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侯氏

鄆城的侯姓有三支。一支是元朝駙馬侯政為一世祖的“駙馬侯”;明清兩朝我們這支出過數位進士稱做“進士侯”;另外一支是恩華公立祖的。根據《駙馬侯氏家乘》記載,西鄆世系首頁“一世始祖諱政字世甫,元世祖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年號)二月赦改給昌吉印,二十四年二月封駙馬昌吉為寧濮郡王,掌宗正寺事,駙馬配公主忙阿吉有子十四人。”現在可考的有三支。侯政後人故稱“駙馬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鄆城侯氏
  • 類型:姓氏分支
  • 包含:駙馬侯,進士侯,恩華侯
鄆城侯氏源流,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

鄆城侯氏源流

“駙馬侯”的來歷和世系概述
又根據《駙馬侯氏家乘》記載“維我侯氏舊有世牒,乃高大父大參府君重訂,天順年不幸厄於茴祿氏,並先世收藏文物一旦燃盡無餘矣”,也就是明朝英宗朱祁鎮年號:天順。他在位 8年並且是復辟的動亂年代,所以譜書被焚也是正常情況吧。《駙馬侯氏家乘》記載“徂歲族中有慶弔事,會見年老且長者詢及世系,鹹口道其略,曾祖叔司倉公以所傳聞草草述之,實出上谷漢上平國君,侯公為河內密人,西京世爵五傳至明統侯輔其子霸保臨淮入東漢,以先朝舊臣關內侯進封鄉侯,其子昱乘父蔭改封於陵,昱生建建生昌昌生成三傳世皆封於陵成為金人,長生諫議大夫”於陵也就是現在淄博附近故城位於周村區正南方,周村水庫東南。古代於陵邑的名字,在《戰國策□齊策》和《孟子□滕文公下》等先秦古籍中都有記載。西漢至魏晉皆設於陵縣,南北朝初年,於陵縣入逢陵縣,故城遂廢。也就是說侯霸這支後代生活在北方。“嘉靖間始居濟陰(濟陰郡,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或國或郡或縣,從漢至明沿用1500餘年。漢建濟陰國,後改濟陰郡,隋又建濟陰縣。濟陰以其在濟水之南而得名。在今定陶境內,漢至北宋曾十次置廢濟陰郡,實存930餘年。其治所,南北朝北魏以前在今定陶縣城;北魏以後在今定陶城西10公里的力本屯鄉一帶,即當時的左城。金天會七年(1129),改濟陰郡為曹州,從此無濟陰郡。又有唐代大詩人的詩歌為證:送人任濟陰作者:張籍:年代:唐朝\代詩文:黃綬在腰下,知君非旅行。將書報舊里,留褐與諸生。贈別盡沽酒,惜歡多出城。春風濟水上,候吏聽車聲。)後世侯家的子孫史光做到晉朝的御史中丞,被封為“臨海侯”,又遷居東萊(古代稱萊國萊國商代以前,萊國的統治中心在昌樂.臨朐等縣,東部直到黃縣沿海地區.姜太公初封齊國,建都營丘(今昌樂縣境內),離萊都較近,萊候曾多次率眾爭奪營丘.春秋時期,隨著齊國的強大,齊國打敗萊國,占有今平度縣以西的領士,萊公被迫遷黃縣,定都歸城:今龍口市蘭高鎮歸城東和平與歸城姜家附近,稱東萊.戰國時,東萊亦被齊國吞併。)晉朝的東萊應該是現在的今山東掖縣。譜書又云:“丙午相殘,國祚遷播”,東萊子孫復又遷居於陵。“隋唐以來代有顯者,但不知幾世幾遷矣”。根據《駙馬侯氏家乘》記載駙馬公有弟兄二人,其名曰“陰陽公”,在往上語焉不詳世系不清,只是承認是西漢關內侯東漢宰相侯霸的後人。
現在“駙馬侯”傳人在鄆城大約五千人。
“進士侯” 的來歷和世系概述
我們這支現在在鄆城有大約8萬人。在鄆城立祖的一世始祖是忠信爺。
《侯氏族譜》記載以忠信爺往下排的八世一位公壯遊潘宮及第一清公考授主薄;九世正鶘十世提封於明朝萬曆年間均進士出身;十二世程萬有乾隆年間進士,十三世夢彪與十五世垣在清朝都是進士出身,所以此派後代號稱“進士”,於鄆城西關建侯氏祠堂和家廟。
根據《侯氏族譜》記載“始祖霸本宗始祖(尚書晉爵、關內侯)”,延佑元年碑記宗派圖上是:始祖霸(關內侯尚書晉爵)本宗始祖三代聚(誥封武略將軍)俊(敕封武略將軍)江始祖德山(恩蔭歷任軍父、清水兩縣巡檢)梁山一世祖是德山爺;二世祖君錫爺:君錫爺七子:林、桐、松、柏、桂、枝、三省。
林爺後東平、梁山;桐爺後鄆城;松爺後舊譜書說泰安,筆者現在沒有考察清楚;柏爺後泰安、棗莊(筆者最新發現和考證)商丘;桂爺後梁山、汶上、濟寧;枝(不清楚)筆者現在沒有考察清楚;梓(三省)舊譜書上說失傳,筆者最新印證和考據在聊城的壽張有一支是三省祖的後代。
根據梁山、汶上、棗莊和壽張《關內侯氏家譜》記載:寧邑密世基題簽的:“關內侯氏宗譜序:伏義臣頡造字有不世之功德始授姓侯諱綱,公曆代皆高其爵為史皇,大其祿曰倉帝,開封府禹州(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緊鄰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鄭石高速、永登高速公路交匯於此,禹登鐵路、禹鄲鐵路、平禹鐵路貫穿全境。距省會鄭州70公里、新鄭國際機場39公里。城市規劃區面積7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38萬。禹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被譽為華夏第一都,素有“夏都、鈞都、藥都”之稱。)密縣人(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崗文化遺址和新石器時期北崗文化遺址的發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守獵,休養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脯國;堯舜夏商時屬豫州;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密縣炎帝時,新密名脯國;堯舜夏商時屬豫州;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境內有黃帝練兵演武研創八陣兵法的軒轅黃帝宮,目前全國罕見的打虎亭漢墓等名勝古蹟。自然景觀以尖山香峪寺森林公園和北方最大的溶洞-神仙洞而聞名。新密市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東漢大司徒侯霸、明代工部尚書靳於中、清代著名詩人錢九韶、當代著名地質學家谷德振、著名數學家侯振廷、著名醫學家馬德水、民間文學理論家張振犁等都因其貢獻卓著聞名於世,載入世冊。)倉祖嫡裔諱“郢”( 左人郢(ying,音影)姓左名人郢,字子行,魯國人。(《史記□弟子傳》作“字行”,今從《家語》)。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臨淄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南華侯”;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左子”;清代又改稱為“先賢左人子”。)孔門弟子,炎宋並起葬倉祖墳前追封為埕公爵;十八代祖東漢光武臣諱霸字君房公,公為臨淮大尹晉爵關內侯(臨淮,古地名,魯肅故里,今江蘇泗洪一帶,西漢始有臨淮其名。元狩六年(前117年即漢武帝劉徹在位第六年),設定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盱眙為臨淮郡都尉治所。殷商時,(泗洪)境內屬徐。西周至春秋末期,因徐都遷入而成為徐國政治中心。西漢以前,曾隸屬徐、吳、越、楚、西楚等諸侯國;東漢至南北朝,屬臨淮、淮陵、安遠、朱沛等郡;繼屬北徐州南徐州東徐州、東楚州等州地。北周以後,大體為泗州本州(即泗州直管區)。元朝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革臨淮府,至此以下,臨淮郡下無實土。臨淮王封號延續至明代以後。注:元狩(前122年 - 前117年)是漢武帝劉徹的第四個年號,至元(1264年 -1294年)是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參考文獻,《漢書 》:“臨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後漢書》:“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宋書》:“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並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復分臨淮之故地為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分下邳之淮南為臨淮郡,治盱眙。 ”《元史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沐陽各歸所隸。二十七年,革臨淮府......
炎宋末五十二代祖諱“聚”皇元追封武略將軍五十三代祖諱“俊”亦追封武略將軍五十四代祖諱“江”亦追封武略將軍此德山祖三代也,郢祖至昭字輩(鄆城20代)七十六代也,當郢祖及孔門時,孔子謂之曰:侯氏世有功德於民乎?蓋郢祖始祖造字以有書契,代結繩正無窮功德也。”
山東鄆城侯氏的來源:乃孔門弟子郢公支後東漢尚書諱霸公之嫡裔河南禹州密縣人也後遷居通許離城15里棗靈村"。根據梁山、汶上、棗莊和壽張和泰安的族譜記載都有林桐松柏桂枝梓弟兄七人,可見我們是同姓同宗。
根據梁山、汶上《關內侯氏家譜》《重修家譜序》的內容記載德山祖三子:二世伯祖長曰大公者一子失傳;二世伯祖二公者二子失傳;三公者蔭名君錫即吾二世祖也;君錫生七子林桐松柏桂枝梓。此為德山祖五代孫所述,年代不久應無錯愕應該屬實可信。
附錄:
1、德山祖晚兩輩的馬建撰寫的《故武略將軍汶上縣尹侯君碑》,
2、忽必烈下給始祖母劉氏詔書,
3、德山祖六代孫所寫的《本宗始祖母劉氏》,
4、德山祖年表。
“恩華侯”一支的來歷和世系概述
根據恩華公《侯氏祖譜》記載的語言不祥、世系不清,筆者不敢妄自多說,因為只是羅列了一些侯姓歷史的名人,此祖譜云:出自晉緡侯(侯氏起源晉國(今山西省),本出姬姓,晉侯姬緡為曲沃武公所滅,子孫適於他國,以侯為氏。
軒轅黃帝姬姓,居於姬水,以此為氏。歷史上堯、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傳是黃帝後裔。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十年,成王封叔虞於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弟,設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其子稱燮徙居晉水旁,因而改唐為晉,稱晉侯,姬姓,侯爵。叔虞是第一個諸侯國晉國的始祖。
晉昭侯分封其叔父成師於曲沃為首領,造成分裂局面。晉昭侯七年,晉國大臣潘父殺死國君晉昭侯而迎納曲沃桓叔,桓叔打算進入晉國都城,晉都國人發兵攻擊桓叔,桓叔兵敗返回曲沃,晉都國人共同擁立晉昭侯的兒子姬平為國君,這就是晉孝侯,並殺死了潘父。
晉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鱔繼代桓叔之位,這就是曲沃莊伯晉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在翼城殺死國君晉孝侯,引起晉國人攻打曲沃莊伯,晉都國人立晉孝侯的兒子姬郤為國君,這就是鄂侯。
晉鄂侯在位六年去世,曲沃莊伯聞得鄂去世,便起兵進攻晉國都城,周平王派遣虢公率領軍隊討伐莊伯,莊伯逃跑據守曲沃,晉都國人共同擁立晉鄂侯的兒子姬光繼位,這就是晉哀侯。
晉哀侯二年,曲沃莊伯去世,其子稱繼位,這就是曲沃武公。晉哀侯八年,晉國軍隊侵伐陘廷,陘廷人與曲沃武公合謀,九年,在汾水之濱進攻晉都軍隊,並俘虜了晉哀侯。晉都國人於是擁立晉哀侯的兒子姬小子為國君,這就是小子侯。小子侯元年,曲沃武公派韓萬殺死所俘虜的晉哀侯,當時曲沃的勢力越來越強大,晉國公室無法控制它。
晉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施計引誘召來晉小子侯而殺死他。周桓公派虢仲領兵討伐曲沃武公,武公入據死守曲沃。虢仲奉周王命,立晉哀侯之弟弟姬緡為晉侯(姬緡侯是唐叔虞第十三代孫)。
晉侯二十八年,曲沃武公攻伐晉緡侯,消滅晉國公室,將晉國公室珍寶重器全部奉獻給周厘王,周厘王賜封曲沃武公為晉國國君,排行於諸侯國之列。因此,晉緡侯的子孫便逃到虢、隨、衛等國,並以先人的爵位“侯”為姓,稱侯氏。
侯氏還有一支出自姬姓,據《金鄉長侯成碑》所云:“君諱成,字伯盛,周文王之後,封於鄭,鄭共仲賜氏稱侯。”這裡所說的“鄭共仲”即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之子。叔段因謀反,被鄭莊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屬河南省輝縣),故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後,鄭莊公賜他兒子共仲姓侯,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早期主要在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省發展蕃衍,如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魯國有侯叔夏,侯紀,齊國有侯朝,魏國有處士侯贏(侯贏是歷史上圍魏救趙的獻計者),楚漢時有大司徒侯霸,皆是他們的後裔,也是當時中原的表著者人物。由於歷史原因,中原一帶戰亂頻繁,侯氏部分人遷徙河北中西部聚居,從春秋到戰國五百多年,侯氏族迅猛發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部分鮮卑族人加入了侯氏),燕國時始設上谷郡,秦滅燕後治所在沮陽(即河北省懷來縣西南一帶)稱上谷郡,侯氏自此視為發祥地,自秦、漢至今侯氏都沿用“上谷”為其堂號,又稱郡望。)
如果說晉緡侯和“駙馬侯“還有我們譜書記載不一致,應該不是一宗派。

附錄一

鄆城侯氏源流初探附錄一
故武略將軍汶上縣尹侯君神道碑
皇元開創之初,河朔分列之際。東平行台,嚴武惠魯,國公首聖,朝乃承制,得專封拜。故英雄豪傑,倔起草澤雲屯麾下,各獻其能,時名將帥,賢守令,分封列爵。于山東五十餘城,人材可謂盛矣,縣尹侯君亦其一也。
君諱德山,汶人,實東漢尚書令侯霸之後。曾祖諱聚,曾祖妣王氏;祖諱俊,祖妣苑氏;父諱江,妣王氏。世業農穡,惟守勤儉,以致殷富。君生超凡,為人倜儻有大志,每慨然擊節曰:“大丈夫處於世間,當垂手取功名,安能自若,壯為壟上兒,老為田舍翁也。”金末貞祐年間,嘗援進義校尉,充牧馬翼官兼領軍事。辛巳東平不守,主將胡立剛劫民南遷,時公略定山東,方壁清崖,急於拔村能君聞之,率眾以歸公,奇之,遷修武校尉,入翼都統。乙酉淮人彭連兵入寇山東,州郡莫不騷動。壬辰之變,公命君先鋒從大軍收撫河北,帥師於鄭郊。十二月與金人斗死於黃陵,時年四十有三,諸將惜之,因退,譴帳下人收骨以歸。越明年葬於先祖之塋側,妻劉氏,三子。長曰君錫,承父蔭,歷軍父清水兩縣巡撫,早卒;弟曰謙(德誠),天性孝友,輕財尚義,鄉里推尊鹹以翁稱,至於戊申饑饉,荐臻度氣大行,道路流民莩死相望,翁不忍坐視,括田為義冢以葬其屍。考其心跡有乃兄之遺風焉。而三弟亦克淳孝友,莫可尚也。時東平推官李品增詩褒獎,其言當矣,士大夫景從而昌和者甚眾,其意皆以為有陰德陽報子孫,共稱之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睹侯氏子孫繁衍甚盛大,里人之言驗矣。君質乾魁梧,人品磊落,生為亂世之雄豪,長為治世之賢臣,終為決戰之良將。其拯瘡民、痊枯骨、仁也;率眾歸國,智也;禦寇盜擒渠魁,勇也;報主恩死王事,忠也;念祖考創邱壟,孝也;人有一焉足。為名賢況兼五者乎?敘而銘之,宜也,君之孫子敬即謙之長子,請余銘之,竊嘗見世子為嫡子者,俾先考功烈,煙無聞恬不之,恤詎肯刻石以圖不朽。君從公接戰累獲勝,擒義彬於火,炎而戳之,巢絕魁黨,餘悉縱譴歸農,兵擒淮賊,盡侯公之力。丙戌夏,五月從公東還,策功“武略將軍”,合授翼提行汶上縣令,先是群盜做雄。汶邑村落兵擄火焚,率為戰場,瘡漡之痛猶未痊,君始下車一夫不得,其所君甚尤,遂招集老幼收恤孤寡,摩撫以恩慰藉,以溫闔境之民,鹹被更生之賜,由是地著者寧復業者,安不四三年既富而庶。庚寅正月循行境過故戰場,見其零骨殘屍橫積、阡陌煙愁務慘風哀雨泣,無慈親,孝子為之掩覆,冤魂怨魄疇將依歸傷懷之餘,謀及同城廣收於郊西塔堡之南,非有惻隱孰能若是?他日又以祿養不逮,興封樹之悲。感念祖考派梓殯攻已殘欲力為改,卜吉宅葬於孝義鄉,原請銘於故平章宋公刻石墓側,以光遂道即而君悲且喜曰:海內喪亂以來棄子女而四方者不可以勝數,而吾之族賴祖宗之靈不離先壟,而舉家宴如窀穸事業已畢矣,鄉邑人民既已治矣,吾尤可少舒矣,居無何界乎?敬乃武略將軍之子孫也?而皆其兄顯並弟欽率其族類為此難能之事,嗚呼!賢哉重念我先祖解元躟嘗與君同在魯公之清崖,及君為汶邑令,痊枯骨實吾祖所撰,余嘗憫斯文,終自晦而人莫之知今,因請而略為敘明焉,以見吾家與侯氏有舊其來遠矣!於義不敢終辭,故斂衽再拜,掇拾餘緒以為之銘曰:虎蕭風烈龍興致雲豪傑起,為時輔臣鎢略保魯土集轅門,擒火炎寇,活千萬人,為汶上宰,扶民以恩既忠且孝智勇義仁,天或假壽其才盡伸進龍虎衛號上將軍必畫凌煙丹青,麒麟題銘刻石勉哉!後金末貞祐元生聖君、侯霸之裔,惟君不群,惜乎早卒,未成大勛。嗚乎已矣!慶餘子孫!
馬建撰文 皇元延祐元年歲次甲寅三月立(延祐元年:1314年 - 末年:1320年是元朝元仁宗的年號,總計6年。紀年延祐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注釋1、(金元之交,世侯很多,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各地有40多個,小的一州一縣,大的跨州連郡。其中順天府(治保州)的張柔,東平(今山東東平)的嚴實,益都的李璮,統轄二三十個州縣,地廣二三千里,領兵數萬,附屬百姓幾十萬,四家世侯,從北到南,管轄今北京以南、河北所有州縣及河南、山東部分地區。嚴實(1181~1240),字武叔,長清人。1214年因守長清城有功,被授予金長清尉。1218年任金長清令。後聯宋抗金,屯聚青崖,宋授為濟南治中,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太行山以東均受他管轄。1220年降於蒙古元太師木華黎,行尚書省事。1234年,授東平路行軍萬戶,為元初漢地七萬戶之一。在戰亂和災荒中,拯救城破後居民和災荒難民達數十萬人。嚴實去世時民眾很悲痛,野哭巷祭十餘天不止。1261年追封為魯國公,諡號武惠。其子嚴忠濟(?~1293),字紫芝,雄偉善騎射,兼有文才。襲父爵為東平路行軍萬戶、管民長官。後隨元世祖南征,屢立戰功。官至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行江浙省事。現存作品有小令《落梅風》、《天淨沙》等。)

附錄二

皇帝詔書
奉天乘運:皇帝制曰:武臣宣力於外,效厥勤勞淑媛襄職於中膺,茈寵錫而原任都統侯德山之妻劉氏,鳳嫻壺范克嗣徽音、柔嘉維則琴瑟調在,御之和淑慎其儀,帷幄贊運籌之美,茲以特恩贈爾為宜人,於戲綸音攸降彰淑德於不暇,象服式榮膺寵命之有赫敕命之寶至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1265)

附錄三

《本宗始祖母劉氏》
誥封宜人三子,大公二公三公,三公蔭名君錫,歷任軍父,清水兩縣巡檢,始祖故後,攜三子復歸通許。二世伯祖一子失名,二世二伯祖二子亦失名,二世祖七子長林次桐三松四柏五桂六枝七梓,因干戈之亂,俱散居於他省,而後林祖回居東平桐祖回居鄆城松祖回居泰安柏祖回居河南歸德府商丘縣,獨二世祖挾桂祖扶始祖母柩合葬於孝義鄉祖塋廬墓之後,遂居於村東北海子即祖宅也,是以居汶者桂祖之後,居東平鄆城泰安商丘的皆林桐松柏四祖之後也!朔厥世系者皆德山祖之後既借君房祖之後也,又有德山祖神道碑陰,六十七支不能悉載,今為修譜,謹將本支志之。
附錄三:
皇元故武略將軍汶上縣尹侯公諱德山年表
金明昌元年1190年生
金貞佑元年1213年進義校尉充牧翼官兼領軍事
金興定五年率眾歸順嚴實軍事集團,隨後收復長清等地
金正大1225年圍困宋將彭義彬
金正大三年1226年授武略將軍兼汶上令
金開興元年(1232年)圍殲彭義彬
十二月做先鋒收復河北於金人作戰鄭郊黃陵不幸遇難,時年43歲。
資料來源《元史》卷148《嚴實傳》
作者 侯耀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