術、科學技術、幼兒教育、養老保健、生活休閒、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務。加快發展高端教育,大力引進教育資源,推進”建設。加快推進教育培訓信息化建設,發展遠程教育和培訓,促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到2022年,基本實現教育培訓信息化和現代化。
(三)提升發展傳統服務業。
套用先進理念、現代技術和新型商業模式,推動商貿流通、會展、居民住房服務、居民與家庭服務等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培育競爭新優勢。
1.商貿服務。深入實施商貿轉型升級發展戰略,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動商業業態創新,積極培育新消費新供給,構建差異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現代商貿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商貿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最佳化全市商業空間布局,形成“市級核心商圈、區縣核心商圈、社區商業中心、特色商業街區”為主體的實體商業中心。推動批發業轉型發展,建設現貨交易與電子交易相結合,集產品交易、信息發布、電子商務、物流倉儲功能於一體的新型專業批發市場。鼓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商旅文體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業態、新模式,支持線下經營實體加快新理念、新技術、新設計改造提升,向場景化、體驗式、互動性、綜合型消費場所轉型。到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7%,商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左右,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1%左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會展服務。打造“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一批會展業高端平台,提升一批生產性、生活性會展服務重點項目。鼓勵全市會展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發展,大力引進知名會展策劃、主辦、服務企業。加快悅來會展總部基地等會展集聚區建設,形成集展覽、會議、食宿、購物、商務、文化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新型會展商務區。推動會展業與城市協同發展,開展城市行銷,融入城市氣質,打造中國最佳會展目的地城市。到2022年,會展總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米,會展產業直接收入300億元。
3.居民住房服務。加快制定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支持政策,進一步規範住房租賃交易行為,逐步完善住房租賃配套公共服務。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展住房租賃業務,允許將商辦用房等按照規定改建用於住房租賃,引進和支持發展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支持房地產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文化旅遊地產、健康養老地產等新業態。擴大規劃設計、物業管理、裝修裝潢等服務規模,規範房地產估價、經紀和諮詢等中介服務。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將有穩定勞動關係的常住人口納入公積金覆蓋範圍,紮實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
4.居民和家庭服務。圍繞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建立供給充分、服務便捷、管理規範、惠及城鄉的居民和家庭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水平。提高居民家庭服務行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規模經營和網路化發展,發展大型連鎖家政公司,扶持培育一批員工制企業,創建一批知名家庭服務品牌。多方式提供醫療、保潔、居家養老、嬰幼兒看護、護理、美容美髮、洗染、家用電器及日用品維修等生活性服務,推進社區物業管理、安保、配送、家用車輛保養維修、搬家服務等生活性服務規範化、標準化發展。支持社區商業拓展發展、精細化定製、“微生活”“雲社區”等新興服務模式。
四、發展路徑
(一)最佳化空間布局。
按照集聚發展、產城融合、良性互動的原則,推動各區縣現代服務業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有序競爭,構建“一核一圈兩帶”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格局
——以主城“一核”為載體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重點建設內環高端綜合服務集聚區、兩江新區新興服務集聚區、西部槽谷科技創新服務走廊、沿江特色服務功能帶,以內環快速公路以內區域、兩江新區和西部槽谷為主打造若干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強化高端要素、現代服務、科技創新、國際消費、人才支撐等輻射功能,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提高服務經濟外向度,打造國家物流樞紐、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國家數字經濟先行區、內陸國際會展名城、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旅遊名城、區域文化中心和醫療中心,在全市率先建立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圍繞主城區都市圈“環線”建設區域性現代服務經濟中心。沿三環高速公路、鐵路環線重點布局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基地,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提供服務支撐。推動江津、璧山、合川、長壽加快融入主城發展,分擔物流、貿易、金融後台、健康養老服務功能。支持涪陵—長壽聯動發展,打造全市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產業創新中心、金融商務中心。推動永川—大足—榮昌一體化發展,加快發展物流、科技信息、工業設計、服務外包、健康養老、職業教育服務,打造全市重要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支持長壽、合川、綦江、銅梁、潼南等工業基礎較好的區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製造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兩端延伸。支持農產品優勢區加快發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服務。支持萬盛、南川、大足等地培育發展一批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特色服務業基地和園區,打造一批精品景區和旅遊線路,提升區域生活服務品質。
——提升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物流、貿易功能。依託渝漢滬出海通道、萬州機場、巫山機場帶動萬州、開州、梁平、雲陽、墊江、忠縣、豐都、奉節等腹地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打造長江三峽國際旅遊帶,以萬州港、忠縣新生港為節點,加快發展航運物流。以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為依託,發展保稅貿易、服務外包。以萬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市級特色工業園區為載體,重點發展為產業基地配套的專業物流、總集成總承包、軟體與信息服務、教育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
——強化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旅遊、健康養老功能。依託渝湘穗出海通道、烏江流域,帶動黔江、武隆、石柱、秀山、彭水等地服務業發展。以各區縣政府駐地和市級特色工業園區為載體,重點發展為產業基地配套的專業物流、商務服務、軟體與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以黔江正陽現代物流園、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為核心,加快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
(二)促進集聚發展。
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和服務業發展方向,培育發展一批主業突出、特色鮮明、配套完善、帶動性強的現代服務業功能區。對已規劃形成的服務業集聚區,通過最佳化整合、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措施,進一步提升其服務功能,規範集聚區的管理工作。
——金融商務區。提升解放碑—江北嘴—彈子石服務功能,集聚發展金融保險、科技研發、商務中介、軟體與信息服務、展示交易、市場行銷等專業化服務,吸引國內外企業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物流、行銷、結算、培訓、後台服務等功能中心,加快打造高品質、智慧型化特色樓宇集群,建設研發創意、企業孵化、投融資、人力資源等公共服務平台,完善休閒娛樂、教育醫療等配套功能,營造宜業生態環境。到2022年,金融商務中心區稅收超億元樓宇達到100棟,綜合服務能力全面增強。
——核心商圈。引導商圈適度均衡布局,突出特色,升級業態,錯位發展。市級核心商圈注重商貿商務集聚,凸顯高端帶動作用。促進區縣核心商圈商業要素融合集聚發展,建設各區縣的商業商務集聚區和形象展示區。適度均衡布局城市新興商圈。
——特色街區。培育一批集聚效應顯著、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完備、街區管理完善、拉動消費作用明顯的特色商業街區。到2022年,培育市級以上商業街(美食街)100條,創建夜市街區80條以上,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夜市品牌。
——現代物流園區。統籌整合資源,在物流節點、交通樞紐(節點)、大宗貨物集散地等區域,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集運輸倉儲、分揀包裝、信息和金融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物流園區,增強服務區域主導產業和消費市場能力。加快推進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5大類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電子商務產業園。以產業集聚區、專業市場和電商專業樓宇等為依託,推動現有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功能提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特色電子商務園,吸引知名電商、網商、快遞服務集成商集聚發展。到2022年,建成20個市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區。
——信息科技產業園。在科研教育資源相對集中、信息網路設施較為完備的區域,建設一批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和軟體設計等產業園區,培育形成以企業為的信息科技服務集群。到2022年,建成20個信息科技產業園區。
——文化創意產業園。充分利用城市“退二進三”的保護性開發建築或存量土地,推動文化旅遊、工業設計、廣告服務、工藝美術、影視出版等園區發展。到2022年,建成10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
——服務外包示範區。在兩江新區、萬州區、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綦江區、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等有條件的地方,規劃建設軟體開發、數據處理、金融後台、呼叫服務等服務外包產業園區。到2022年,建成20個服務外包示範區。
——大健康服務集聚區。以醫療康復、保健養生、休閒養老為重點,在自然環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區域,完善養老公寓、醫院、護理院、文化娛樂、運動健身等設施,建設一批養老健康服務園區和健康養生基地。到2022年,建成10個大健康產業園區。
——專業交易市場群。依託工業品、農產品生產集散地和區域交通樞紐,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集商品集散、批發零售、交易展銷、物流配送、信息和金融服務於一體的專業交易市場。到2022年,建成20個年交易額超10億元的現代專業市場群。
(三)加快融合發展。
依託現代技術,通過服務業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催生新產業、創造新需求,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力求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深入貫徹《關於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38號),培育引進一批關鍵製造環節服務平台,為我市製造業賦能。實施生產製造環節效能提升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務企業與製造企業聯合,打造“服務+製造”“平台+模組”的網路化協同生產服務體系,重點建設工業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大數據等融合平台。推動製造業企業基於網際網路開展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開展故障診斷、遠程諮詢、呼叫中心、專業維修、線上商店、位置服務等新型服務。
專欄3 製造業賦能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1.線上智慧型製造服務大平台。培育引進一批製造與工藝管理平台、產品研發設計平台、資源配置協調平台、企業運營管理平台、生產過程管控平台、設備管理服務平台。
2.線下製造賦能平台。針對產業重點領域的共性、關鍵需求,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公共設計平台、公共檢驗檢測平台、工業仿真中心。
服務業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圍繞種養業發展,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鼓勵農業共營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業創客空間、休閒農業等融合模式創新,推動城市服務主動對接農業產業需求。引導平台型企業與農產品優勢特色產區合作,推行線上線下農產品流通模式,開展生鮮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試點。支持發展功能複合型農業。開展農業大數據、物聯網套用示範,建設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等農業大數據平台,建立農業生產全程監測管理網路體系,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信息平台,推進“網際網路+精準農業”園區和農業物聯網技術套用基地建設。
現代服務業內部融合發展。加快服務業內部存量調整和增量最佳化,以科技和信息服務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推動物流、貿易、保稅展示、供應鏈金融等跨界融合,打造“物流+”產業,強化文化產品創新,大力發展數位技術、廣告創意製作、工藝設計等高端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創意、旅遊和設計服務業與科技、教育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旅遊+”“文化+”產業。
“網際網路+”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服務領域普及套用,豐富基於移動智慧型終端、可穿戴設備和虛擬/增強現實的服務產品,在交通物流、商貿流通、網路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人工智慧套用示範,培育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型健康醫療、養老、旅遊、教育示範企業和項目。
(四)擴大開放合作。
立足培育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進服務領域雙向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加快構築開放型服務經濟體系。
推動服務業系統性制度性開放。依託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等開放平台,在“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六個方面,積極向國家部委爭取推動重慶服務業大開放的政策體系,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逐步壓縮外商投資服務業準入負面清單,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擴大電信、教育、醫療、文化旅遊、金融、數字貿易等領域有序開放。積極對標“禁止當地存在規則”,清理和廢除一批不符合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當地存在要求,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水平,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為商簽區域貿易新協定提供借鑑。探索推動數據跨境有序流動,積極爭取國家離岸數據業務試點,創新開展離岸數據存儲等產業鏈國際合作,試點建設數字貿易交易促進平台,研究設立數字貿易跨境服務功能區,減少跨境數據流動限制和數據本地化要求,探索形成高水平數據跨境有序流動的開放體系。
全方位承接產業轉移。依託“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開放平台,引導國內外資本投向銀行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服務外包、文化旅遊、大健康服務等領域,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地區總部和區域性研發、物流、銷售、結算、後台服務中心,提升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加強與行業協會、民間商會等的合作,重點面向境外和沿海先進地區,強化“貿易+投資”“技術+產品”“產品+服務”等招商方式,吸引戰略投資者和行業企業來渝發展。推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簡化外資企業準入程式,最佳化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功能,完善“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大通關機制,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加快發展服務貿易。鞏固運輸、旅遊、對外工程承包等傳統服務貿易的規模優勢。加快通信、金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諮詢、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環境服務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加快保稅展示中心二期建設,推動開展保稅展示交易業務。大力發展總部貿易、轉口貿易、保稅貿易,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服務出口基地。
高水平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推進跨境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跨境金融資產轉讓取得突破,中新金融科技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金融機構互設取得成效,探索引進新加坡先進的國際資產管理經驗。引導新加坡航空關聯企業落戶,推動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管理品質提升,初步構建重慶與新加坡雙核航空網路。推動中新(重慶)互聯互通多式聯運示範項目運營,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運營服務品質。推進中新國際數據專用通道、智慧城市試點合作項目、中新災備產業園建設運營。探索建立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點合作示範區,不斷增強項目輻射性。到2022年,四大重點領域各有3—5個標誌性項目落地,其他領域有15個以上標誌性項目落地。
高標準建設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用好國家賦予的更大改革自主權,全面廢止和修訂與負面清單不符的規章和規範性檔案,擴大投資領域開放,切實落實國家關於放開外資準入限制的有關政策。強化“放管服”等改革系統集成和典型案例培育。爭取在自貿試驗區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試行自由貿易港政策,打造自貿試驗區升級版。到2022年,形成保稅貿易、跨境結算、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集群,新增註冊市場主體達到8萬家,跨國公司入駐超過300家,累計利用外資達到120億美元以上,外貿進出口達到5000億元以上。
完善綜合保稅區開放示範功能。強化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江津綜合保稅區、涪陵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保稅貿易等功能,支持平台擴大輻射區域,建成國際物流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門戶。充分利用臨港優勢,積極發展口岸經濟,鼓勵發展國際物流配送、轉口貿易、總部貿易、跨境電子商務、離岸金融結算等新業態,圍繞保稅功能完善升級、通關物流效率提升、國際多式聯運、臨港產業發展推進制度創新,實現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接軌融合。
加快推動重慶科學城開發建設。依託大學城、重慶區,推進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聯動”,聯動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打造“智核”,建設西部“智慧型谷”。策劃以大學知識經濟圈、高端製造園、研發園和科創服務園為載體的重點項目,構建“一圈三園”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新空間。以大學城為核心,以微電園、大學城科技產業園等園區為產業支撐,打造成集科技研發、科技服務、文旅休閒等為一體的科技服務新城。
(五)創新體制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佳化政府服務,加強統籌管理,破解瓶頸制約,營造良好環境,激發服務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
深化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深入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不斷探索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服務業產品、模式、業態創新,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推動試點區建成領先和輻射我國西部的服務創新發展示範區。推進深化兩江新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加快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兩江新區形成金融結算、國際物流、服務外包、專業服務、文化創意及會展旅遊等服務貿易產業集聚地,成為內陸地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中心和“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服務貿易的重要樞紐。開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試點,到2022年,適應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形成8—10家有影響力的市級外貿綜合服務企業。
全面最佳化政府服務。破除社會資本參與政府公共服務的制度性障礙,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健全公開遴選、評估體制機制,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健全公共服務市場化保障措施。整合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加快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按照“精簡、高效、放活”原則,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為企業營造寬鬆便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政府採購、經營、委託等方式,加大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力度。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準入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促進服務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領域,在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加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產業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多元化。引導大中型製造業企業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及產業分工,將生產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比較優勢的原料採購、研發設計、諮詢管理、物流運輸、倉儲配送、品牌運營、產品銷售、設備安裝、售後維修、檢驗檢測技術服務、財務管理等服務環節從原企業分離出來,設立獨立的法人企業,向社會提供第三方專業化服務。
構建協同管理機制。定期組織召開服務業運行例會,統籌指導和協調推進關係區域服務中心建設的重大事項。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及主導產業專項規劃,強化市級規劃統籌協同能力。加強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對現代服務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形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齊抓共管、社會參與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五、行動方案
(一)門戶樞紐建設行動。
國際性交通樞紐建設行動。滾動實施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畫”,加快建設“米”字型高鐵網,到2022年,高鐵總里程達1100公里,打造國家鐵路樞紐;加密高速公路網,市域高速公路網密度達5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國家公路樞紐;加快突破長江黃金水道三峽航運瓶頸,完善“一乾兩支”高等級航道體系和樞紐型港口集群,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構建“一大四小”運輸機場體系,基本建成國際航空區域樞紐。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戰略通道能級,規劃建設重慶—喀什—印度洋(瓜達爾港)新通道。提升鐵路、公路、水運、航空互聯互通水平,構建國際性、區域性、地區性三級綜合樞紐體系。
國家通信樞紐建設行動。加快建設“全光網城市”,擴大4G覆蓋廣度深度,推進5G規模化部署,擴大窄帶物聯網基礎設施網路,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規模化部署,建設IPv6示範城市。到2022年,建成5G基站10萬座,用戶占比超過60%。持續完善重慶骨幹直聯點功能,推動重慶與新加坡以中新(重慶)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為核心,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通信網路與信息服務新體系。最佳化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推動雲計算和物聯網在政務、城市管理、民生、商業等領域廣泛套用。
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行動。加快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推進重慶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動跨區域物流活動組織化、規模化、網路化運行。加強物流聯運轉運銜接設施建設,實施一批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通水公鐵空聯運銜接“最後一公里”,實現不同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開發“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產品,實現貨櫃多式聯運“一單制”,提高一體化轉運銜接能力和貨物快速換裝便捷性。
開放門戶樞紐建設行動。加快推動江津、涪陵綜合保稅區建設發展,爭取設立萬州綜合保稅區,科學規劃、申請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推進重慶鐵路口岸、萬州機場正式對外開放,推進豐都港、萬州港水運口岸開放。
專欄4 門戶樞紐建設工程
1.交通樞紐建設。滾動實施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畫”。
2.通信樞紐建設。建成5G基站10萬座,建成重慶聯通巴南通信樞紐樓工程,推動兩江新區水土雲計算產業園數據中心的擴容和新建。
3.物流樞紐建設。建設航空物流園快件集散中心、航空貨運站(二期),加快推進西部現代物流園鐵路口岸公共物流倉儲、重慶交運物流基地、重慶公運公鐵聯運中心、傳化智聯西南區域智慧物流項目,果園港擴建,重慶公運南彭物流園,珞璜長江樞紐港續建,江津蘭家坨碼頭改擴建、渭沱鐵路綜合貨運樞紐等。依託現有信息平台,構建國際物流信息協同雲平台。
4.門戶樞紐建設。爭取設立萬州綜合保稅區,科學規劃、申請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推進重慶鐵路口岸、萬州機場正式對外開放。
(二)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
金融機構集聚行動。持續吸引境內外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知名金融機構來渝設立總部、區域性總部、功能性總部和專業子公司等法人或分支機構。探索設立服務成渝城市群、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大力吸引絲路基金、境內外各類金融機構等參與投資。推動地方法人機構總部發展,吸引具有影響力的境內外投資者入股重慶法人金融機構。積極落實放寬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拓寬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範圍等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依法設立各類金融機構。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重慶組建中後台運營基地。支持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諮詢、法律、會計、信息等與金融密切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發展。
金融市場提升行動。推動重慶股份轉讓中心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大力吸引各類金融機構、高質量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參與,提升股權市場服務功能和影響力,促進長期投資形成。探索研究城鎮化融資創新模式。推動重慶金融資產交易所探索創新融資租賃等地方金融產品交易。鼓勵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探索天然氣衍生品交易。支持上海保險交易所在重慶設立西部中心,加快打造健康保險交易中心、大宗保險招投標平台。
綠色金融創新行動。對標歐盟等國際標準,創建長江經濟帶(重慶)綠色金融創新示範區。支持發展信貸、基金、債券、資產證券化等各類綠色金融工具,支持重慶法人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重慶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或專營分支機構。探索建立綠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探索創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金融開放試點行動。建設涵蓋金融服務、抵押登記、貨物監管、數據管理等服務於一體的國際物流金融創新服務平台,創新國際結算標準和金融產品認證協同機制,全面提升金融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能力。深化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合作,創新金融合作工具,擴大金融合作領域,增強區域帶動作用,高質量高水平打造中新金融峰會常態化交流合作平台。推動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創新,研究開展自由貿易賬戶本外幣一體化功能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展跨境發債、跨境投資併購、跨境證券投資、跨境保險資產管理和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等跨境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融合行動。實施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加快推進中新金融科技示範區建設,推動設立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和標準化服務中心。加強與銀聯開展業務合作。支持金融機構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做強金融科技信息服務、專業服務產業,加快傳統金融服務向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支持金融科技領域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積極推動物流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風險防範等領域金融科技標準試點,促進產學研用協同聯動。探索建設政銀企信息化平台,促進政銀企數據融合套用,實現融資服務一站式辦理、一體化監管。
(三)國家(西部)科創中心建設行動。
高端研發平台集聚行動。爭取國家在重慶布局重大科研基礎科目,引進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推動已經在渝布局有生產性企業的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在渝設立研發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爭取到2022年,新增醫學工程、山區橋樑及隧道工程、能源裝備安全、智慧型網聯汽車等5家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電子核心零部件、高端交通裝備、新材料及高性能合金材料、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1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成果交易轉化提質增效行動。加快建設重慶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在高校和科研機構重新認定30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轉化與套用。科技服務雲平台,提升服務能級,打造全國的重慶科技服務大市場。加強軍民融合創新平台建設,支持民用先進技術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套用,推動軍用技術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和產業化。
專欄5 國家(西部)科創中心重點工程
1.創新平台培育引進工程。加快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引進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力爭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實現突破,高水平建設若干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聯合微電子中心、英特爾中國創新中心、阿里“飛象工業網際網路”、中移物聯網、航天雲網工業大數據製造業創新中心、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重慶分院等製造業關鍵創新平台,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北斗導航產品檢測認證中心等軍民融合平台。
2.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程。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台、“易智網”、重慶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擴容工程。
3.檢驗檢測重點工程。廣電計量重慶檢驗檢測平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天饋線檢測實驗室和重慶玻璃檢測中心、重慶市基因檢測技術套用推廣示範中心、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汽車安全與排放試驗公共檢測平台、法國檢測。
大數據智慧型化支持行動。發展跨學科複雜智慧型理論,開展類腦智慧型前沿研究,推進類腦智慧型軟硬體技術融合研發,發展高級機器學習和智慧型認知理論。策劃實施一批市級重大科技計畫項目,突破知識自動獲取和智慧型決策技術,突破理解認知技術瓶頸,發展人機互動及識別、環境感知、運動控制技術,加強智慧型物聯網技術研究,開展邊緣計算與多源信息融合、泛在連線與異構集成、信息智慧型融合計算、主評估與決策等技術攻關,研發智慧型物聯網核心器件,建立智慧型物聯網安全與協同測試體系,推動重點領域產品研發套用。聯合企業共建重慶智慧型超算中心,完善大型科學設施共享服務平台。
專欄6 大數據智慧型化服務重點工程
1.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大數據西部分中心、國家信息中心全國能源大數據中心、紫光偉東重慶數據中心、華為大數據基地(涪陵)、思科、阿里雲、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分部、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西部中心。
2.軟體網際網路服務。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工程、基礎共性軟體平台和新型庫建設工程、通用工業軟體化平台、軟體標準檢測體系、軟體開發雲及創新服務中心、軟體網際網路企業培育引進工程等。
3.數字內容服務。重慶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兩江新區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示範區、南岸區智匯、重慶工業博物館、重慶國際創客港、海王星創意島數字文化產業基地、三峽港灣電競小鎮。
(四)服務貿易提升行動。
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行動。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運行模式和管理政策。創新完善監管服務,擴大第三方檢驗認證結果的採信和國際標準的互認,建設跨境電子商務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追溯體系。依託綜合保稅區創建各具特色的跨境電商示範園區,培育集聚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和企業,支持園區和企業建立綜合性交易平台和公共海外倉儲服務設施,建設跨境電商智慧型貨物集散中心,促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推動傳統外貿企業藉助跨境電子商務實現轉型升級。鼓勵線上線下結合、境內境外結合等業態創新。
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行動。依託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服務貿易產業園、江北嘴金融核心區等功能性平台,引進培育一批創新金融、外貿綜合服務、知名專業服務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等,促進服務貿易平台化集群化發展,完善和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依託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保稅維修、保稅研發、融資租賃等新業態企業。依託鐵路口岸、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打造進口汽車產業鏈。依託各類開放口岸及貿易功能區,發展總部貿易、轉口貿易企業,建設總部經濟集聚區。引進新加坡、香港等國家或地區離岸貿易企業,推動發展自貿試驗區離岸貿易。
專欄7 服務貿易創新重點工程
1.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試點。培育一批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形成5—10家有影響力的市級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服務中小外貿企業2000家以上。
2.跨境電商智慧型貨物集散中心。完成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水港)、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空港)、重慶鐵路保稅物流中心跨境電商智慧型貨物集散中心建設。
3.進口汽車產業鏈。爭取國家支持重慶汽車整車開展符合性改裝試點,進口汽車產業鏈基本形成。
4.總部經濟集聚區。規劃建設西部總部經濟集聚區,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大型供應鏈企業、貿易集成商、平台型貿易服務企業等來渝設立綜合總部、地區總部和功能總部,培育一批本地總部企業,建成3—5個區域性總部或功能性總部的總部經濟集聚區。
5.離岸貿易。探索發展資金流、貨物流、訂單流相互分離,且貨物流發生在境外的離岸貿易,培育形成2—3家離岸貿易服務商。
(五)國際會展名城建設行動。
會展高端平台建設行動。集中力量辦好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重慶)軍民融合博覽會、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國際論壇、財富論壇,積極申辦系列高端國際會議及專業論壇,提高會展項目的國際參展商和採購商比重,提高展會品牌影響力。引導建立“大中小”“高中低”“近中遠”“全融專”相結合的展會題材體系,因地制宜豐富行業性、地域性展會題材。加大會展項目國際招商力度,提高展會品牌影響力,鼓勵品牌會展導入國際標準化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申報國際認證。
引進國內大型巡迴品牌展會。進一步發揮行業主管部門作用,促進會展機構與國際知名會展業組織、行業協會、會展企業等建立合作機制。積極引進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全國製藥機械博覽會、全國畜牧業博覽會、中國零售業博覽會、全國藥品交易會、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中國教學儀器設備展示會、中國國際廣告節和中國零售商大會等國內大型巡迴品牌展會(論壇)。
提升會展智慧型化、綠色化、專業化服務水平。支持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建設成為全國“第六代+”智慧型數位化會展場館。促進綠色會展發展,鼓勵和促進展覽展示企業使用環保材料,提升會展經濟綠色發展水平。引入和培育會展機構。進一步提升多國語言翻譯、同聲傳譯等專業服務水平,增強舉辦國際商務、政務會議的服務能力。
專欄8 會展名城建設重大工程
1.打造一批會展業高端平台。辦好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重慶)軍民融合博覽會、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國際論壇,積極申辦系列高端國際會議及專業論壇。
2.提升一批會展業重點項目。圍繞數字經濟、智慧型硬體、汽車製造及零部件配套產業,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會展項目,分批創建和提升一批生活性服務業重點會展項目。
(六)國際旅遊名城建設行動。
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行動。切實推動渝中區、大足區、南川區、萬盛經開區、巫山縣、奉節縣、武隆區、石柱縣等已納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的區縣(開發區),按照《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導則》有序推進創建工作,完成示範創建任務,樹立全域旅遊發展新標桿。積極推動其他區縣提前謀劃做好示範區創建準備工作。爭取到2022年,現有創建區縣被認定為示範區,另有一批納入創建名錄。
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切實推動武隆區、萬盛經開區按照《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管理辦法》,以實現全域旅遊發展為目標,以改革創新旅遊管理體制機制、旅遊產業制度、旅遊政策措施等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切實推進先行區建設,發揮旅遊業改革創新發展的示範和作用。
旅遊示範試點行動。加快實施鄉村旅遊百鎮千村示範工程、鄉村休閒旅遊扶貧工程和鄉村休閒旅遊“後備箱”工程,落實鄉村旅遊提質升級行動計畫,開展一批智慧旅遊景區(度假村)、智慧旅遊鄉村試點示範創建工程。開展旅遊標準化示範創建工作,制定旅遊業地方標準,推動旅遊服務標準化發展。及時總結提煉示範試點經驗,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全面提升全市旅遊發展質量和水平。
旅遊行銷及品牌建設行動。樹立系統行銷和全面行銷理念,明確市場開發和行銷戰略,實現產品開發與市場開發無縫對接。著力塑造特色鮮明的旅遊名城形象,打造主題突出、傳播廣泛、社會認可度高的旅遊名城品牌,建立多層次、全產業鏈的品牌體系,提升區域內各類旅遊品牌影響力。有效運用高層行銷、網路行銷、公眾行銷、節慶行銷等多種方式,整合利用各類宣傳行銷資源和渠道,形成上下結合、橫向聯動、多方參與的全域旅遊行銷格局。
專欄9 國際旅遊名城建設行動
1.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景景通”“城景通”旅遊路,打通鄉村旅遊“最後一公里”,系統升級旅遊景區標識標牌,實施全市智慧旅遊雲、旅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等。
2.四大旅遊項目集群。打造世界溫泉谷、長江三峽國際旅遊集散中心、山水都市旅遊、立體氣候四季康養四大項目集群,開發一批交旅融合發展示範項目、工業旅遊示範項目、森林康養基地、低空飛行旅遊示範點、研學旅遊基地。
3.推動旅遊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文旅融合商圈、街區、小鎮和藝術之鄉,推動重慶文創文旅城、解放碑時尚文化城、洋炮局文創園、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建設,打造抗戰遺址精品線路,開展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項目、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建設等。
4.舉辦特色旅遊活動。常態化開展一批主題旅遊節慶活動,以及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大賽、國際翼裝大賽、國際攀岩大賽、國際馬拉松大賽等特色旅遊活動。
(七)國際購物名城建設行動。
商貿產業提質行動。推動主城區商圈調整功能結構,構建一批體驗式智慧商圈,打造一批國際化旅遊購物與購物旅遊功能融合的載體。圍繞業態、形態、文態和生態,將城市記憶、文化片段、生活場景、商業空間有機融合,精心策劃打造一批商旅文城融合發展、具有歷史文化韻味的全國知名特色商業街區。招募國際知名開發商、運營商,持續提高行業標準化水平,帶動國際商貿資源入市。大力支持以“社交化、情景化、智慧型化”為特徵的新型購物中心發展。加快建設面向亞歐的貨物轉運中心和進口商品指定口岸。
城市國際化行銷行動。借勢重慶火鍋、夜景、紅岩等名片,積極傳播洪崖洞、磁器口等古鎮古街、特色街等城市新名片,組織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涉外境外媒體宣傳、優秀圖書境外出版發行等,擴大重慶城市形象和品牌宣傳,綜合體現重慶作為國際消費中心的身份、形象。打造國際友好環境,加快國際化城市多語環境建設,在視窗服務行業推廣使用國語,擴大國際通用信用卡適用範圍,增設國際貨幣匯兌便捷視窗。利用國際友城關係,實現商貿、旅遊、文化、會展國際化市場資源交流,推廣渠道共享,加強事件行銷,積極引進和承接國際會展、國際賽事、影視拍攝、國際論壇落戶重慶。
市場商品服務多樣化行動。加快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藥資源、傳統老字號、非物質文化工藝等適合旅遊購物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行銷推廣。以全球化視野打造國際美食產業高地和美食城市品牌,增強重慶美食的國際吸引能力。培育一批以重慶特色文化為內容,以川劇、歌舞、曲藝、露天音樂節等多種藝術形式為載體的旅遊劇目或晚會,為外來遊客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全面提升服務消費質量,加快實現傳統商品消費方式升級為以綠色、文化體育、信息、旅遊、養老健康等消費為重心的新興服務消費方式。大力引進國際國內商業品牌和品牌商品,提高高端品牌的投放首位度。
專欄10 國際購物名城建設重點工程
1.城市商圈體系。實施解放碑商圈、觀音橋商圈、南坪商圈、三峽廣場商圈、楊家坪商圈等市級核心商圈品質提升工程,完善九宮廟商圈、縉雲商圈、空港商圈、龍洲灣商圈、李家沱商圈、江北嘴商圈、大坪商圈、嘉州商圈;培育西永、茶園、蔡家、龍盛、禮嘉、金州、悅來等城市新興商圈;推進區縣核心商圈向商業商務集聚區發展。
2.大型商品市場集群。著力完善南岸區迎龍市場群、沙坪壩區團結村市場群、巴南區南彭市場群、九龍坡區西彭―江津區珞璜市場群、江津區雙福市場群等。
3.商貿信息化工程。積極打造智慧商圈、智慧市場、智慧社區、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商貿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商貿企業信息化示範工程。
(八)養生福地建設行動。
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行動。切實推進南川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重點推進金佛山中醫健康養生旅遊基地建設,支持重慶藥物種植研究所、重慶金陽印象中醫藥健康旅遊城開展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創建工作。積極推動體育、旅遊、休閒等融合發展,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創建全國體育旅遊示範區。支持鼓勵其他區縣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健康旅遊基地,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健康旅遊品牌,合力打造一批國內國際知名健康旅遊目的地。
健康服務智慧化建設行動。最佳化以市、區縣兩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為核心的區域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實現健康醫療信息資源區域集成共享。建設衛生健康雲,構建業務協同套用、信息互通共享、標準統一規範的智慧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產業園等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發和套用健康管理軟體,加強與國內領先企業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領域合作,加快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行業治理服務、公共衛生監測、臨床科研教育等領域的規範套用,打造國內領先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套用示範城市。
大健康多元化投入行動。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健康領域投入力度,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務需求的責任。充分調動社會組織、企業等的積極性,形成多元籌資格局,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逐步擴大外資興辦醫療機構的範圍,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依法開辦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院、安寧療護機構,支持發展醫院管理集團。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完善健康服務發展扶持措施。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社會和個人捐贈與互助。
專欄11 養生福地建設重點工程
1.醫養結合。實施養老護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設一批社會化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醫院、安寧療護機構,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2.體育服務。創建全國體育旅遊示範區,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舉辦一批高水平品牌賽事,推動體育場館運營改革。
3.新型業態。建設一批特色健康旅遊基地,實施健康雲服務計畫,培育健康管理、保險、諮詢等新興業態。
(九)服務品牌建設行動。
健全服務質量治理體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引導企業加強全程質量控制,主動發布服務質量標準、質量狀況報告。推動建立優質服務標識管理制度,在重點服務業制定優質服務規範,推動建立服務質量自我評估和公開承諾制度。加大服務質量隨機抽查力度。暢通消費者質量投訴舉報渠道,支持行業協會加強質量自律,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等質量服務市場化發展。
提高服務標準化水平。開展服務標準化提升行動,完善科技、金融、物流、智慧財產權等生產性服務領域標準,制定修改家政、養老、健康、教育、文化、旅遊等生活性服務領域標準,加快新興服務領域標準研製,促進服務業的規範化與標準化。鼓勵行業協會、社會團體制定發布滿足市場需求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鼓勵企業制定高於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鼓勵服務企業成為行業標準“領跑者”。
打造重慶服務品牌。實施服務品牌計畫,以“重慶服務——高效優質服務”為主題,在現代金融、專業服務、軟體與信息服務、文化旅遊、大健康等領域,形成培育、發展、宣傳和保護品牌的氛圍,積極培育區域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和服務品牌,培育一批“重慶服務名牌”企業,形成一批國家級服務名牌(企業)、市級服務名牌(企業)。
專欄12 服務品牌建設重點工程
1.服務質量治理。發布服務質量標準、質量狀況報告,推動建立優質服務標識管理制度,在重點服務業制定優質服務規範,推動建立服務質量自我評估和公開承諾制度。
2.標準化提升。加快中歐班列(重慶)、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商品展示及保稅貿易、跨境結算、服務外包等新模式新業態服務標準的研製。
3.優質品牌建設。在現代金融、專業服務、軟體與信息服務、文化旅遊、大健康等領域,培育一批“重慶服務名牌”企業,形成一批國家級服務名牌(企業)。
(十)服務人才培引行動。
高端人才集聚行動。實施國內外一流科學家引育工程、“築巢引鳳”工程,定期舉辦“重慶英才大會”,設立海外服務業引進人才聯絡站和技術合作平台,完善人才跨境流動配套政策措施,高品質建設具有國際標準的社區、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到2022年,引進現代服務業急需緊缺高端人才5000名。
專業人才培養行動。支持駐渝各類院校增設服務業緊缺專業,建立現代服務業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打造高素質服務業企業家隊伍。聚焦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服務業需求,按照“一產業一人才培養計畫”,以研發人才、企業工程師等服務業人才為重點,大力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工程。實施“巴渝工匠計畫”,推動物流、家政、信息技術等高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緊缺人才開發行動。實施青年服務人才築夢工程,新建一批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加大對來渝創業的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服務業相關的優秀博士、博士後連續培養機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推行創新成果處置收益和股權期權激勵制度,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加大對服務業人才的激勵。
六、保障措施
(一)抓好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開服務業專題工作會議,統籌協調解決全市服務業發展中的跨區域、跨領域和跨部門重大問題。市級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合力推動計畫組織實施和行動方案重點任務事項、項目的落地,加強對計畫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並適時組織計畫實施評估。各行業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計畫。各區縣要落實配套政策,推進各類服務業集聚區和重大項目建設。
(二)強化政策配套。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實促進服務業發展的財稅政策,促進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用地政策、價格政策的協調統一。有效發揮重慶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支持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優先保障重大服務業項目的土地供應,工業企業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興辦高科技服務業、創新創業平台等國家支持的新產業、新業態建設項目的,可在5年過渡期內繼續按照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過渡期滿後,依法按規劃用途辦理用地手續。建立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服務業價格形成機制,合理區分基本與非基本需求,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環節服務價格。加快推進電力、供水、天然氣、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消除服務業價格歧視,全面落實服務業用電、用水、用氣與工業同價。
(三)最佳化營商環境。
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服務市場體系建設,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發展環境。著力加強服務市場誠信建設,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大力推進服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進一步明確服務業行業協會職能定位,完善協會與企業多元合作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政策倡導、行業自律、資源整合、人才集聚和溝通協調等橋樑紐帶作用。
(四)加強統計考核。
推動建立覆蓋全行業的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圍繞現代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全服務業統計指標體系,最佳化完善服務業統計方法,建立健全優勢支柱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統計制度和定期發布制度,改進小微服務企業抽樣調查和派生服務數據採集,提高服務業統計的全面性、精確性和及時性。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對服務業發展態勢的監測、預測和分析,形成年度、季度信息發布機制。最佳化完善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制定現代服務業發展考核實施細則,建立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