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貽誠

郭貽誠

(1906.10~1994.11) 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我國磁學磁性材料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在微磁化理論、磁性薄膜和非晶態磁性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創辦山東大學磁學專業並建立了磁學實驗室。所著《鐵磁學》是我國第一部磁學專著。執教50餘年,為我國培養了幾代物理學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貽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06.10
  • 逝世日期:1994.11
  • 職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我國磁學奠基人之一
  • 代表作品:所著《鐵磁學》是我國第一部磁學專著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履歷,科研,教學工作,教學特點,重視實驗教學,重視教材建設,培養研究生,磁學研究,重視實驗研究,磁理論方面的成就,組織磁學學術交流,社會活動,政治生涯,領導工作,人物評價,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郭貽誠,字式糓、式古,曾用名伯遺。原籍河北武清縣,現屬天津市。1906年10月出生在北京一個教師家庭。自幼聰慧好學,又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在北京公立第三中學上學時就學業出眾。他喜歡文學,愛好京劇,但最喜歡的還是數理課程。

履歷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5年預科畢業,入本科物理系。在這裡,他受到當時我國許多著名教授的指導,打下堅實的物理基礎。192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學士學位。第二年,他受聘於北京中法大學,任物理助教。1931年他受同學好友王普的邀請,到青島山東大學任物理系講師。他治學嚴謹,待人寬厚,深受廣大師生喜愛。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之後,面對中華民族之危難,他常以賦詩自勵。1936年他獲得公費去美國留學,已到而立之年的郭貽誠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這一年9月,他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這裡,他一方面繼續學習理論知識,一方面跟隨C.D.安德森(Anderson)教授進行宇宙線研究。

科研

安德森教授因發現正電子而獲得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1936年又和S.H.內德梅厄(Neddermey-er)從宇宙線中發現了μ介子。因此,郭貽誠所從事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為了證實安德森的發現,也為了探測新的帶電粒子,他夜以繼日地進行實驗研究。他先後拍攝、觀測、分析了2000多張宇宙線照片,並從中找出了μ介子(當時叫重電子)的軌跡,從而為安德森的發現提供了新的證據。他是最早進行這項研究的中國人。1939年,郭貽誠以優秀的學習成績和出色的研究結果在該校獲得了博士學位。正當郭貽誠可以有所建樹的時候,國內傳去的訊息使他憂心如焚。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踐踏了大半箇中國,他已無法安心進行實驗,決心返回自己的祖國。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教書生涯。

教學工作

1939年9月,郭貽誠從美國回到上海,經人介紹到浙江大學龍泉分校任物理教授。當時龍泉分校的條件較差,設施簡陋,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教育事業。引人入勝的講演,誨人不倦的學風,使他受到廣大師生的尊敬。至今一些老校友回憶起來都印象很深。在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歲月里,他在這地處一隅的敵後,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父親的衰老,家計的艱辛,使他不得不於1941年離開龍泉分校,回到闊別已久的北京。在以後的歲月里,他先後擔任過燕京大學數學講師、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教授,並發表了關於宇宙線研究的論文。
抗戰勝利後,他任北京臨時大學第七分校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第二年,他又回到青島山東大學任物理系教授,1948年被任命為物理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任命為山東大學理學院院長,1952年被任命為山東大學副教務長。1960年被推選為山東省物理學會理事長。
郭貽誠知識淵博,才華出眾,是從事物理學教育的一位多面手。他先後主講過熱力學、光學、電磁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並親自輔導普通物理實驗。有許多新課都是他首先主講,然後再逐步交給他的助手或其他教師。利用這種辦法,他在山東大學帶出了一批物理教師隊伍。

教學特點

郭貽誠在教學方面的最大特點是嚴格認真,一絲不苟。有許多課他已教過多遍,但在每次上課前都重新進行認真的準備,並努力找出改進的地方。他上課最反對遲到和早退,每次上課總是提前等候在教室門口,這一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他講課素以聲音洪亮、板書整齊而著稱;對於所講的內容總是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對於一些疑難問題,他善於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闡述。因此,凡是聽過他講課的人,總是對問題理解得比較深刻。他所擔任的主講課程,雖然都有助教輔導,但他一定要親自答疑和批改一部分作業,以便及時了解講課效果。對於一些不愛參加答疑的學生,總是約定時間把他們找來,向他們提些問題,以掌握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答疑時,他態度和藹,循循善誘,善於把問題講得深入淺出。他還時常和同學談心,同學對他都非常愛戴。

重視實驗教學

重視實驗教學是郭貽誠在教學方面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他常說:“物理學從本質上來看,是一門實驗科學。只有實驗才能檢驗理論是否正確;只有實驗才能發展這門科學。”他除了在講課中儘量理論聯繫實際外,還親自輔導普通物理實驗和參加實驗室建設。正是由於他重視物理實驗,在他擔任物理系主任期間,該系的實驗教學有了明顯的改善。以後,在他的領導下,山東大學建起了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磁學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我國的磁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視教材建設

郭貽誠在教學中還十分重視教材的建設。他除了在講課中編寫了大量講義外,還和楊肇燫等人合譯並出版了《大學物理》。1955年以後郭貽誠主要從事磁學專業的教學工作。他在博採各國教材之長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及自己的研究結果,編著出版了專著《鐵磁學》。這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現代鐵磁學的基礎理論、實驗結果及發展趨勢,是我國第一部鐵磁學專著,也是我國高等院校磁學專業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長期為我國各高等院校作為教材而沿用。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郭貽誠也受到了衝擊。但他對此毫不計較。學校招收“工農兵學員”後,他是第一批給這些學員上課的教師之一。為了適應這些學員基礎理論薄弱的狀況,他親自編寫了《磁性材料物理》講義。在這本講義中,他避免套用複雜的數學推導,但把主要原理依然講得清清楚楚。

培養研究生

50年代末期,郭貽誠擔負起培養研究生的任務。“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又是我國第一批博士生指導教師。在前後兩段時期內,郭貽誠培養了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一部分博士研究生。他對研究生要求十分嚴格,除了親自給他們講基礎理論外,還定期為他們輔導答疑,把晚年的主要教學精力都用於研究生的培養工作。
從1929年郭貽誠從事大學教育起,他在我國高等院校耕耘了50餘年。在這期間,他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物理學科技人才。特別是他從事磁學教學以後,他培養的磁學專業人員更是遍布全國。

磁學研究

郭貽誠是一位物理學教育家,也是我國知名的磁學專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看到了國家的光明和民族的希望,興奮得夜不成寐,決心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建設新中國效力。當時國家百廢待興,他意識到國家急需發展工業,特別是發展電力工業和電訊工業。於是他毅然放棄了多年所從事的宇宙線研究而改為研究磁學。在他的主持和領導下,山東大學在我國較早地建立了磁學教研室並建起了磁學實驗室,以後又成立了磁學研究室,成為我國磁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重要陣地。

重視實驗研究

在磁學研究工作中,郭貽誠特別重視實驗研究,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在這方面的工作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這段時間內他主要從事鐵氧體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在改進這類材料的工藝、提高這類材料的性能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為我國發展鐵氧體磁性材料工業做出了貢獻。在這段時間內他還做過鐵微粉的研究工作。第二個階段是60年代初期至中期。當時為了滿足國家對於計算機快速磁膜存貯器的需求,郭貽誠承擔了教育部下達的“鐵磁薄膜研究”的重點課題。在他的指導下,山東大學磁學研究室很快建成了鍍膜室並自行製造了克爾磁光效應磁疇觀察儀、測量磁各向異性的轉矩儀、鐵磁共振儀以及測量鐵磁薄膜靜態和動態磁特性的各種設備。郭貽誠和他領導的課題組利用這些設備對Ni-Fe薄膜的單軸磁各向異性及其角分散、磁疇結構、疇壁蠕移、靜態及動態磁特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第一屆及第二屆全國磁學及磁性材料會議上發表了一些有影響的論文。這些論文對於理解和改進Ni-Fe薄膜的磁存貯特性提供了實驗基礎。在70年代初,他們終於研製成功了216×50字位的磁膜存貯器。第三個階段是1976年以後。當時郭貽誠承擔了國家下達的非晶態磁性薄帶和薄膜的重點研究課題。在這項研究工作中,他和他領導的課題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1978年召開的第24屆國際磁學和磁性材料會議上,他發表了《Fe-Co非晶薄帶的低場磁性》論文,受到與會者廣泛的重視。在1980年召開的第26屆國際磁學和磁性材料會議上,他又發表了《Fe-Co非晶薄帶的晶化動力學》和《Co-Fe非晶薄帶的磁化與溫度的關係》兩篇論文。前一篇文章從實驗上驗證了T.Masumoto等人提出的晶化理論;後一篇文章指出在FeCo非晶薄帶中可能存在著鐵磁性與亞鐵磁性並存的兩相結構。以上3篇文章均載於美國《套用物理雜誌》上。在1982年召開的國際磁學會議上,郭貽誠宣讀了論文《磁場熱處理對於非晶薄帶Fe38Si10B12磁損耗的影響》,並且還向大會全面地介紹了我國磁學研究的進展,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會後,他應邀到東京大學物理研究所、麻島大學、東北大學和名古屋大學做了學術報告。1984年他被聘為第四屆國際鐵氧體會議顧問委員會顧問。1985年他是國際磁性薄膜會議的特邀代表。
此後,郭貽誠又指導他的研究生在Co基非晶軟磁薄膜的製備工藝、晶化過程、結構相變以及多晶Fe膜的B離子注入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郭貽誠在非晶態磁性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貢獻,1986年山東大學授予他優秀論文一等獎。

磁理論方面的成就

郭貽誠在磁學理論研究方面也有所建樹。在1964年召開的全國磁學討論會上,他做了《微磁化理論》的學術報告。在這篇報告中,他對W.F.布朗(Brown)的理論及結果做了精闢的闡述。在自旋旋波理論方面,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在改進計算過程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1963年發表了相關的論文。1965年郭貽誠出版了他的專著《鐵磁學》。在這本書中,他對前人的理論工作和主要實驗結果作了全面的介紹和評述,是我國磁學工作者學習基礎理論的主要參考書。美國磁學專家R.F.司徒勛(Soohoo)和日本磁學專家近角聰信都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77年他主持翻譯出版了《結環行器》一書,適應了當時進行的微波鐵氧體結環行器的設計和製造的需要。1984年,他在對非晶態磁性進行多年研究的基礎上,與王震西共同主編出版了《非晶態物理學》,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非晶態物理的專著。在這本書中,他與潘孝碩共同撰寫了“非晶態磁性”一章。1986年,該書獲得了山東省科技成果獎。

組織磁學學術交流

郭貽誠還在組織我國磁學學術交流方面做出重要貢獻。1964年,他在濟南組織並主持了第一屆全國磁學討論會。在這次會議上,我國的磁學研究人員分專題做了學術報告並進行了討論。會後出版了討論會文集。同年,他又在青島組織並主持了第二屆全國磁學及磁性材料會議。此後直到1981年,他是我國歷屆全國磁學及磁性材料會議的主要組織者之一。1979年,他在濟南組織並主持了第二屆全國磁學討論會。在這次會議上,他邀請我國的一些磁學專家到會做了專題學術報告並進行了討論。1980年他組織了以R.F.司徒勛為主講人的磁共振討論班;1981年他又組織了以魯鮑斯基為主講人的非晶態磁性討論班。
在長期的學術交流和交往中,郭貽誠和我國磁學界的施汝為、潘孝碩、戴禮智結為摯友。他們親密無間的合作精神,為我國磁學界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社會活動

青年時代抱著“科學救國”遠大志向的郭貽誠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他是中國物理學會早期會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他真正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從此,

政治生涯

激發了他蘊藏在心底的政治熱情,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各項社會活動。1951年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以後歷任中國民主同盟青島市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

領導工作

郭貽誠還長期擔任物理學會的領導工作。在1960年至1985年期間,他擔任山東省物理學會理事長;1985年以後,被推選為山東省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此外,他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理事。
在行政職務方面,郭貽誠除長期擔任山東大學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副教務長外,1966年前後還曾擔任濟南市副市長。在上述任職期間,他對工作認真負責,盡職盡力,為發展山東?母?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做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郭貽誠以其嚴格的工作態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績贏得了人民的信任,1950年被選為青島市第三、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屆青島市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以後,他又當選為山東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山東省委員會委員、第二至五屆副主席。在他當選為人民代表期間,經常不辭勞苦地到基層了解情況和檢查工作,並把發現的問題直言不諱地提交給政府。
郭貽誠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人民,獻給了他所從事的物理學教育和磁學研究工作。為了表彰他對人民的貢獻,中國物理學會於1982年向他頒發了從事物理學教學和科研工作50周年的榮譽獎狀和金質獎章;山東省教育廳於1984年授予他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從事教學工作30餘年的榮譽證書。

簡歷

1906年10月 出生於北京。
1928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
1929—1931年 任北京中法大學物理助教。
1931—1936年 任青島山東大學物理講師。
1936—1939年 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宇宙線研究,獲博士學位。
1939—1941年 任浙江大學龍泉分校物理學教授。
1941—1942年 任北京燕京大學數學講師。
1942—1945年 任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教授。
1945—1946年 任北京臨時大學第七分校物理學教授、兼系主任。
1946年以後 任山東大學物理系教授、物理系主任(1948—1958)、理學院院長(1950—1952)、副教務長(1952—1966),1959年以後任物理系磁學教研室主任。
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青島市委常委,民盟山東省委副主委、主要、名譽主委,民盟中央委員。1966年4月當選為濟南市第六屆人民委員會副市長。還曾任政協山東省第三屆委員會常委,第四、五屆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等。199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4年11月28日在濟南逝世。

主要論著

1 Kuo I-Cheng(郭貽誠).Cloud chamber study of cosmic-ray particles.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40.
2 郭貽誠等.簡單鐵磁子理論的套用.山東大學學報,1961(2):23-34.
3 郭貽誠等.鐵磁薄膜的磁各向異性.山東大學學報,1963(2):40-45.
4 郭貽誠.微觀磁化理論.山東大學學報,1964(2):53—69.
5 郭貽誠.鐵磁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
6 郭貽誠等譯.結環行器.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7 Kuo Y C.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Co amorpho us ribbons in lowfields.J.Appl.Phys.,1979,50(3):1656.
8 Kuo Y C et al.The Crysta11ization kinetics of amorphous Co78-xFexSi8B14ribbons.J.Appl.Phys.,1981,52(3):1889.
9 Kuo Y C et al.The temperaturedepen dence of magnetization of amor-phous Fe5Co70Si10B15ribbons.J.Appl.Phys.,1981,52(3):1856.
10 Kuo Y C et al.Effects of field annealing on the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16 郭貽誠等.硼離子注入多晶鐵薄膜產生非晶態合金的過程研究.物理學報,1986,35(7):850.
17 郭貽誠等.Co基非晶薄膜旋轉磁場熱處理.科學通報,1986,31(8):580.
18 Kuo Y C et al.Soft magnetic Co Fe Ni Nb Si Bamorphous film.IEEE.Trans.Mag,1987,23(5):3812.
19 郭貽誠等.非晶態Co Fe Ni Nb SiB軟磁薄膜的性質與弛豫過程研究.金屬學報,1987,23(5):B227.
20 郭貽誠等.αFe2O3單離子各向異性的計算及Morin轉變的解釋.物理學報,1988,37(1):36—41.
21 郭貽誠等.Co-Er準晶態合金研究.金屬學報,1988,24(2):A131—A134.
22 郭貽誠等.Co-Zr非晶薄膜的磁感生各向異性.物理學報,1989,38(12):2029—20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