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遼西會戰)

遼瀋戰役(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

遼西會戰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遼瀋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瀋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瀋會戰“。

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

基本介紹

  • 名稱:遼瀋戰役
  • 地點:今遼寧省、吉林省
  • 時間: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 參戰方東北野戰軍,國民黨軍
  • 結果:東北野戰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東北野戰軍 70萬人
    國民黨軍 55萬人
  • 傷亡情況:東北野戰軍 傷亡6.9萬人
    國民黨軍 傷亡、被俘47萬人
  • 主要指揮官林彪羅榮桓劉亞樓
  • 主要指揮官衛立煌杜聿明范漢傑
歷史背景,戰役過程,戰前部署,錦州會戰,遼西會戰,解放瀋陽,戰鬥序列,東北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隊,戰爭結果,歷史評價,

歷史背景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東北即成為國共兩黨兩軍爭奪的焦點;
遼瀋戰役戰前兩軍態勢圖遼瀋戰役戰前兩軍態勢圖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的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國共大規模內戰全面爆發;
1948年7月初,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戰爭爆發時的3.14:1,變為1.3:1;
1948年8月,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已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國民黨軍隊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全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瀋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抓住有利時機,與國民党進行戰略決戰,決戰方向首先指向形勢於己有利的東北。
東北是全國唯一一個人民解放軍軍力超過國民黨軍隊的地區,是中國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和最大的產糧區,也是侵華日軍最早侵占的地區,因此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把決戰的第一個戰場選在東北。

戰役過程

戰前部署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共中央從全國整個戰局出發,認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把戰略決戰首先放在東北戰場,並制定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瀋鐵路)攻克錦州,採取“關門打狗”的戰法把國民黨軍關在東北,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
194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先摧毀東北國民黨反動軍隊。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由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指揮遼瀋戰役。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林彪決定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長春,主力南下,兵鋒指向錦州。具體部署為:
東北人民歡聚解放東北東北人民歡聚解放東北
以6個縱隊、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和炮兵縱隊的主力,夜行曉宿,長途奔襲,包圍錦州及北寧線上各點,
以4個縱隊及1個騎兵師位於錦州以北的新民縣西北,監視瀋陽之敵;
以1個縱隊在開原地區準備阻擊長春之敵突圍;
以1個縱隊、6個獨立師和炮縱一部繼續圍困長春。另以少數部隊向長春方向佯動,公開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以迷惑敵人。
國民黨軍隊
蔣介石和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對東北戰局深感憂慮,1948年3月,蔣介石計畫把瀋陽國軍主力撤至錦州,以便與華北傅作義配合,進可以奪回東北,退可以撤往關內。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相繼打通北寧線的方針。而衛立煌則力主固守瀋陽、長春、錦州三大戰略要點,保全東北,待變而起;作戰目標:放棄補給不易的長春及瀋陽,防止東北野戰軍進入山海關,安定關內局勢,伺機轉攻收復東北。廖耀湘等東北將領也大都支持衛立煌的方案,而反對蔣的計畫。至5月初,蔣介石又令衛立煌打通沈錦路,將主力撤到錦州。
遼瀋戰役遼瀋戰役
衛立煌率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駐守瀋陽及外圍的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準備隨時增援長春、錦州
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中將率第1兵團,共2個軍6個師10萬人,駐守長春孤城,以牽制東野主力;
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中將率盧浚泉第6兵團,共4個軍14個師15萬人,駐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防守錦州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聯繫。
1948年9月遼瀋戰役打響,國軍統帥部對東北戰略尚無決策,蔣、衛仍然在為打不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的問題而爭執不休。

錦州會戰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開始。東北野戰軍在遼寧省義縣至河北省灤縣300餘公里戰線上向國民黨軍發起進攻。至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孤立了錦州。
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危,組成東進和西進兵團,從錦西、葫蘆島和瀋陽地區東西對進,增援錦州。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迅速攻取錦州的指示,確定了攻錦打援的整個兵力部署:以2個縱隊另2個獨立師位塔山地區,阻擊東進兵團;以6個縱隊共16個師計25萬人攻擊錦州;以1個縱隊主力為戰役總預備隊;以4個縱隊共14個師位彰武、新立屯地區,阻擊西進兵團;以11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圍困長春。1948年10月14日,攻錦集團發起總攻。經31小時激戰,於15日攻克錦州,全殲守軍10萬餘人,俘范漢傑及第6兵團司令官盧浚泉等,完全封閉了東北國民黨軍從陸上撤向關內的大門。
在錦州攻堅戰的同時,南北兩線阻援部隊分別採取堅守防禦和運動防禦,粉碎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增援錦州的圖謀。在南線堅守核心陣地塔山的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陸海空立體進攻,鏖戰6晝夜,殲敵6000餘人,創造了野戰陣地堅守防禦的光輝範例。戰後,該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榮譽稱號。
錦州被克後,困守長春的國民黨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在東北野戰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爭取下,於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萬餘人起義。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
解放軍攻克錦州解放軍攻克錦州
塔山阻擊戰塔山阻擊戰
[更多詳細資訊請參閱]

遼西會戰

1948年10月18日,蔣介石飛赴瀋陽部署“總退卻”,嚴令西進兵團繼續前進,在東進兵團配合下重占錦州。19日,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決定採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在遼西地區圍殲西進兵團。東北野戰軍10個縱隊在黑山、大虎山以東,饒陽河以西,無梁殿以南,魏家窩棚以北約120平方公里的地區內,對西進兵團展開大規模圍殲戰,各部大膽穿插,分割圍殲。至28日拂曉,遼西圍殲戰結束,全殲西進兵團5個軍12個師(旅)共10萬餘人,其中包括號稱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新1軍和新6軍,生俘中將司令官廖耀湘,從而取得了遼瀋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更多詳細資訊請參閱]

解放瀋陽

從10月29日起,東北野戰軍乘勝東進,先後解放新民撫順遼陽鞍山海城等瀋陽外圍據點。1948年11月2日,東北最大的重工業城市瀋陽宣告解放,守軍13萬餘人全部被殲。同日,解放營口。遼瀋戰役勝利結束。9日,錦西、葫蘆島地區之敵從海上撤至關內。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遼瀋戰役歷時52天,殲滅東北“剿總”及所屬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計47.2萬人,俘國民黨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東北野戰軍傷亡6.9萬餘人,炮兵司令員朱瑞在戰役中犧牲。遼瀋戰役的勝利,使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東北解放區成為鞏固的戰略後方。連同這一時期全國其他戰場上的勝利,使中國軍事形勢出現新的轉折,毛澤東指出:“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遼瀋戰役遼瀋戰役
[更多詳細資訊請參閱]

戰鬥序列

東北人民解放軍

總兵力
東北人民解放軍(1947年更名,原名東北民主聯軍,也稱東北野戰軍)自1945年被派往東北後,發展、壯大了自身力量,自全面內戰爆發前,兵力已有30萬。經歷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等戰役後,不斷擴充,發展力量,在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地方部隊30多萬人。在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
司令部成員
司令員林彪(代號101)元帥
政治委員羅榮桓(代號102)元帥參謀長
遼瀋戰役中,解放軍進攻錦州遼瀋戰役中,解放軍進攻錦州
劉亞樓(代號103)上將
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
政治部副主任陶鑄(無軍銜)
作戰處處長 蘇靜中將
第二兵團領導成員
司令程子華(無軍銜)
政委黃克誠大將
第一兵團領導成員
副司令員陳伯鈞上將
政委肖華上將
政治部主任唐天際中將
參謀長解方少將
副參謀長潘朔端少將
各縱隊領導成員
第1縱隊(後改38軍)司令李天佑上將,政委梁必業中將;
第2縱隊(39軍)司令劉震上將,政委吳法憲中將,參謀長吳信泉中將;
第3縱隊(40軍)司令,韓先楚上將,政委羅舜初中將;
第4縱隊(41軍)司令吳克華中將,政委莫文驊中將,副司令胡奇才中將;
第5縱隊(42軍)司令萬毅中將,副司令,吳瑞林中將,政委劉興元中將;
第6縱隊(43軍)司令黃永勝上將,副司令員楊國夫中將,李作鵬中將,政委賴傳珠上將,參謀長黃一平少將;
第7縱隊(44軍)司令鄧華上將,政委吳富善中將;
第8縱隊(45軍)司令段蘇權少將,政委邱會作中將;
第9縱隊(46軍)司令詹才芳中將,政委李中權少將;
第10縱隊(47軍)司令梁興初中將,政委周赤萍中將;
第11縱隊(48軍)司令賀晉年少將,政委陳仁麒中將;
第12縱隊(49軍)司令鐘偉少將,副司令員熊伯濤少將, 政委袁昇平中將,參謀長王亢
炮兵縱隊司令朱瑞(第一任,義縣戰鬥中觸雷犧牲),蘇進少將(第二任)。
以上各縱隊均有3個師,另外還有17個獨立師。

國民黨軍隊

國民黨有部隊有55萬人,其中衛立煌正規軍48萬人,
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國民黨二級上將
參謀長:趙家驤
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
錦州指揮所副主任:賀奎
第一兵團
司令:鄭洞國,轄新編第7軍和第60軍。
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
——該軍轄新編第38師、253師和290師,後放下武器,投誠。
林彪(中)羅榮桓(右)劉亞樓(左)林彪(中)羅榮桓(右)劉亞樓(左)
第60軍:軍長曾澤生(解放軍中將)
——該軍轄182師、265師和286師,後起義,編為第50軍。
第八兵團
司令周福成:轄第53軍和第6軍。
第53軍:軍長周福成
——該軍轄116師、130師和270師
第6軍:軍長羅又倫,後由趙家驤接任
——該軍轄第207師、195師(後該師改隸第49軍)
第九兵團
司令廖耀湘,轄新編第1軍、新編第3軍、新編第6軍、第49軍、第71軍和第52軍以及騎兵司令部。
新編第1軍:軍長潘裕昆
——該軍轄新編第30師、50師和287師
新編第3軍:軍長龍天武
——該軍轄第14師、54師和292師
新編第6軍:軍長李濤
——該軍轄新編第22師、169師和296師(後改隸第52軍)
第49軍:軍長鄭庭笈
——該軍轄第79師和105師
第71軍:軍長向鳳武
——該軍轄第87師和91師
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會議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會議
第52軍,軍長劉玉章
——該軍轄第2師和25師
騎兵司令部:司令徐梁
——轄騎兵第1、2、3旅
錦州指揮所(駐錦州):司令范漢傑,轄 第六兵團、新編第5軍和新編第8軍,第54軍一度歸其指揮。
第六兵團
司令盧浚泉:轄第93軍和第184師。
第93軍:軍長盛家興
——該軍轄第263師、264師和266師
新編第5軍:軍長劉雲瀚
——該軍轄第26師、293師和284師
新編第8軍:軍長沈向奎
——該軍轄第288師、289師和88師
第54軍:軍長闕漢鶱
——該軍轄第8師、36師和198師

戰爭結果

遼瀋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枝175361支。

歷史評價

遼瀋戰役我軍勝利和敵軍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毛澤東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
蔣介石後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我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我軍全殲的命運。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毛澤東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後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於是同意先打錦州。錦州破後,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
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長春,避免了傷亡。
在黑山,我軍第10縱隊又成功阻擊了敵第9兵團,在敵軍敗退後,又迅速出動數倍於敵兵力包圍敵人,展開遼西大會戰。具體作戰時,我軍又採用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術,大膽滲透穿插,將敵軍10萬人馬全殲,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亦在此戰中被全殲。後來東北野戰軍雖打亂建制向瀋陽進軍,但是由於我軍有明確攻擊目標,最終解放了瀋陽,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有47萬人於遼瀋戰役被我軍全殲或主動起義、被迫投降,我軍傷亡僅有不到7萬人。
遼瀋戰役紀念館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
這一戰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要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