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笛

郝笛

”2014年根據記者探訪,確定為炒作。

被冠以“中國考古第一大家”,但知名收藏人士馬未都稱“不知道這個人”。

很多報導說郝笛為北大歷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劉雄明確表示:“當然不是。”

第一個採訪報導郝笛的天津《每日新報》魏孝民:“他是一個商人,不是神。”

針對“神文”提及的學術成就,@汗青微博指出:“《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沒有任何刊載信息,核心期刊里沒有,普通搜尋引擎里也沒有任何刊載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從我對古兵器學術論文的關心,我推測,一,可能完全不存在;二,了不起是報屁股上的豆腐乾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郝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中國天津
  • 出生日期:1985年
  • 職業:偽鑑藏家
  • 主要成就:天津市文博學會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的會員(已自動脫會)
成長收藏,少年鑑賞家,爭議,

成長收藏

少年鑑賞家

2014年古錢幣專家、天津市錢幣學會理事王宗發揭穿,很多都是他的研究,郝迪關於古錢幣的一些言論,都是他發表在文章里的東西。”。

爭議

“5歲開始迷戀文物,八九歲就賺了17萬元,12歲發現‘白金三品’和‘魚腸劍’、撰寫出《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等多篇論文,21歲身家過億……”
這是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瘋傳”的一篇“神文”。在這篇標題為《震驚:他生下來就已經5000歲神童郝笛,21歲身家過億》的“神文”中,天津一名叫郝笛的年輕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稱號。不過,不少網友一邊轉發,一邊發出質疑聲,有的乾脆在標題後面寫上“求戳穿”。“天才”郝笛到底是何方神聖?記者多方聯繫郝笛未果,但找到了“發現”郝笛的記者、熟識郝笛的文物專家,通過他們,戳穿了一些“神話”,大致“考證”出一個“不是什麼神”的郝笛。
他是一個商人,不是“神”
其實自2002年起,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媒體對郝笛進行報導。在可以查到的訊息源中,最早的報導來自天津《每日新報》,於是記者赴天津,輾轉聯繫到了第一個採訪報導郝笛的記者魏孝民。魏孝民稱,2001年他給郝笛拍了一個圖片新聞,網上流傳的很多郝笛在家中研究收藏品的照片都是他拍的。
作為為數不多採訪過郝笛的記者,魏孝民對郝笛的印象是,“挺有城府,不像同齡的孩子。面對採訪鏡頭,一點都不緊張。”
魏孝民稱,報導郝笛的想法,源自他與天津市文博學會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會長何志華的一次聊天。“何大爺說協會有個喜歡研究古幣的孩子,我一聽挺感興趣,就聯繫採訪了。一開始我覺得這孩子年齡小、愛好收藏,挺好的,可沒想到出名後就和過去不一樣了,不單純了。”據魏孝民介紹,郝笛後來熱衷一些經營活動,口碑也就大不如前了。“他父親是一個商人。至於郝笛,他是人,一個商人,不是什麼神。”
事實上,1985年出生的郝笛,現在已年近30。但在每隔幾年就會出現的各種傳奇故事裡,他一直是少年。
7月11日,記者在天津文廟博物館院內見到了何志華,一聽記者想了解關於郝笛的事情,他長嘆了口氣。“我都十幾年沒見著他了。”何志華對他的評價是:“就是對古錢幣熱愛,談不上天賦,不可能有與生俱來的天才、神童。”
七八歲就給故宮文物挑錯?
與何志華、魏孝民相比,古錢幣專家、天津市錢幣學會理事王宗發認識郝笛時間要更早些。
“神文”稱,2001年11月30日,天津某文物發掘現場,十幾位考古專家沒能說明白一塊剛出土的鐵疙瘩的來龍去脈。一籌莫展之際,16歲的郝笛出現了,並說:“這是清鹹豐年間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鐵錢,因工藝粗糙沒有流通,就運到天津當炮砂!再往下挖還會有炮彈。”10分鐘後果然挖出一顆直徑4厘米的鐵炮彈。
“那些都是我研究出來的。他關於古錢幣的一些言論都是我發表在文章里的一些東西,那些文章我都給他看過。”王宗發苦笑道。
“神文”里還提到,郝笛收藏了大量古錢幣,“20萬餘枚銅錢,且無一重複”。“可笑,不可能!這都是外行話。銅錢是古代流通貨幣,鑄造時都是一提一提鑄造的,不可能20萬餘枚,無一重複。”王宗發說。
“有些報導說,郝笛七八歲時就在故宮博物院給文物挑錯了,這純粹是胡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他的文物知識從哪來?”王宗發對此質疑。王宗發的質疑也得到了知名收藏人士馬未都的贊同,“稍正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瞎扯,文物鑑定是一個技術活,你沒有一定的積累,幾歲就能怎樣怎樣,怎么可能?!”
很多報導說郝笛為北大歷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劉雄明確表示:“當然不是。”劉雄告訴記者,他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鑑定學是博物學的範疇,沒有神童也沒有神話”。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