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花鼓戲

遠安花鼓戲

遠安花鼓戲俗稱花鼓子,是湖北省的戲曲劇種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遠安花鼓戲起源於清同治年間盛行於該縣荷花鎮一帶的“地花鼓”。早期的地花鼓屬於民間舞蹈,一般是男女一對或數對,一手揚帕一手玩扇,劃地為台,邊歌邊舞,打擊樂伴奏。隨著專業戲班的出現,並受其它戲種的影響,逐步得到豐富和發展。經本地歷代藝人不斷創作、整理與完善,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為己所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屬於中國368個劇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遠安花鼓
  • 外文名:Yuan'an huaguxi
  • 所屬地區湖北 · 宜昌 · 遠安縣
  • 遺產編號:Ⅳ-23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日期:2007年
  • 申報單位:遠安縣
基本介紹,藝術起源,藝術發展,劇目介紹,唱腔特點,表演形式,

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遠安花鼓
所屬地區: 湖北 · 宜昌 · 遠安縣
遺產編號:Ⅳ-23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遠安縣
遺產級別: 省

藝術起源

遠安花鼓戲是我國368個劇種之一,俗稱花鼓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藝術發展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傳統的遠安花鼓常為小生、小旦、小丑三個角色出場,故又稱“三小戲”。據清人余治的《得一錄》記載,道光時,花鼓戲在南方廣大農村已甚為流行,各有各的不同稱呼,有“吳俗名灘簧,楚中名對戲,寧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腳班。”楚者湖北也,清末花鼓甚行鄉里,而且是小型的“對對戲”(小生、小旦或小生、小丑)。遠安花鼓絕大部分都是兩小三小戲,而且多為生活小戲,唱的全部是農村家事。其中男女之愛和兒女情長占很大成分,所謂“花鼓一開鑼,不是喻老四,就是張德和”。遠安花鼓的傳統劇目,從老藝人手中挖掘出來的共104個。這些劇目中,角色最多的是《胭脂》,共八人。其次為《打金銀·店子會》共六人。獨角戲一個《思凡》,其餘大多是對對戲和三小戲。

劇目介紹

遠安花鼓的劇目與湖北省各路花鼓基本一致,尤其是與襄陽花鼓相似,其唱腔與襄陽花鼓幾乎是同樣風格。這是因為遠安花鼓的發祥地苟家埡與襄陽臨界,相互交流頻繁的緣故。

唱腔特點

遠安花鼓的唱腔可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它分為主腔和彩腔兩類。主腔又分為陶腔,漢腔、南腔、四平四種,四平又分為上四平和中四平。主腔中,陶腔為當家腔。主腔屬板腔體,一般有起、正、腰、落四個板式,便於敘事敘情。彩腔是曲牌體,一般一戲一個曲牌,曲牌名就是戲名。《賣線子》、《繡荷包》、《瓜園會》就屬此類。遠安花鼓屬打鑼腔,無絲弦伴奏,演唱時,前台唱,後台合(幫腔),鑼鼓腰板。藝人唱戲注重報字,行腔帶襯詞,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頗受農民喜愛。
遠安花鼓的主腔中正板是主體,一般是上下句,不斷反覆,多為十字句和七字句。十字句的節奏為“三、三、四”,七字句節奏為“二、二、三”。主要音型為“235”、“265··”。彩腔的句式有七字句、五字句或五字七字三字混合組成。彩腔不僅有襯詞,有時還有襯句,如“呀喝嗨嗨衣呀嗨”、“呀喝子喂喲喂喲喂喲”。

表演形式

遠安花鼓的表演,粗獷誇張,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解放前,其表演已形成了粗略的系列:行、坐、立、做;手、眼、法、步都已定型。如行:正旦走“碎步”,彩旦走“搖步”,搖旦走“風浪步”;生角走“方步”,丑角走“課步子”、“排山步”、“拙步子”等。在坐功上,正生坐“滿月”,旦角坐“半月”。在做功上,有亮相、整發(整冠)、整衣、使扇等。在專題表演中有趕驢、繡花、吃瓜、划船、挖田、吸水、打柴、燒香拜佛等。在舞台調度上有圓場,內外荷花,穿“8”字,“走四門”等。在演員表演技法上有“雲手”、“水袖”、“甩披髮”、“抱背”、“板口條”、“攤一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