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鑣

郭永鑣(1904~1952)廣東德慶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隊、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期畢業。陸軍大學將官訓練班第二期結業。1952年在廣州看守所病逝。著有《步兵與炮兵協同之研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永鑣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德慶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52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郭永鑣(1904~1952)廣東德慶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隊、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期畢業。陸軍大學將官訓練班第二期結業。1936年任廣東第五軍區司令部作戰科長廣東保全第二旅四團上校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十二集團軍游擊挺進縱隊副司令,高雷指揮所指揮官.第六十六軍上校參謀處長。1943年起任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部參謀長,兼韶關警備副司令,第一六零師副師長。1945年起任第六十五軍一五四師師長,1947年初人陸軍大學將官訓練班學習,同年底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同年任整編第六十三師副師長。1948年春任第七兵團第六十三軍副軍長,9月授陸軍少將。同年12月所部在碾莊被全殲,為人民解放軍俘虜。1952年在廣州看守所病逝。著有《步兵與炮兵協同之研究》等。

人物事跡

1937年12月12日,國民黨南京守軍倉皇突圍,部隊一片混亂,郭永鑣時任第六十六軍參謀處上校處長,突圍出城後,十三日到達句容縣九華山腳墓東村。在那裡流浪的隊伍雖然多是廣東人,但散亂混雜,無人率領。郭永鑣看到這些廣東子弟兵流離轉徒,人地生疏,徬徨無主,他雖不是帶兵官。但自告奮勇,決定在九華山腳的入口墓東村設站收容。有人曾私下問他何來這個膽量,他說估計突圍出城的軍官,總會有攜帶現款的軍需;否則,到時再設法解決,不能對散兵坐視不理,見死不救的。
十二月十四日,在墓東設站收容。是晚,郭久鑣隨即率隊進入山村,分散居住。第一五九師的營附林詩學率領建制較完整的一個連留在墓東,派便衣扼守山坳。幾天后,除留下便衣步哨監視山坳外,也一併調入山村駐紮。
這時,第一五九師第四七五旅第九五二團上校團長何全標、第一五九師第四七五旅少將旅長林偉儔也先後經過墓東,遇見林詩學得知辦理收容情況,也進入山村會合。林偉儔在突圍時腳部受輕傷,他另設旅部率領何全標等隨同行動,協助策劃。收容工作始終是郭永鑣獨負全部責任。幾天后,果然有一位第六十六軍軍部少尉軍需翁永年帶著萬元以上現款前來報到(另一位軍需也帶來少量現款,已忘其姓名)。這樣,不獨給弄問題得以解決,還可以替官兵購買化裝的便衣。收容隊的官兵每談到這個問題,莫不佩服郭永鑣真的料事如神。
從十二月十四日起至三十日止前後十七天,共收容官兵約一千三百多人,共有槍枝約三四百支,但輕重機槍較少。全體官兵分為三個營建制。
收容集結後雖解決兩餐,但沒有軍餉,衣衫襤褸。郭永鑣對官兵進行嚴格的紀律教育,再三指出:要取得老百姓的同情協助才能歸隊。因而官兵能守紀律。從淪陷區到脫險後的一個多月長途行軍,沒有發生過違紀事件。
十二月三十日吃過晚飯後,隊伍由墓東開拔出發。沿路經溧水、溧陽、郎溪、廣德等縣屬的大茅山腳、馬家、天王寺等地。翌年~月十日抵達安徽寧國。再步行三天取道績溪等地開往薛岳兵團司令部所在地的徽州。 剛抵達徽州,郭永鑣即派人往電報局拍電報給廣州余漢謀,報告率領“突圍”部隊壹千餘人安全脫險概況。但發電人卻署林偉儔的名字。部下很驚奇,郭滿不在乎地解釋說:“我只是一個幕僚,不是帶兵官,林偉儔是少將旅長,假如用我的名字向上報告,林偉儔便是‘失責’。我和林偉儔是黃埔軍校四期同學,現在同在六十六軍工作。將來,林偉儔有前途,那我也有前途,何必計較用誰的名字發電報的問題。”說罷還露出悠閒的微笑。
每一個被收容脫險歸隊的官兵,對郭永鑣負起收容責任的魄力永遠感佩於心。所以,一到達醴陵,三個營長和軍官們即集款購買一面鏡屏,記述收容經過,以收容隊全體官兵的名義,送給郭永鑣借表感激之情,並永留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