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芝齋

采芝齋

采芝齋是中國老字號糖果店,全稱蘇州采芝齋糖果店。位於江蘇蘇州市觀前街,在上海等地設有分店。建於19世紀末,素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的蘇式糖果而聞名中外。采芝齋自產自銷的糖果上百種。主要有各式松子軟糖、烏梅餅、九制陳皮、沉香橄欖等。其特色是選料講究、加工精細、營養豐富、甜香可口,既有中國傳統糖果的特色,又吸取西式糖果的長處,自成一格。糖果內的某些原料,不僅好吃,且具有滋養補益作用,寓藥理於甘美食品之中。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復興故事,走出國門,產品種類,秘制貢糖,經營模式,近現代發展,

歷史沿革

采芝齋糖果,蘇州人老少鹹知。開設在觀前街東段的采芝齋糖果店是家有百餘年歷史的老字號。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齋創始人金蔭芝(河南人),以五百個銅板的微薄資本,購置了熬糖爐子、小銅鍋、青石台、剪刀等簡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輔料,在觀前街73號原吳世興茶葉店門口設攤。開始,只賣粽子糖,攤上擱一塊"家住玄都東洙泗巷口小糖攤"的牌子,當眾熬糖、剪糖。因剪出的糖塊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傳說這種製糖技術源於《吳門表隱》所載明末的謝雲山,故又稱"謝家糖"。
金蔭芝經十多年經營,積聚了一些資本,光緒十年(1884年),在其子金憶萱輔助下,於觀前街72號(現生春陽一部分)自立店面,自產自銷糖果、炒貨、蜜餞,延續至今觀前街72號原是采芝齋古董店,原店主夫婦平時與金蔭芝常有來往,十分友善。夫婦倆後因年老無嗣,準備回寧波故鄉安度晚年,於是將那一開間的古董店租賃權轉讓給了金蔭芝。金氏移入後營業如魚得水,除自產自銷蘇式糖果和炒貨外,又增加了蘇式蜜餞,營業日盛一日。但這時商店仍無正式牌號,來觀前街的顧客原來只知此處是"采芝齋"古董店,故仍順口相互傳呼:到采芝齋買糖去。金蔭芝即順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為"采芝齋"。此後不久,隔壁王舜卿齒科搬遷,金蔭芝又將店面擴大為二開間的中型商店,並把店務交給長子金憶萱主管。

復興故事

丟掉特色,就丟了一切
走近位於蘇州古城觀前街91號的采芝齋,一陣陣沁人心脾的甜香就撲面而來:芝麻的香、松子的香、桂花的香、薄荷的香、蜜餞山楂的香、玫瑰瓜子的香……
店堂里也是顧客川流,店員忙碌。當今之時,一家糖果商店生意如此之好,已不多見。
134年前,河南人金蔭芝在蘇州觀前街擺攤,現做現賣一文錢兩隻的棕子糖,因其味道獨特,做工也細,竟然遠近聞名。金蔭芝父子乘勢擴張,增加糖果品種,又新增了炒貨、蜜餞,每樣產品都力求與眾不同。14年後,創下了“采芝齋”金字招牌。這裡的貝母糖因慈禧太后大加讚賞而成為“貢糖”。由於注重果品的藥療作用,采芝齋又獲得了“半爿藥材店”的美稱。
這裡的糖果多以各種果仁以及玫瑰、桂花、薄荷等為輔料,具有天然的色香味,又根據季節變換用料,總是很新鮮。這裡的炒瓜子殼薄、仁厚、乾淨、噴香;清水蜜餞特別像鮮果……到新中國建立時,采芝齋已有特產糖果、蜜餞、糕點、炒貨、鹹味小食品70多種。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曾以采芝齋糖果招待外國友人。從此,采芝齋糖果被譽為“中國糖”,大量進入國際市場。
1985年之前,采芝齋的日子一直比較好過。1985年,這裡的蘇式糖果產量達360餘噸,銷售額455.9萬元。多種產品被評為江蘇省、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
采芝齋的困境是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的。首先,由於盲目擴大規模,1986年和1987年,它被上級要求接納了處於虧損狀態的蘇州糕點三廠和蘇州食品飲料廠,員工增加195名。雖然3個廠合併之後仍然以生產采芝齋原有產品為主,但新增加的職工多數沒有生產蘇式糖果的技能,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其次,由於市場放開,采芝齋的傳統產品被同類企業大量仿製,采芝齋原來依靠國家扶持確立的壟斷地位受到嚴重衝擊,市場占有率逐年下降。此時,偏偏采芝齋又採取了錯誤的對策——“別人生產我們的產品,我們也生產別人的產品。”看到西式麵包、奶油蛋糕、小點心好賣,就一窩蜂跟著做,結果就像邯鄲學步,別人的沒學好,自己的特色也所剩無幾,產品更加滯銷。最後,他們乾脆基本上放棄了自產自銷的傳統方式,幾乎變成了一家主要經營別人商品的“純商店”。
丟掉了自己的特色,采芝齋岌岌可危。
珍惜品牌,勝過打廣告
1997年5月19日,儲敏慧就任蘇州采芝齋蘇式糖果廠廠長之時,迎接他的是一派衰敗景象:大門口最顯眼的招牌不是“采芝齋”,而是“中日合資采芝齋夜總會”。店堂里冷冷清清,店中的商品毫無特色,標著“采芝齋”的食品可以在任何一家超市、大賣場買到,許多員工無事可乾,每天只上一兩個小時的班,其餘時間就跑去為個體老闆打工。
“那時候真慘哪!”已有28年工齡的毛培達對記者說,“每月的獎金只有三四十塊,全年的收入只有4000多塊,我是老職工,收入還算高的。大家都覺得沒希望了!”
經過對采芝齋自身歷史的研究和對市場的深入調查,儲敏慧發現,采芝齋關鍵的失誤,就是丟掉了自己的獨特優勢。他認為,一家百年老店,必有特殊優點,有深厚的市場基礎,珍惜品牌,勝過打廣告。采芝齋不僅具有一批精通技藝的老師傅,更有大量保存完整的蘇州糖果、蜜餞、炒貨、鹹味小食品生產的檔案資料,尤其是擁有其他同類企業最為缺乏的品牌知名度,這是花再多的廣告費也難以獲得的無形資產。與其漫無目的地尋求占領市場的新招,不如對傳統絕活進行挖掘、恢復、開發、創新。他們決定,在產品開發上要打特色牌、文化牌、旅遊牌。
為突出“正宗”地位,他們毫不猶豫地恢復了自產自銷的方式。
為了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形象,他們結合傳統工藝和人們新的需求,首先推出了新產品“松子喜糖”。根據這種糖果的配料特徵,他們在包裝盒上印出了四句吉祥話:“松子萬年代代傳,芝麻開花節節高,花生落地長生果,核桃和合百年好。”糖果本身香甜可口,加上“松子”又與“送子”偕音,符合民間對“喜糖”的特殊要求,於是一炮打響!
只用了一年時間,采芝齋就扭虧為盈。
緊接著,他們不斷恢復傳統優勢產品。蘇式酥糖麻餅、松仁棗泥、鮮山楂糕、烏梅餅、清水楊梅乾、清水陳皮等品種相繼面世。有些品種,蘇州人已經十幾年、二十幾年沒見過了。老蘇州們驚呼:采芝齋又回來了!
儲敏慧發現,有的采芝齋名牌產品,如鹹味食品蝦子鯗魚,市場一直十分歡迎,常常脫銷,但他們過去卻沒有想到擴大產量。1997年,蝦子鯗魚的產量只有17噸,儲敏慧決定加大產量,並結合今天人們的口味加以改進。經過選料、漂洗、曝曬、配鹵、浸制各道工藝的改造之後,色澤金黃、甜中帶鹹、鮮美香脆的蝦子鯗魚的銷量連年翻番,去年銷量已達70噸,銷售額達到了300多萬元。
經過7年發展,采芝齋的特色產品在市場上重現輝煌,銷售額從1100萬元增加到3000多萬元,職工人均年收入從4000多元增加到15000多元。現在采芝齋產品已有300多個品種,1000多種包裝。他們最大的體會就是:定位準了,發展就順了!
突出文化,建立新機制
今天來到蘇州觀前街,很容易找到采芝齋,因為它的文化特徵十分明顯。
這是一座粉牆黛瓦、雕欄畫棟的臨街樓房。由清代探花費念慈書寫的“采芝齋”店名俊雅古樸,店名兩邊寫著“同治始創,百年老店”八個大字,門口一副對聯:“采萬物靈芝,溶百年珍味”。走進方方正正的店堂,仿佛進入了一座小型的蘇州園林。一扇扇花窗,一重重掛落,到處是匾額、楹聯。正對大門的牆上是名家繪製的“采芝圖”:一位仙翁手持拐杖,提籃中裝著靈芝仙草;另一位仙翁肩掛裝有靈丹的葫蘆。店堂里高掛著“貢糖”、“半爿藥材店”的招牌,迴蕩著婉轉動人的蘇州評彈。售貨員們身著具有濃郁蘇州水鄉特色的服飾,操著一口又甜又糯的吳儂軟語,對顧客特別殷勤。
儲敏慧說,7年前的采芝齋,從門面到店堂都與周邊的商店毫無區別。如今這種格調,是他們不斷突出文化特色的結果,因為他們認定,顧客光顧采芝齋,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買糖”,而是欣賞姑蘇傳統文化。現在,采芝齋就連在電台打廣告,也用的是評彈的腔調。他們的商品包裝也極其注重蘇州文化特色,如新近推出的禮品系列,就分別命名為“姑蘇行”、“姑蘇繁華圖”、“楓橋夜泊”、“采芝圖”等等。
歷史上的采芝齋是一家私營企業,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變為國有企業;從2000年到2003年,企業逐步轉製成為股份制企業,經營層持股55%,普通員工持股45%。
儲敏慧認為,采芝齋近年來取得長足發展,與轉制有直接關係。經營人員持大股,員工也變成了股東,大家的責任心都大大增強了。企業的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經濟效益、員工收入都有明顯提高。去年全公司銷售額2100多萬元,今年僅前8個月就達到了2200萬元。今年後4個月是旺季,全年銷售額肯定可以超過3000萬元。
采芝齋,在找回特色的同時,獲得了更快的發展。

走出國門

20年代采芝齋糖果炒貨已聞名全國,到蘇州旅遊者和蘇州人作客他鄉都要帶一些饋贈親友。在蘇州的外國傳教士和教會學校、醫院的外國人也作為稀罕之物買一些回國。30年代天津口岸的商人來蘇採購采芝齋糖果瓜子運銷國外。40年代香港同順興和三陽商號從上海采芝齋進貨,持續經銷多年。50年代上海、蘇州外貿部門有計畫地組織出口采芝齋糖果。

產品種類

采芝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設攤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傳,在實踐中創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蘇州地方特色的名牌產品。如糖果類有松粽糖、玫醬糖、脆松糖、脆桃球、軟松糖、薄皮糖、輕鬆糖、重松糖、輕桃糖、杏仁糖蛋黃花生、清水山楂糕、玫瑰醬等,炒貨類有香草西瓜子、玫瑰西瓜子、椒鹽榧子、椒鹽胡桃等,清水蜜餞類有白糖楊梅乾、九制梅皮、玫瑰半梅、九制陳皮等共一百十多個品種。
采芝齋
采芝齋
其中,金黃鬆脆的脆松糖、潔白清香的輕鬆糖、甜肥軟糯的軟松糖,是蘇式糖果的代表,內含松子仁有益肺補氣功效。香甜鬆脆的脆桃球,內含去衣核桃仁有潤肺止咳作用。鮮紅透明的清水山楂糕,有降低血壓作用。花香芬芳的玫瑰醬有散瘀止痛作用。甜鹹適口的椒鹽胡桃,有補氣養血作用。味美可口的白糖楊梅乾、九制梅皮、九制陳皮等,有健胃消食作用。其他著名產品如炒貨品種粒粒鳳眼,殼薄仁厚的玫瑰,奶油西瓜子,都以"淨、小、香"著稱,有生津潤腸作用。
采芝齋

秘制貢糖

傳說在清光緒年間,采芝齋正走向興旺之時,慈德太后有病,經宮內太醫久治無效,蘇州織造局選派蘇州名醫曹滄洲進京為太后診脈。曹除開列處方外,並將隨身攜帶的采芝齋貝母糖貢奉慈禧助藥,食後病情好轉,貝母糖就從此被列為貢品,蘇式糖果因此身價百倍。金蔭芝自製一塊四周雕有龍形黑底金字"貢糖"的牌子,掛在店門口,從此名聲大噪。蘇州城裡到處流傳著"采芝齋的秘制貢糖,治癒太后病”的神奇說法。
采芝齋
采芝齋
采芝齋貢糖能治太后病的說法名聞遐邇後,金蔭芝趁勢在宣傳商標上大做文章。他專門請畫家繪製"采芝圖"作為商標。圖案以一老翁手持拐杖,上山採藥,提籃中裝著靈芝仙草,另一老翁肩掛葫蘆,暗示內裝靈丹妙藥,意味著采芝齋的糖果、蜜餞有藥療作用,常食可保健康長壽。從此,采芝齋是"半爿藥材店"的說法又流傳於吳地。 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蘇式糖果,也在以采芝齋為代表的蘇州糖果行業中開始形成。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蘇州糖食(果)公所創建時,金蔭芝被推選為職監。采芝齋資力日益雄厚,家業宏大。金蔭芝恐今後子孫輩為采芝齋的產權發生爭執,故生前立有遺囑,明確長孫金宜安為采芝齋經理和"采芝齋"招牌的所有權者。金蔭芝第三代各立門戶後,他們在觀前街先後開設了悅采芳分店、廣芝齋和采芝春,在上海開設了悅采芳和采芝齋糖果店,在常熟開設了采芝齋。兄弟之間為立業發家,在營業上的競爭和對"采芝齋"金字招牌的爭奪日趨激烈。1936年金宜安曾任吳縣茶食糖果同業公會主席。後因兄弟之間引起訴訟,耗資可觀,加上住房遭受火災和上海悅采芳分店被妻弟捲走巨款,精神上遭受很大創傷,終日悶悶不樂,後於1942年去世。
采芝齋
發的發生

經營模式

采芝齋的經營特點是前店後坊,其好處是適應性強,食用安全,產品新鮮,顧客常能買到出爐不久的糖果、瓜子。采芝齋從選料到製作,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原料選購於著名產地的上等果輔料,統貨進行篩選揀剔,分清檔次,符合用料要求,保持色、香,不使變質;投料生產工藝精細,如明貨糖果採用提漿法,砂貨糖果採用人工發砂法等,從而保證產品質優味美。

近現代發展

解放後,早在1953年,采芝齋店內就建立了黨支部,在企業內部加強了經營管理,推動店主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服務對象由原來少數人轉為面向大眾。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以采芝齋的脆松糖、輕鬆糖、軟松糖招待國際友人,蘇式糖果享譽世界。1958年,采芝齋糖果出口200箱;1959年,出口 50箱。 1963年,香港為拍攝《兩姐妹》 電影,曾來采芝齋拍攝過鏡頭。1978年,墨西哥總統來我國訪問,在蘇州吃了采芝齋的軟松糖,讚不絕口。"文革"期間,采芝齋的"金字招牌"曾被砸掉,店名改為"紅旗商店",前店後坊的傳統特色也被取消。幾經周折,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 全會後,1979年重新恢復店名和前店後坊。1984年,采芝齋擴建了1020平方米麵積的營業大樓。 1986年,後坊也建成1229平方米的樓房。百年老店得到了新的發展。
采芝齋
近年來,采芝齋又將蘇式糖果採用新式糖果流水線自動包裝,並袋裝成"采芝齋松子喜糖",印有"同治始創,百年老店"和采芝圖,還印賀詩一首:"松子萬年代代傳,芝麻開花節節高,花生落地常生果,核桃和合百年好。"既簡介了采芝齋傳統蘇式糖果,又致意吉祥好合,因此深受大眾喜愛。
采芝齋
在1996年上海商品交易會上,蘇州采芝齋參展的傳統產品粽子糖松子糖芝麻薄脆、玫瑰瓜子、脆梅和蘇州食品廠的滷汁豆腐乾非常搶手,一些上海顧客品嘗之後連聲贊道:"是正宗的蘇州采芝齋產品,味道不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