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影調戲

遼南影調戲

遼南戲又稱影劇、影調戲、蓋平戲,遼寧復縣稱遼南影調戲。是遼寧省最年輕的傳統戲曲劇種。它是在流行於遼南蓋縣為中心的皮影戲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故稱“遼南影調戲”, 簡稱“遼南戲”。形成於遼寧省蓋縣。它是建國後在遼南皮影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新劇種,1961年定名為遼南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南影調戲
  • 分類:戲曲
  • 地區:遼寧省
戲曲簡介,歷史沿革,藝術特點,行當流派,中國戲曲,

戲曲簡介

音樂曲牌方面,除了繼承蓋州皮影的曲牌,又廣泛吸收遼寧省的民歌和鼓樂牌子曲。創造了〔反調〕、〔水連珠〕、〔節節旺〕、〔乾龍松〕等曲牌。遼南戲的伴奏樂器比較豐富,以四弦為主,有揚琴、三弦、高胡、琵琶、管、笙、嗩吶、板胡等配合。據初步統計,現有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及蓋縣遼南戲劇團,共保留了60多個劇目,主要有《借年》、《逼嫁殺店》、《宮門斷鞭》、《龍風鏡》、《花打金剛》、《賣藝訪友》、《走天鑒》、《擋馬》、《包公趕驢》和現代戲《花為誰開》、《紅花崗》、《鄰居》、《真情假意》等等。

歷史沿革

遼南戲的前身遼南皮影戲舊稱“本地影”。清末民初時受河北灤州影的影響而豐富了唱腔。同時,又吸收融合了遼南地區的民歌、民樂和曲藝音樂,形成了一套唱腔體系,從而成為風格獨特、地方色彩濃郁的遼南皮影戲。在以後的數十年中,在蓋縣先後出現了王樹文(藝名王大嗓)、閻永茂(藝名閻麻子)、馬傳亮、洪生純、陳克忠、遲海樓等著名皮影藝人。1956年馬傳亮等根據呂劇劇本移植排練了用真人扮演的小戲《小借年》,在民眾中產生一定影響,從而普及於業餘文藝活動中。這一戲曲形式初名“影調戲”,1958改名“蓋平戲”,並在蓋平縣(今蓋縣)建立了蓋平戲劇團。1961又改名為遼南戲,為籌建了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隸屬於遼寧省青年戲曲劇院),配備了專業導演、編劇和音樂工作者,並由馬傳亮擔任唱腔教師。1963年劇團被解散。1978年春重新成立-了遼寧省遼南戲劇團,還在蓋縣成蓋縣遼南戲劇團。此外,在遼南地區城鄉,業餘演出活動也較為普及。
遼南影調戲遼南影調戲

藝術特點

遼南戲表演上以中國戲曲表演程式為主體,吸收遼南地區民間藝術。如水袖的運用和武打,適當融合了一些皮影動作。 丑角表演還有模擬皮影人物“大巴掌”的滑稽動作和步法。此外還借鑑了遼南秧歌、民間舞和二人轉的一些舞蹈動作。唱詞結構變化也十分豐富,除常見的“七字賦”(七字句)、“十字賦”(十字句)外,還有“五字錦”(王字句)、“三字經”(三字句)、“六字頭”(三、三句式)、“三趕七”(句式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寶塔形結構)、“大金邊”、“小金邊”(跟句重複)、“囉嗦句”等。在押韻上,有平唱(上仄下平)和硬唱(上平下厭)之分。 變化多樣的唱詞句式為遼南戲唱腔帶來多種處理方式,形成板腔體和部分曲牌聯接的方法。唱腔上分男、女兩大系統。生、旦、淨、醜各有自己的旋律和基調,其中以丑角的唱腔尤為獨特。在遼南戲形成和發展中還派生出一些新的唱腔,如糅合灤州影腔。現已在遼南戲中自成一格的唱腔有〔二龍松〕及其反調和新創的〔雞啼令〕、〔節節旺〕、〔水連珠〕等曲脾。
遼南影調戲遼南影調戲
伴奏樂器以四弦為主,配以三弦高胡揚琴琵琶、管、笛、笙等。演現代戲時還加上古箏、二胡、板胡、提琴及電吉他等,以增加戲劇氣氛。

行當流派

遼南戲產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腳色行當基本沿用京、評劇的既成體制,初步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但尚未形成整套的表演程式,演員亦無嚴格的行當分工。六十年代,遼寧省遼南戲實驗劇團為培養演員和探索創建遼南戲的表演特色,相繼排演了一批各行當的重頭戲,如花旦行的《當箱子》,花臉、老生行的《宮門斷鞭》,青衣、武生、武丑行的《逼嫁殺店》,花旦、文丑行的《打灶王》和行當較全的大戲《青天鑒》等,演員有了較明顯的行當分工。 生:分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小生,如,《小借年》中的王漢錫;老生,如《正義圖》中的李自成;武生,如《圖龍城》中的佛寶等。旦:分閨門旦、花旦、青衣、老旦、彩旦、刀馬旦。閨門旦,如《小借年》中的愛姐;花旦,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動作,如《當箱子》中的玉梅;青衣,如《逼嫁殺店》中的賈淑貞;老旦,如《楊運》中的高大娘;彩旦,道白以遼南方言為主,並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動作,如《掃雪打碗》中的後娘;刀馬旦,如《圖龍城》中的藍素艷等。淨:分文淨、武淨。文淨,如《宮門斷鞭》中的尉遲恭;武淨,如《圖龍城》中的鮑虎等。醜:分文丑、武丑。道白以遼南方言為主,常摹仿皮影的影人動作。文丑,如《打灶王》、中的灶王爺;武丑,如《逼嫁殺店》中的董三懷等。
遼南影調戲遼南影調戲
遼劇
遼劇原於遼南皮影戲.遼南皮影戲生成於300多年前,發展為遼南影調戲至今已有50多年.道白清晰,唱腔優美,既有皮影古韻,又有現代唱腔,深受遼南地區乃至遼寧全省觀眾的喜愛.2002年1月被遼寧省確定為唯一的地方劇種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遼南影調戲遼南影調戲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 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遊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 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 藏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