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八大行星(天文學名詞)

太陽系八大行星(天文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八大行星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

基本介紹

2006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國際會議中心,25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天文學家對行星定義決議草案進行投票表決。最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6屆大會確認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而位居太陽系9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從此以後,這個遊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起被稱為“矮行星”。兩次投票開除冥王星草案將行星定義範圍限制在太陽系之內。由於定義複雜,措辭微妙,該草案分為兩部分,分別需要單獨投票表決。第一部分:冥王星是不是“矮行星”?“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這些天體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而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結論:YES!冥王星是“矮行星”。第二部分:“矮行星”是不是行星?在第一部分的“行星”前面加上“經典”這個詞。而太陽系行星數量究竟有幾顆,就取決於第二部分是否能夠通過。如果第二部分沒有通過,那么根據第一部分的規定,太陽系的行星只限於1900年之前發現的那8顆行星。“矮行星”不是行星,冥王星將與行星地位無緣。如果第二部分得以通過,那么1900年前發現的8顆行星就被稱為“經典行星”,冥王星、穀神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為“2003UB313”的天體就被稱為“矮行星”。“矮行星”也是行星。結論:NO!“矮行星”不是行星。因此,冥王星與行星地位無緣了。月亮幾十億年後可能升格為行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格雷戈里·勞克林告訴記者,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交的行星定義草案,圍繞恆星旋轉的球形天體只要達到一定體積和質量都有可能成為行星。對於一顆行星和它的衛星,例如地球和月亮,如果兩者的引力中心即共同質心有朝一日不再處於行星內部,而是轉移到外部空間,那么這顆衛星就成為了行星。勞克林表示,雖然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在理論上月亮的確有可能成為行星。月亮誕生於40億年前的一次天體衝撞,原本距離地球很近,但它遠離地球的趨勢十分明顯。由於兩者之間潮汐力的作用,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每年增加約3.75厘米。勞克林說:“如果地球和月亮還能繼續存在幾十億年,地球和月亮的共同質心將會從地球內部轉移到地球之外。到那時,月亮就可能成為行星了。”
太陽系大行星之爭
新聞價值大於科學價值
事情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7年前熱起來的對冥王星行星地位的質疑,而今年8月15日IAU的草案使之達到了戲劇性的高潮。現在,草案通過了,人們得到了一個令占星術士有事可做的新太陽系。紫金山天文台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主任徐偉彪說:“長期以來,天文學對行星一直沒有明確和科學的定義,這就造成了目前行星分類上的混亂局面。”實際上,冥王星成為大行星這件事,在現在看來也是歷史上的一個錯誤。1930年,當24歲的天文愛好者湯博在洛韋爾天文台發現冥王星,並對台長說“我找到了你想要的X行星”時,天文學家們並不知道這顆行星有多大。在當時的理解下,冥王星順理成章成為了第9顆大行星。但隨後的觀測把冥王星的體積不斷縮小,它在今天的認識中已經比太陽系中的7顆衛星都要小了,包括我們的月球。一個多星期以來,爭執不下的天文學家們在會上會下以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在IAU的會議爭論、在IAU日報上撰文、向媒體記者表達、在個人網站上評論,甚至還有人就此向《天文學報》提交了一篇論文……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大衛·史蒂文森對一周以來這些瘋狂的行為表示反感。他說:“科學的本質不在於命名和分類,而在於理解事物是怎么運轉的。天體如何形成?它們怎樣演化?它們由什麼物質構成?而新的定義對我們做科學研究的影響微不足道。”徐偉彪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對社會產生的新聞效應比科學意義更強烈……新定義的通過將不會改變現有的天文學理論,所有的理論和觀測結果仍然有效。”但他同時也看到了整件事情在社會科學中的意義。“決議的通過對天文學的發展有積極意義,它可以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使人們對行星有一個明確和統一的認識。”他說,“它將會對歷史和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中國小的教材,從今以後就要重新修改———太陽系不再是9大行星系統。”
昨晚在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6屆大會上,來自各國天文界權威代表投票通過聯合會決議,今後原來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將不再位於“行星”之列,而屬於矮行星。
太陽系天體分三類
昨晚與會代表、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通過電話介紹,超過80%的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後草案,就行星和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定義達成共識。
最終決議把行星和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定義為三類,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原九大行星除冥王星外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個行星依然被稱為“行星”;在20世紀之後陸續發現的冥王星、穀神星、齊娜星被稱為“矮行星”。
冥王星是不是大行星,幾十年來天文學界一直存有爭論,由於冥王星比地球甚至比最小的太陽系行星———水星都小很多,且旋轉軌道為不規則的鴨蛋形“過山車”狀,和其餘八大行星近似圓軌道不一樣,更多專家傾向於認為冥王星和其他八大行星不一樣。
這次決議把彗星等不滿足行星、矮行星定義的天體,暫時被稱為“太陽系小天體”,包括絕大多數的太陽系小行星、絕大多數的海外天體其他小天體。
12行星草案未獲通過
按照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
即便前兩個條件滿足,但還沒有清空自身軌道附近區域的天體就不叫行星,而起新名字為“矮行星”;矮行星定義特別指出,矮行星也不是一顆衛星,故此前專家推測的冥王星衛星———卡戎星沒有列進矮行星行列。
朱進介紹,在分決議草案中,還建議在八顆行星前面加上“經典”二字,以區別其他行星,該建議未獲通過。
昨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等專家介紹,在決議最終通過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曾提出過將太陽系行星由9個升級為12個的草案,將穀神星、齊娜星和卡戎星也包括在行星行列,該草案同意率僅1/4,專家們辯論後又由聯合會提出修改後的草案,以絕大多數票最終通過。
對話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談決議影響
天文教材將相應改變
新京報:是不是可以說通過這次決議,冥王星的級別就降低了?
朱進:應該是說把冥王星從行星的範疇拿出來了,不再屬於行星的範疇。
新京報:在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冥王星後,九大行星的定義一直被眾人接受,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會不會影響到大家的投票?
朱進:應該說會有一定因素,但大多數人還是從全面、理性的角度去考慮;去思考一個新的定義,便於百姓接受,也便於我們總結不斷向人類湧來的新天文發現。
新京報:通過這次決議後,我們的教材等會不會改?
朱進:這次決議後,國際通行的說法、文本肯定會改,我們的教材、書籍等也會相應作改變。
太陽系天體最新分類
“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
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如冥王星。
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反應
科學戰勝歷史和文化
大多數天文學家表示歡迎,不少民眾深感失望
與會的許多天文學家在24日投票結果出來後鼓掌表示歡迎。發現齊娜的美國天文學家麥可·布朗認為,將冥王星降級可能不會受到公眾的歡迎,但是在科學上是正確的決定。布朗認為,行星新定義不應該將太陽系行星擴編,而是應該將冥王星降級。
北愛爾蘭學者、中子星研究專家喬斯林·伯內爾也表示,希望那些對投票結果表示失望的人朝著好的方面看。
但正如麥可·布朗所言,不少民眾都對冥王星被“驅逐”感到失望,他們已經習慣了有冥王星的太陽系,這已經成為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宇航局今年1月發射了“新地平線”號探測器,預計將在2015年到達冥王星附近。目前還不清楚冥王星的“降級”是否會對美國宇航局的探測計畫帶來影響。
新浪科技訊 據參加第26屆IAU大會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透露,今天早上,IAU大會給與會的天文學家提供關於太陽系行星定義的決議最終稿,並將在當地時間下午14:00點(台北時間晚上20:00)舉行的在IAU大會第二階段全體會議上進行表決。
據悉,這份決議太陽系行星定義的決議最終稿包含4個部分即5A號決議,5B號決議,以及6A號決議,6B號決議。對決議5A和決議5B的投票將分開來依次進行。同樣,對於決議6A和 6B的投票也將分開進行。決議5A是IAU關於“行星”和相關名詞的主要定義。決議5B對由水星到海王星這8顆行星組成的集體稱呼前面加上了“classical”。決議6A以冥王星為原型為IAU創建了一個新的天體類別。決議6B為這類天體引入了“plutonian objects”這個稱呼。
以下是由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翻譯的太陽系行星定義的決議最終稿中文版:
IAU決議:太陽系內一顆行星的定義
當代的觀測正在改變著我們對行星系統的認識,我們對天體的命名反映我們目前的認識是很重要的。這一點特別適用於行星這個名詞。名詞“行星”源自描畫“漫遊者”,那時只知道它們是天空中移動的光點。近來的發現導致我們需要利用現有的科學信息創建一個新的定義。
決議5A
IAU決定我們太陽系內的行星和其他天體按照下列方式劃分為3個明確的類別:
(1)一顆行星1是一個天體,它滿足(a)圍繞太陽運轉,(b)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近於圓球)形狀,同時(c)所在軌道範圍的鄰里關係清楚。
(2)一顆矮行星是一個天體,它滿足(a)圍繞太陽運轉,(b)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近於圓球)形狀2 ,(c)所在軌道範圍的鄰里關係不清楚,同時(d)不是一顆衛星。
(3)其他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3 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決議5B
在決議5A第一節和腳註1的“行星”前面插入“經典”。即:
(1)一顆經典行星4是一個天體……
IAU決議:冥王星
決議6A
IAU進一步決定:
按照上面的定義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並作為海外天體中一個新類別的原型。
決議6B
下面的語句加入到決議6A中:
這類天體稱為“plutonian objects”。
-------------------------------
1 八顆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 IAU將啟動相應程式來界定天體屬於矮行星還是其他類別。
3 目前這些包括大多數的太陽系小行星,大多數的海外天體(TNOs),彗星,和其他小天體。
4 八顆經典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楊駿)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投票決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許多人感到不解,為什麼從兒時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陽系“九大行星”概念如今要被重新定義,而冥王星又因何被“降級”?
“行星”這個說法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指太陽系中的“漫遊者”。近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中的標準行星。19世紀後,天文學
家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陽系的“行星”變成了9顆。此後,“九大行星”成為家喻戶曉的說法。
不過,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布朗等人的發現使傳統行星定義遭遇巨大挑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的新行星定義,意在彌合傳統的行星概念與新發現的差距。
大會通過的決議規定,“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在太陽系傳統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這些要求。冥王星由於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冥王星和一些類似的星體將被重新歸類為“矮行星”,類似於此前的稱謂“小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定義了第三類圍繞太陽運轉的小星體,名稱為“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主要包括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和其它自然形成的衛星。目前還不清楚冥王星被“降級”是否會影響美國宇航局冥王星探測器“新地平線”的任務,該探測器今年初成功發射,預計將最早於2015年中期到達冥王星。
來自75個國家的2500名天文學家參加了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在此之前,由天文學家提議重新確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並將它的最大衛星“卡戎”和另外兩個天體加入行星行列。這一提議引發了天文學家的激烈爭論,但最終並未獲得廣泛的支持。目前,小行星穀神星和最近發現的編號為“2003 UB313”、暱稱“齊娜”的天體均被劃為“矮行星”一類,而“卡戎”的地位沒有發生變化。
“2003 UB313”的發現者麥可·布朗(Michael Brown)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決議表示歡迎,他一向認為冥王星和類似天體不具有行星資格。他說:“UB313是最大的矮行星,這非常酷。”(奧托)
參考資料:http://tech.sina.com.cn/d/2006-08-25/01101103156.shtm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