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性淺靜脈炎

疾病概述,病因病理,中醫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標準,

疾病概述

遊走性淺靜脈炎是指反覆地在身體各處此起彼伏地發作的淺靜脈炎。
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男女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發生於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於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臨床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生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
由於病因和病理以及臨床特點的不同,又把肢體、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良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把間歇性、復發性的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遊走性淺靜脈炎。

病因病理

關於遊走性淺靜脈炎的病因,有不少學說,但尚無一個學說被普遍接受。有人提出感染是本病的原因,但病變靜脈壁或血栓中很少能培養出細菌,也有提出與血液的凝固性增高,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增高有關。目前從臨床上看與兩種疾病有密切關係,第一,它往往是內臟癌腫的體表再現。且許多學者都認識到了本病是潛在內臟癌腫的早期表現。原發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膽囊、前列腺等器官,特別和胰體尾部的癌變有最密切的關係。第二,它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關係密切,從目前臨床報導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早期出現遊走性淺靜脈炎者占30%~50%,且鑒於本病大多是青壯年男性,開始時呈現遊走性淺靜脈炎的患者,隨後常發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因而認為本病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其整個病程中病變活動階段的一種臨床表現,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
其發病機制和病理:本病主要侵襲中小淺靜脈,具有血栓形成、靜脈壁炎症反應的組織學形態,血管內膜下有成纖維細胞浸潤,伴繼發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機化而再通,靜脈壁可有結締組織增生和炎性浸潤,偶有巨細胞,病變血管附近組織很少有炎症反應,也無脂膜炎。

中醫病因

濕熱之邪外侵,或寒濕凝滯,郁久化熱,致使氣血運行不暢,濕熱淤血留滯於脈絡所致。或因七情所傷情志不舒,氣滯血淤,脈道阻塞,積滯不散,脈絡淤阻而致。

臨床表現

遊走性淺靜脈炎以小腿和足部淺靜脈炎為多見,發生於大腿和上肢者較少
見。其發作時的表現和一般血栓性淺靜脈炎也無明顯的不同。由於受病變累及的都是中小淺靜脈,管腔內雖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會引起靜脈血液障礙,整個肢體腫脹較少見。臨床上表現往往是在肢體或軀幹淺靜脈附近的一個區域內,驟然出現多數散在紅色結節,有疼痛和觸痛並與周圍有炎症的皮膚粘在一起,病變外形呈線狀,一般較短,偶爾有病變的靜脈段可長達30cm左右,病變靜脈觸之是一條堅硬索狀物,可分批出現,因此有些部位病變剛出現而其他部位則已消退,本病的特徵是:結節很快消退,大多數僅持續7~18d後,索狀物逐漸不明顯,最終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著,結節不化膿,不壞死,受累肢體亦無水腫形成。全身可出現低熱,白細胞增高,血沉加快等反應,每次結節消退後間歇數周或數年,身體其他部位的淺靜脈又可同樣反應,屢次反覆發作,長期患病後,遺留的色素沉著和索狀物可布滿全身。

診斷標準

根據血栓性淺靜脈炎復發和遊走的特點,診斷並不困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